1樓:匿名使用者
易經》包括《經》和《傳》兩大部分:
1、《經》分為《上經》和《下經》。《上經》三十卦,《下經》三十四卦,一共六十四卦。
六十四卦是由乾、坎、艮、震、巽、離、坤、兌這八卦重疊演變而來的。每一卦由掛畫、標題、卦辭、爻辭組成。
每個卦畫都有六爻,爻又分為陽爻和陰爻。陽性稱為「九」,陰性稱為「六」。從下向上排列成六行,依次叫做初、二、三、四、五、上。六十四個卦畫共有三百八十四爻。
標題與卦辭、爻辭的內容有關。卦辭在爻辭之前,一般起說明題義的作用;爻辭是每卦內容的主要部分,根據有關內容按六爻的先後層次安排。
2、《傳》一共七種十篇,分別是:《彖(tuàn)》上下篇、《象》上下篇、《文言》、《繫辭》、上下篇、《說掛》、《雜掛》和《序掛》。
【古人把這十篇「傳」叫做「十翼」,意思是說「傳」是附屬於「經」的羽翼,即用來解說「經」的內容的。】
⑴、《彖》是專門對《易經》卦名和卦辭的註釋。
⑵、《象》是對《易經》卦名及爻辭的註釋。
⑶、《文言》則專門對乾、坤二卦作了進一步的解釋。
⑷、《繫辭》與《彖》、《象》不同,它不是對《易經》的卦辭、爻辭的逐項註釋,而是對《易經》的整體評說。它是我國古代第一部對《易》的產生、原理、意義、及易卦佔法等等方面,全面、系統的說明。它闡發了許多從《易經》本義中看不到的思想,是《易經》的哲學綱領。
其內容博大精深,是學《易》的必讀之篇。
⑸、《說掛》是對八卦卦象的具體說明,是研究術數的理論基礎之一。
⑹、《雜掛》則是將六十四卦,以相反或相錯的形態、兩兩相對的綜卦和錯卦,從卦形中來看卦與卦之間的聯絡。
⑺、《序掛》則講述了六十四卦的排列次序。
五、《易經》的宇宙思維模式:「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是一種宇宙思維模式,它是《易經》哲學思想體系中最重要的一個概念,也是我國傳統文化中的一個重要概念。
《易經》的最高理想,就是實現「天人合一」的境界。
《易經》中用乾、坤二卦代表天、地,天、地便代表了自然界。在《易經》看來,天地間的萬物均「統」之於天,地與天相輔相成,不可缺一。但地畢竟是「順從天」的,所以,天可以代表整個自然界。
儘管人作為天地之所「生」、只是萬物中的一個自然成員,但人畢竟不同於萬物。因為人有「仁義」之性、有「性命」之理,所以這就決定了人在天地萬物之中,負有一種神聖的使命。
用《易經》的話來說,就是「裁成天地之道,輔相天地之宜」。自然界提供了人類生存所需要的一切,人在獲得自然界所提供的一切生存條件的同時,更要「裁成」、「輔相」自然界完成其生命意義,從而達到人之生命目的。
《易經》的這種「天人合一」的宇宙思維模式,充分注重了從整體的角度去認識世界和把握世界,把人與自然看做是一個互相感應的有機整體。
六、《易經》的總體哲學思想:「陰陽」。
《系詞》中說:「一陰一陽之謂道。」陰陽是我國古代哲學的重要思想之一,也是《易經》的總體哲學思想,是《易經》內涵的核心所在。
1、《易經》卦象的核心:
《易經》的卦象就是建立在陰、陽二爻兩個符號的基礎上的,這兩個符號按照陰陽二氣消長的規律,經過排列組合而成八卦。
八卦的構成和排列,就體現了陰陽互動、對立統一的思想。八卦又經過重疊排列組合而成六十四卦,陰陽就是其核心。
2、事物的兩個方面:
除了「卦」本義上的一陰一陽,《易經》還將「陰陽」當成事物的性質及其變化的法則,把許多具體的(自然的和社會的)事物都賦予了「陰陽」的涵義。
⑴、從自然現象來看:「天為陽、地為陰,日為陽、月為陰,暑為陽、寒為陰,明為陽、暗為陰,晝為陽、夜為陰,……」。
⑵、從社會現象來看:「男為陽,女為陰,君為陽,民為陰,君子為陽,小人為陰,……」。
除以上兩個方面的現象外,《易經》對自然和社會中共有的現象也以「陰陽」來解釋,並賦予其「陰陽」的涵義。如:剛、柔,健、順,進、退,伸、屈,貴、賤,高、低,等等。
依上述,《易經》認為:無論是社會生活,還是自然現象,都存在著對立面,而這個對立面就是「陰陽」。
七、《易經》的根本精神:「生生之謂易」。
《繫辭》中的「生生之謂易」,是對「易是什麼」的最好回答,也是對「易」的根本精神的最透徹的說明。
1、「易」以「生生」為基本的存在方式。
「易」就是「生」,而「生生」則是一個連續不斷的生成過程,沒有一刻停息。它並沒有由一個「主宰者」來創造生命,而是由自然界本身來不斷地生成、不斷地創造。天地本來就是這個樣子,以「生生」為基本的存在方式。
2、「易」表現著宇宙的生化過程。
「易」的這個生成過程,表現的就是宇宙的生生化化。
宇宙是從混沌未分的「太極」發生出來的,而後有「陰」、「陽」,再由陰陽兩種性質分化出「太陰」、「太陽」、「少陰」、「少陽」等四象,四象又分化為八卦。
八卦的八組符號代表著萬物不同的性質,據《說卦》的解釋:「乾,健也;坤,順也;震,動也;巽,入也;坎,陷也;離,麗也;艮,止也;兌,說也。」
這八種性質又可以用「天、地、風、山、水、火、雷、澤」的特徵來表示。
由八卦又分出六十四卦,但並非說到了六十四卦,這個宇宙的生成過程就完結了,實際上仍然可以。所以六十四卦最後兩卦為「既濟」和「未濟」,這說明事物發展到最後必然有一個終結,但此一終結卻又是另一新的開始。
八、《易經》的辨證法則:「通變致久」。
「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這是《繫辭》中說的,也是《易經》中的一個重要的辨證法則:「通變致久」。
《易經》自古就有「變經」的說法,但變與不變卻又是統一聯絡在一起的。
1、 天道執行的規律:「唯變所適」。
《繫辭》說:「《易經》之為書也,不可遠,道也屢遷,變動不居,周流六虛,上下無常,剛柔相易,不可為典要,唯變所適。」
事物有變就有常,有常就有變。《易經》就在這種「變動不居」中、顯示了「恆常通久」的不變法則,又在這種「恆常通久」中、表現了「唯變所適」的可變規律。這種規律就是所謂的「天行」,即天道執行的規律。
2、事物變化遵循天道執行的規律。
古人認為世間萬物都是變化著的,只有天道規律本身不變,所以事物變化必須遵循天道執行的規律。
《易經·說卦傳》:「是以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兼三才而兩之,故《易》六畫而成卦。分陰分陽,迭用柔剛,故《易》六位而成章。」
《易經》每卦六爻,代表天、地、人三才之道,三才之道又各有陰陽、柔剛、仁義之分。六位的陰陽與六爻的柔剛,也就是「道」的常變,彼此交錯,互相迭用,才構成了易卦的根本演變規律。
3、所以《易經》認為既然世間萬物都是變化著的,只有天道規律本身不變,那麼人就應該效法天道,不違天逆常,順時適變,如此才可以保持長久。
九、《易經》的兩個指導人行為的概念:「時」與「中」。
在道德修養上,《易經》要求人們的行為符合「時」與「中」這兩個概念。這種時中概念是一種很高的生存智慧,它要求人「時行時止」,要求人的行為與天地人萬物的運動變化產生協動、發生共振,在順應性的相通相協的一致性中,順暢地實現人的存在。
1、「中」指中庸之道:在天地自然之道正中執行,既不太過,又不不及。
2、「時」指與時勢一致:
識時之義:察覺時機的來臨,重視來到身邊的機會。
知時之行:知道時機來臨時,如何抓住機會。
用時之機:把握、利用來到身邊的機會,不要錯過而後悔。
待時而動:一旦時機到來,立即作為、行動。
觀時之變:能夠看到時機的變化,並隨著它的變化對自己的行為做出調整。
時行時止:在恰當的時機開始,恰當的時機停止,在與天地萬物相通相協中,順暢地實現人的存在。
《易經》的這種主動性適應、創造性順應的「時中」生存智慧,是和那些保守的、奴隸的、閉鎖的、內省的、平庸的生存方式的本質完全不同的,它構成了中國人積極進取和待時而動的品格。
2樓:夢裡乾坤
有帶翻譯的要不要,古文白話都有的.其實易經是沒法完全用現在語言翻譯的,有白話也只是翻譯表面,以前孔子50歲才能見到易經,而且讀至"韋編三絕",可見很吃功夫的!
白話易經全文
3樓:噹噹
易經》包括《經》和《傳》兩大部分:
1、《經》分為《上經》和《下經》。《上經》三十卦,《下經》三十四卦,一共六十四卦。
六十四卦是由乾、坎、艮、震、巽、離、坤、兌這八卦重疊演變而來的。每一卦由掛畫、標題、卦辭、爻辭組成。
每個卦畫都有六爻,爻又分為陽爻和陰爻。陽性稱為「九」,陰性稱為「六」。從下向上排列成六行,依次叫做初、二、三、四、五、上。六十四個卦畫共有三百八十四爻。
標題與卦辭、爻辭的內容有關。卦辭在爻辭之前,一般起說明題義的作用;爻辭是每卦內容的主要部分,根據有關內容按六爻的先後層次安排。
2、《傳》一共七種十篇,分別是:《彖(tuàn)》上下篇、《象》上下篇、《文言》、《繫辭》、上下篇、《說掛》、《雜掛》和《序掛》。
【古人把這十篇「傳」叫做「十翼」,意思是說「傳」是附屬於「經」的羽翼,即用來解說「經」的內容的。】
⑴、《彖》是專門對《易經》卦名和卦辭的註釋。
⑵、《象》是對《易經》卦名及爻辭的註釋。
⑶、《文言》則專門對乾、坤二卦作了進一步的解釋。
⑷、《繫辭》與《彖》、《象》不同,它不是對《易經》的卦辭、爻辭的逐項註釋,而是對《易經》的整體評說。它是我國古代第一部對《易》的產生、原理、意義、及易卦佔法等等方面,全面、系統的說明。它闡發了許多從《易經》本義中看不到的思想,是《易經》的哲學綱領。
其內容博大精深,是學《易》的必讀之篇。
⑸、《說掛》是對八卦卦象的具體說明,是研究術數的理論基礎之一。
⑹、《雜掛》則是將六十四卦,以相反或相錯的形態、兩兩相對的綜卦和錯卦,從卦形中來看卦與卦之間的聯絡。
⑺、《序掛》則講述了六十四卦的排列次序。
五、《易經》的宇宙思維模式:「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是一種宇宙思維模式,它是《易經》哲學思想體系中最重要的一個概念,也是我國傳統文化中的一個重要概念。
《易經》的最高理想,就是實現「天人合一」的境界。
《易經》中用乾、坤二卦代表天、地,天、地便代表了自然界。在《易經》看來,天地間的萬物均「統」之於天,地與天相輔相成,不可缺一。但地畢竟是「順從天」的,所以,天可以代表整個自然界。
儘管人作為天地之所「生」、只是萬物中的一個自然成員,但人畢竟不同於萬物。因為人有「仁義」之性、有「性命」之理,所以這就決定了人在天地萬物之中,負有一種神聖的使命。
用《易經》的話來說,就是「裁成天地之道,輔相天地之宜」。自然界提供了人類生存所需要的一切,人在獲得自然界所提供的一切生存條件的同時,更要「裁成」、「輔相」自然界完成其生命意義,從而達到人之生命目的。
《易經》的這種「天人合一」的宇宙思維模式,充分注重了從整體的角度去認識世界和把握世界,把人與自然看做是一個互相感應的有機整體。
六、《易經》的總體哲學思想:「陰陽」。
《系詞》中說:「一陰一陽之謂道。」陰陽是我國古代哲學的重要思想之一,也是《易經》的總體哲學思想,是《易經》內涵的核心所在。
1、《易經》卦象的核心:
《易經》的卦象就是建立在陰、陽二爻兩個符號的基礎上的,這兩個符號按照陰陽二氣消長的規律,經過排列組合而成八卦。
八卦的構成和排列,就體現了陰陽互動、對立統一的思想。八卦又經過重疊排列組合而成六十四卦,陰陽就是其核心。
2、事物的兩個方面:
除了「卦」本義上的一陰一陽,《易經》還將「陰陽」當成事物的性質及其變化的法則,把許多具體的(自然的和社會的)事物都賦予了「陰陽」的涵義。
⑴、從自然現象來看:「天為陽、地為陰,日為陽、月為陰,暑為陽、寒為陰,明為陽、暗為陰,晝為陽、夜為陰,……」。
⑵、從社會現象來看:「男為陽,女為陰,君為陽,民為陰,君子為陽,小人為陰,……」。
除以上兩個方面的現象外,《易經》對自然和社會中共有的現象也以「陰陽」來解釋,並賦予其「陰陽」的涵義。如:剛、柔,健、順,進、退,伸、屈,貴、賤,高、低,等等。
依上述,《易經》認為:無論是社會生活,還是自然現象,都存在著對立面,而這個對立面就是「陰陽」。
七、《易經》的根本精神:「生生之謂易」。
《繫辭》中的「生生之謂易」,是對「易是什麼」的最好回答,也是對「易」的根本精神的最透徹的說明。
1、「易」以「生生」為基本的存在方式。
「易」就是「生」,而「生生」則是一個連續不斷的生成過程,沒有一刻停息。它並沒有由一個「主宰者」來創造生命,而是由自然界本身來不斷地生成、不斷地創造。天地本來就是這個樣子,以「生生」為基本的存在方式。
2、「易」表現著宇宙的生化過程。
「易」的這個生成過程,表現的就是宇宙的生生化化。
宇宙是從混沌未分的「太極」發生出來的,而後有「陰」、「陽」,再由陰陽兩種性質分化出「太陰」、「太陽」、「少陰」、「少陽」等四象,四象又分化為八卦。
八卦的八組符號代表著萬物不同的性質,據《說卦》的解釋:「乾,健也;坤,順也;震,動也;巽,入也;坎,陷也;離,麗也;艮,止也;兌,說也。」
這八種性質又可以用「天、地、風、山、水、火、雷、澤」的特徵來表示。
由八卦又分出六十四卦,但並非說到了六十四卦,這個宇宙的生成過程就完結了,實際上仍然可以。所以六十四卦最後兩卦為「既濟」和「未濟」,這說明事物發展到最後必然有一個終結,但此一終結卻又是另一新的開始。
八、《易經》的辨證法則:「通變致久」。
「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這是《繫辭》中說的,也是《易經》中的一個重要的辨證法則:「通變致久」。
《易經》自古就有「變經」的說法,但變與不變卻又是統一聯絡在一起的。
1、 天道執行的規律:「唯變所適」。
《繫辭》說:「《易經》之為書也,不可遠,道也屢遷,變動不居,周流六虛,上下無常,剛柔相易,不可為典要,唯變所適。」
事物有變就有常,有常就有變。《易經》就在這種「變動不居」中、顯示了「恆常通久」的不變法則,又在這種「恆常通久」中、表現了「唯變所適」的可變規律。這種規律就是所謂的「天行」,即天道執行的規律。
2、事物變化遵循天道執行的規律。
古人認為世間萬物都是變化著的,只有天道規律本身不變,所以事物變化必須遵循天道執行的規律。
《易經·說卦傳》:「是以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兼三才而兩之,故《易》六畫而成卦。分陰分陽,迭用柔剛,故《易》六位而成章。」
《易經》每卦六爻,代表天、地、人三才之道,三才之道又各有陰陽、柔剛、仁義之分。六位的陰陽與六爻的柔剛,也就是「道」的常變,彼此交錯,互相迭用,才構成了易卦的根本演變規律。
3、所以《易經》認為既然世間萬物都是變化著的,只有天道規律本身不變,那麼人就應該效法天道,不違天逆常,順時適變,如此才可以保持長久。
九、《易經》的兩個指導人行為的概念:「時」與「中」。
在道德修養上,《易經》要求人們的行為符合「時」與「中」這兩個概念。這種時中概念是一種很高的生存智慧,它要求人「時行時止」,要求人的行為與天地人萬物的運動變化產生協動、發生共振,在順應性的相通相協的一致性中,順暢地實現人的存在。
1、「中」指中庸之道:在天地自然之道正中執行,既不太過,又不不及。
2、「時」指與時勢一致:
識時之義:察覺時機的來臨,重視來到身邊的機會。
知時之行:知道時機來臨時,如何抓住機會。
用時之機:把握、利用來到身邊的機會,不要錯過而後悔。
待時而動:一旦時機到來,立即作為、行動。
觀時之變:能夠看到時機的變化,並隨著它的變化對自己的行為做出調整。
時行時止:在恰當的時機開始,恰當的時機停止,在與天地萬物相通相協中,順暢地實現人的存在。
《易經》的這種主動性適應、創造性順應的「時中」生存智慧,是和那些保守的、奴隸的、閉鎖的、內省的、平庸的生存方式的本質完全不同的,它構成了中國人積極進取和待時而動的品格。
20 猴王出世課文全翻譯 白話文)
裝甲擲彈兵水瓶 翻譯 東勝神洲海外有一國土,名叫傲來國。傲來國靠近大海,海中有一座名山,叫做花果山。那山頂上有一塊仙石,其中孕育一枚仙胎,有一天突然迸裂,產出一顆石卵,像圓球一樣大。趁著有風,化作一個石猴。五官都具備,四肢完全。石猴在山中行走跳躍,以草木為食,喝山澗的泉水,採山花,尋覓樹果,和狼蟲為...
求陶淵明《感士不遇賦》白話文解讀
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相反 在其位,某其政 名利在令人有所得時,更是心累。不慕名利,更是在意心性泊然,怡然自得。不為五斗米折腰 厭惡官場。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追求內心的自由。草盛豆苗稀 不重利,不體勞。要是今天這個社會估計要餓死了吧。陶淵明 桃花源遊記 陶淵明,又名潛,字元亮。潯陽柴桑 今江西九江西...
待我長髮及腰,將軍歸來可好求翻譯成白話文
其實被採納的答案很好。您確實分析出了很多的漏洞。我來填漏洞的。這首詩實際上出自大基三的之手。大渣基三也就是劍俠情緣網路版三。這首詩描述了天策這個職業與藏劍這個職業。天策系列技能 奔雷槍術 還有藏劍的系列技能。抱歉我不玩藏劍。而藏劍地處江南,天策乃是東都洛陽的守衛軍。再加上基三崇尚搞基。所以就是倆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