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老喬瞎叨叨
因為不夠尊敬。,
老驥:老年人自喻。曹操《步出夏門行》:“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老蒼:畏頭髮蒼白的老人。杜甫《壯遊》詩:“脫略小時輩,結交皆老蒼。”
老夫:老人自稱。《禮記•曲禮上》:“大夫七十而致仕……自稱曰老夫。”
老身:老人自稱。《北史•穆崇傳》:“老身二十年侍中。”
花甲:指六十歲的老人。《唐詩紀事》卷六十六:“趙牧大中鹹通中效李長吉為短歌,對酒曰‘手捋六十花甲子,迴圈落落如弄珠’。”
古稀:指七十歲的老人。杜甫《曲江》詩:“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
耄:指**十歲的老人。《禮記•曲禮上》:“八
十、九十曰耄。”
期頤:指一百歲的老人。《禮記•曲禮收》:“百年曰期頤。”
老拙:老人自謙之稱。蘇軾《章質夫寄惠崔徽真》詩:“卷贈老夫驚老拙。”
老朽:老人自謙之稱。蘇軾《與馮祖仁書》:“辱箋教累幅,文義粲然,禮意兼重,非老朽所敢當。”
~~~~~~~~~~~~~~~~~~~~~~~~~~
一、口頭稱謂語
古代稱謂
中國號稱文明古國,世人譽之為禮儀之邦、君子之國,即使是在脣槍舌劍的論
戰中,我們的先人也同樣講究語言美。《禮記·儀禮》道:“言語之美,穆穆皇皇。”
穆穆者:敬之和;皇皇者,正而美。就是說,對人說話要尊敬、和氣,談吐文雅。
現在我們稱呼對方的代詞只有“你”和“您”,而古代,雖然有“汝,爾、若、而、乃”
等好幾個稱法,但是他們無論對長輩、平輩說話時,從來不用這些詞,認為如此稱
呼不禮貌。古人有多種多樣表示尊敬的方法,大概有如下數種。
1、用“道德高尚”的說法稱呼對方,如稱人為“子、夫子、先生”等等。
2、從輩份上尊稱對方,如稱人為“父老、父、丈人、母、媼、老伯”等。
3、稱對方的字、號。
4、稱對方的身份時加上“賢、尊、高”等字眼。如“賢侄”、“賢婿”等。
5、用對方的部下來代稱對方,表示由於尊敬的緣故,不敢直接指呼對方。例如,“陛
下”代稱帝王;“殿下”代稱皇后、太子;“閣下”、“足下”等代稱一般人。
古代第一人稱代詞除了“我”以外,還有“餘、吾、予、朕、臺、卯”等。但古人對
長輩或平輩說話時,也不用他們而是毫無例外地用謙稱。例如:
1、用“道德不高尚”或“不聰明”的說法來稱呼自己。如自稱“鄙人、小人、愚、愚弟”等。
2、“用輩份低”的說法來稱自己。例如自稱“小弟、小侄”等。
3、用“地位卑*”的說法來稱呼。例如自稱“臣、僕、在下、*子、牛馬、自己下走”等等。
4、稱自己的身份、職務,有時還加上“卑、小、貧”等字眼。例如自稱“**、學生、
小生、貧僧、卑吏、卑職”等。
5、直呼自己的名。例如孔子自稱“丘”。
古人的禮貌語言還表現在:凡是說到與對方有關的行為、人物、事情、物品時
,大都要使用尊敬、委婉的說法,例如:
稱別人的姓、名和字為“貴姓、大名、尊諱、尊字”等。
稱別人年齡為“貴庚、尊庚、芳齡、高壽”等。
稱別人的住處為“尊府、府上、尊寓、華居”等。
稱別人的神態、相貌為“風采”等。
稱別人的身體為“玉體”等。
稱別人的親屬去世為“作故人、謝賓客、仙遊”等。
同樣地,說到與自己有關的人和事物時,也一律採用謙虛的說法。例如:
稱自己的妻子為“*內、拙荊”。
稱自己的孩子為“*息、犬子”。
稱自己的朋友為“敝友”。
稱自己的事情為“*事”。
稱自己的意見為“愚見、愚計”。
把自己的官叫“待罪”。
向別人詢問叫“拜問”。
回答別人稱“上報”等等。
古漢語中還有一類很突出的詞,叫“謙敬副詞”。例如“蒙、竊、幸、猥、辱、敬、
惠、謹”等等。
這些謙敬副詞,和上面所談的尊稱、謙稱以及委婉語、諱飾語等等,都是我國
古代的禮貌語言,體現了我國古代語言美的優良傳統。
交友稱謂
人總是要交朋友的。自古以來,對交什麼性質的朋友,都有明確的稱謂。
忘年交:打破年齡、輩份的差異而結為好朋友。
忘形交:不拘形跡的缺欠或醜陋,結成不分你我的朋友。
君子交:指道義之交,即在道義上相互支援的朋友。
莫逆交:指彼此心意相通,無所違逆。
刎頸交:指友誼深摯,可以同生死,共患難。
貧*交:窮困潦倒時結交的朋友。
布衣交:彼此沒有作官而結交。
患難之交:同經磨練而成為朋友。
至交:友誼最深的朋友。
世交:稱世誼、世好,泛指兩家世代交情。
故交:故舊、舊交、故人,泛指有舊的交情。
一面之交:僅僅相識,但不甚瞭解。
市道交:古時以做買賣的手段結交的朋友,因其重利而忘義,後稱小人之交。
對人尊稱
令尊:尊稱對方的父親。
令堂:尊稱對方的母親。
令郎(令子、令郎君、令嗣):尊稱對方的兒子。
令愛(令媛):尊稱對方的女兒。
令婿(令坦、令倩):尊稱對方的女婿。
令媳:尊稱對方的兒媳。
令正(令閫、賢閣,尊夫人):尊稱對方的妻子。
喬梓:稱人父子。
昆玉(昆仲):稱人兄弟。
令侄:稱人侄兒。
賢契:稱自己的學生。
高足:稱別人的學生。
自己謙稱
家父(家嚴、家君):稱自己的父親。
家母(家慈):稱自己的母親。
家兄、家姐:稱自己的兄姐。
舍北、舍妹:稱自己的弟妹。
舍侄:稱自己的侄兒。
內人(內子、內助、拙荊):稱自己的妻子。
外子:稱自己的丈夫。
犬子(豚子、犬兒、小子):稱自己的兒子。
小女:稱自己的女兒。
敝友:稱自己的朋友。
常用敬詞
請:有求於對方。
請問:請求對方解答問題。
賜教:請人給予指教。
高見(高論):稱對方的看法,見解。
貴姓(尊姓)大名:詢問對方姓中。
貴庚(芳齡):詢問對方年齡。
高壽(高齡)用於問老年人的年齡。
尊府(府上、尊寓、華居):稱對方的住處。
拜望:探望。
拜訪:訪問。
拜託:託人辦事。
拜辭:告別。
敬請:恭敬地請求。
恭候:恭敬地等候。
光臨:客人到來。
光顧(惠顧):商店歡迎顧客前來。
晚安:晚上道別。
奉陪:陪伴。(自己的舉動涉及對方的用“奉字”)
奉送:贈送。
奉還:歸還。
奉告:告訴。
奉勸:勸告。
奉養:侍奉和贍養(尊親)。
恭喜:祝賀對方已經取得成功。
雅正:把自己的詩文、書畫、作品贈人時用此辭,表示請對方指教。
斧正(指正):請人對自己的詩文、書畫、作品加以修改、指教。
常用客氣語
恕:請求別人諒解,不要計較。
有勞:用於拜託或答謝對方幫助做事。
相擾:打擾。
難為:感謝對方的幫助。
久仰:敬仰思慕已久。
久違:很久未見。
勞駕:用於請對方做某事。
勞神:耗費精神。
借光:請人給予方便。
包涵:請人寬容或原諒。
指教:敬請指教。
多謝:很感謝。
失敬:責備自己禮貌不周。
失禮:自己感到禮貌不周。
失陪:表示因故而不能陪伴別人。
留步:請等一等或不必再送行。
~~~~~~~~~~~~~~~~~~~~~~~~~~~~~~~~~~
我國古代很多文明稱呼,至今還被運用。如:將父母稱為高堂、椿萱、雙親;稱呼別人的父母為令尊、令堂;稱別人兄妹為令兄、令妹;稱別人兒女為令郎令媛;自稱父母兄妹為家父、家嚴、家慈、家兄、舍妹;稱別人庭院為府上,尊府;自稱為寒舍、舍下、草堂。
妻父俗稱丈人,雅稱為岳父、泰山。兄弟為昆仲、棠棣、手足。夫妻為伉麗、配偶、伴侶。
婦女為巾幗;男子為鬚眉。老師為先生、夫子、恩師;學生為門生、受業。學堂為寒窗;同學又為同窗。
父母死後稱呼上加“先”字,父死稱先父、先嚴、先考;母死稱先母、先慈、先妣;同輩人死後加“亡”字,如亡妻、亡兄、亡妹。夫妻一方亡故叫喪偶,夫死稱妻為寡、孀;妻死稱夫為鰥。
年齡的代稱
古人對於不同的年齡,都有不同的代稱。如:
總角:幼年的兒童,頭髮上綰成小髻髻。《禮記·內則》“拂髻,總角。
”鄭玄注:“總角,收發結之。”後來就稱兒童的幼年時代為“總角”。
陶潛《榮木》詩序:“總角聞道,白者無成。”這裡的“白首”代稱老年。
垂髻:也指兒童幼年。古時兒童未成年時,不戴帽子,頭髮下垂,所以“垂髻”代稱兒童的幼年。陶潛《桃花源記》:“黃髮垂髻,並怡然自樂。”這裡的“黃髮”也代稱老年。
束髮:古代男子成童時把頭髮束成髻,盤在頭頂,後來就把“束髮”代稱成童的年齡。《大戴禮記·保傅》:
“束髮而就大學,學大藝焉,履大節焉。”歸有光《項脊軒志》:“餘自束髮,讀書軒中。
”成童:古時稱男子年達十五為“成童”。《禮心·內側》:
“成童,舞象,學射御。”鄭玄注:“成童,十五以上。
”《後漢書·李固傳》:“固**汝南郭亮,年始成童,遊學洛陽。”李賢注:
“成童,年十五也。”又,《穀梁傳·昭公十九年》:“羈貫成童,不就師傅,父之罪也。
”範寧注:“成童,八歲以上。”可見,成童到底是幾歲,也有不同的說法。
及笄:古時稱女子年在十五為“及笄”,也稱“笄年”。笄是簪子,及笄,就是到了可以插簪子的年齡了,《儀禮·土昏禮》:
“女子許嫁,笄而醴之,稱字。”《禮記·內則》:“女子許嫁,……十有五年而笄。
”則又指出嫁的年齡。《聊齋志異·胭脂》:“東昌卞氏,業牛醫者,有女,小字胭脂,……以故及笄未字。
”破瓜:舊時文人把“瓜”字拆開,成為兩個“八”字,稱16歲為“破瓜”,在詩文中多用於女子。又因八乘八為六十四,也稱64歲為“破瓜”。呂岩《贈張泊詩》:“攻成當在破瓜年。”
弱冠:古代男子20歲行冠禮。所以主以“弱冠”代稱20歲,弱是年少,冠是戴成年人的帽子,還要舉行大禮。左思《詠友》詩:“弱冠弄柔翰,舊犖觀群書。”
《論語·為政》有“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之語,後來就以“而立”代稱30歲,《聊齋志異·長清僧》:“友人或至其鄉,敬造之,見其人默然成篤,年僅而立”;以“不惑”代稱40歲,應璩《答韓文憲書》:
“足下之年,甫在不惑”;以“知命”為50歲的代稱,潘岳《閒居賦》序:“自弱冠涉乎知命之年,八徒官而一進階。”以“耳順”為60歲的代稱,庾信《伯母李氏墓南銘》:
“夫人年逾耳順,視聽不衰。”
古人又稱50歲為“艾”,60歲為“耆”,《禮記·曲禮》:“五十曰艾,……六十為耆……”也可以泛指老年,《荀子·致士》:“耆艾而信,可以為師。”
古稀:杜甫《曲江》詩:“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後來就拿“古稀”為70歲的代稱。
耋:《詩·秦風·車鄰》:“逝者其耋。
”毛傳:“耋,老也。八十曰耋。
”《左傳·僖公九年》:“以伯舅耋老,如勞,賜一級,無下拜。”杜預注:
“八十曰耋。”
耄:《禮記·曲禮上》:“八
十、九十曰耄。”桓寬《鹽鐵論·孝養》亦稱“八十曰耄。”期熙:
《禮心·曲禮上》:“百年曰期頤。”鄭玄注:
“期,猶在也;頤,養也。”孔希旦集解:“百年者飲食、居處、動作,無所不待於養。
”後來就拿“期頤”代表百歲。蘇軾《次韻子由三首》:“到處不妨閒卜築,流年自可數期頤。
”另有“丁年”之說,泛指成丁之年,即壯年,溫庭筠《蘇武廟》詩:“回首樓臺非甲帳,去時冠劍是丁年。”可是成丁之年各個朝代規定不同,如惰朝以20歲為成丁,唐玄宗天寶年間以23歲為成丁。
陛下、殿下、閣下、足下
“陛下”、“殿下”、“閣下”、“足下”都是古人稱謂上的敬辭。
“陛下”的“陛”指帝王宮殿的臺階。“陛下”原來反映的是站在臺階下的侍者。臣子向
天子進言時,不敢直呼天子,必須先呼臺階下的侍者告之。後來“陛下”就成為對帝王
的敬辭。
“殿下”和“陛下”是一個意思。原來也是對天子的敬辭但稱謂物件隨著歷史的發展
而有所變化,漢朝以後演變為對太子、親王的敬稱。唐朝以後只有皇太子、皇后、
皇太后可以稱為“殿下”。
“閣下”是舊時對別人的尊敬。常用於書信之中。原意是由於親朋同輩間互相見面
不便呼其名,常常先呼在其閣下的侍從轉告,而將侍從稱為“閣下”的,後來逐漸演變
為至友親朋間尊稱的敬辭。
“足下”在古代,下稱謂上,或同輩相稱,都用“足下”。如《史記·項羽本紀》:“張
良入謝曰:‘……謹使臣良奉白壁一雙再拜獻大王足下;玉斗一雙,再拜奉大將足下。’”
以上這些敬辭,現在對外交往時(書信、宴會致詞)還常常使用。
先生、小姐、女士
“先生”:始見於春秋《論語·為政》:“有酒食‘先生’饌。”註解曰:“先生指父兄而言
也。”到了戰國,“先生”泛指有德行有學問的長輩。歷史上第一次用“先生”稱呼老師,
始見於《曲禮》。唐、宋以來,多稱道士、醫生、占卦者、賣草藥的、測字的為先
生。清朝以來,“先生”的稱呼在人們的腦海裡已開始淡薄,至辛亥革命之後,“先生”
的稱呼才又廣為流傳。
“小姐”:最實是宋代王宮中對地位低下的宮婢、姬、藝人等的稱謂。到了元代,“
小姐”逐漸上升為大家貴族未婚女子的稱謂,如《西廂記》中:“只生得個小姐,字鶯
鶯。” 至明、清兩代,“小姐”一詞終於發展成為貴族大家未婚女子的尊稱,並逐漸傳
到了民間。
“女士”:始見於《詩經·大雅·既醉》:“釐爾女士。”這兒的“女士”指有德行的女子,
和後來說的“千金”一樣,用以對婦女和未婚女子的敬稱。
妻子的種種稱呼
小君、細君:最早是稱諸侯的妻子,後來作為妻子的通稱。
內子:從前丈夫對別人稱自己的妻子,其根源出於舊觀念,認為男子主外,女子主
內。室人:多數是對別人妻子的稱呼。
拙荊、山荊:源出“荊釵布裙”,本是指東漢梁鴻妻子孟光相素的服飾,後人用作妻之
謙詞。荊妻、刑室:表示自謙,貧寒之意。
發室:原配妻子。
繼室、續絃:因古人常以琴瑟比喻夫妻關係,故將妻歿再取稱為“續絃”。
妾、姬、小妻、小星、如妻、如夫人、側室、偏房、室、副妻等均為小老婆。
王夫人為何如此不喜林黛玉呢,王夫人為何不喜歡林黛玉?
這就是紅樓夢的魅力所在。你有沒有想過這本書為什麼那麼有名?論辭藻,它根本不華麗,為什麼呢?紅樓夢反射出了社會的一種病態,那種病態一直延續到現在。黛玉是不會做人的,她太直白,不會說假話,想到什麼就說什麼,雖然說她 尖酸刻薄 可是那是一種率真的表現。試想在現代社會,這種人是不是就叫沒有社會經驗?不會做人...
在家修行的人,可以稱呼別人為施主嗎
真正修行的人怎麼會在乎等級什麼的,五大皆空了,那些俗的東西存在有意義嗎?施主這個稱呼,接受佈施,反過來稱呼佈施的人,而不是一個特定的稱謂和口頭禪,你說的這個修行的人,實際上還是在俗世中打滾,根本沒有達到一定的境界,所謂的修行,也許就是做做樣子,尋求一點虛榮而已 無阻的愛人 可以,佛教修行分兩類,一是...
韓國男人為何不敢出軌,男人為什麼容易出軌?
韓國男人整體和中國男人也沒有什麼不同。不自律的也會出軌。就是全世界的男人都不希望出軌行為破壞婚姻。希望可以享齊人之福罷了。韓國以前還有通姦罪。現在也沒有了。但是離婚總不是光彩的事情。出軌也是被世俗譴責的事情。不是不敢出軌。而是比較怕出軌被發現而已。 為什麼總把韓國說那麼好,他們出軌了你知道麼?我就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