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尐雲尐
佛教四大根本戒律是:通戒與別戒;聲聞戒和菩薩戒;止持戒和作持戒;性戒和遮戒。
戒是一切善法的根本,也是世間一切道德行為的總歸。受戒猶如學生遵守校規,人民恪守法律一般,不同的是,校規、法律是來自外在的約束,屬於他律;而佛教的戒律,是發自內心的自我要求,屬於自律。佛教的戒律分為:
通戒與別戒:七佛通戒偈:‘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是通於僧俗二眾的禁戒。三聚淨戒也是通戒,凡發菩提心的僧俗二眾皆得受持。
別戒則為僧團七眾所各別制定的戒律,又可分為在家戒與出家戒,在家戒有:優婆塞、優婆夷所受持的五戒、八關齋戒、十善戒;出家戒有:沙彌、沙彌尼所受持的十戒,式叉摩那所受持的六法戒以及比丘二百五十戒、比丘尼三百四十八戒的具足戒等。
聲聞戒和菩薩戒:聲聞戒,指聲聞乘所受持的戒律,如《四分律》、《十誦律》等。菩薩戒,指大乘佛教所受持的三聚淨戒,即:
斷一切惡的攝律儀戒,積集一切善的攝善法戒,攝受一切眾生的饒益有情戒。
止持戒和作持戒:護持所受的戒體,停止惡業的造作,稱為止持戒;策勵修習善業的行為,就是作持戒。七佛通戒偈中的‘諸惡莫作’屬於止持戒,是消極的止惡,‘眾善奉行’則屬作持戒,是積極的行善。
性戒和遮戒:本質上是罪惡的行為,稱為性戒,例如殺生、偷盜、邪淫、妄語等行為,無論佛教是否制戒,國家是否訂法,本質上為天理所不容,是社會所公認的罪行,屬於性戒。
如果本質並非是罪惡的,只是容易產生譏嫌,或誘發其他本質上罪惡的行為,則稱為遮戒。例如飲酒本身不是罪惡,但是飲酒容易失去理智,轉而犯下殺、盜、淫、妄等惡行,屬於遮戒。從性、遮這兩種戒,可以看出佛陀制戒所考慮的層面是十分圓融的。
2樓:冥想音主站
四大根本戒律,是“殺、盜、淫、妄”四大根本戒,這是小乘道的修行戒律,不是佛教四大根本戒律。修行佛法要發大心,修大乘的五戒十善,發菩提心,救度眾生的心,而不是像小乘修行人做自了漢。修學大乘佛法才能得到究竟解脫。
佛教的戒律是什麼
3樓:佛前小頑童
佛教的戒律太多了,由淺入深,很體系的。
第一個就是皈依戒,凡是佛的四眾**都遵守的;
然後上去是五戒(終生的),
八關齋戒(一日),
上面的都是在家居士也可以受持的,然後就是出家的戒律,沙彌戒,比丘戒,還有菩薩戒,也分在家菩薩戒和出家菩薩戒。
4樓:匿名使用者
佛教的基本戒律是五戒,不管出家在家都要遵守。菩薩戒,也是以五戒為基礎。何謂戒?就是要行善,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不殺生,以慈悲為本,不要殺害生命,水陸空中、大的小的都不要殘殺,不殺生就可以得長壽,將來就不再結怨,達到怨親平等。
不偷盜,別人的東西不要拿,哪怕一分一釐都不要拿,養成一種廉潔、淡泊的行為,就很有福報。
不邪淫就是說在家居士,保持一夫一妻制,不能夠淫亂,不破壞別人家庭婚姻,就可和諧。
不妄語,就是不說謊話,不說離間話,不說粗惡話,不說下流話,要說真實話、正直話、和合話、如意話,這才是真正的語言美,從心底到語言都很美。
不飲酒,因為酒是亂性的,學佛人要修定,保持最高的理智,飲酒就易干擾,使你失性,失了性就亂了。包括白粉、麻醉品等都不能吃。
這五條戒很基本,發來就是十善業,哪十善?身業三種,不殺、不盜、不邪淫;語業四種,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意業三種,不貪慾、不嗔恚、不邪見。能夠持五戒十善,那麼你縱然一生一世沒得到解脫,但起碼可以保持人身,不會墮惡道,保持人身就還可以進一步爭取、上進,很殊勝,所以必須要遵守五戒十善。
不貪慾,佛教視“貪”為人生三毒中之第一毒。貪慾是人把自己視為恆常的自性主體,為自己生活的美滿和舒適,對不屬於自己的物質財富、精神財富等具有無限的佔有慾望。甚至為了佔有,不惜採取各種非常手段,例如:
殺人、偷盜、搶劫、**、走私等。這與佛教教義提倡的慈悲濟世,眾生平等的道德觀是違背的,所以貪慾是佛教徒的重要禁忌之一,於是佛教提倡不貪慾禁忌,樹立對自己的清淨觀。
不嗔恚:就是人們在生活中由於種種原因,思想上產生對社會、對他人的怨恨、惱怒、仇恨等等情緒。並且出於上述情緒,可能進而採取對社會、對他人實行損害、傷害、報復、報仇等行為。
這同佛教提倡合和共處的生活環境是不協調的,於是佛教提倡不真恚的禁忌,樹立對社會、對他人的慈悲觀。
不邪見:對社會、對他人和一切事物存有錯誤的思想認識,對佛教的教義有不正確的看法,存有不符合佛法所說的八正道的意識,可能會作出各種違背佛教的行為。這與佛教提倡的智慧不符的,於是佛教提倡不邪見的禁忌,用佛教的智慧看待事物,樹立佛教的因緣觀。
不坐臥高廣大床,舒適柔軟、高廣的床,能令人心生淫念,所以不宜坐臥。佛法是先斷外緣,譬如大眾到道場中打禪七,看到禪凳就想打坐,如果回到家裡看到舒適柔軟的床,就易心生懈怠之念,甚至想入非非。
戒非時食 是說過了日中之後,除了飲水之外,不得再吃任何食物,同時平常日中前也應該不可隨意吃零食
不歌舞倡伎 娛樂場所的歌舞,好壞不等,以娛樂為商業的人,為了“票房價值”,迎合低階趣味的色情演出,乃是極平常的事;(2)娛樂場所的觀眾,男女混雜,賢愚不類;(3)出家人的生活,應以攝心閒靜為職志,應以禪誦聽教為要務;(4)出家人的服飾形貌與俗人殊異,易受俗人的注目,易招俗人的譏謗。有這四點理由,修道人是否應該進出於娛樂場所呢?
不積聚錢財 積聚的錢財,最後但為王、賊、水、火、惡子等五家所有。而世間之富貴,但如空花之不可追求。
5樓:
人類文明,源遠流長;聖賢疊出,非限一方。佛陀一人,法分三乘;高士論道,道更多榮:大乘小乘,終歸佛乘;藏傳漢傳,不離佛傳。
登山路不止一徑,方正道無拘一角:遠古現代,東方西方;各有所重,各有所長:既是同向,同成同長;合則普益,分則廣傷:
和之容之,諧之倡之;共發展之,道乃成之。
6樓:佛教迷
居士戒五戒(在家生活):不殺生,不
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
八關齋戒(一日一夜的出家生活):除五戒外(不邪淫提升為不淫),還有:過午不食、不坐高廣大床、不打扮和享受歌舞。
十善:不殺生、不偷竊、不邪淫、不妄語、不兩舌、不惡語、不拍馬、不貪婪、不惱怒、不背離佛法。
出家戒:
沙彌、沙彌尼十戒:正式出家而守持的戒律,開始學習遠離世俗生活,主要是讓年少、初出家的僧眾學習。 離殺生; 離不予取(離偷盜); 離非梵行(離淫慾); 離妄語; 離導致放逸原因的谷酒和果酒; 離非時食(離非食進食、過午不食); 離跳舞、歌唱、**、**戲劇; 離莊嚴(美麗)原因的花蔓、芳香(香水)、塗油、衣物、裝飾品; 離(坐臥)高廣大床; 離接受金銀(錢)。
還有就是比丘的具足戒。這裡就不能說了,佛教戒在家居士不能看出家人的戒律,否則就是盜戒,其實也就保護我們在家居士,因為怕你看了以後有個框框去衡量別的出家人,看出家人是非,然後說出家人是非,那是要下地獄的,戒有 開 遮 持 犯 大乘人形式心地清淨不拘小節,有很多我們不懂也不明白,所謂凡夫不解聖人量。所以戒之德在於管好自己的心行,不去管別人的對與錯!
南無阿彌陀佛!
7樓:緣緣佛寶
佛教裡面的戒律細分的話應該加上“論” 戒 律 論為佛教的三學處
佛教戒律中的戒律分別是什麼?
8樓:漫閱科技
佛教戒律是為在家和出家的佛教徒所制定的行為規範。戒是出家僧侶和在家信徒共同遵守的用以防非制惡、歸向善道正法的戒規,律是專為出家僧侶制定的用以制伏惡行惡念的禁戒。佛教戒律一般分為小乘戒和大乘戒。
佛教戒律有哪些
9樓:baby鞋子特大號
1、不殺生,以慈悲為本,不要殺害生命,水陸空中、大的小的都不要殘殺,不殺生就可以得長壽,將來就不再結怨,達到怨親平等。
2、不偷盜,別人的東西不要拿,哪怕一分一釐都不要拿,養成一種廉潔、淡泊的行為,就很有福報。
3、不邪淫就是說在家居士,保持一夫一妻制,不能夠淫亂,不破壞別人家庭婚姻,就可和諧。
4、不妄語,就是不說謊話,不說離間話,不說粗惡話,不說下流話,要說真實話、正直話、和合話、如意話,這才是真正的語言美,從心底到語言都很美。
5、不飲酒,因為酒是亂性的,學佛人要修定,保持最高的理智,飲酒就易干擾,使你失性,失了性就亂了。包括白粉、麻醉品等都不能吃。
佛教的基本戒律是五戒,不管出家在家都要遵守。菩薩戒,也是以五戒為基礎。何謂戒?
就是要行善,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要達到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首先要把意識打掃乾淨,做到意業清淨,口業清淨,身業清淨,就不會殺、盜、邪淫、妄語、飲酒,不會犯五戒。
10樓:好木木偶
五戒,是一不殺生,二不偷盜,三不邪淫,四不妄語,**飲酒。這五戒,是佛門四眾**的基本戒,不論出家在家皆應遵守的。
1、不殺生,以慈悲為本,不要殺害生命,水陸空中、大的小的都不要殘殺,不殺生就可以得長壽,將來就不再結怨,達到怨親平等。
2、不偷盜,別人的東西不要拿,哪怕一分一釐都不要拿,養成一種廉潔、淡泊的行為,就很有福報。
3、不邪淫就是說在家居士,保持一夫一妻制,不能夠淫亂,不破壞別人家庭婚姻,就可和諧。
4、不妄語,就是不說謊話,不說離間話,不說粗惡話,不說下流話,要說真實話、正直話、和合話、如意話,這才是真正的語言美,從心底到語言都很美。
5、不飲酒,因為酒是亂性的,學佛人要修定,保持最高的理智,飲酒就易干擾,使你失性,失了性就亂了。包括白粉、麻醉品等都不能吃。
沙彌及沙彌尼應守的十戒是:不殺戒、不盜戒、不淫戒、不妄語戒、不飲酒戒、離高廣大床戒、離花戒、離歌舞等戒、不蓄金銀財寶戒、離非時食戒。比丘及比丘尼應守的具足戒,在諸律中數目頗有出入,有比丘戒二二七條,二五○條;比丘尼戒三一一條。
凡要成為比丘或比丘尼的人,必須先受過沙彌戒。年滿二十歲至七十歲者,身體康健,剃去鬚髮,披上袈裟,遵行數百條戒律,而受過受戒儀式的人,才正式成為比丘(尼)。
11樓:興
佛教的戒律有
1:五戒:是一不殺生,二不偷盜,三不邪淫,四不妄語,**飲酒。這五戒,是佛門四眾**的基本戒,不論出家在家皆應遵守的。
2:十善:不殺生、不偷竊、不邪淫、不妄語、不兩舌、不惡語、不拍馬、不貪婪、不惱怒、不背離佛法。
3 沙彌尼十戒:沙彌及沙彌尼應守的十戒是:不殺戒、不盜戒、不淫戒、不妄語戒、不飲酒戒、離高廣大床戒、離花戒、離歌舞等戒、不蓄金銀財寶戒、離非時食戒。
4 居士戒:除了五戒和十善外,還有八關齋戒(一日一夜的出家生活):除五戒外(不邪淫提升為不淫),還有:過午不食、不坐高廣大床、不打扮和享受歌舞。
5 出家戒:離殺生;離不予取(離偷盜);離非梵行(離淫慾);離妄語;離導致放逸原因的谷酒和果酒;離非時食(離非食進食、過午不食);離跳舞、歌唱、**、**戲劇;離莊嚴(美麗)原因的花蔓、芳香(香水)、塗油、衣物、裝飾品;離(坐臥)高廣大床;離接受金銀(錢)。
6 具足戒:具足戒又稱近具戒、大戒,略稱具戒。為比丘、比丘尼所應受持的戒律,因與沙彌(尼)所受十戒相比,戒品具足,故稱具足戒。
拓展資料:
佛教戒律,通常指毗奈耶,廣義上尚指最初的屍羅、出家眾的學處、波羅提木叉、不同部派僧團各自的犍度、不同犍度形成的毗奈耶等等。
毗奈耶(梵文:vinaya)是佛教術語,為三無漏學之一。有關戒律規定與解釋的佛教經典的彙總,稱為律藏(巴利語:
vinaya-piṭaka),與“經”和“論”合稱“三藏”。專門學習戒律的佛教僧侶稱為律師,以戒律研習為主的宗派,稱為律宗。
對於學習佛法者,嚴謹遵守戒律是絕對的重要。對研究佛學思想有些深刻而不可替代的意義。
四大佛教名山,佛教四大名山是什麼?
佛教四大名山分別是山西五臺山 浙江普陀山 四川峨眉山 安徽九華山。1 峨眉山為普賢菩薩道場,是我國四大佛教聖地之一。2 普陀山是觀音菩薩道場,同時也是著名的海島風景旅遊勝地。3 九華山為地藏王菩薩道場,九華山位於安徽省池州市,九華山古剎林立,香菸繚繞。4 五臺山是文殊師利菩薩道場,在山西省五臺縣境內...
佛教的四大名山是什麼,佛教的四大名山是什麼?
蘇州樑律師 你好!中國佛教四大名山 山西五臺山 浙江普陀山 四川峨眉山 安徽九華山。有 金五臺 銀普陀 銅峨眉 鐵九華 之稱。中國佛教聖地 分別供奉文殊菩薩 觀音菩薩 普賢菩薩 地藏菩薩。四大名山隨著佛教的傳入,自漢代開始建寺廟,修道場,延續至清末。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受到國家的保護,並對寺院進行了...
佛教四大天王都有誰,代表著什麼,佛教四大天王都是誰叫什麼名字
我不愛吃洋蔥 說起來佛教四大天王很多人不清楚,他們是佛教四位 天神。但是如果說他們被封為天王之前的名字,喜歡看電視劇的朋友肯定都聽說過。小時候看 封神榜 裡的 魔家四將 就是 四大天王 的 四大天王 這個團體挺有趣的。裡有玩兒古典 的,有練劍的,有的養寵物還收藏著珠寶的,還有一個喜歡撐著傘玩兒自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