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杜甫共有四個弟弟。公元759年他西來秦州時只有最小的杜佔同行,另外三個弟弟杜穎、杜觀、杜豐分別在河南山東客居。這首詩就是抒發對不在身邊的三個弟弟的思念。
全詩可分兩段。前四句是第一段,內容緊扣「月夜」,表面上寫景,實際上字裡行間流露出「憶舍弟」的感情。「戍鼓斷人行」, 真實描繪了面臨戰爭威脅的邊城景象,這一句所烘托出的戰爭氣氛,也是詩人當時為什麼那樣深切懷念諸弟的原因之一。
在章法上,這一句與後面的「有弟皆分散」、「況乃未休兵」相互照應,也使全詩脈絡連貫,條理清楚。
「邊秋一雁聲」從前句的地上寫到天空。邊地、秋日、雁聲都是引起人「倍思親」的原因。「一雁聲」三個字,還讓人想到古人稱兄弟為「雁行」的典故。
這兩句從聽覺方面來寫,後兩句從視覺方面來寫,可謂有聲有色。「露從今夜白」,意思是露從今晚上開始才分外慘白。在苦苦思念胞弟的詩人眼中,本來夜夜一樣潔白的霜露,也偏偏在今天晚上顯得格外蒼白,本來到處一樣的月亮,也只有故鄉的月亮最明亮。
這兩句詩以「移情」的修辭手法,在自然景物描寫中融注了濃厚的主觀感受成分,借景生情,景隨情變,是詩人深切思念家鄉和親人的真情實感的自然流露,為千古傳頌的名句。
最後四句為第二段,直接抒寫對舍弟們的懷念。 「有弟皆分散」,以致老家無人,又因為「無家」,所以想寫封信打聽一下分散各地的弟弟們的「死生」,也是沒有辦法的。「寄書長不達」正承「無家問死生」, 「況乃未休兵」又進一步申說:
平時尚且如此,何況又值戰亂不已的時候呢!這四句層層緊逼,一環扣一環,真可以說是一氣呵成。
2樓:匿名使用者
哀離亂,哀生民之多艱。「戍鼓」、「未休兵」皆板蕩之象。此詩既是寫自家之痛,亦是寫生民之痛,即己即群,己之與群,同一哀感。
讀了《月夜憶舍弟》這首詩,你除了體會到詩人思念弟弟、思念故鄉的情感,還體會到什麼?
3樓:雨love汐
這首詩是759年(乾元二年)秋杜甫在秦州所作。這年九月,安史之亂,安祿山、史思明從范陽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進洛陽,山東、河南都處於戰亂之中。當時,杜甫的幾個弟弟正分散在這一帶,由於戰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強烈的憂慮和思念。
《月夜憶舍弟》即是他當時思想感情的真實記錄。詩中寫兄弟因戰亂而離散,杳無音信。在異鄉的戍鼓和孤雁聲中觀賞秋夜月露,只能倍增思鄉憶弟之情。
顛沛流離中的詩人杜甫,看到山河破碎,思念不知生死的兄弟,更為國家而悲痛。[3]
在古典詩歌中,思親懷友是常見的題材,這類作品要力避平庸,不落俗套,單憑作者生活體驗是不夠的,還必須在表現手法上匠心獨運。杜甫正是在對這類常見題材的處理中,顯出了他的大家本色。 詩一起即突兀不平。
題目是「月夜」,作者卻不從月夜寫起,而是首先描繪了一幅邊塞秋天的圖景:「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路斷行人,寫出所見;戍鼓雁聲,寫出所聞。
耳目所及皆是一片淒涼景象。沉重單調的更鼓和天邊孤雁的叫聲不僅沒有帶來一絲活氣,反而使本來就荒涼不堪的邊塞顯得更加冷落沉寂。「斷人行」點明社會環境,說明戰事仍然頻繁、激烈,道路為之阻隔。
兩句詩渲染了濃重悲涼的氣氛,這就是「月夜」的背景。 頷聯點題。「露從今夜白」,既寫景,也點明時令。
那是在白露節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頓生寒意。「月是故鄉明」,也是寫景,卻與上句略有不同。作者所寫的不完全是客觀實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觀感情。
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輪明月,本無差別,偏要說故鄉的月亮最明;明明是作者自己的心理幻覺,偏要說得那麼肯定,不容置疑。然而,這種以幻作真的手法卻並不使人覺得於情理不合,這是因為它極深刻地表現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對故鄉的感懷。這兩句在煉句上也很見功力,它要說的不過是「今夜露白」,「故鄉月明」,只是將詞序這麼一換,語氣便分外矯健有力。
所以王得臣說:「子美善於用事及常語,多離析或倒句,則語健而體峻,意亦深穩。」(《麈史》)讀者從這裡也可以看出杜甫化平凡為神奇的本領。
以上四句信手揮寫,若不經意,看似與憶弟無關,其實不然。不僅望月懷鄉寫出「憶」,就是聞戍鼓,聽雁聲,見寒露,也無不使作者感物傷懷,引起思念之情。所以是字字憶弟,句句有情。
詩由望月轉入抒情,過渡十分自然。月光常會引人遐想,更容易勾起思鄉之念。詩人今遭逢離亂,又在這清冷的月夜,更是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在他的綿綿愁思中夾雜著生離死別的焦慮不安,語氣也分外沉痛。「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上句說弟兄離散,天各一方;下句說家已不存,生死難卜,寫得傷心折腸,感人至深。這兩句詩也概括了安史之亂中人民飽經憂患喪亂的普遍遭遇。
「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緊承
五、六兩句進一步抒發內心的憂慮之情。親人們四處流散,平時寄書尚且常常不達,更何況戰事頻繁,生死茫茫更難逆料。含蓄蘊藉,一結無限深情。
讀了這首詩,讀者可以明白杜甫為什麼能夠寫出「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春望》)那樣凝鍊警策的詩句來。深刻的生活體驗是藝術創作最深厚的源泉。 在安史之亂中,杜甫顛沛流離,備嘗艱辛,既懷家愁,又憂國難,常常感慨萬端。
稍一觸動,千頭萬緒便一齊從筆底流出,所以把常見的懷鄉思親的題材寫得如此悽楚哀感,沉鬱頓挫
4樓:匿名使用者
體會到詩人杜甫看到山河破碎,思念不知生死的兄弟,更為國家而悲痛。
月夜憶舍弟 除了體會詩人思念弟弟,故鄉的感情,還體會到什麼?
5樓:**問題
杜甫的這首詩是乾元二年(759)他在秦州寫的。當時,詩人被貶為華州司功參軍,因關中大旱,饑荒嚴重,便棄官離職前往秦州。在兵荒馬亂中,與兄弟離散。
詩人懷著強烈的憂憤和思念之情,以及對戰爭混亂而帶來的國危家亡,帶來的生死離別的痛恨!寫下了這首詩。
所以這首詩中除了寫思念弟弟之外,主要是寫對戰爭的痛恨。或者更準確地說,作者是借寫對弟弟的思念來寫對戰爭的痛恨。
原詩:戍鼓斷人行,
秋邊一雁聲。
露從今夜白,
月是故鄉明。
有弟皆分散,
無家問死生。
寄書長不達,
況乃未休兵。
6樓:翦廣英繩鵑
不會,這只是一種思鄉的情感表達。作者也以此表達了在外漂泊的辛酸與淒涼。這首詩的前四句看似寫景,實則寄情,表達了作者對戰爭的反感以及對家人的思念,後四句「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
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表達了作者對戰爭的無奈,也表現了戰爭使人民陷入了顛沛流離的水深火熱的生活之中。
7樓:匿名使用者
表達了詩人對戰爭的反感,戰爭使百姓流離失所,詩人對飽受戰爭侵害的老百姓的同情。
8樓:匿名使用者
大概還有一種無人可傾訴的孤寂.
月夜憶舍弟這首詩裡,你除了體會詩人思念弟弟、思念故鄉的感情以外,你還能體會到什麼???
9樓:匿名使用者
此詩是一首五言律詩,也是一首思鄉之作。
首聯交代背景,渲染氣氛。
「斷人行」交代背景,表明戰事頻繁:「秋邊一雁聲」從視覺、聽覺的角度寫邊塞淒涼景象,為「月夜」渲染一種壓抑氣氛。
頷聯交代時令,點明主旨。
「露從今夜白」交代時令,即「白露節」,表明天氣漸涼,地面水氣凝結,使人頓生淒涼之感。「月是故鄉明」融入詩人主觀想象,點明主旨,突出詩人深切的思鄉之情。這兩句採用「移情」手法,本來一樣潔白的霜露,可在今晚更加蒼白;本來一樣明亮的月亮,可偏在故鄉最為明亮,這完全是詩人在自然景物描寫中融注的主觀想象,是詩人思念家鄉和親人情感的自然流露。
頸聯承上啟下,自然過渡。
詩人由望月懷鄉自然引出對弟弟的思念,綿綿愁思中夾雜著對生離死別的焦慮和不安。承上啟下,過渡自然。
尾聯流露不滿,深化主題。
詩人進一步抒發自己內心的憂慮和惆悵之情,同時含蓄地表現出安史之亂給人民帶來的痛苦和災難,深化主題。
綜觀全詩,詩人在兵荒馬亂的年代中哀愁胸中湧,對親人深情字中結,字裡行間暗含對現實的不滿,對百姓的同情,將常見的懷鄉思親題材寫得悽楚動人,沉鬱頓挫,而且此詩對仗工整,景中有情,耐人尋味,因此成為五言律詩中的典範之作。
10樓:遊夏侯之
還體會到詩人關注國家和平,希望能過上安定幸福的生活。
11樓:冷暗穎
作者對家鄉的思念之情首先感覺到的作者豐富的感情,露總是白的,但今夜更白,因為感受在今夜;月無處不明,但故鄉更明,因為憶弟思家。詩人以幻作真
12樓:匿名使用者
【體會】
首先感覺到的作者豐富的感情,露總是白的,但今夜更白,因為感受在今夜;月無處不明,但故鄉更明,因為憶弟思家。詩人以幻作真,為的是突出對故鄉的思念。
月夜憶舍弟 表達了詩人什麼樣的情感?(四年弟弟、故鄉不算)
<<月夜憶舍弟>>這首詩中,你除了感受到了作者思念弟弟.思念故鄉的感情之外,你還體會到了什麼?
13樓:羅小黑布丁
還體會到手邊官兵對親人的思念和他們希望戰爭早日結束的感情。
14樓:我沒上膛
詩寫於戰亂之時,應該還有為國家的前途擔憂的感情。
杜甫出於中唐時期,受安史之亂影響,他的詩很多都是和國家命運有關的,
15樓:千呀嘛千燈
我體會到了戰亂帶給人們的痛苦與邊塞士兵對家鄉的思念
16樓:匿名使用者
還體會到了黑夜的悽慘和無奈
《月夜憶舍弟》的全文,《月夜憶舍弟》這首古詩的原文是什麼?
天使的星辰 月夜憶舍弟 戍鼓斷人行,秋邊一雁聲。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1 譯文 戍樓上的更鼓聲隔斷了人們的來往,邊塞的秋天裡,一隻孤雁正在鳴叫。從今夜就進入了白露節氣,月亮還是故鄉的最明亮。有兄弟卻都分散了,沒有家無法探問生死。寄往洛陽城的家書常常不...
月夜憶舍弟浸潤著作者主觀感受的寫景句
月夜憶舍弟浸潤著作者主觀感受的寫景句是 露從今夜白 月是故鄉明 此詩中浸潤著作者主觀感受的寫景句是 月是故鄉明 月是故鄉明 是寫景,但作者所寫的不完全是客觀實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觀感情。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輪明月,本無差別,偏要說故鄉的月亮最明 明明是作者自己的心理幻覺,偏要說得那麼肯定,不容質疑。...
胸表達了詩人什麼樣的感情,小池表達了詩人什麼樣的感情
張老師情感分析 小池 這首詩表達了詩人對大自然景物的熱愛之情。這首詩中,作者運用豐富 新穎的想象和擬人的手法,細膩地描寫了小池周邊自然景物的特徵和變化。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譯文 泉眼悄然無聲是因捨不得細細的水流,樹陰倒映水面是喜愛晴天和風的輕柔。嬌嫩的小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