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趙括死,武安君存 這句話出自哪篇歷史

時間 2021-10-14 23:27:11

1樓:清芸淡夢

異國輾轉奈其何,一代賢達磨難多。

能使楚強吞百越,更教秦甲負干戈。

功成處處毀讒間,身歿憐憐遺恨歌。

自古良臣無善果,歷來多少泣西河。

吳起白起

冒天下之不韙

翻一個兩千年的舊案

趙括的確是個敗將,趙軍主力全喪,戰國後期兩強之一趙國在此一戰後國力急劇下滑,不得已在最後竟只能與魏韓等國相依為命,誠為可惜。趙雍當年滅中山,掃林胡時可曾想過趙國有今日?一場決定戰國乃至整個中國歷史程序的大戰,趙括兵敗,趙括為寇。

長平之戰落敗的責任,近五十萬趙國將士的生命,以至整個趙國由盛轉衰最終滅亡的罪責,都推到了趙括身上。趙國無人為上將軍趙括立傳,司馬老先生的史記也略過了趙括,後人跟是給了他個代名成語,叫做「紙上談兵」。歷史何其無情,命運何其無情,後人在頻頻嘲笑趙括罵其孬種,引經據典借古諷今的時候,可曾真正察悉這段歷史?

長平大決之起因

秦軍取韓國野王,隔斷韓國上黨郡與韓國本土的通路,困上黨,上黨郡郡首馮亭與韓王商議後決定獻上黨於趙,結成韓趙同盟,共抗強秦。在此不得不先論趙國是否該收下上黨。上黨本是富饒之地乃韓國六大糧倉之一,趙國有東上黨郡,如果得此西上黨,則可在趙國西面築起一道防線,又能得韓國之結盟,戰國之勢,國力強勁以國民數量和地域廣袤為準,得一上黨郡,得50萬百姓,其獲利幾多,趙王心中自有計較。

而因此開罪於秦,我以為,秦國當時不斷蠶食山東諸國,取魏國河東之地,逼死楚王,並挾楚國太子為質換取千里楚地,又攻韓國,拔野王,燕國因樂毅撫養幼年秦昭王而與秦交好,又是北方荒蠻之地,故爾倖免。秦對六國蠶食至此,唯對趙國不敢動,是其真不敢動?非也,它在積攢實力,拓得一地,修養生息數載,和趙國一場死戰是在所難免的。

趙國不滅,山東諸國都敢抗秦,趙國一滅,山東六國盡滅矣。這也是為什麼範睢定國策為遠交近攻和後來秦始皇非要先滅趙國不可的原因所在。這就像極了當年的日本,要稱霸全世界,必然會先滅中國。

而中國與其一再退讓,來避免根本不可能避免的戰爭,還不如早做準備,與之一決。中國是一再退讓了,而當年民風彪悍的趙國卻不然。經常有人借趙國受上黨中韓國移禍之計來說孝成王是庸才,實在是有失偏頗,實在是典型的中國人思維,只知避禍。

因此,秦趙早晚要一決高下,而拖下去對趙有利還是對秦有利?秦國自商秧變法以來已逾百年餘,又有巴蜀做糧倉,不斷蠶食六國之地。每過一年,秦國國力就強勁一年。

而觀趙國,趙武靈王胡服騎射以來軍事實力大增,然而趙國後來經歷了沙丘宮變,趙惠王一直沒有時機推行趙國的二次變法。因此趙國的經濟在七國之中只能算中游,與魏韓相當,比燕齊稍強(齊國經歷了樂毅滅齊之戰後)。可以這麼說,秦國的經濟實力當5到6倍於趙國,而軍力比趙國稍強。

長平大決之點將

廉頗,對於老廉頗,大家一直都心存敬佩,我也是。廉頗的確是個老將,沉穩持重,無懈可擊。這裡不得不提下白起之為人,白起是戰國之世最傑出的將領不假,白起是無一敗績的常勝將軍不假,然而其中我們不得不看到白起打仗,是不打無把握之仗的,他打仗挑著打,這也是他最後身死的原因。

古人歷來重名聲,看重自己在歷史上被寄予的地位超過金錢甚至自己的生命。為何廉頗三年高壘防守,白起卻不為將?在下私以為,即使白起為將,廉頗死守,白起亦不能勝也。

然而白起不為將也可以將之看作是一種戰略運用,那就是,秦國要拖垮趙國。(而在往後秦國兩次攻邯鄲,以及六國四十萬大軍攻秦時,白起為何不肯出戰,這裡面就耐人尋味了,在下私以為其中賭氣者有,怨秦昭王將殺降之責推給他者有,覺得打不嬴應該佔的比例更大一點,而後者也直接導致了秦昭王和白起的徹底決裂,最終賜死。)sky兄的帖子裡說及趙國不能守下去是因為相持戰對趙國不利,在下以為這點是正確的,兩國實力對比已在上文中提過。

趙國之所以強,是強在軍事。長期對持,就算上黨離邯鄲近又怎樣,糧食還是得消耗那麼多糧食,軍械還是得消耗那麼多軍械。而秦有韓國野王之地,有魏國河東之地,早已經開始屯田出糧。

在對持的第三年,趙國增兵到近50萬,國內糧食空虛,藺相如說齊國予糧,齊不予(遠交近攻效果的體現)。虞卿出使魏韓,魏韓卻罷免了信陵君和馮亭。軍隊騎牆觀望。

糧車屯而不發。這些都是為何?非藺相如虞卿無能,外交戰是國力的比拼。

弱國無外交說的就是這個意思。秦國私下裡重金賄賂了各國多少權臣,許諾只要各國按兵不動就給他們多少好處,這些我們從正史上無從得知,但觀諸國前前後後判若兩人的表現,大體也能看出一二了。相持三年,秦趙兩強都有所削弱,但是趙國已經是傷筋動骨,秦國卻只是皮肉之痛。

孝成王幾次催促廉頗出戰,廉頗卻是老軍人的硬脾氣,一切都從戰場形勢來分析,出戰無利,故爾不戰。然而從戰略形勢上來看,對持戰卻已經是順著秦國的脈絡在往下走了。常有人說趙國是中了反間計,然而當時的趙國能臣有平原君趙勝,藺相如,虞卿,田單,客卿樂毅,孝成王本人也不是無能之輩。

民間流言或許起了點作用,但起了多大的作用在下以為值得商榷,孝成王一個年輕君王,臨陣換將的大事必定與諸臣商議過,藺相如覺得不妥,而趙勝,虞卿,田單皆無異議。

2樓:魏軍峰

出自《史記·白起王翦列傳》

白起:(?―公元前257年),秦國武安君,秦國眉(今陝西眉縣東)人。十六歲從軍。

主要戰績:

伊闕之戰斬殺韓魏聯軍24萬。攻楚三次,攻破楚都,燒其祖廟,共殲滅35萬楚軍。

攻趙先後殲滅趙軍60萬(含長平之戰)。攻韓魏殲滅30萬。

白起一生共殲滅六**隊165萬。

封號:武安君。官職:國尉(國防部長)。外號:戰神,殺人魔,戰國四大名將之首。

白起指揮許多重要戰役。大破楚軍,攻入郢都,迫使楚國遷都,楚國從此一蹶不振。伊闕之戰又殲滅韓魏24萬聯軍,徹地掃平秦軍東進之路。

長平一戰一舉殲滅趙軍45萬人,開創了我國歷史上最早、規模最大的包圍殲敵戰先例。大小70餘戰,沒有敗績,從最低階的武官一直升到封武安君,六國聞白起膽寒。

生平事既

周郝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94年),秦昭王任白起為左庶長,攻韓新城(今河南伊川西南),克。北進。韓、魏聯軍34萬於伊闕(今河南洛陽龍門)據險堅守。

此戰秦軍兵力不足韓、魏聯軍一半,雙方相持。翌年,起利用兩軍之間互相猜疑、互不配合,各個擊破,先以一部牽制韓軍,集中主力猛攻魏軍,滅魏軍後,繼圍殲韓軍。滅韓、魏聯軍24萬,俘韓主將公孫熹,升國尉。

二十六年,起升任大良造(最高軍事長官),攻魏,克61城。

三十六年,率兵數萬攻楚。起兵力僅及楚軍的十分之一,仍奔襲楚國。秦軍順漢水南下,佔鄧(今湖北襄樊北),直逼楚別都鄢(今湖北宜城東南)。

楚急調大軍數十萬北上守鄢。起見難以克鄢,於鄢西百里處築壩蓄兩水以灌之,淹死楚軍民數十萬人。乘勢攻取西陵(今湖北宜昌)。

翌年,攻克楚都郢(今湖北江陵西北),秦置郢為南郡,起受封武安君。

三十八年,起溯江而上,克巫(今四川巫山北),順勢南下定黔中(今湖南西部)。

四十二年,趙、魏聯軍攻韓,起奉命救援,大敗聯軍,斬魏兵13萬,溺趙軍 2萬於黃河。

五十一年,起率兵攻韓,至五十三年,克野王(今河南沁陽),斷上黨郡與韓都聯絡。韓欲割上黨以求和,郡守馮亭聞之,將該郡17城獻趙。

五十四年,秦派兵攻趙,克上黨,進至長平(今山西高平西北)。趙將廉頗堅守長平。秦久攻不下,行反間計。

趙王中計,以趙括代廉頗為將。次年八月,趙括同秦軍決戰。同時秦密任白起為上將軍接管長平軍。

起佯敗而退。趙括率軍追至秦營。起以一部堅守,以 2― 5(記載不統一)萬兵迂包圍趙軍,切斷其退路;另以5000騎佯攻趙軍營壘,防趙出援。

起圍趙軍而不攻。至九月下旬,趙軍絕糧一月有餘,趙括多次突圍無效,死於亂箭之中。起乘勢攻之。

降趙軍40餘萬。曰:「趙卒反覆,非盡殺之,恐為亂。

」盡埋之。

白起者,郿人也。善用兵,事秦昭王。昭王十三年①,而白起為左庶長,將而擊韓之新城②。

是歲,穰侯相秦③,舉任鄙以為漢中守。其明年,白起為左更,攻韓、魏於伊闕,斬首二十四萬,又虜其將公孫喜,拔五城。起遷為國尉。

涉河取韓安邑以東,到幹河。明年,白起為大良造。攻魏,拔之,取城小大六十一。

明年,起與客卿錯攻垣城,拔之。後五年,白起攻趙,拔光狼城。後七年,白起攻楚,拔鄢、鄧五城。

其明年,攻楚,拔郢,燒夷陵④,遂東至竟陵。楚王亡去郢⑤,東走徙陳。秦以郢為南郡。

白起遷為武安君。武安君因取楚,定巫、黔中郡。昭王三十四年⑥,白起攻魏,拔華陽,走芒卯⑦,而虜三晉將⑧,斬首十三萬。

與趙將賈偃戰,沈其卒二萬人於河中⑨。昭王四十三年⑩,白起攻韓陘城,拔五城,斬首五萬。四十四年,白起攻南陽太行道,絕之�。

四十五年①,伐韓之野王。野王降秦,上黨道絕。其守馮亭與民謀曰:

「鄭道已絕,韓必不可得為民②。秦兵日進,韓不能應,不如以上黨歸趙。趙若受我,秦怒,必攻趙。

趙被兵③,必親韓。韓、趙為一,則可以當秦④。」因使人報趙。

趙孝成王與平陽君、平原君計之。平陽君曰:「不如勿受。

受之,禍大於所得。」平原君曰:「無故得一郡,受之便⑥。

」趙受之,因封馮亭為華陽君。

四十六年,秦攻韓緱氏、藺,拔之。

四十七年,秦使左庶長王齕攻韓,取上黨。上黨民走趙。趙軍長平⑦,以按據上黨民⑧。

四月,齕因攻趙。趙使廉頗將。趙軍士卒犯秦斥兵⑨,秦斥兵斬趙裨將茄⑩。

六月,陷趙軍,取二鄣四尉�。七月,趙軍築壘壁而守之。秦又攻其壘,取二尉,敗其陣,奪西壘壁。

廉頗堅壁以待秦,秦數挑戰�,趙兵不出。趙王數以為讓⒀。而秦相應侯又使人行千金於趙為反間⒁,曰:

「秦之所惡⒂,獨畏馬服子趙括將耳⒃,廉頗易與⒄,且降矣⒅。」趙王既怒廉頗軍多失亡,軍數敗,又反堅壁不敢戰,而又聞秦反間之言,因使趙括代廉頗將以擊秦。秦聞馬服子將,乃陰使武安君白起為上將軍⒆;而王齕為尉裨將,令軍中有敢洩武安君將者斬。

趙括至,則出兵擊秦軍。秦軍詳敗而走(20),張二奇兵以劫之(21)。趙軍逐勝(22),追造秦壁(23)。

壁堅拒不得入,而秦奇兵二萬五千人絕趙軍後,又一軍五千騎絕趙壁間,趙軍分而為二,糧道絕。而秦出輕兵擊之。趙戰不利,因築壁堅守,以待救至。

秦王聞趙食道絕,王自之河內(24),賜民爵各一級,發年十五以上悉詣長平(25),遮絕趙救及糧食。

至九月,趙卒不得食四十六日,皆內陰相殺食①。來攻秦壘,欲出②。為四隊,四五復之③,不能出。

其將軍趙括出銳卒自搏戰,秦軍射殺趙括。括軍敗,卒四十萬人降武安君。武安君計曰:

「前秦已拔上黨,上黨民不樂為秦而歸趙。趙卒反覆④,非盡殺之,恐為亂。」乃挾詐而盡阬殺之⑤,遺其小者二百四十人歸趙。

前後斬首虜四十五萬人⑥。趙人大震。

四十八年十月,秦復定上黨郡。秦分軍為二:王齕攻皮牢,拔之;司馬梗定太原。

韓、趙恐,使蘇代厚幣說秦相應侯曰⑦:「武安君禽馬服子乎⑧?」曰:

「然。」又曰:「即圍邯鄲乎?

」曰:「然。」「趙亡則秦王王矣⑨,武安君為三公⑩。

武安君所為秦戰勝攻取者七十餘城,南定鄢、郢、漢中,北禽趙括之軍,雖周、召、呂望之功不益於此矣�。今趙亡�,秦王王,則武安君必為三公,君能為之下乎?雖無慾為之下,固不得已矣。

秦嘗攻韓,圍邢丘,困上黨,上黨之民皆反為趙,天下不樂為秦民之日久矣。今亡趙,北地入燕,東地入齊,南地入韓、魏,則君之所得民亡幾何人⒀。故不如因而割之⒁,無以為武安君功也⒂。

」於是應侯言於秦王曰:「秦兵勞,請許韓、趙之割地以和,且休士卒。」王聽之,割韓垣雍、趙六城以和。

正月,皆罷兵。武安君聞之,由是與應侯有隙⒃。

其九月,秦**兵,使五大夫王陵攻趙邯鄲。是時武安君病,不任行①。四十九年正月,陵攻邯鄲,少利,秦益發兵佐陵。

陵兵亡五校②。武安君病癒,秦王欲使武安君代陵將。武安君言曰:

「邯鄲實未易攻也。且諸侯救日至③,彼諸侯怨秦之日久矣。今秦雖破長平軍,而秦卒死者過半,國內空。

遠絕河山而爭人國都④,趙應其內,諸侯攻其外,破秦軍必矣。不可。」秦王自命,不行;乃使應侯請之,武安君終辭不肯行,遂稱病。

秦王使王齕代陵將,八、九月圍邯鄲,不能拔。楚使春申君及魏公子將兵數十萬攻秦軍⑤,秦軍多失亡。武安君言曰:

「秦不聽臣計,今如何矣!」秦王聞之,怒,強起武安君⑥,武安君遂稱病篤⑦。應侯請之,不起。

於是免武安君為士伍⑧,遷之陰密。武安君病,未能行。居三月,諸侯供秦軍急,秦軍數卻,使者日至。

秦王乃使人遣白起,不得留咸陽中。武安君既行,出咸陽西門十里,至杜郵。秦昭王與應侯群臣議曰:

「白起之遷,其意尚怏怏不服⑨,有餘言⑩。」秦王乃使使者賜之劍,自裁�。武安君引劍將自剄,曰:

「我何罪於天而至此哉?」良久,曰:「我固當死。

長平之戰,趙卒降者數十萬人,我詐而盡阬之,是足以死。」遂自殺。武安君之死也,以秦昭王五十年十一月。

死而非其罪,秦人憐之,鄉邑皆祭祀焉

與趙括有關的評論,與趙括有關的評論?

趙括戰國時期趙國的將領。也叫馬服子,其父為趙國名將馬服君趙奢。年幼時在其父趙奢的影響下熟讀兵書 能言善辯,卻無實戰經驗。趙孝成王六年 公元前260年 趙國中秦國的反間計,用趙括代替廉頗為將,上任後便改守為攻,在長平 今山西高平西北 主動引兵出擊,被秦軍包圍。期間曾組織多次突圍,但均不成功。在被圍46...

歷史上趙括真的無能嗎?歷史上趙括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歷史上趙括並非真的無能。趙括是戰國時期的趙國將領,父親是趙奢,趙括曾多次跟隨父親征戰。趙括頂替了廉頗後,趙國國立空虛,已經無力,敵方將領又是沒有敗績的大將白起,軍費,糧餉,盔甲,戰馬,樣樣不如秦國,失敗已經是事實,無力迴天,國立空虛,這也是很重要的因素。趙括在戰前曾經多次勘探地形,戰爭後期,趙軍被截...

類似趙括紙上談兵的例子

馬謖失街亭 街亭之戰是三國時期諸葛亮北伐的其中一場戰事,發生於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戰爭期間,也是這次北伐戰爭中一場決定性戰事。魏太和二年 228年 春天,諸葛亮率軍攻打曹魏,聲稱由斜谷道攻取郿縣,並派趙雲 鄧芝為疑軍,據箕谷,令曹真前去防守郿縣 諸葛亮則親率諸軍進攻祁山,發動第一次北伐。諸葛亮攻祁山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