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以規矩不成方圓「誰說的

時間 2021-09-18 17:37:44

1樓:越答越離譜

出自孟子的《離婁章句上》。

原句:孟子曰:離婁之明、公輸子之巧,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 師曠之聰,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堯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白話釋義:孟子說:「即使有離婁那樣好的視力,公輸子那樣好的技巧, 如果不用圓規和曲尺,也不能準確地畫出方形和圓形;即使有師 曠樣好的審音力,如果不用六律,也不能校正五音;即使有堯 舜的學說,如果不實施仁政,也不能治理好天下。

孟子要求當政者實施仁政的吶喊。具體落實到兩個方 面:一是「法先王」;二是選賢才。

所謂「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的說法成為了人們在生活中常用的格言警句。

擴充套件資料

規則的制約性

社會由種種規則維持著次序,不管這種規則是人為設定的還是客觀存在的,只要是規則,便具有制約性。因為規則都具有絕對的或相對的約束力。人的行為是一種在一定的範圍內才可以得到許可的行為,才是可行的行為,而不是一種完全的無拘無束的行為。

這種許可包括自然界的許可,社會的許可,他人的許可。這就是規則的制約性的表現。在這種制約性中包含著個體切身的利害關係,因此規則的制約性是普遍存在的,也是不可消除的。

規則的改變

規則,其實也不是一成不變。歷史上,有許多規則隨著社會的發展相繼廢立;現實中,也有許許多多的規則隨著生活的需要而不斷完善。例:

龐貝城的跳石(主要是由於當時交通擁擠,人們把人行道加高。),然後到城市中的人行橫道(主要是由於汽車代替馬車,跳石妨礙了汽車的通行,隨即廢除跳石的規則,人行橫道從此代替跳石。)。

由以上例項中,可以得出規則的種種規律。

2樓:晶瑩de剔透

孟子戰國·鄒·孟軻《孟子·離婁上》:「離婁之明,公輸子之巧,不以規矩,不成方圓。」

「譬猶巧錘之為規矩準繩以遺後工也」,這是古人的一句名言,意思是說比如就象巧錘自己製作畫圓和方形的工具留給後人才使後來的工匠們知道圓應該怎麼畫,方形該怎麼做。古人也把它叫做規矩繩墨,國不可一日無法,家不可一日無規,校不可一日無紀。

項羽力能扛鼎,勇冠三軍,卻因為過分自大而自刎烏江,而越國大夫范蠡深知自我約束的重要性,在滅吳之後,並不邀功請賞,反而急流勇退,告老還鄉,經商販馬,以享餘年。由此可見:人們在張揚個性的同時還要學會自我約束或接受來自外界的約束才能實現雙贏。

不僅贏得個性的發展更有智慧上的收穫。

3樓:匿名使用者

戰國·鄒·孟軻《孟子·離婁上》:「離婁之明,公輸子之巧,不以規矩,不成方圓。」

4樓:匿名使用者

孟子好像是吧

不太記得了

5樓:臥琴蝶

成語詞條: 不以規矩,不成方圓

成語發音: bù yǐ guī jǔ,bù chéng fāng yuán

成語釋疑: 規:圓規;矩:曲尺。比喻做事要遵循一定的法則。

成語出處: 戰國·鄒·孟軻(其實就是孟子)《孟子·離婁上》:「離婁之明,公輸子之巧,不以規矩,不成方圓。」

不以規矩不成方圓的意思是什麼

遠巨集 意思是不用規和矩,就畫不成方形和圓形。比喻人人遵守規則,才能有良好的秩序。揭示了一個重要的道理。做任何事情都要有規矩,懂規矩,守規矩。社會是由人集合而成。社會活動是人的活動。人們活動的動機。目的往往不同,如果沒有一個規矩來約束。各行其是,社會就會陷入混亂,陷入無秩序的混亂中。大到國小到鄰里間...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這句話的意思是什麼

999級吞天巨鯤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這句話的意思是沒有圓規和矩尺,就畫不出方形和圓形。引申意思是沒有條條款款的約束,就辦不成事的意思。沒有規矩不成方圓一般指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這句話出自 孟子 的 離婁章句上 為孟子要求當政者實施仁政的一種吶喊,具體到其中的一個方面就是 法先生 的理念。孟子曰 離婁...

無規矩不成方圓,,底線不能觸碰是什麼意思

無級abc老師 這句話的意思是做什麼事必須要有規矩,有些底線是不能觸碰的,做事不能過。 錦語良言 做人,做事都有底線,這個底線就是道德和法律,這個底線不能破,也就是說,不能跨越這個雷池。 慧慧生活小知識 個人感覺就像我們活在法治的一個國家裡面,我們有法律來約束我們一些內心不應該做的錯誤的是的行為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