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經一闡提皆能懺悔大妄語人能懺悔否

時間 2021-10-18 05:06:16

1樓:匿名使用者

南無阿彌陀佛'

大妄語?一般吹牛b的人不認為有錯。能大妄語的都有的本事的的。稱自已是羅漢,菩薩,佛的才是大妄語。能懺悔白都更不是一般境界了。

2樓:自省

一切惡都可以懺悔,懺悔後不再犯,即是真懺。如果再犯,即是假懺,必遭惡果。

大通方廣懺悔滅罪莊嚴成佛經裡,佛說禮拜諸佛菩薩,如何禮拜啊,跪求修過的老師們指教,感恩

3樓:黃亞娟

我非常珍惜這個答覆,我以認真看了三遍,今後會照此努力學習,有了老師您的指導,今後不會走彎路了一一感恩老師 指路明燈???

4樓:匿名使用者

正統的修法在這裡應該是念一句佛名,拜一次或多次,而非唸完再拜。一闡提指的是不信佛的惡人,沒有什麼善根,整句的意思就是說只有信才有功德。未來諸佛多如恆沙,怎麼可能在字面上念得過來,這裡世尊給了個方便,你念那些佛的名字,將來就和他們結緣,自然漸漸得見未來無量諸佛,道理在這裡。

如果你還是嫌多記不住,你自己的問題裡不是有答案了嗎,那個阿彌陀佛就是了,一句彌陀過去現在未來一切佛都含在裡面了。總之信最要緊。

5樓:普願講堂慧蓮

阿彌陀佛!師兄,可以稱誦一佛菩薩名號,然後一拜,再稱誦下一位佛菩薩名號,再拜,一直拜完經上所說的佛菩薩名號!

師兄,我好久沒有讀誦此經,記得不大清晰了,是不是佛所說的諸佛菩薩名中,就有過去佛、現在佛和未來佛呢?師兄可以翻看一下**。

是的師兄,我剛翻看了一下**,是三世諸佛的。其實,佛只是舉了其中一部分佛菩薩,過去、現在、未來皆有無量無邊的佛菩薩,不僅僅這麼多。不過我們當下恭敬禮拜,稱誦諸佛菩薩名號,即是與這些佛菩薩結緣,乃大善因緣!

如何正確懺悔

6樓:佛經_僧伽吒經

第二個是正確的。

下面幾個懺悔法門可以修學:

--------

《地藏菩薩本願經》大正藏大集部0412

(節選)若現在未來天龍鬼神聞地藏名禮地藏形。或聞地藏本願事行。讚歎瞻禮得七種利益。

一者速超聖地。二者惡業銷滅。三者諸佛護臨。

四者菩提不退。五者增長本力。六者宿命皆通。

七者畢竟成佛。

--------

《大寶廣博樓閣善住祕密陀羅尼》大正藏密教部1005--------

《僧伽吒經》大正藏大集部0423

(節選)有法門名僧伽吒,若有聞者,除滅五逆罪業,於菩提得不退轉,見一切佛

--------

《八十八佛大懺悔文》

7樓:心靈解放軍

你這樣懺悔,

懺悔是認識了錯誤或罪過而感到痛心,決心悔改。

向現在受到你傷害的人發自內心真誠道歉。

閉上眼默想,讓良心作證,向現在無法面對的以前被你傷害過的所有人,發自內心真誠的懺悔,

最好是面對被傷害者,承認錯誤,祈求原諒。

傷害了人,不向受傷害人低頭認錯,卻跑去寺院或是神廟,求神佛寬恕,或是花錢請人消罪,沒用!

8樓:匿名使用者

你是在求福呢?還是在求證悟?如果是求福,佛不會賜於你,如果是求證悟,你只需要不再犯你做過的錯事。

時時反省自身,就是最好的懺悔。說**詞語是沒用的,這樣只會讓自己原諒自己的過錯,放鬆審視自己的過錯。學佛是什麼?

不是形式,而是證悟本真。這些不容易,也不可能馬上就能明白的,慢慢理解吧。

9樓:緣起性空

我認為第二種是正確的!

關鍵是自己真正認識到了錯誤,並且發願後不再造。依靠四種對治力懺悔。

第三種純屬胡說八道,誤人子弟,根本沒有佛經依據。

不把以前所做的錯事再重新回憶,怎麼知道錯在何處,如何改正?看看懺悔文:

從於無始,以至今生。毀壞三寶,作一闡提。

謗大乘經,斷學般若。弒害父母,出佛身血。

汙僧伽藍,破他梵行。焚燬塔寺,盜用僧物。

起諸邪見,拔無因果。狎近惡友,違背良師。

自作教他,見聞隨喜。如是等罪,無量無邊。

故於今日,生大慚愧。克誠披露,求哀懺悔。

惟願三寶,慈悲攝受。放淨光明,照觸我身。

諸惡消滅,三障蠲除。複本心源,究竟清淨。

每唸佛經的開經皆,唸佛經前應先念什麼

剛才回答錯了一個問題,請朋友 去幫我更正,正確的開經偈是 無 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 實義。據說這是武則天寫的因為寫的太好了所以加佛教經典裡了。其實我們有自己美好的願望也可以講出來, 般若 1合掌三稱 就是念三句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na mo ben shi sh...

字字皆辛苦的閱讀題答案,《字字皆辛苦》閱讀題一個答案 幫忙啊!

汝漪竭飛陽 1 給短文第三段中沒有標點的地方加上標點.2 按文中 所劃分的段落,概括段意.第一段 第二段 第三段 第四段 3 李紳寫 憫農 詩的原因是 人們說李紳寫 憫農 詩 字字皆辛苦 的原因是 4 概括短文的中心思想.參 1.2.第一段 李紳家境貧寒,卻聰穎好學,因此在15歲就可以作詩.第二段 ...

請教一段佛經,求一段平心靜氣得佛經

佛經裡的內容很多都是在不同地方都出現的,因為佛不是一時一地 總會在不同場合重複些以前曾講過的東西。結合佛經的集結情況來說,最早應該是 法句經 也就是佛祖言語的記錄。其次才是其他的佛經。樓主所問的語句最原始的語錄出自 法句經 法句經 喜愛品 212從喜愛生憂,從喜愛生怖 離喜愛無憂,何處有恐怖?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