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1灰溜溜
更點——古代把晚上戌時作為一更,亥時作為二更,子時作為三,丑時為四,寅時為五更。
前半夜11時至1時為「子時」,午夜1時至3時為「丑時」,後半夜3時至5時為「寅時」,早上5時至7時為「卯時」,上午7時至9時為「辰時」,9時至11時為「巳時」,11時至下午1時為「午時」,中午1時至3時為「未時」,晚上7時至9時為「戌時」,9時至11時為「亥時」。
古代人用的時辰
時辰 1、十二時辰制。
西周時就已使用。漢代命名為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中、日中、日昳、晡時、日入、黃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來表示,以夜半二十三點至一點為子時,一至三點為丑時,三至五點為寅時,依次遞推。
2、二十四時辰制。
宋以後把二十時辰中每個時辰平分為初、正兩部分,這樣,子初、子正、醜初、醜正.依次下去,恰為二十四時辰,同現在一天二十四小時時間一致。
3、十時辰制。
出現於先秦。晝夜各五分。據《隋書.天文志》,晝為朝、禺、中、晡、夕,夜為甲、乙、丙、丁、戊(後用五更來表示)。
4、五時辰制。
其名稱為晨明、朏明、旦明、蚤(早)食、宴(晚)食、隅中、正中、少還、鋪時、大還、高舂、下舂、縣(懸)東、黃昏、定昏。參閱《淮南子.天文訓》。
5、百刻制。
即把晝夜分成均衡的一百刻。其產生與漏刻的使用有關。可能起源於商代。
漢時曾把它改造為百二十刻,南朝梁改為九十六刻、一百零八刻,幾經反覆,直至明末歐洲天文學知識傳入才又提出九十六刻制的改革,清初定為正式的制度。
6、古代不一定具備嚴格的時間意義,而又常見常用的有關名稱亦頗不少。
一般地說,日出時可稱旦、早、朝、晨,日入時稱夕、暮、晚。太陽正中時叫日中、正午、亭午,將近日中時叫隅中,偏西時叫昃、日昳。日入後是黃昏,黃昏後是人定,人定後是夜半(或叫夜分),夜半後是雞鳴,雞鳴後是昧旦、平明——這是天已亮的時間。
古人一天兩餐,上餐在日出後隅中前,這段時間就叫食時或早食;晚餐在日昃後日入前,這段時間叫晡時。
【子時】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時辰的第一個時辰。(北京時間23時至01時)。
【丑時】雞鳴,又名荒雞:十二時辰的第二個時辰。(北京時間01時至03時)。
【寅時】平旦,又稱黎明、早晨、日旦等:時是夜與日的交替之際。(北京時間03時至05時)。
【卯時】日出,又名日始、破曉、旭日等:指太陽剛剛露臉,冉冉初升的那段時間。(北京時間05時至07時)。
【辰時】食時,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時也就是吃早飯時間,(北京時間07時至09時)。
【巳時】隅中,又名日禺等:臨近中午的時候稱為隅中。(北京時間09 時至11時)。
【午時】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北京時間11時至13時)。
【未時】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陽偏西為日跌。(北京時間13時至15時)。
【申時】哺時,又名日鋪、夕食等:(北京時間15食至17時)。
【酉時】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為太陽落山的時候。(北京時間17是至19時)。
【戌時】黃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時太陽已經落山,天將黑未黑。天地昏黃,萬物朦朧,故稱黃昏。(北京時間19時至21時)。
【亥時】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時夜色已深,人們也已經停止活動,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靜。(北京時間21時至23時)。
2樓:趕集賣青菜
七更天指的辰時(7-9點)
八更天指巳時(9-11點)
古代什麼5更天?是現在什麼時候
3樓:infanta靈靈
更和鼓是一個概念。一夜五更,為甲夜、乙夜、丙夜、丁夜、戊夜,也稱一更二更......五更,也稱一鼓二鼓.....5鼓,時間上運算元時是三更
古時候一天有十二個時晨,中午為午時,半夜為子時,一個時晨又分為四刻,每刻四分,整個時間由沙漏計算,短暫時間以燃香計算。
早上~晚
子(鼠)時是十一到一點,以十二點為正點;醜(牛)時是一點到三點,以兩點為正點;寅(虎)時是三點到五點,以四點為正點;卯(兔)時是五點到七點,以六點為正點;辰(龍)時是七點到九點,以八點為正點;巳(蛇)時是九點到十一點,以十點為正點;午(馬)時是十一點到一點,以十二點為正點;未(羊)時是一點到三點,以兩點為正點;申(猴)時是三點到五點,以四點為正點;酉(雞)時是五點到七點,以六點為正點;戌(狗)時是七點到九點,以八點為正點;亥(豬)時是九點到十一點,以十點為正點。
凌晨黃 昏 甲 夜 一 更 十九點到二十一點人 定 乙 夜 二 更 二十一點到二十三點夜 半 丙 夜 三 更 二十三點到凌晨一點雞 鳴 丁 夜 四 更 凌晨一點到凌晨三點平 日 戊 夜 五 更 凌晨三點到五點
古代的五更天、二更天都是指什麼時候?
4樓:
較為精確地說,古代的五更天指:03:14-05:24,二更天指:20:45-22:55。
一、五更
五更是將一夜時間平均分為五份,每份一更。每更又分為五份,每份為一點。整更擊鼓,逢點鳴鐘。
因為晝夜長短的季節性變化,所以不同季節更點長度也是不同的。同時,一夜定義不用日出日落算,而用日落後二刻半到次日日出前二刻半這段時間。
其中100刻=1天,合1刻=14.4分鐘。
二、古代夜間時間劃分如下:
一更起18:36
二更起20:45
三更起22:55
四更起01:04
五更起03:14
曉起05:24
日出06:00
擴充套件資料:
1、古代夜間時刻別稱:
一更(初更)指戌時,稱為黃昏。
二更指亥時,稱為人定。
三更指子時,稱為夜半。
四更指丑時,稱為雞鳴。
五更指寅時,稱為平旦。
2、影響
古代中國社會使用「更」作為計時單位,大致為現代計時單位裡的2小時。儘管現今社會已經停用「更」這個計時單位,但現代語言裡依然會使用從「更」衍生出來的計時單位。現今的語言中經常會使用「黃昏」來代表一個地區的傍晚時份。
成語裡代表夜深的「半夜三更」(或倒裝成「三更半夜」)是從上述的「三更」演變出來的。「半夜三更」一詞於元代作家馬致遠的雜劇《青衫淚》和元代作家王實甫的雜劇《西廂記》裡首次出現。這句成語到現代依然被廣泛使用。
3、十時辰制
出現於先秦。晝夜各五分。據《隋書·天文志》,晝為朝、禺、中、晡、夕,夜為甲、乙、丙、丁、戊,後用五更來表示。 俗話說:「一更人,二更鑼,三更鬼,四更賊,五更雞」。
5樓:熱愛健康生活的小米兔
古代的五更天:3點-5點;二更天:21點-23點。
舊時打梆子或敲鑼巡夜報時(一夜分為五更,每更約兩小時)。 19點-21點,戌時一更,天乾物燥,小心火燭;21點-23點,亥時二更,關門關窗,防偷防盜;23點-1點, 子時三更,平安無事;1點-3點, 丑時四更,天寒地凍;3點-5點, 寅時五更,早睡早起,保重身體。
打更是古代中國民間的一種夜間報時制度,由此產生了一種巡夜的職業——更夫,更夫也俗稱打更的。打梆子或敲鑼巡夜報時(一夜分為五更,每更約兩小時)。
打更是個較為普遍的職業。在古代,人們缺少精確的報時手段,晚上的報時就幾乎全靠打更的了。甚至很多農村城鎮都有打更的。
那時候大家晚上少有文化娛樂生活,基本上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人們聽到更夫的打更聲,便知道了時間,按慣例該做什麼。
擴充套件資料
隨著佛教的傳入,印度的一日六十的分法傳入中國,與十時辰制配合使用,形成了更點制。常用表述方法有x籌y點、x鼓y點、x更y點。x籌y點,反映了十時辰制在歷算中比十二時辰制更便於籌算。
鐘鼓樓授時,通常鼓聲為更、鐘聲為點。
古代城市實行宵禁,定時開門、關門,早晨開城門時間並不是太重要,因此人們通常會注意到相當頻繁的鐘聲;晚上關城門時間則需要關注(不注意就得睡城裡大街上),因此淨街鼓(起更)必然是關注焦點。注意點的差別,衍生了一個詞彙「晨鐘暮鼓」。
古代不一定具備嚴格的時間意義,而又常見常用的有關名稱亦頗不少。一般地說,日出時可稱旦、早、朝、晨,日入時稱夕、暮、晚。太陽正中時叫日中、正午、亭午,將近日中時叫隅中,偏西時叫昃、日昳。
日入後是黃昏,黃昏後是人定,人定後是夜半(或叫夜分),夜半後是雞鳴,雞鳴後是昧旦、平明——這是天已亮的時間。古人一天兩餐,上餐在日出後隅中前,這段時間就叫食時或早食;晚餐在日昃後日入前,這段時間叫晡時。
6樓:匿名使用者
因為古人早睡早起,五更一過便開始起床做家務了,「一日之計在於晨」嘛,就連皇帝也在五更天便開始準備上朝了。另外,還有種說法就是五更天鬼在串,此時不宜驚動他們以免影響他們回不到陰間而在陽間為禍,當然,這是古人的封建迷信了。
7樓:匿名使用者
凌晨3時至5時 五 更天
晚上9時到11時 二更天
8樓:紅髮與美酒
五更天是後半夜3時至5時
二更指晚上九時至十一時
9樓:匿名使用者
打落更(即晚上七點)時,一慢一快,連打三次,聲音如「咚!——咚!」,「咚!
——咚!」,「咚!——咚!
」; 打二更(晚上九點),打一下又一下,連打多次,聲音如「咚!咚!」。
「咚!咚!」; 打三更(晚上十一點)時,要一慢兩快,聲音如「咚!
——咚!咚!」; 打四更(凌晨一點)時,要一慢三快,聲音如「咚——咚!
咚!咚」; 打五更(凌晨三點)時,一慢四快,聲音臺「咚——咚!咚!
咚!咚!」。
總體來說是由慢到快,連打三趟便收更結束。但為什麼又不打六更(凌晨五時)呢?因為古人早睡早起,五更一過便開始起床做家務了,「一日之計在於晨」嘛,就連皇帝也在五更天便開始準備上朝了。
另外,還有種說法就是五更天鬼在串,此時不宜驚動他們以免影響他們回不到陰間而在陽間為禍,當然,這是古人的封建迷信了。
古代的幾更天分別是什麼意思??
10樓:手機使用者
更是我國古代四種計時單位之一。
時,也稱時辰。古人把一晝夜分為12個時辰,用12地支表示,每個時辰等於現代的二個小時。古時與現時對照:
子時從夜間十一點到次日凌晨一點,丑時從一點到三點,寅時從三點到五點,依此類推,每隔兩小時分別為卯時、辰時、巳時、午時、未時、申時、酉時、戊時、亥時。
古人將夜裡的時間還分為更和點。一夜等分為五更,一更也等於現在的二個小時,從晚上七時開始起更,一更指七時至九時,二更指九時至十一時,三更指十一時至次日凌晨一時,四更指一時至三時,五更指三時至五時。又將一更分為五點,古代的1點合現代24分鐘。
例如古代人說的「三更二點」,就是指夜間11時48分。
古人還將一晝夜等分為100刻,一刻合現在的14分24秒。古語中的「頃刻」、「少頃」,均指很短的時間。
七更天是什麼時辰,古代半夜是什麼時辰
沒有七更天的說法,最大為五更天。古代漢族民間把夜晚分成五個時段,用鼓打更報時,所以叫作五更 五鼓或五夜。一夜分為五更,即一更 二更 三更 四更 五更。古人把一夜分為五個時辰,夜裡的每個時辰被稱為 更 一夜即為 五更 每 更 為現今的兩個小時。一更是19點至21點,二更是21點至23點 依次類推。一更...
泉州古代都叫過什麼名字,分別是什麼時候
使用者 明州泉州答得都對。吐蕃答得不完全。吐蕃最盛的時候疆土越過喜馬拉雅山,包括今天的錫金,可能還包括一小部分印度的領土以及尼泊爾的領土,此外,克什米爾地區一小部分也屬吐蕃。後來因為難以控制,吐蕃最終放棄了喜馬拉雅山以南的領土。補充一張歷史教科書上的 證明吐蕃的國界。注意圖上有虛線明確標明瞭我國現在...
中古古代神話中道家三界三十三天分別是什麼
天地人三界 三十三天 道德天尊是一天 元始天尊十一天 靈寶天尊是一天 玉清 上清 太清 吾本漁樵 在電影藝術 電視劇藝術 電子遊戲藝術中,三界指天界 人界 地界這三個不同世界。天界或神界 神仙和聖人所在的天堂或天庭。是人類所無法高攀的神聖世界。大部分人類想去的地方。人界 也稱人間 陽間。現實的宇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