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沒有七更天的說法,最大為五更天。
古代漢族民間把夜晚分成五個時段,用鼓打更報時,所以叫作五更、五鼓或五夜。
一夜分為五更,即一更、二更、三更、四更、五更。
古人把一夜分為五個時辰,夜裡的每個時辰被稱為「更」。一夜即為「五更」,每「更」為現今的兩個小時。一更是19點至21點,二更是21點至23點……依次類推。
一更夜從黃昏始 19-21點
一更在戌時,稱黃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時太陽已經落山,天將黑未黑。天地昏黃,萬物朦朧,故稱黃昏。這個時候,人還在活動著。
二更定昏人不靜 21-23點
二更在亥時,名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時夜色已深,人們也已經停止活動,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靜。
咣、咣——兩聲大鑼帶著兩聲梆子點兒,習俗上這就稱謂是「二更二點」。比起一更,二更的天色已經完全黑去,此時人們大多也都洗洗睡啦。
三更23-次日凌晨1點
三更在子時,名夜半,又名子夜、中夜等。這是十二時辰的第一個時辰,也是夜色最深重的一個時辰。這無疑是一夜中最為黑暗的時刻,這個時候黑暗足以吞噬一切。
而傳說中的鬼,便在這個時候出來活動了。
四更1-3點
四更在丑時,名雞鳴,又名荒雞,十二時辰的第二個時辰。雖說,三更過後天就應該慢慢變亮,但四更仍然屬於黑夜,且是人睡得最沉的時候,於是在這伸手不見五指的夜裡,就有賊人趁著這黑夜開始搗起了亂。所以四更也可稱為是「狗盜」之時。
五更3-5點
五更在寅時,稱平旦,又稱黎明、早晨、日旦等,是夜與日的交替之際。這個時候,雞仍在打鳴,而人們也逐漸從睡夢中清醒,開始迎接新的一天。
俗話說:「一更人,二更鑼,三更鬼,四更賊,五更雞。」
古代半夜是什麼時辰
2樓:可樂可123可樂
在古代,半夜十一點到一點是子時,中午十一點到一點是午時。
中國傳統計時單位。把一晝夜平分為十二段,每段叫做一個時辰,合現在的兩小時。十二個時辰分別以地支為名稱。
天干地支,簡稱為干支,源自中國遠古時代對天象的觀測。十干曰:閼逢、旃蒙、柔兆、強圉、著雍、屠維、上章、重光、玄黓、昭陽。
十二支曰:困頓、赤奮若、攝提格、單閼、執徐、大荒落、敦牂、協洽、涒灘、作噩、閹茂、大淵獻。
簡化後的天干地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稱為十天干,「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稱為十二地支。
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依次相配,組成六十個基本單位,兩者按固定的順序相互配合,組成了干支紀元法。天干地支的發明影響深遠,至今依舊在使用天干地支,用於曆法、術數、計算、命名等各方面。
3樓:匿名使用者
古人常講「半夜三更」,即半夜,就是三更。古代一個時辰就是現在的兩個小時,因為古人休息較早,所以半夜時都熟睡了,那時的半夜就相當於我們現在的深夜了。
古代七更天,八更天分別是什麼時候?
4樓:趕集賣青菜
七更天指的辰時(7-9點)
八更天指巳時(9-11點)
古代的五更天、二更天都是指什麼時候?
5樓:
較為精確地說,古代的五更天指:03:14-05:24,二更天指:20:45-22:55。
一、五更
五更是將一夜時間平均分為五份,每份一更。每更又分為五份,每份為一點。整更擊鼓,逢點鳴鐘。
因為晝夜長短的季節性變化,所以不同季節更點長度也是不同的。同時,一夜定義不用日出日落算,而用日落後二刻半到次日日出前二刻半這段時間。
其中100刻=1天,合1刻=14.4分鐘。
二、古代夜間時間劃分如下:
一更起18:36
二更起20:45
三更起22:55
四更起01:04
五更起03:14
曉起05:24
日出06:00
擴充套件資料:
1、古代夜間時刻別稱:
一更(初更)指戌時,稱為黃昏。
二更指亥時,稱為人定。
三更指子時,稱為夜半。
四更指丑時,稱為雞鳴。
五更指寅時,稱為平旦。
2、影響
古代中國社會使用「更」作為計時單位,大致為現代計時單位裡的2小時。儘管現今社會已經停用「更」這個計時單位,但現代語言裡依然會使用從「更」衍生出來的計時單位。現今的語言中經常會使用「黃昏」來代表一個地區的傍晚時份。
成語裡代表夜深的「半夜三更」(或倒裝成「三更半夜」)是從上述的「三更」演變出來的。「半夜三更」一詞於元代作家馬致遠的雜劇《青衫淚》和元代作家王實甫的雜劇《西廂記》裡首次出現。這句成語到現代依然被廣泛使用。
3、十時辰制
出現於先秦。晝夜各五分。據《隋書·天文志》,晝為朝、禺、中、晡、夕,夜為甲、乙、丙、丁、戊,後用五更來表示。 俗話說:「一更人,二更鑼,三更鬼,四更賊,五更雞」。
6樓:熱愛健康生活的小米兔
古代的五更天:3點-5點;二更天:21點-23點。
舊時打梆子或敲鑼巡夜報時(一夜分為五更,每更約兩小時)。 19點-21點,戌時一更,天乾物燥,小心火燭;21點-23點,亥時二更,關門關窗,防偷防盜;23點-1點, 子時三更,平安無事;1點-3點, 丑時四更,天寒地凍;3點-5點, 寅時五更,早睡早起,保重身體。
打更是古代中國民間的一種夜間報時制度,由此產生了一種巡夜的職業——更夫,更夫也俗稱打更的。打梆子或敲鑼巡夜報時(一夜分為五更,每更約兩小時)。
打更是個較為普遍的職業。在古代,人們缺少精確的報時手段,晚上的報時就幾乎全靠打更的了。甚至很多農村城鎮都有打更的。
那時候大家晚上少有文化娛樂生活,基本上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人們聽到更夫的打更聲,便知道了時間,按慣例該做什麼。
擴充套件資料
隨著佛教的傳入,印度的一日六十的分法傳入中國,與十時辰制配合使用,形成了更點制。常用表述方法有x籌y點、x鼓y點、x更y點。x籌y點,反映了十時辰制在歷算中比十二時辰制更便於籌算。
鐘鼓樓授時,通常鼓聲為更、鐘聲為點。
古代城市實行宵禁,定時開門、關門,早晨開城門時間並不是太重要,因此人們通常會注意到相當頻繁的鐘聲;晚上關城門時間則需要關注(不注意就得睡城裡大街上),因此淨街鼓(起更)必然是關注焦點。注意點的差別,衍生了一個詞彙「晨鐘暮鼓」。
古代不一定具備嚴格的時間意義,而又常見常用的有關名稱亦頗不少。一般地說,日出時可稱旦、早、朝、晨,日入時稱夕、暮、晚。太陽正中時叫日中、正午、亭午,將近日中時叫隅中,偏西時叫昃、日昳。
日入後是黃昏,黃昏後是人定,人定後是夜半(或叫夜分),夜半後是雞鳴,雞鳴後是昧旦、平明——這是天已亮的時間。古人一天兩餐,上餐在日出後隅中前,這段時間就叫食時或早食;晚餐在日昃後日入前,這段時間叫晡時。
7樓:匿名使用者
因為古人早睡早起,五更一過便開始起床做家務了,「一日之計在於晨」嘛,就連皇帝也在五更天便開始準備上朝了。另外,還有種說法就是五更天鬼在串,此時不宜驚動他們以免影響他們回不到陰間而在陽間為禍,當然,這是古人的封建迷信了。
8樓:匿名使用者
凌晨3時至5時 五 更天
晚上9時到11時 二更天
9樓:紅髮與美酒
五更天是後半夜3時至5時
二更指晚上九時至十一時
10樓:匿名使用者
打落更(即晚上七點)時,一慢一快,連打三次,聲音如「咚!——咚!」,「咚!
——咚!」,「咚!——咚!
」; 打二更(晚上九點),打一下又一下,連打多次,聲音如「咚!咚!」。
「咚!咚!」; 打三更(晚上十一點)時,要一慢兩快,聲音如「咚!
——咚!咚!」; 打四更(凌晨一點)時,要一慢三快,聲音如「咚——咚!
咚!咚」; 打五更(凌晨三點)時,一慢四快,聲音臺「咚——咚!咚!
咚!咚!」。
總體來說是由慢到快,連打三趟便收更結束。但為什麼又不打六更(凌晨五時)呢?因為古人早睡早起,五更一過便開始起床做家務了,「一日之計在於晨」嘛,就連皇帝也在五更天便開始準備上朝了。
另外,還有種說法就是五更天鬼在串,此時不宜驚動他們以免影響他們回不到陰間而在陽間為禍,當然,這是古人的封建迷信了。
十二時辰是什麼
早上七點是什麼時辰
11樓:哆啦a夢的百寶箱
早晨七點是辰時。
辰時稱食時,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時也就是吃早飯時間,(07時至09時)。
時辰是古代計時單位,古代人把一天劃分為十二個時辰,每個時辰相等於現在的兩小時。相傳是根據十二生肖中的動物的出沒時間來命名各個時辰。
擴充套件資料
十二時辰制
西周時就已使用。漢代命名為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中、日中、日昳、晡時、日入、黃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來表示,以夜半二十三點至一點為子時,一至三點為丑時,三至五點為寅時,依次遞推。
【子時】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時辰的第一個時辰。(23時至01時)。
【丑時】雞鳴,又名荒雞:十二時辰的第二個時辰。(01時至03時)。
【寅時】平旦,又稱黎明、早晨、日旦等:時是夜與日的交替之際。(03時至05時)。
【卯時】日出,又名日始、破曉、旭日等:指太陽剛剛露臉,冉冉初升的那段時間。(05時至07時)。
【辰時】食時,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時也就是吃早飯時間,(07時至09時)。
【巳時】隅中,又名日禺等:臨近中午的時候稱為隅中。(09 時至11時)。
【午時】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11時至13時)。
【未時】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陽偏西為日昳。(13時至15時)。
【申時】晡時,又名日鋪、夕食等:(15時至17時)。
【酉時】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為太陽落山的時候。(17時至19時)。
【戌時】黃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時太陽已落山,天將黑未黑。天地昏黃,萬物朦朧,故稱黃昏。(19時至21時)。
【亥時】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時夜色已深,人們已經停止活動,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靜。(21時至23時)。
12樓:追番少年
早上7點40為辰時
子時: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時辰的第一個時辰。(23時至01時)。
丑時:雞鳴,又名荒雞:十二時辰的第二個時辰。(01時至03時)。
寅時:平旦,又稱黎明、早晨、日旦等:時是夜與日的交替之際。(03時至05時)。
卯時:日出,又名日始、破曉、旭日等:指太陽剛剛露臉,冉冉初升的那段時間。(05時至07時)。
辰時:食時,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時也就是吃早飯時間,(07時至09時)。
巳時:隅中,又名日禺等:臨近中午的時候稱為隅中。(09 時至11時)。
午時: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11時至13時)。
未時: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陽偏西為日昳。(13時至15時)。
申時:晡時,又名日鋪、夕食等:(15時至17時)。
酉時: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為太陽落山的時候。(17時至19時)。
戌時:黃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時太陽已落山,天將黑未黑。天地昏黃,萬物朦朧,故稱黃昏。(19時至21時)。
亥時: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時夜色已深,人們已經停止活動,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靜。(21時至23時)。
擴充套件資料:
古代勞動人民把一晝夜劃分成十二個時段,每一個時段叫一個時辰。十二時辰既可以指一天,也可以指任何一個時辰。
十二時辰是古代中國勞動人民根據一日間太陽出沒的自然規律、天色的變化以及自己日常的生產活動、生活習慣而歸納總結、獨創於世的。
十二時辰制。西周時就已使用。漢代命名為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中、日中、日昳、晡時、日入、黃昏、人定。
又用十二地支來表示,以夜半二十三點至一點為子時,一至三點為丑時,三至五點為寅時,依次遞推。
十二時由十二個特定的時間名詞構成。人們可以從先秦時代的中國古籍中溯尋出這些詞語的淵源。漢代之前,這些稱謂多有不同,直到漢代太初年間,中國實行了太初曆。
十二時表時獨特、歷史悠久,是中華民族對人類天文曆法的一大傑出貢獻,也是燦爛的中華文化瑰寶之一。
古代七更天,八更天分別是什麼時候
1灰溜溜 更點 古代把晚上戌時作為一更,亥時作為二更,子時作為三,丑時為四,寅時為五更。前半夜11時至1時為 子時 午夜1時至3時為 丑時 後半夜3時至5時為 寅時 早上5時至7時為 卯時 上午7時至9時為 辰時 9時至11時為 巳時 11時至下午1時為 午時 中午1時至3時為 未時 晚上7時至9時...
古代的十二個時辰依次是什麼 古代12個時辰怎麼劃分
古代十二時辰。子時 夜半,又名子夜 中夜 十二時辰的第一個時辰。北京時間23時至01時 丑時 雞鳴,又名荒雞 十二時辰的第二個時辰。北京時間01時至03時 寅時 平旦,又稱黎明 早晨 日旦等 時是夜與日的交替之際。北京時間03時至05時 卯時 日出,又名日始 破曉 旭日等 指太陽剛剛露臉,冉冉初升的...
5點是什麼時辰,早上五點是什麼時辰?
卯時。早上5點是卯時,早上5點到7點被稱為卯時,又名日始 破曉 旭日等,指太陽剛剛露臉,冉冉初升的那段時間,為古時官署開始辦公的時間,故又稱點卯。因為時正值朝暝冉冉東昇,故又謂之日出。卯時,日出,又名日始 破曉 旭日等 指太陽剛剛露臉,冉冉初升的那段時間。上午5時正至上午7時正 在我國古代,把一天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