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
出塞 王昌齡
秦時明月漢時關,
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
不教胡馬度陰山。
[註釋]
1.出塞:是唐代詩人寫邊塞生活的詩常用的題目。
2.秦時明月漢時關:即秦漢時的明月,秦漢時的關塞。意思是說,在漫長的邊防線上,一直沒有停止過戰爭。
3.但使:只要。
4.龍城飛將:指漢朝名將李廣。南侵的匈奴懼怕他,稱他為「飛將軍」。這裡泛指英勇善戰的將領。
5.胡馬:指侵擾內地的外族騎兵。
6.陰山:在今內蒙古自治區,古代常憑藉它來抵禦匈奴的南侵。
[簡析]
這是一首著名的邊塞詩,表現了詩人希望起任良將,早日平息邊塞戰事,使人民過著安定的生活。
詩人從寫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邊關的蒼涼景象。「秦時明月漢時關」不能理解為秦時的明月漢代的關。這裡是秦、漢、關、月四字交錯使用,在修辭上叫「互文見義」,意思是秦漢時的明月,秦漢時的關。
詩人暗示,這裡的戰事自秦漢以來一直未間歇過,突出了時間的久遠。次句「萬里長征人未還」,「萬里」指邊塞和內地相距萬里,雖屬虛指,卻突出了空間遼闊。「人未還」使人聯想到戰爭給人帶來的災難,表達了詩人悲憤的情感。
怎樣才能解脫人民的困苦呢?詩人寄希望於有才能的將軍。「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只要鎮守龍城的飛將軍李廣還活著,就不會讓胡人的騎兵跨越過陰山。「龍城飛將」是指漢武帝的鎮守盧龍城的名將李廣,他英勇善戰,多次把匈奴打敗。「不教」,不允許,「教」字讀平聲;「胡馬」,這裡指代外族入侵的騎兵。
「度陰山」,跨過陰山。陰山是北方東西走向的大山脈,是漢代北方邊防的天然屏障。後兩句寫得含蓄、巧妙,讓人們在對往事的對比中,得出必要的結論。
這首詩被稱為唐人七絕的壓卷之作。悲壯而不淒涼,慷慨而不淺露,王詩《出塞》兩首,本詩是第一首。
2樓:匿名使用者
王昌齡wang changling
王昌齡(698-756),字少伯,盛唐著名詩人(公元698-公元766年),約生於武則天聖曆元年(698年),約卒於玄宗天寶十五年(756年)。王昌齡的籍貫,有太原、京兆兩說。《舊唐書》本傳雲王昌齡為京兆(即唐西京長安,今陝西省西安市)人,大概是因為他在《別李浦之京》詩中說:
「故園今在霸陵西」,又有《霸上閒居》之作。唐代許多山西詩人因為洛陽、長安為當時文化中心,多遊洛陽、長安,有的甚至多年住於京城,不能因為居住在京城便說他們為京城人。《河嶽英靈集》為唐人殷番所編著的唐人詩集,載王昌齡為太原人,《唐才子傳》也認為王昌齡為太原人。
他家境比較貧寒,開元十五年進士及第,授祕書省校書郎。開元二十二年(734年),王昌齡選博學巨集詞科,超絕群倫,於是改任汜水縣尉,再遷為江寧丞。
約在開元二十五年秋,他獲罪被謫嶺南。
開元二十八年(740 年)王昌齡北歸,遊襄陽,訪著名詩人孟浩然。孟浩然患疽病,快痊癒了,兩人見面後非常高興,孟浩然由於喝酒過多而病**,竟因此而死,在這時期,王昌齡又結識了大詩人李白,有《巴陵送李十二》詩。與孟浩然、李白這樣當時第一流的詩人相見,對王昌齡來說,自是一大樂事,可惜與孟浩然一見,竟成永訣,與李白相見,又都在貶途。
當時李白正流放夜郎。
開元二十八年(740年)冬,王昌齡離京赴江寧丞任,此時已與名詩人岑參相識,岑參有《送王大昌齡赴江寧》詩,王昌齡也有詩留別。途經洛陽時,又與綦毋潛、李頎等詩人交遊,也都有詩。
王昌齡作為一代詩傑,流傳下來的資料卻很少。除了上文所說貶嶺南外,還曾遭過貶,具體時間和原因也不太清楚,有人認為在天寶六載秋。《詹才子傳》說他「晚途不謹小節,謗議沸騰,兩竄遐荒」。
《河嶽英靈集》說他「再歷遐荒」,《舊唐書》本傳也說他「不護細行,屢見貶斥」,被貶為龍標尉。
更為可悲可嘆的是,王昌齡後來連龍標尉這樣一小小的職務也沒能保住,離任而去,迂迴至亳州,竟為刺史閭丘曉所殺。《唐才子傳》載:王昌齡「以刀火之際歸鄉里,為刺史閭丘曉所忌而殺。
後張鎬按軍河南,曉衍期,將戮之,辭以親老,乞恕,鎬曰:『王昌齡之親欲與誰養乎?』曉大漸沮。
」一向同情詩人的張鎬終替王昌齡報了仇。
王昌齡是盛唐詩壇一著名詩人,當時即名重一時,被稱為「詩家夫子王江寧」。因為詩名早著,所以與當時名詩人交遊頗多,交誼很深,除上文談到與李白、孟浩然的交遊外,還同高適、綦毋潛、李頎、岑參、王之渙、王維、儲光羲、常建等都有交誼。他因數次被貶,在荒僻的嶺南和湘西生活過,也曾來往於經濟較為發達的中原和東南地區,並曾遠赴西北邊地,甚至可能去過碎葉(在今吉爾吉斯)一帶。
因他有豐富的生活經歷和廣泛的交遊,對他的詩歌創作大有好處。王昌齡擅長七言絕句,被後世稱為七絕聖手。如《出塞》詩: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慨嘆守將無能,意境開闊,感情深沉,有縱橫古今的氣魄,確實為古代詩歌中的珍品,被譽為唐人七絕的壓卷之作。
又如《從軍行》等,也都為膾炙人口的名作。反映宮女們不幸遭遇的《長信秋詞》、《西宮春怨》等,格調哀怨,意境超群,抒寫思婦情懷和少女天真的《閨怨》、《採蓮曲》等,文筆細膩生動,清新優美。送別之作《芙蓉樓送辛漸》同樣為千古名作。
沈德潛《唐詩別裁》說:「龍標絕句,深情幽怨,意旨微茫,令人測之無端,玩之無盡。」
閻丘曉因忌才而殺害了王昌齡,實在是對我國古代詩歌的一大破壞,是中華民族的千古罪人。
3樓:匿名使用者
王昌齡,字少伯,京兆人。登開元十五年進士第,補祕書郎。二十二年,中巨集詞科,調汜水尉,遷江寧丞。
晚節不護細行,貶龍標尉卒。昌齡詩緒密而思清,與高適、王之渙齊名,時謂王江寧。集六卷,今編詩四卷。
4樓:匿名使用者
【年代】:唐
【作者】:王昌齡
【作品】:出塞
【內容】: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王昌齡,字少伯,京兆人。登開元十五年進士第,補祕書郎。二十二年,中巨集詞科,調汜水尉,遷江寧丞。
晚節不護細行,貶龍標尉卒。昌齡詩緒密而思清,與高適、王之渙齊名,時謂王江寧。集六卷,今編詩四卷。
5樓:南京幕府
《出 塞》的作者簡介
出塞古詩的作者、詩意?
6樓:汽車資訊推送
王昌齡(698~756) 字少伯。太原(今山西)人。唐代詩人。
年青時期曾多次出入邊塞,其詩作多是描寫邊塞生活,反映邊關將士英勇殺敵、以身報國的精神,氣勢雄偉,格調高昂,或描寫軍旅生活的`艱難、鄉思離愁的悲苦,意境雄渾開闊,情調激越悲涼。因擅寫七言絕句且成就最高,故後世譽為"七絕聖手。"
他的《從軍行》、《出塞》等等,均為傳世之作,為人稱道。
《出塞》,是古代一種軍歌的題目。塞,是古代邊疆上的防守線。
"秦時明月漢時關,
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
不教胡馬度陰山!「
秦時…~這一句是說:月亮還是秦朝的月亮,邊關還是漢朝的邊關。
但使~只要。龍城~指的是漢朝時防守邊疆有名的"飛將軍"李廣,這裡是比喻機智英勇的統帥。
胡~古代漢族人對北方民族的通稱。
陰山~現在內蒙古的北部。這兩句是說,只要"飛將軍「還在,就不會讓敵人的馬隊跨過陰山一步!
這首詩寫的是,自古以來,在常常進行著戰爭的邊防線上,駐守著萬里長征的兵士們,雖然他們不會輕易地結束戰爭回到家鄉,但是他們懷著一個共同的願望,即,在一個機智英勇的將軍的帶領下,保衛祖國,決不讓來犯的敵人侵入國境一步!
外傳:安史之亂時,王昌齡在輾轉還歸故里時,途中經過亳州,被亳州刺史閭丘曉殺害。〈見元人辛文房《唐才子傳》中「王昌齡"名下,有:以刀火之際歸鄉里,為刺史閭丘曉所忌而殺」。
有史學家認為,"忌而殺"三字,道出了王昌齡的死因!或是犯了閭丘曉的"禁忌」,或是閭丘曉嫉妒王昌齡的詩才和名氣,使得其動了殺心,可憐"七絕聖手"卻魂斷亳州。
然,天網恢恢,疏而不漏!王昌齡死後不久,時任宰相兼河南節度使的張鎬便為他報了仇!
據《舊唐書:張鎬傳》記載,張鎬奉命平定安史之亂時,命閭丘曉率兵救援,閭丘曉故意拖延時間按兵不動,致使貽誤戰機,張鎬以此為由處死閭丘曉。
行刑時,閭丘曉乞求放其一條生路:"有親,乞貸餘命。"意即:
家中尚有老母需要贍養。張鎬不愧是宰相之才,一句話即將其堵得啞口無言:「王昌齡之親,欲與誰養?
"意即:王昌齡的母親又由誰來養呢?閭丘曉聞此時言,便默然無語了!
所以說,天網恢恢,疏而不漏。可問蒼天饒過誰?
7樓:小白雜論
王昌齡屬於盛唐時期的詩人,當然民族凝聚力和自信都特別高,這首詩也表達了對戰爭能夠勝利的期盼和自豪。
8樓:詞顧北
王昌齡的出塞表達了詩人希望朝廷起任良將,早日平息邊塞戰爭,使國家得到安寧,讓人民過上安穩寧靜的生活的思想感情。
9樓:匿名使用者
初賽這首古詩的作者是王昌齡,他通過去邊關打仗,體現了時局的艱難。
10樓:匿名使用者
秦代的月亮與漢代的邊關沒有什麼變化,戰爭自秦漢以來都沒有間斷,離家出征到萬里之外的人還沒有迴歸家鄉,只要有李廣飛將軍鎮守龍城,就不讓胡人的騎兵越過陰山南下侵略.
11樓:醜春柏
出塞[唐]王昌齡
秦時明月漢時關,
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
不教胡馬度陰山。
詩意:依舊是從秦漢時期延續至今的明月和邊關,征戰萬里、守邊禦敵的將士至今還沒有歸來。倘若還有像飛將軍那樣英勇善戰的將領在,絕不會允許外敵南下越過陰山。
古詩出塞王昌齡表達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這是一首名作,明代詩人李攀龍曾經推獎它是唐人七絕的壓卷之作。清沈德潛 說詩晬語 說 秦時明月 一章,前人推獎之而未言其妙,蓋言師勞力竭,而功不成,由將非其人之故 得飛將軍備邊,邊烽自熄,即高常侍 燕歌行 歸重 至今人說李將軍 也。防邊築城,起於秦漢,明月屬秦,關屬漢,詩中互文。他這段話批評李攀龍只知...
白冰的作者簡介,創客的作者簡介
透過充滿想象力的詩句 原名白玉琢,實際上是內心感情的獨白。詩歌內涵豐富,追求個性發展的心聲。這首詩歌的題目是 寫給雲 主要寫詩,詩歌充分反映了當代少年嚮往自由。譯作有美國童話集 魔語 丟了鼻子的小丑 等。1956年出生。著有詩集 飛翔的童心 作者在作品中對青少年的生命形態進行了深入思考。課文賞析,中...
施耐庵的作者簡介
金果 施耐庵 約1296 約1370 原名彥端,字肇瑞,號子安,別號耐庵。泰州興化人,祖籍蘇州,舟人之子,生於興化白駒鎮 今鹽城市大豐區 13歲入私塾,19歲中秀才,29歲中舉人,35歲中進士。35歲至40歲之間官錢塘二載,後與當道不合,復歸蘇州。至正十六年 1356 六十歲,張士誠據蘇,徵聘不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