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吳國

時間 2021-08-30 09:29:33

1樓:牛印枝薩書

自身難保,不是司馬懿,司馬師派一小部分攻吳,而集中所有兵力伐蜀。

2樓:匿名使用者

吳國是三足鼎立之一,龍蟠江東,恃天險而望中原。由孫策奠定根基,內有張昭,外有周瑜。

3樓:想找高尚找不著

吳國在三國演義裡基本是蜀國的陪襯,除了敗走麥城和火燒連營做反派用一下

4樓:故宮和北京

吳國是建國於229年,到280年滅國。

5樓:佛明熙

吳國(222~280)是中國古代三國時期孫權建立的政權。史稱孫吳或東吳。

222年,孫權稱王,定都建業,吳國建立,孫權就是吳大帝。 孫權統治時,江東經濟有顯著發展。北人南來,山越出居平地,勞動力增多。

長江兩岸地區都設有屯田區,其中毗陵屯田區(今江蘇常州、鎮江、無錫一帶)最大。會稽郡農業生產比較發達。歷代陸續修成的浙東運河和江南運河在孫吳時發揮了通航效益。

江南運河雲陽至京口(今江蘇丹陽至鎮 江)一段流經山間,不便通航,吳未得到修整。雲陽以西開闢破岡瀆,使秦淮河和江南運河聯通,為三吳至建業的便捷水道。絲織業開始在江南興起,但織造技術還不高,所以蜀錦成為重要的輸入物資。

銅鐵冶鑄繼承東漢規模而有發展規律,青瓷業也在東漢釉陶製造基礎上走向成熟。由於河海交通的需要,造船業很興旺,海船經常北航遼東,南通南海諸國。黃龍二年(230)萬人船隊到達夷洲,即今臺灣省,這是大陸與臺灣聯絡的最早記錄,吳國使臣朱應、康泰泛海至林邑(在今越南南部)、扶南(在今柬埔寨境)諸國。

大秦商人和林邑使臣也曾到達建業。 經濟的發展,與外界交往的增加,促進了攻江南文化的提高,出現了一批知名的經學家和文史之士,如虞翻、陸績、韋昭。佛教開始在江南傳播,居士支謙從洛陽南來,世居天竺的西域僧康僧會稍晚從交趾北上。

他們在建康譯經傳法,影響頗大。道教在南方民間繼續流傳。 孫吳諸將以私兵隨孫氏征戰,孫吳屢以國家佃客賜給功臣,功臣往往擁有多至於數縣的俸邑,因而逐漸形成吳國武將世襲領兵的制度。

同時,江南也出現了象吳郡的顧、陸、朱、張那樣的佔有大量土地和童僕,而且各有門風,世居高位的大族。他們和世襲領兵的武將同是孫吳政權的主要支柱。 280年,西晉軍隊攻破東吳,吳國滅亡。

吳國大將: 孫權 (182—252)即吳大帝。三國吳國建立者。

字仲謀,吳郡富春(今浙江富陽)人,父堅為長沙太守,兄策結交江淮世家,據江東六郡。東漢末,繼其兄據有江東,在魯肅、周瑜輔佐下,治理屬地。建安十三年(208年)聯合劉備,大敗曹操於赤壁。

後吳蜀爭霸,於夷陵之戰中大敗劉備。黃龍元年(229年) 即帝位於武昌(今湖北鄂城),國號吳。不久遷都建鄴(南京)。

曾派船隊航海至夷州(今臺灣)。設農官,實行屯田,發展生產。但賦役繁重,刑法嚴峻,人民不斷起義反抗。

周瑜 (175—210)三國吳國名將。字公瑾,廬江舒縣(今安徽舒城)人。世代為宦。

助孫權兄策創立政權,官建威中郎將,吳中人稱呼為「周郎」。後克皖,與策納大喬、小喬。策死,與張昭同輔孫權,為前部大都督。

建安十三年(208年)以左督(正指揮)與劉備聯軍敗曹操於赤壁。後病逝。精**,時有「曲有誤,周郎顧」語。

魯肅 (172—217)三國吳國名將。字子敬,臨淮東城(今安徽定遠南)人。出身世家大族。

初率百餘人隨周瑜至江南,得孫權敬重。建安十三年(208 年),曹軍大舉南下,他堅決主張聯合劉備抗曹。任贊軍校尉,助周瑜於赤壁大敗曹軍。

瑜臨危,薦其代己領兵,任奮武校尉。繼續堅持與劉備的和好政策。 呂蒙 (178—219)三國吳國名將。

字子明,汝南富陂(今安徽阜南)人。從孫權轉戰各地,任橫野中郎將。後隨周瑜等大破曹操於赤壁。

受孫權之勸,多讀史書、兵書,學識英博。魯肅死後,代領其軍,襲破蜀將關羽,佔領荊州。不久病逝。

黃蓋 三國吳國將領。字公覆,零陵泉陵(今湖南零陵北)人。初為郡吏,舉孝廉。

後從孫堅起兵,為別部司馬。繼從孫策、孫權征戰。為安撫山越,曾相繼任九縣令長,殺不法官吏,所在平定,遷丹陽都尉。

他善於馭眾,愛**卒。赤壁一戰,建議火攻,並領滿載薪草、灌有膏油的船隻數十艘詐降,乘機因風縱火,大破曹軍,以功任武陵中郎將。後為郡守,徵「武陵蠻」。

官至偏將軍,病卒。 程普 三國吳國將領。字德謀,右北平土垠(今河北豐潤東)人。

初為州郡吏,從孫堅征伐,鎮壓黃巾軍,破董卓。後助孫策經營江南,官拜蕩寇中郎將,領零陵太守。策死,與張昭等共輔孫權。

建安十三年(208年),與周瑜為左右督,大破曹操於赤壁(在今湖北蒲圻西北)。官至江夏太守、蕩寇將軍。 甘寧 三國吳國將領。

字興霸,巴郡臨江(今四川忠縣)人。初依附劉表,後歸孫權。曾從周瑜破曹操,又從呂蒙拒關羽,以功拜西陵太守、折衝江軍。

後曹操進攻濡須(在今安徽),他為前都督,率兵百餘夜襲曹營,使魏軍大驚。建安二十年(215年),從孫權攻合肥,奮勇死戰,為孫權所重。 張昭 (156—236)三國吳大臣。

字子布,彭城(今江蘇徐州)人。初從孫權兄策,任長史、撫軍中郎將。策死,與周瑜共輔孫權,赤壁戰前,主降曹,為權所不滿。

官至輔吳將軍。著作今佚。 顧雍 (168—243)三國吳國大臣。

字元嘆,吳郡吳縣(今江蘇蘇州)人。出身江南士族。初為合肥長。

孫權領會稽太守,以他為丞,行郡守事。孫權為吳王,累遷大理奉常,領尚書令。黃武四年(225年)為丞相,平尚書事,在吳國執政達19年。

選用文武將吏能隨才授任,以正直見重於孫權。 諸葛瑾 (174—241)三國吳大臣。字子瑜,琅邪陽都(今山東沂南)人。

諸葛亮兄。東漢末避亂江東,為孫權長史。後從徵關羽,以綏南將軍代呂蒙領南郡太守,駐軍公安(今屬湖北)。

復遷左將軍,封宛陵候。為孫權所重,每大事諮訪。權稱帝后,官至大將軍。

諸葛恪 (203—253)三國吳大臣。琅邪陽都(今山東沂南)人,諸葛瑾長子。少知名,才捷善辯。

嘉禾三年(234年)任抗越將軍,丹陽太守。率兵攻降山越,以其民充兵。陸遜卒,遷大將軍,駐武昌,代遜領荊州事。

不久孫權死,輔立孫皓。專國政。他力主伐魏,建興二年(253年),率兵20萬眾攻新城,以士卒傷病,不得已退兵。

然為民所怨,不久被皇族孫峻所殺。 陸遜 (183—245)三國吳名將。字伯言,吳郡吳縣華亭(今上海松江)人。

出身世家大族。孫權侄婿。精於謀略,曾與呂蒙定襲取關羽之計。

黃武元年(222年),劉備率軍數十萬伐吳,銳不可當,他領兵抗擊,在兵力懸殊情況下,堅守七八月不戰,待蜀軍疲憊,實行火攻,取得彝陵之戰的勝利。吳黃武七年(228年),破魏揚州牧曹休於石亭(今安徽懷寧、桐城間)。加拜輔國將軍,領荊州牧。

後佐太子孫登鎮守武昌,官至丞相。 陸抗 (226—274)三國吳國名將。字幼節,吳郡吳縣(今江蘇蘇州)人。

陸遜子。年20為建武校尉,領其父眾5000人。後遷立節中郎將、鎮軍將軍等。

孫皓為帝,任鎮軍大將軍、都督西陵、信陵、夷道、樂鄉、公安諸軍事,駐樂鄉(今湖北江陵西南)。鳳凰元年(272年),擊退晉將羊祜進攻,並攻殺叛將西陵督步闡。後拜大司馬、荊州牧,卒於官。

淩統 (189-237)字公績,三國時期吳郡餘杭(今浙江餘杭)人,吳國名將。凌操之子。 年方十五歲,孫權遂拜淩統為別部司馬行破賊都尉,攝繼父兵。

後孫權復徵江夏,淩統為前鋒,斬黃祖將張碩,搏戰登城,大獲全捷,封為承烈都尉。不久淩統與周瑜等攻曹仁於南郡。其時甘寧在夷陵,為曹仁別軍所圍,周瑜用呂蒙之計,留淩統以拒曹仁,周瑜自分軍救寧,反敗為勝,因功遷為校尉。

淩統雖在軍旅之中,卻親賢接士,輕財重義,又愛士卒,士卒亦敬慕淩統。後從孫權往合肥,為軍中右部督。時全軍出陣,前部已發,魏將張遼等卻忽在津北出現,孫權遭圍;淩統便率領親近三百人攻入敵圍,扞護孫權突走。

淩統復還奮戰,左右戰士盡死,自身亦被創,仍攻殺數十人,待孫權無事方還。於是拜為偏將軍。嘉禾六年,淩統病卒,時年四十九。

孫權聞之,哀不能自止,數日減其膳,每言及淩統皆流涕,撫育其孤,又使張承為之作銘誄。 東吳四英將 回想那戰火紛飛赤壁之戰、夷陵之戰,那大家不能不熟悉「四英將」,他們就是周瑜,魯肅,呂蒙,還有陸遜。如易中天先生所說前三位雖然命短,但卻可謂是孫權的得力將才。

第一位周瑜,字公瑾。為人有度量,好歌酒,至於相貌嘛,應該如正史說的那樣,不然當時怎麼會有「美周郎」這美稱呢?那在功勞方面,他可是形成三國鼎立的關鍵人物,同樣也可以說是吳國的開國功臣,縱觀周瑜一生,雖然是那麼的短暫(36年)但卻不失輝煌,最著名的戰役赤壁之戰就是他完成的,從佈置上,帶領上都顯得那麼的完美,就連曹操都希望得到他。

所以,最後我用八個字來評價周瑜:「英俊瀟灑,輝煌一生。」 第二位魯肅,字子敬。

他是一位極為了不起的政治家。出生豪族的他樂善好施,在當時贏得了不少世人的讚歎與眾多才智的歸附。同樣他也是赤壁之戰的功臣之一,他主張抗曹,並極力輔佐周瑜擊敗曹操,可惜的就是命短,不然他的政治頭腦在當時可是十分了得的。

第三位呂蒙,字子明,他出身貧賤,所以不愛讀書,但卻在孫權的提拔之下,來了個180度的轉變,變的讀起書來,而且讀的比許多儒生要多,在戰事,他與陸遜聯袂合作的殺關羽是大家熟知的的,他的才略,他的膽略,都在此戰表現了出來。真是將才啊!可惜的是,也是命短,唉~~~ 第四位陸遜,字伯言。

他是孫策的女婿,他才華橫溢,智謀,膽謀在吳國均是高人一籌,孫權也曾給予他很高的評價,不足的是,他陷入了太子之爭,最後被孫權逼死,只能在說一次可惜啊~~可以慶幸的是,與前三位不同,陸遜的壽命最長,六十三歲逝世。 吳國皇帝 三國時的吳國(公元222年-280年),始於吳大帝孫權,終於烏程侯孫皓,共4帝。 吳大帝孫權(182-252)222年稱帝,在位30年 會稽王孫亮(243-)252年即位,在位6年 會稽王孫亮,孫權幼子,250年立為太子,252年即位時才10歲,16歲時,被權臣孫琳所廢,貶為會稽王。

吳景帝孫休(234-264)258年即位,在位6年 吳景帝孫休,孫權第六子,258年即位,同年殺權臣孫琳,264年孫休死,時年30歲。 吳文帝孫和(224年-253年),字子孝,是中國三國時期吳國第一位皇帝孫權的第三子,也是吳國最後一位皇帝孫皓的父親。他曾被孫權立為皇太子,但後來被廢黜,最後更被賜死。

孫和的母親王夫人早年甚得孫權寵愛,故孫和也得到了父親的培育。14歲時,孫權吩咐闞澤教他讀書和技藝。五年後,孫和在長兄孫登病死後被立為太子。

烏程侯孫皓(242-283)264年即位,在位17年 孫皓,孫權的孫子,父孫和。孫皓即位後,大修宮舍,殘暴好殺,窮奢極欲,終於於280年,被晉武帝司馬炎所滅,死於283年,時年42歲。

三國演義吳國將領的,三國演義 吳國將領的 簡短 事蹟

1 呂布,東漢末年董卓部將。字奉先,五原 今內蒙古包頭 人。素以勇武著稱,使一枝方天畫戟,箭法高超,號稱 飛將軍 三國時代最優秀的武將。原為荊州刺史丁原的義子,後投靠董卓為義子。王允用連環計使呂布殺了董卓,得到了美女貂蟬。公元一九八年在徐州被曹操擒殺。一生有勇無謀,反覆無常,英雄氣短,兒女情長。2 ...

三國演義吳國國都是今天哪個省,三國時期吳國的簡介

南京。六朝時期,孫吳改秣陵為 建業 意謂將在此 建帝王之大業 並定為首都,又將揚州刺史駐地與丹陽郡郡治遷來建業。西晉初,改建業為 建鄴 西晉末又改建鄴為 建康 故東晉與南朝 宋 齊 梁 陳 之首都均稱建康,同時也是揚州刺史駐地與丹陽郡治所在。故六朝之金陵既可用首都之名 建業與建康,亦可用州治之名 揚...

三國演義中吳國有名的人物

阿沾 1 顧雍 168年 243年 字元嘆。吳郡吳縣 今江蘇蘇州 人。漢末至三國時吳國重臣。顧雍少時受學於蔡邕,弱冠即任合肥縣長,歷任婁 曲阿 上虞縣長,所在之處皆有治績。任會稽郡丞,代行太守事,討平寇賊,安定郡縣。數年後,入孫權幕府為左司馬。後遷大理 奉常,又領尚書令,封陽遂鄉侯。黃武四年 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