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白御青
泉州東西塔名聞中外﹐傳說很多。其中一則說﹕東西塔是師徒兩人建造的。師建西塔﹐徒建東塔﹐東塔建得比西塔好。
塔建成後﹐**邀徒弟比賽﹐從五十米高的塔頂跳下來。**拿著兩把傘﹐遞給徒弟一把﹐自己留一把。徒弟懷戒心﹐要**留下的那一把﹐**果然把留下的一把遞給徒弟﹐和他交換﹐徒弟中計了﹐他要的那一把是紙傘﹐換給**的卻是布傘。
比賽開始﹐師徒各把傘撐開從塔上跳下。紙傘裂開﹐徒弟因此喪生。
師徒共建東西塔是實有其事﹐但沒有比賽跳塔﹑徒弟摔死這件事。因為嘉泰間(1201-1205)塔成﹐嘉定中(1208-1225)那個徒弟還建過幾個大工程。
這師徒兩人就是了性和守淨。了性禪師安溪人﹐姓黃。東西塔火災後﹐至淳熙間了性主持重建。
守淨晉江人﹐姓翁﹐了性建鎮國塔﹐守淨卻來左右其間。了性除建塔外﹐還建造彌駝殿﹑安溪龍津橋﹑晉江安濟橋。守淨繼建新塔後又建廟﹑巖﹑堂﹑庵﹑橋等十七大工程﹐師徒功力並稱當世。
2樓:藍寶石的夢境
東為「鎮國塔」,;西為「仁壽塔"
3樓:魅力的人
東西兩塔歷經風雨侵襲,**搖撼,仍屹然挺立,表現了宋代泉州石構建築和石雕藝術的高度成就,成了泉州古城的獨特標誌和象徵。[1]
4樓:匿名使用者
泉州東西塔 聳立在拜庭兩側廣場中,相距約200米的八角五層樓閣式仿木結構石塔就是泉州東西塔,它是開元寺的重要文物。它以塔身的雄偉、形制的奇妙,建築的神工和雕鏤的精美而揚譽海宇,吸引著自宋至今的無數中外學者和遊人前來遊覽、觀瞻、揣摩和研究。
東塔名「鎮國塔」,鹹通六年(公元865年)由倡建者文偁禪師建成五層木塔。前後經過幾次毀壞與重修,易木為磚。至嘉熙二年(公元2023年)本洪法師才易磚為石,後由法權法師,天錫法師繼造,前後 經十年才完工。
東塔通高48.24米,塔平面分迴廊、外壁、塔內迴廊和塔心八角柱四部 分。塔為框架式的結構。正中的塔心柱直貫於各層,是全塔的支撐。
各層塔心柱上的八個轉角處均架有石樑,搭連於 2米厚的塔壁和倚柱,頂柱的護鬥出華拱層層托出,縮小石樑跨度。石樑與粱託如同斧鑿,榫眼接合,使塔心與塔壁的應力連結相依形成一體,大大加強了塔身的牢固性。塔壁使用加工雕琢的花崗岩,以縱橫交錯的方法疊砌,計算精確,築工縝密。
穩固的基礎,配置著符合力學原理的堅實塔心,使這座重達一萬多噸的建築物雖經歷 700多年風霜雨露而巍然不動。公元 2023年的八級**,也無法動搖動它的根基。石塔不但堅固無比,而且造型精緻。
塔簷呈彎弧狀向外伸展,簷角高翹,使塔身有凌空欲飛的態勢,顯得輕盈。每一層各設四個門和四個龕,逐層互換。這樣既平均分散重力,又可使塔的外型更加生動和美觀。
每層塔簷角各系銅鐸一枚,微風吹動之時,鐸1聲叮咚,悅耳怡人。塔頂有八條大鐵鏈,連結八個翹角與剎頂,顯得氣勢磅礴,紫氣飄搖。每一層塔壁上還刻有十六幅浮雕,分別刻有人天乘,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和佛乘,共計 80幅栩翎如生的人物雕像。
刀工細膩,線條流暢,巧奪天工。東塔已於 2023年人選全國四大名塔郵票,可稱得上:石塔之王。
西塔名仁壽塔。五代樑貞明三年(公元 917年)王審知由福州泛海運木來泉州建此塔,初名「無量壽塔」。北來政和四年(公元2023年)奏請賜名「仁壽塔」,前後經毀壞與重修多次,易木為磚,至宋紹定元年至嘉熙元年(公元1228--2023年)由自證法師易磚為石,先於東塔十年建成。
西塔通高44.06米,略低於東塔,其規模與東塔幾乎完全相同。唯男性有須觀音及猴行者浮雕引起遊客與學者的廣泛興趣。
泉州開元寺石塔是我國古代石構建築瑰寶。從石塔的建築規模、形制和技藝等方面來看,都可以說得上精妙絕倫。它充分體現了宋代勞動人民高度的智慧和偉大的創造性。
它不但在中國石塔中堪稱佼佼者,在世界上也是首屈一指的。它既是中世紀泉州海外交通鼎盛時期社會空前繁榮的象徵,也是泉州歷史文化名城特有的標誌。現在,東西塔影雕作品已成為我市最高層領導人饋贈佳賓的珍貴禮品。
因此可以說,東西塔已成為泉州的象徵。既是泉州人民的驕傲,也是海外僑胞和臺灣同胞所憧憬的鄉影。即使是沒有到過泉州的人也常在說:
做人要「站著像東西塔,躺著像洛陽橋」,可見東西塔在他們心目中的份量。
大凡名剎,必有名僧。歷代開元寺僧人,或以佛學著作稱勝,或以詩詞文章聞名,或弘道揚名,或入世獻身,代有高僧:唐代開山祖匡護大師,五代唯識大師,律宗釋弘則,淨土宗釋楚勤,南禪釋文展,橋成造化的釋義波,禪宗第一住持釋妙恩,溫陵禪師釋戒環,藹益大師釋智旭,「為文似柳、為詩似陶「的釋大圭,更有「唸佛不忘救國、救國不忘唸佛」、集佛學、書法、金石、**、繪畫、詩文於一身的現代律宗高僧弘一法師。
開元寺的得道高僧,也有不少出國弘法。如清朝順治年間的木庵禪師,漂洋過海,揚名東瀛,成為日本黃檗宗的第二世傳人;新中國成立後的轉逢老和尚,足跡遍及印尼、尼泊爾、緬甸、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現任住待道元法師也曾應邀前往巴西弘法,禪風遠播。
「佛國名傳久,桑蓮獨擅聲」,泉州開元寺以其悠久的歷史,神奇的傳說,獨特的規制,巧妙的建築、珍貴的文物、優美的藝術和卓越的聲譽,正吸引著成千上萬的僧民信眾和十方遊客前來禮朝膜拜,旅遊觀光。
泉州東西塔的由來
5樓:褒濟似項
東西塔:中國現存最高的一對石塔,位於泉州市區西街泉州開元寺內。
開元寺始建於唐朝垂拱二年(公元686年),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悠久歷史。寺廟規模巨集偉,佔地面積7.8萬多平方米。
氣魄雄奇的大雄主殿、甘露戒壇、藏經閣和東西塔,以其古老精湛的建築藝術和獨具魅力的神韻著稱於世。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開元寺中兩側的雙塔,東為「鎮國塔」,高48.
27米;西為「仁壽塔」,高45.06米。東、西兩塔是中國最高也是最大的一對石塔。
東塔位於開元寺大雄寶殿前東側,名鎮國塔。唐鹹通六年(865年),建5層木塔。宋天禧年間(1017-2023年)改為13層,紹興二十五年(2023年)遭火災,淳熙十三年(2023年)重建。
寶慶三年(2023年),改建成7層磚塔。嘉熙二年(2023年),僧本洪改建為石塔,只造一層,後僧法權續建到第四層,天竺講僧天錫續建第五層和塔尖,前後共12年。塔為花崗石仿木八角攢尖頂樓閣式建築。
塔蓋上有鐵香爐、銅寶蓋,塔頂的八角翹簷角鐵鏈和塔剎相鉤連,塔剎尖頂裝上沃金葫蘆。塔身分為外壁、外走廊、內迴廊、塔心柱等部分。塔內中心部位為石砌八角形塔心柱,外為迴廊,塔心以橫樑、斗拱與塔的外牆相連結;外壁正面設四個門,側面設四個龕,門龕位置逐層互換,以減少上層壓力;門的兩旁各刻有高2米、寬1米的武士、天王、金剛、羅漢、天神、佛**等浮雕造像,龕的兩旁則刻服飾、姿態、**、表情各不相同、個性鮮明、形態逼真的雕像,五層共80尊。
環塔身有簷廊,廊外有平座扶欄。塔基上有須彌座,直徑18.5米,周長60米,高1.
50米,束腰部分用輝綠岩浮雕佛傳影象40幅,雕工精細。全塔通高48.24米(底層高7.
37米,二層7.19米,三層6.73米,四層6.
22米,五層8.05米,塔剎11.18米,基座直徑1.
50米),共用大柱40,大小樑各40,大斗192,小鬥440,大拱112,小拱80,全用巨大的花崗岩石雕成。
西塔位於大雄寶殿前西側,名仁壽塔。五代樑貞明年間(915-920年),建7級木塔,號無量壽塔,宋政和四年(2023年)改名仁壽。紹興二十五年(2023年)遭火災,淳熙年間(1174-2023年)改建為磚塔。
紹定元年(2023年),改建為石塔,至嘉熙元年(2023年)完工,先東塔十年而成。規制和東塔同,略小於東塔,高44.06米(底層6.
63米,二層6.79米,三層5.80米,四層5.
65米,五層8.59米,塔剎8.29米,基座直徑2.
31米)。石雕工藝比東塔簡樸,各層門、龕兩旁也有雕像80尊,形態各異,線條粗獷,服飾單純(大多為僧衣),須彌座束腰部分石刻都是花草禽獸之類。
6樓:匿名使用者
泉州東西塔是中國現存最高的仿木結構樓閣式石塔,是泉州僑鄉的徽識,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開元寺建築群的重要組成部分。
東塔名鎮國塔,始建於唐鹹通元年至六年(860-865),原為九級木塔。南宋寶慶三年(1227)重建為七級磚塔。南宋嘉熙二年至淳佑十年(1238-1250)改建為今之五級石塔。
西塔名仁壽塔。始建於五代樑貞明二年(916),初為七級木塔。南宋寶慶三年(1277)重建磚塔。
南宋紹定元年至嘉熙元年(1228-1237)改建為今之五級石塔。
東西塔是八角五層仿木樓閣攢頂式建築,東塔高48.27米,西塔45.06米。
雙塔項彌座、塔身、塔蓋內外全用白色花崗石構築。兩塔共用石材6293立方米,總重約19510噸。塔基厚實穩固,2023年(明萬曆13年)泉州大**安然無礙。
兩塔每層八面四門,隔層門與龕錯位。雙塔身上下內外飛簷翹脊、櫨鬥華拱、攔額楣坊、淮廊勾欄交相聯結,縝密牢固。塔剎鐵鑄,從剎座到鎏金葫蘆,高度分別為11.
1米和10.65米,各系八條大鐵鏈於剎頂與簷角間。翹簷角系金屬鈴鐺共80只。
東西塔佛教藝術石雕,異彩紛呈。雙塔壁上分佈160尊人物浮雕,有菩薩、羅漢、金剛、天神、高僧和皈依的帝王、太子、命官、居士以及佛教故事人物,中間又有陪襯人物、禽獸22個。雙塔簷間雕有80尊守望神將。
其須彌座雕有佛傳圖37方,龍鳳獅鳥花卉48圖,負塔侏儒16尊。臺階兩側象眼板有浮雕。
7樓:匿名使用者
泉州東西塔 聳立在拜庭兩側廣場中,相距約200米的八角五層樓閣式仿木結構石塔就是泉州東西塔,它是開元寺的重要文物。它以塔身的雄偉、形制的奇妙,建築的神工和雕鏤的精美而揚譽海宇,吸引著自宋至今的無數中外學者和遊人前來遊覽、觀瞻、揣摩和研究。
東塔名「鎮國塔」,鹹通六年(公元865年)由倡建者文偁禪師建成五層木塔。前後經過幾次毀壞與重修,易木為磚。至嘉熙二年(公元2023年)本洪法師才易磚為石,後由法權法師,天錫法師繼造,前後 經十年才完工。
東塔通高48.24米,塔平面分迴廊、外壁、塔內迴廊和塔心八角柱四部 分。塔為框架式的結構。正中的塔心柱直貫於各層,是全塔的支撐。
各層塔心柱上的八個轉角處均架有石樑,搭連於 2米厚的塔壁和倚柱,頂柱的護鬥出華拱層層托出,縮小石樑跨度。石樑與粱託如同斧鑿,榫眼接合,使塔心與塔壁的應力連結相依形成一體,大大加強了塔身的牢固性。塔壁使用加工雕琢的花崗岩,以縱橫交錯的方法疊砌,計算精確,築工縝密。
穩固的基礎,配置著符合力學原理的堅實塔心,使這座重達一萬多噸的建築物雖經歷 700多年風霜雨露而巍然不動。公元 2023年的八級**,也無法動搖動它的根基。石塔不但堅固無比,而且造型精緻。
塔簷呈彎弧狀向外伸展,簷角高翹,使塔身有凌空欲飛的態勢,顯得輕盈。每一層各設四個門和四個龕,逐層互換。這樣既平均分散重力,又可使塔的外型更加生動和美觀。
每層塔簷角各系銅鐸一枚,微風吹動之時,鐸1聲叮咚,悅耳怡人。塔頂有八條大鐵鏈,連結八個翹角與剎頂,顯得氣勢磅礴,紫氣飄搖。每一層塔壁上還刻有十六幅浮雕,分別刻有人天乘,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和佛乘,共計 80幅栩翎如生的人物雕像。
刀工細膩,線條流暢,巧奪天工。東塔已於 2023年人選全國四大名塔郵票,可稱得上:石塔之王。
西塔名仁壽塔。五代樑貞明三年(公元 917年)王審知由福州泛海運木來泉州建此塔,初名「無量壽塔」。北來政和四年(公元2023年)奏請賜名「仁壽塔」,前後經毀壞與重修多次,易木為磚,至宋紹定元年至嘉熙元年(公元1228--2023年)由自證法師易磚為石,先於東塔十年建成。
西塔通高44.06米,略低於東塔,其規模與東塔幾乎完全相同。唯男性有須觀音及猴行者浮雕引起遊客與學者的廣泛興趣。
泉州開元寺石塔是我國古代石構建築瑰寶。從石塔的建築規模、形制和技藝等方面來看,都可以說得上精妙絕倫。它充分體現了宋代勞動人民高度的智慧和偉大的創造性。
它不但在中國石塔中堪稱佼佼者,在世界上也是首屈一指的。它既是中世紀泉州海外交通鼎盛時期社會空前繁榮的象徵,也是泉州歷史文化名城特有的標誌。現在,東西塔影雕作品已成為我市最高層領導人饋贈佳賓的珍貴禮品。
因此可以說,東西塔已成為泉州的象徵。既是泉州人民的驕傲,也是海外僑胞和臺灣同胞所憧憬的鄉影。即使是沒有到過泉州的人也常在說:
做人要「站著像東西塔,躺著像洛陽橋」,可見東西塔在他們心目中的份量。
大凡名剎,必有名僧。歷代開元寺僧人,或以佛學著作稱勝,或以詩詞文章聞名,或弘道揚名,或入世獻身,代有高僧:唐代開山祖匡護大師,五代唯識大師,律宗釋弘則,淨土宗釋楚勤,南禪釋文展,橋成造化的釋義波,禪宗第一住持釋妙恩,溫陵禪師釋戒環,藹益大師釋智旭,「為文似柳、為詩似陶「的釋大圭,更有「唸佛不忘救國、救國不忘唸佛」、集佛學、書法、金石、**、繪畫、詩文於一身的現代律宗高僧弘一法師。
開元寺的得道高僧,也有不少出國弘法。如清朝順治年間的木庵禪師,漂洋過海,揚名東瀛,成為日本黃檗宗的第二世傳人;新中國成立後的轉逢老和尚,足跡遍及印尼、尼泊爾、緬甸、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現任住待道元法師也曾應邀前往巴西弘法,禪風遠播。
「佛國名傳久,桑蓮獨擅聲」,泉州開元寺以其悠久的歷史,神奇的傳說,獨特的規制,巧妙的建築、珍貴的文物、優美的藝術和卓越的聲譽,正吸引著成千上萬的僧民信眾和十方遊客前來禮朝膜拜,旅遊觀光。
泉州東西塔建了幾年,泉州東西塔的由來
山林紅日 泉州開元寺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福建省 十佳 風景區。泉州東西塔是泉州的標誌性建築,聳立在開元寺拜庭兩側廣場中,兩塔相距約200米,為八角五層閣樓式仿木結構石塔。它是開元寺的重要文物。它以塔身的雄偉 形制的奇妙,建築的神工和雕鏤的精美而揚譽海宇,吸引著自宋至今的無數中外學者和遊人前來...
泉州東西塔的由來
褒濟似項 東西塔 中國現存最高的一對石塔,位於泉州市區西街泉州開元寺內。開元寺始建於唐朝垂拱二年 公元686年 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悠久歷史。寺廟規模巨集偉,佔地面積7.8萬多平方米。氣魄雄奇的大雄主殿 甘露戒壇 藏經閣和東西塔,以其古老精湛的建築藝術和獨具魅力的神韻著稱於世。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
永寧六勝塔的作文,泉州石湖六勝塔作文
別南琴 在一個普通的班級裡,通常都會發生這樣的一件事 某班的一堂自習課上,同學們都在認認真真地做作業 看書,只有班主任在教室裡來回地巡視。教室裡靜的出奇。這時,班主任因有急事而要出去一趟,臨走時,他向同學們交代 老師有急事出去一下,大家在教室裡安靜的看書 作作業,好嗎?好。同學們異口同聲的回答到。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