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神後一曲流行
在象山舊時十四夜,鄉間有放野火,燒田炊毛之習俗,是夜,在田頭燒野草,開始上燈,丹城興吃湯圓,石浦興吃糊辣。
明洪武17年,朝廷推行衛所制,設昌國衛(今舟山),洪武27年遷至今石浦昌國地區。傳說,明代嘉靖年間,某年正月十四,戚繼光的軍隊因為抗擊倭寇,伙伕來不及做飯,就匆忙把切好的各種小菜一起倒進鍋裡,加上米粥、薯粉,做成「糊粒」,既當飯又當菜。將士們吃飽後抗倭殺敵,大獲全勝。
從此,象山及周邊地區就正月十四定為元宵節,石浦、昌國、鶴浦等地的老百姓還家家戶戶都「糊粒」以示紀念,一直流傳至今,其中尤以石浦地區為盛。
石浦有元宵節吃「糊粒」的習慣。所謂「糊粒」,即為一種食物,將各種小菜統盤倒入鍋內燒煮而成。一般通用黃豆、蝦仁、牡蠣、魚肉、蟶肉等海鮮切細煮熟後拌上薯粉、食鹽,即為糊粒羹。
農曆「正月十四」,石浦每家每戶都會做糊粒、吃糊粒,吃了元宵節的糊粒,寓意新的一年會聰明、做官、發財。
2樓:匿名使用者
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因是一年中最早一次月圓,故稱上元節。象山的元宵節非常獨特,過十四,而不過十五,它的由來與明代嘉靖年間,沿海抗倭寇有關。
據說,有一年的正月中旬,倭寇乘著民眾忙於過節,大舉入侵昌國、石浦、南田一帶。戚繼光的軍隊和老百姓一道奮起抗擊,最後取得了勝利。正當大家殺魚宰豬歡慶抗倭大捷,各種菜餚正準備下鍋的時候,不料,探子來報,另有一股倭寇前來報復,進犯我地。
軍情危急,來不及一盤盤燒煮,伙伕就匆忙把切好的各種小菜一起倒進鍋裡,煮燒一段時間後,加上米粥、薯粉,做成「糊粒」,立刻叫大家吃起來,既當飯又當菜。將士們吃飽後,士氣大振,經過一陣拼殺,最後大獲全勝。這天正好是正月十四。
因此象山就在正月十四過元宵。這種現象一直流傳至今,已沿襲成為一種民俗活動。
象山元宵節習俗很多,既有全國通行的,也有象山地方特色的。是日夜,開始「上燈」,丹城興吃湯圓,石浦興吃糊臘,鄉間多食炒年糕。糊臘也叫「糊臘羹」、「發財羹」,以牡蠣、蝦仁、蟶肉、肉絲、魚肉等為主料,芋艿、蘿蔔、年糕等為輔料,混合在一起煮熟,用番薯粉調成雜燴羹。
舊時十四夜,鄉間有放野火、燒「田坎毛」之習俗,是夜,在田頭、田塍點火燒野草「驅邪」,俗叫「驅蝗蟲」,田塍乾草燃著時猶如條條火龍在田野上滾動,故又稱「燂火龍」,在夜幕下**很是壯觀。
十四夜,舉行燈會,街巷懸掛燈綵,地上小孩子拉著各式動物燈,俗稱「行會」。丹城五境(丹城分東境、南境、西境、北境、章穆鏡)燈隊,爭芳鬥妍,各放異彩,蔚為壯觀。石浦 、昌國有跑馬燈,跑船燈、提魚燈等活動。
每年一到正月十四日晚上,玩燈、觀燈、猜燈謎的人成千上萬,熱鬧非凡。此習俗一直沿襲至今。
中國有哪些傳統民俗文化
3樓:聖誕老東東
中國傳統民俗文化有猜燈謎、貼春聯、畫燈籠、京劇、花燈報元夜、踩高蹺、舞龍、舞獅等。具體介紹以下幾種:
1、猜燈謎
猜燈謎又稱打燈謎,是中國獨有的富有民族風格的一種傳統民俗文娛活動形式,是從古代就開始流傳的元宵節特色活動。每逢農曆正月十五,中國民間都要掛起彩燈,燃放焰火,後來有好事者把謎語寫在紙條上,貼在五光十色的彩燈上供人猜。
2、貼春聯
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挑漂亮的紅春聯貼於門上,辭舊迎新,增加喜慶的節日氣氛。春聯的另一**是春貼,古人在立春日多貼「宜春」二字,後漸漸發展為春聯,表達了中國勞動人民一種辟邪除災、迎祥納福的美好願望。
3、京劇
京劇,曾稱平劇,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場景佈置注重寫意,腔調以西皮、二黃為主,用胡琴和鑼鼓等伴奏,被視為中國國粹,中國戲曲三鼎甲「榜首」。
京劇走遍世界各地,分佈地以北京為中心,遍及中國,成為介紹、傳播中國傳統藝術文化的重要媒介。在2023年11月16日,京劇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4、踩高蹺
踩高蹺,是中國傳統民俗活動之一。踩高蹺俗稱縛柴腳,亦稱「高蹺」、「踏高蹺」、「扎高腳」、「走高腿」,是我國北方民間盛行的一種群眾性技藝表演,多在一些民間節日裡由舞蹈者腳上綁著長木蹺進行表演。
5、舞獅
舞獅,是中國優秀的民間藝術,每逢佳節或集會慶典,民間都以舞獅來助興。舞獅有南北之分,南方以廣東的舞獅表演最為有名。獅子是由彩布條製作而成的,每頭獅子有兩個人合作表演,一人舞頭,一人舞尾。
表演者在鑼鼓**下,裝扮成獅子的樣子,做出獅子的各種形態動作。
4樓:夏信昂琬
中國有四個民俗文化繁盛地
北京天橋、天津三不管、上海大世界、南京夫子廟.
中國的傳統節日有農事節日、祭祀節日、紀念節日、慶賀節日、社交遊樂節日之分。具體分為春節、元宵元、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等等。
傳統節日有農事節日、祭祀節日、紀念節日、慶賀節日、社交遊樂凶日之分。傳統節日的起源,有人把它歸為下述幾大類:一是起源於原始的祭祀活動,如春節祭灶君、清明祭祖、端午祭龍、祭屈原、等等。
二是起源於宗教活動;三是起源起農事活動,清明、十日朝、冬至等;四是起源於社群的娛樂活動活動,如端午之龍舟競渡,是西周就已有的社群娛樂活動;五是起源於重大的歷史事件。本書的宗旨是讓廣大讀者能夠對此有一些瞭解,使我們的傳統文化能夠得到繼承和發揚。
5樓:大亮畢雀
端午節吃粽子
中秋節吃月餅
春節貼對聯、拜年、吃元寶
6樓:譚工
中華傳統文化首先應該包括思想、文字、語言,之後是六藝,也就是:禮、樂、射、御、書、數,再後是生活富足之後衍生出來的書法、**、武術、曲藝、棋類、節日、民俗等。傳統文化是我們生活中息息相關的,融入我們生活的,我們享受它而不自知的東西。
中華傳統文化應包括:古文、古詩、詞語、樂曲、賦、民族**、民族戲劇、曲藝、國畫、書法、對聯、燈謎、射覆、酒令、歇後語等;傳統節日(均按農曆)有:正月初一春節(農曆新年)、正月十五元宵節、四月五日清明節、清明節前後的寒食節、五月五日端午節、七月七日七夕節、八月十五中秋節、臘月三十除夕以及各種民俗活動等;包括傳統曆法在內的中國古代自然科學以及生活在中國的各地區、各少數民族的傳統文化也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
風俗與習俗有什麼區別?
7樓:學姐
區別:1、風俗是指特定區域、特定人群沿革下來的風氣、禮節、習慣等的總和。相沿積久而成的風氣、習俗。
2、習俗:舊社會,城鄉居民禁忌較多,表現在人們行為的各個方面,相沿成習。其中有合理的禁忌,但多帶封建迷信色彩。
3、風俗是由歷史形成的,它對社會成員有著很強的行為能力。習俗是社會道德和法律的基礎和補充部分。
舉例:1、四川人在端午節划龍舟。這裡是風俗。
2、四川人把"我先走了"說成"我走嘍先"。這是習俗不是風俗。
8樓:測個餓不餓
風俗是從之前的社會生活中沿襲下來的,具有相對穩定性,而習俗是在社會生活中逐漸形成的,具有變動性、社會性。
風俗指長期相沿積久而成的風尚、習俗,特定區域特定人群沿革下來的風氣習俗是指人們在社會生活中逐漸形成的,從歷史沿襲而鞏固下來的,具有穩定的社會風俗和行為習俗,並且已同民族情緒和社會心理密切結合,成為人們自覺或不自覺的行為準則。
傳統習俗的內容是複雜的,存在於一個社會的傳統習俗大體上分兩部份:一是歷史遺留下來的,其源遠流長,時代久遠,具有社會性,集團性,民族性的特點.不同地區,不同集體,不同民族都具有不同的傳統習俗,如不同民族的民風習俗.
二是適應現實社會歷史條件而產生的,如新中國成立後所倡導的新的生活習俗。
9樓:流失啊棟
風俗:特定區域特定人群沿革下來的風氣
習俗:凡有一定流行範圍,一定流行時間或流行區域的意識行為,無論是官方的,民間的,均可稱為習俗,這亦是習俗的基本定義。
10樓:匿名使用者
風俗是特定社會文化區域內歷代人們共同遵守的行為模式或規範。風俗的多樣性,是以習慣上,人們往往將由自然條件的不同而造成的行為規範差異,稱之為「風」,而將由社會文化的差異所造成的行為規則之不同,稱之為「俗」。所謂「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正恰當地反映了風俗因地而異的特點。
風俗是一種社會傳統,某些當時流行的時尚、習俗、久而久之的變遷,原有風俗中的不適宜部分,也會隨著歷史條件的變化而改變,所謂「移風易俗」正是這一含義。風俗由於一種歷史形成的,它對社會成員有一種非常強烈的行為制約作用。風俗是社會道德與法律的基礎和相輔部分。
習俗先輩雲:「習俗移人,賢智者不免。」今一衣一帽、一器一物、一字一語,種種所作所為,凡唱自一人,群起而隨之,謂之「時尚」。
或尚坐關,群起而坐關;或尚禮懺,群起而禮懺;群起而背經,群起而持準提,群起而讀等韻,群起而去註疏、專白文,群起而齋十萬八千僧,群起而學書、學詩、學士大夫尺牘語,靡然成風,不約而合。獨於刻心勵志,真實參禪唸佛者,則有唱而無隨,謂之何哉?!
11樓:匿名使用者
風俗就是當地預設的一些習慣習俗是從古時候傳承傳承下來的一些文化
12樓:xu盼
風俗是指特定區域、特定人群沿革下來的風尚、禮節、習慣、禁忌等的總和。習俗即習慣。從定義的層面看習俗屬於風俗的組成部分。
凡有一定流行範圍,一定流行時間或流行區域的意識行為,無論是官方的,民間的,均可稱為習俗。而民間的風俗又稱作民間習俗。由此可以看出,風俗和習俗是相互融合,相互包容而存在的。
風俗的涵括範圍很廣,可以包括食、衣、住、行、娛樂、社交、戀愛、**、生育、婚嫁、喪葬、宗教、歲時及藝術等。而習俗的涵蓋範圍則可大可小,可普遍也可特殊。
13樓:百度使用者
風俗比習俗的範圍更廣
風俗是一個地區
習俗可能是一個村莊 或家族的習慣
14樓:匿名使用者
習俗-習慣的習 有好有壞的習俗
風俗-風範的風 社會道德與法律的基礎和 相 輔 部 分
民俗文化的意義?
15樓:101侯
中國傳統文化和傳統美德的基本精神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是能夠反映民族特徵的傳統觀念和思想意識,是具有民族特徵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它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前赴後繼,英勇頑強形成的精神支柱,是指導人們實踐活動的基本精神。
傳統文化講究崇尚倫理道德、注重人文理性、強調和諧觀念、倡導憂患意識等等,學習和研究這些中國傳統文化,進而繼承、弘揚和發展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對在科學發展觀指導下,努力構建和諧社會,加強對國民全面素質教育的培養,都有著不可估量的影響。
拓展資料:
民俗文化,又稱為傳統文化,是指民間民眾的風俗生活文化的統稱。也泛指一個國家、民族、地區中集居的民眾所創造、共享、傳承的風俗生活習慣。是在普通人民群眾(相對於官方)的生產生活過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非物質的東西,民俗及民眾的日常生活。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建設,就是一個民族靈魂的建設、精神世界的建設。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其所宣揚的忠孝仁愛、禮義廉恥、慎言敏行、嚴於律己、改過遷善等道德規範。
幾千年來就鑄就了中國人民的精神靈魂,形成中華民族的性格,培育了全民族追求和諧、謙和好禮、誠信克己、與人為善、勤儉廉正、刻苦耐勞和精忠愛國的優良素質。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形成,高尚道德價值體系的建立,是與傳統文化的長期孕育分不開的。
中華傳統美德是中華民族經過五千年的文明發展,歷代流傳下來的寶貴的道德文化遺產,它包含了優秀的民族品質、優良的民族精神、崇高的民族氣節、高尚的民族情感、良好的民族禮儀等方面。它凝聚著中華民族的「形」與「魂」。
加強中華傳統美德教育的宗旨就是為了在新的形勢下,繼承、弘揚、提高和發展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把我國的優秀文化和傳統美德集中起來,並與革命傳統相結合,賦予新時代內容,容納新的時代精神,達到承前啟後,與時俱進,古為今用的具有中國特色的價值觀、道德觀和行為準則。
元宵節的風俗,元宵節習俗有哪些?
在這天上皓月高懸的夜晚,人們要點起彩燈萬盞,以示慶賀。出門賞月 燃燈放焰 喜猜燈謎 共吃元宵,閤家團聚 同慶佳節,其樂融融。民間過元宵節吃元宵的習俗。元宵由糯米制成,或實心,或帶餡。餡有豆沙 白糖 山楂 各類果料等,食用時煮 煎 蒸 炸皆可。起初,人們把這種食物叫 浮圓子 後來又叫 湯糰 或 湯圓 ...
元宵節的由來和習俗,元宵節的由來,習俗,傳說
農曆正月十五元宵節,又稱為 上元節 the lantern festival 春燈節,是中國漢族民俗傳統節日。正月是農曆的元月,古人稱其為 宵 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又稱為小正月 元夕或燈節,是春節之後的第一個重要節日。中國幅員遼闊,歷史悠久,所以關於元宵節的習俗...
元宵節有哪些風俗,元宵節有什麼習俗?
元宵節的習俗 在民間過元宵的習俗有很多種,不同的民族過元宵的方式也會有所不一,以下是不同民族人們過元宵節的方式。1 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 作為食品,在中國也由來已久。宋代,民間即流行一種元宵節吃的新奇食品。這種食品,最早叫 浮元子 後稱 元宵 生意人還美其名曰 元寶 元宵以白糖 玫瑰 芝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