擇善而從出自儒家經典著作什麼一共有成語

時間 2021-09-05 05:37:18

1樓:叫那個不知道

出自《論語》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春秋時期,執政大臣魏獻子把祈氏的領地分為7縣,把羊舌氏的領地分為3縣,委派與提拔一些地方長官。他想啟用魏戊,擔心人家說他偏私,問大夫成傳,成傳認為只要有才德,就不論親疏,關鍵看能不能擇善而從,能不能賞罰分明。

擴充套件資料

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句話,受到後代知識分子的極力讚賞。他虛心向別人學習的精神十分可貴,但更可貴的是,他不僅要以善者為師,而且以不善者為師,這其中包含有深刻的哲理。他的這段話,對於指導我們處事待人、修身養性、增長知識,都是有益的。

孔子提出對自己所不知的東西,應該多聞、多見,努力學習,反對那種本來什麼都不懂,卻在那裡憑空創造的做法。這是他對自己的要求,同時也要求他的學生這樣去做。

「擇其善者而從之」這句話,表現出孔子自覺修養,虛心好學的精神。它包含了兩個方面:一方面,擇其善者而從之,見人之善就學,是虛心好學的精神;另一方面,其不善者而改之,見人之不善就引以為戒,反省自己,是自覺修養的精神。

這樣,無論同行相處的人善與不善,都可以為師。

2樓:匿名使用者

出自《論語》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述而》

其他三個呢?

3樓:

出自《論語》

不恥下問,溫故知新,誨人不倦,擇善而從

是這個不

4樓:武晨濤

初一課本上冊(河北人教版) 第十課

5樓:莫謙蕭雪

不恥下問,溫故知新,誨人不倦,擇善而從

"_,_,_,擇善而從"四個成語均出自儒家經典著作《_》

6樓:奇愛景說春

精益求精,敬而遠之,飽食終日,不恥下問

出自《論語》

7樓:脫廷謙頻鵑

出自《論語》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述而》

其他三個呢?

"_,_,_,擇善而從"四個成語均出自儒家經典著作《_》

8樓:巨集寶萊花生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述而》

1、不恥下問;不以向學問比自己差的或職位比自己低的人請教為可恥。《論語·公治長》:"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 2、不得其死;指人不得善終。《論語·先進》:"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 3、不亦樂乎;《論語·學而》:"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現在常用以表示事態發展到極頂的程度,也表示"淋漓盡致"的意思。

4、不在其位,不謀其政;不擔任那種職務,就不考慮那方面的事情,語出《論語·泰伯》 5、從心所欲;隨自己的心意,想怎麼樣就怎麼樣。《論語·為政》:"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 6、當仁不讓;語本《論語·衛靈公》"當仁不讓於師"朱熹注:"當仁,以仁為之任也;雖師亦無所遜。言當勇往而必為也。

"後來泛用"當仁不讓"表示遇到應該做的事,就要積極主動地去做,不應該推委。 7、惡衣惡食;粗劣的衣食。《論語·里仁》:

"士致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8、發憤忘食;用功學習,努力工作,忘記了吃飯。《論語·述而》:

"葉公問孔子於子路,子路不對。子曰:"女爰不曰:

』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女,同"汝",你;爰,何。)後泛用以形容十分勤奮。

9、犯上作亂;犯上:觸犯長上;作亂:指造反。

《論語·學而》:"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 10、割雞焉用牛刀;宰雞何必用宰牛的刀。

比喻做小事情不必費大力氣或大材不能不用。《論語·陽貨》:"子之武城,聞弦之聲。

夫子莞爾而笑曰:』割雞焉用牛刀!』"也作"殺雞焉用牛刀"。

11、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工匠要把活兒做好,首先要使工具精良,語出《論語·衛靈公》。 12、好行小惠;惠:同"慧",聰明。

原指好耍小聰明。《論語·衛靈公》:"群居終日,言不及義,好行小惠,難矣哉!

"後也指愛施小恩惠。 13、後生可畏;後生;年輕人,後輩;畏:這裡指敬服。

年輕人很容易超過老一輩,他們是可敬畏的。《論語·子罕》:"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

"後多用此稱讚有志氣有作為的年輕人。 14、誨人不倦;誨:教導。

教人時不嫌疲勞。形容教導特別耐心。《論語·述而》:

"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15、惠而不費;惠:施惠,給人以好處;費,耗費。

施惠於人,自己又無所耗費。《論語·堯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費乎?

"後來常用以形容有實利而不多費錢財。 16、家喻戶曉;家家戶戶都知道。形容人人皆知。

《論語·泰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程注"聖人設教,非不欲人家喻而戶曉也。

" 17、見義勇為;看到了爭議的事情就奮勇地去做。語本《論語·為政》:"見義不為,無勇也。

" 18、舉一反三;比喻從懂得的一點,類推而知道其他的,形容善於類推,能觸類旁通。語本《論語·述而》:"舉一隅不以三隅反。

" 19、理屈詞窮;利用站不住腳,無話可說。《論語·先進》:"是故惡夫佞者"朱注"子路之言,非其本意,但理屈詞窮,而取辯於口以御人耳。

9樓:改名了叫啥好

精益求精,敬而遠之,飽食終日,不恥下問

出自《論語》

10樓:匿名使用者

誨人不倦,擇善而從論語

瘋狂猜成語一本書上面寫著論語兩個字答案是什麼?

11樓:萬家小公舉

瘋狂猜成語一本書上面寫著論語兩個字答案是四書五經。

四書五經

【解釋】:四書:亦稱四子書,即《大學》、《中庸》、《論語》、《孟子》;五經:《詩》、《書》、《禮》、《易》、《春秋》。指儒家經典。

【出自】:漢·班固《白虎通·五經》:「五經何謂?謂《易》、《尚書》、《詩》、《禮》、《春秋》也。」宋·朱熹著有《四書集註》。

【解釋】:「五經是什麼?回答說道:《周易》、《尚書》、《詩》、《禮》、《春秋》五本書籍。「宋.朱熹著作有《四書集註》。

【示例】:君子是隻讀~,做八股,非常規矩的。魯迅《二心集·上海文藝之一瞥》

擴充套件資料

「五經」的由來

「五經」的形成早於「四書」,因此先簡介「五經」的由來。儒家的經典,最初只有「六經」,即《詩》《書》《禮》《易》《樂》《春秋》,後來經過秦始皇焚書坑儒,秦末農民大起義,項羽進入秦都城咸陽,大肆縱火焚燒秦宮殿,《樂》經亡佚。

後來到了漢朝時,皇帝曾經多次下令全國各地向國家獻書,漢武帝還設定了「五經」博士,「五經」的說法由此開始,後世很多朝代更是繼承和發展了這一文化措施,如晉武帝司馬炎即位後就倡導儒學,設定「五經」博士十九人。

「四書」的由來

儒學自漢武帝以後,取得了官方的學術地位。但是漢代的儒生治學的特點是謹守家法和師法,老師所傳授的知識**一個字也不能有出入,注重字詞上的訓詁之學。因此,漢代以後儒學逐漸走向衰微,東漢以後,儒學更是失去了獨尊的地位。

儘管儒學的衰微和道家黃老之學的興盛、佛教的傳入有一定的聯絡,但是主要原因是自身思想的僵化。

到了宋代,許多儒學大師對儒學進行了改革,儒學呈現出煥然一新的狀態。儒學大師朱熹從《禮記》中取出《大學》和《中庸》兩篇與《論語》《孟子》相配,稱為「四書」,「四書」之說由此而來。這就是「四書五經」由來

12樓:q王小年

成語是四書五經。

解題過程:書面上寫的是《論語》,而《論語》和《孟子》、《大學》和《中庸》合稱為四書;《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指五經;這裡是用一本書的名字,代替了一個類別的書籍名稱,所以是四書五經。

讀音:sì shū wǔ jīng

意思:四書指《大學》《中庸》《論語》《孟子》;五經指《詩經》《書經》《禮記》《易經》《春秋》。它們是儒家的主要經典。

出處:魯迅《二心集·上海文藝之一瞥》:君子是隻讀四書五經,做八股,非常規矩的。

《四書五經》是南宋以後儒學的基本書目,儒生學子的必讀之書。四書之名始於宋朝,五經之名始於漢武帝。

五經之前還有一本《樂經》,與「詩、書、禮、易、春秋」這五本書合稱做「六經」,後來《樂經》亡佚了,就只剩下了五經。

「五經」中的《禮記》通常包括三禮,即《儀禮》《周禮》《禮記》;《春秋》由於文字過於簡略,通常與解釋《春秋》的《左傳》《公羊傳》《穀梁傳》分別合刊。

「四書五經」詳實地記載了中華民族思想文化發展史上最活躍時期的政治、軍事、外交、文化等各方面的史實資料及影響中國文化幾千年的孔孟重要哲學思想。歷代科舉選仕,試卷命題無他,必出自「四書五經」足見其對為官從政之道、為人處世之道的重要程度。

時至今日,「四書五經」所載內容及哲學思想仍對我們現代人具有積極的意義和極強的參考價值。

出自《論語十則》中現在常用的成語是哪四個?

13樓:叫我大麗水手

出自《論語十則》中現在常用的成語是溫故知新、言而有信、任重道遠、見賢思齊

溫故知新[wēn gù zhī xīn]

溫:溫習;故:舊的。溫習舊的知識,得到新的理解和體會。也指回憶過去,能更好地認識現在。

出處:《論語·為政》:「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漢·班固《東都賦》:「溫故知新已難,而知德者鮮矣。」

例句:通過這次語文複習考試,我真正體會到了溫故知新的重要性。

言而有信[yán ér yǒu xìn]

說話靠得住,有信用。

出處:《論語·學而》:「與朋友交,言而有信。」

例句:要做一個言而有信的君子,不要做一個食言而肥的小人。

任重道遠[rèn zhòng dào yuǎn]

任:負擔;道:路途。擔子很重,路很遠。比喻責任重大,要經歷長期的奮鬥。

出處:《論語·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例句: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任重道遠,解放思想未有窮期。

見賢思齊[jiàn xián sī qí]

賢:德才兼備的人;齊:相等。見到德才兼備的人就想趕上他。

出處:《論語·里仁》:「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例句:老師教我們一定要具有見賢思齊的精神。

出自《論語》裡面的成語有哪些?

14樓:夜璇宸

言必有中、來者可追、不恥下問、舉一反

三、空空如也、上智下愚、不知所措、言而有信、各不相謀

一、言必有中 [ yán bì yǒu zhòng ]

【解釋】:中:正對上。指一說話就能說到點子上。

【出自】:春秋 孔子《論語·先進》:「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譯文】:夫子要麼就不說話,一說話就能說到點子上。

二、來者可追 [ lái zhě kě zhuī ]

【解釋】:可追:可以補救。過去的事已無法挽回,但是未來的事還來得及趕上。

【出自】:春秋 孔子《論語·微子》:「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

【譯文】:過去的不能挽回彌補,但是未來的事還來得及趕上

三、不恥下問 [ bù chǐ xià wèn ]

【解釋】:樂於向學問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學習,而不覺得不好意思。

【出自】:春秋 孔子《論語·公冶長》:「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譯文】:他聰敏勤勉而愛好學習,又謙虛下問

四、既往不咎 [ jì wǎng bù jiù ]

【解釋】:咎:責怪。原指已經做完或做過的事,就不必再責怪了。現指對以往的過錯不再責備。

【出自】:春秋 孔子《論語·八佾》:「成事不說,逐事不諫,既往不咎。」

【譯文】:成功不高興,驅逐事件不勸諫,既往不咎

五、舉一反三 [ jǔ yī fǎn sān ]

【解釋】:反:類推。比喻從一件事情類推而知道其他許多事情。

【出自】:春秋 孔子《論語·述而》:「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譯文】:如果他不能舉一反三,就先不要往下進行了。

六、空空如也 [ kōng kōng rú yě ]

【解釋】:空空:誠懇,虛心。原形容誠懇、虛心的樣子。現形容一無所有。

【出自】:春秋 孔子《論語·子罕》:「有鄙夫問於我,空空如也。」

【譯文】:有農夫問到我,一無所有的意思。

七、上智下愚 [ shàng zhì xià yú ]

【解釋】:智:聰明;愚:笨。最聰明的人和最愚笨的人。孔子認為他們都是先天決定,不可改變。

【出自】:戰國 孔子《論語·陽貨》:「子曰:『唯上知與下愚不移。』」

【譯文】:孔子說,只有最聰明的人和最愚笨的人不能夠改變。

八、不知所措 [ bù zhī suǒ cuò ]

【解釋】:措:安置,處理。不知道怎麼辦才好。形容處境為難或心神慌亂。

【出自】:春秋 孔子《論語·子路》:「**無所措手足。」

【譯文】:所以人民沒有心神慌亂

九、言而有信 [ yán ér yǒu xìn ]

【解釋】:說話靠得住,有信用。

【出自】:春秋 孔子《論語·學而》:「與朋友交,言而有信。」

【譯文】:同朋友交往,說話誠實恪守信用

十、各不相謀 [ gè bù xiāng móu ]

【解釋】:謀:商量,計義。各自按照自己的意思辦事,不互相商量。

【出自】:春秋 孔子《論語·衛靈公》:「子曰:『道不同,不相為謀。』」

【譯文】:孔子說:『道不相同,不能相互商量

名著的名句,經典著作中的名言。

1 一個成熟的人往往發覺可以責怪的人越來越少,人人都有他的難處。我們不是天使 2 文藝的真正價值不在於為社會進步提供解決方案,而在於對人性之美的堅定的扶持。自由在高處 3 有一個傳說,說的是有那麼一隻鳥兒,它一生只唱一次,那歌聲比世上所有一切生靈的歌聲都更加優美動聽。荊棘鳥 4 一個人下樓,酒店旁是...

傳統醫學四大經典著作,分別是什麼

老陳聊文化 我國傳統醫學的四大經典著作是民族始祖黃帝所寫的 黃帝內經 起源於神農氏的 神農本草經 戰國時扁鵲所作的 難經 醫聖張仲景畢生心血凝聚的 傷寒雜病論 這四大名著代表著秦漢以前的醫學最高成就,在現代社會依然有著極深遠的影響。黃帝內經 黃帝內經 是我國傳統醫學最早彙整合書的典籍,由中華民族的先...

被稱為國學精典的儒家著作是什麼,被稱為國學經典的儒家著作是什麼

提取碼 8sjy在今天,十三經 作為反映先秦歷史狀況的古籍還有很大價值。分別是 詩經 尚書 周禮 儀禮 禮記 周易 左傳 公羊傳 穀梁傳 論語 爾雅 孝經 孟子 儒家經典 儒家經典主要有儒學十三經。儒家本有六經,詩經 尚書 儀禮 樂經 周易 春秋 秦始皇 焚書坑儒 據說經秦火一炬,樂經 從此失傳 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