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母三遷發生在哪,孟母三遷是哪三個地方?

時間 2021-08-13 11:14:39

1樓:蓬佳

戰國時鄒國人。

她克勤克儉,含辛茹苦,堅守志節,撫育兒子,從慎始、勵志、敦品、勉學以至於約禮、成金,數十年如一日,絲絲入扣,毫不放鬆,既成就了孟子,更為後世的母親留下一套完整的教子方案,她本人也成為名垂千秋萬世的模範母親,在中國歷史上受到普遍尊崇。

黎民百姓傳頌著她的故事,文人學士為其立傳作贊,達官顯貴、孟氏後裔為其樹碑修祠,後人把她與北宋文學家歐陽修的母親歐母,"盡忠報國"岳飛的母親岳母、晉代名將陶侃的母親陶母列為母親的典範,號稱中國"四大賢母",而且位居"賢母"之首。

太谷秧歌《孟母三遷》從編劇、作曲、導演、演出由太谷的文藝創作隊伍、劇團擔當,服裝、道具、舞美、燈光由北京和晉中的專業團隊設計製作,將傳統表演與現代舞美完美結合起來,相映成輝,這是對太谷秧歌的發展和提升,對太谷秧歌的發展有著深遠的意義。

擴充套件資料

社會影響

孟母教子的影響特別深遠,早在西漢時期韓嬰的《韓詩外傳》中,就用有關孟母的故事來解釋詩義,劉向的《列女傳》中,首次出現了"孟母"這個專用名詞。 東漢女史學家班昭曾作《孟母頌》,西晉女文學家左芬也作《孟母贊》。

南宋時的啟蒙課本《三字經》引證的第一個典故就是"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這一普及於封建社會後期的啟蒙讀物,雖經明、清學者陸續修訂補充,而孟母三遷、斷機教子的故事始終冠於篇首。

2樓:小貝貝老師

孟母先是住在墓地旁邊,然後是搬到商鋪旁,最後搬到了學堂附近。

原文:昔孟子少時,父早喪,母仉氏守節。居住之所近於墓,孟子學為喪葬,躄,踴痛哭之事。母曰:“此非所以居子也。”乃去,舍市,近於屠,孟子學為買賣**之事。

母又曰:“亦非所以居子也。”繼而遷於學宮之旁。

每月朔望,**入文廟,行禮跪拜,揖[yī,拱手禮]讓進退,孟子見了,一一習記。孟母曰:“此真可以居子也。

”遂居於此。

從前孟子小時候,父親早早地死去了,母親守節沒有改嫁。有一次,他們住在墓地旁邊。孟子就和鄰居的小孩一起學著大人跪拜、哭嚎的樣子,玩起辦理喪事的遊戲。

白話釋義:

孟子的媽媽看到了,就皺起眉頭:不行!我不能讓我的孩子住在這裡了!

孟子的媽媽就帶著孟子搬到市集旁邊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鄰居的小孩,學起商人做生意的樣子。一會兒鞠躬歡迎客人、一會兒招待客人、一會兒和客人討價還價,表演得像極了!

孟子的媽媽知道了,又皺皺眉頭:這個地方也不適合我的孩子居住!於是,他們又搬家了。

這一次,他們搬到了學校附近。孟子開始變得守秩序、懂禮貌、喜歡讀書。這個時候,孟子的媽媽很滿意地點著頭說:

這才是我兒子應該住的地方呀!

此文出自漢朝韓嬰所寫的《韓詩外傳》。

寫作背景:

西漢“韓詩學”的創始人,其詩語與齊、魯大不相同,他推測《詩》之意,雜引《春秋》或古事,與經義不相比附,與周秦諸子相出入,皆引《詩》以證事,而非引事以明《詩》。燕、趙言《詩》皆本於韓嬰。趙子、淮南賁生即其高徒。

趙子傳蔡誼,三傳形成韓詩的王學,食子學和長孫學,學徒甚多。後人認為他的《詩》學不如《易》學精深,司隸校尉蓋寬饒本受《易》於孟喜。

韓嬰繼承和發揚了儒家思想,其思想直接承襲荀子,但又尊信孟子,以“法先王”代替“法后王”,以“人性善”代替“人性惡”。使儒家內部鬥爭最激烈的兩派觀點達到統一。他吸收周秦觀點,並加以改造和更新,認為“福生於無為,而患生於多欲”。

統治者必須節制慾望,“輕謠薄賦”,“使民以時”,避免戰爭;以“謙德”為立身行事的準則,即“德行寬裕守之以恭者榮,土地廣大守之以儉者安,祿位尊盛守之以卑者貴,人眾兵強守之以畏者勝,聰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哲,博聞強記守之以淺者智”。

大足以治天下,中足以安國家,近足以守其身”。為了維護大一統,他主張忠高於一切,孝從屬於忠,若忠孝必舍其一,則寧做忠臣,不為孝子。臣下對君主要“以道覆君而化之”,“以德調君而輔之”。

對君主進諫要講究方式,他認為比干“殺身以彰君之惡,不忠也”。

伍子胥“以諫非君而惡之”,是“下忠”。因而反對廉潔直方,不贊成傳統儒家崇敬的伯夷,叔齊、卞隨、介子推、原憲等人的廉潔氣節,而贊成柳下惠不羞汙君,不辭小官,進不隱賢,必由其道,厄窮而不憫,遺佚而不怨”,從而使臣民不為名不為利,能上能下,不憫不怨。不恥汙君,不辭小官,百依百順的順民。

他繼承和發揚了孟子的“貴民”的思想。認為“百姓與之則安,輔之則強,非之則危,倍之則亡”。統治者要“以百姓為天”,要想治理天下,必須“養民”。

統治階級必須不淫佚侈靡,應節儉,“用不靡時,養不害生”,以達到“天下和平,國家安寧”,為此,必須“教民”。以為“愚民百萬,不為有民”。

孟母三遷,即孟軻(孟子)的母親為選擇良好的環境教育孩子,多次遷居。《三字經》裡說:“昔孟母,擇鄰處”。

孟母三遷便出自於此。詞語解釋資訊為孟子的母親為了使孩子擁有一個真正好的教育環境,煞費苦心,曾兩遷三地,現在有時用來指父母用心良苦,竭盡全力培養孩子。

3樓:向陽處春暖花開

孟母三遷發生在古時候的鄒縣城北的馬鞍山下、鄒縣城西的廟戶營以及學宮旁。

4樓:匿名使用者

孟母三遷的故事發生在我國的春秋時期,也就是東周

5樓:

問你在哪,答案山東簡單明瞭不會就不要複製那麼多

6樓:功麗速才俊

孟母三遷發生在:鄒縣城北的馬鞍山下(今名鳧村,現屬曲阜市)-鄒縣城西廟戶營-學宮之旁,三處地方。孟母三遷,漢語成語,即孟軻的母親為選擇良好的環境教育孩子,多次遷居。

出自《孟子題詞》。“孟母三遷”的“三”字的意思為“多次、屢次”解釋,而不是簡單的“三次”的意思。

7樓:匿名使用者

山東。。。。。。。。。。。

8樓:厲融

當然是山東啦啦啦啦啦

孟母三遷是哪三個地方? 50

9樓:匿名使用者

開始住在離墳墓很近的地方,第一次搬遷到了市集,在市集靠近殺豬宰羊的地方住。第二次搬遷到了學校附近。統共搬家2次 ,這裡三遷的取義是“多次、屢次”的意思,並不是指三次。

10樓:愛狸花貓狸花愛

昔孟子少時,父早喪,母仉[zhǎng]氏守節。居住之所近於墓,孟子學為喪葬,躄[bì],踴痛哭之事。母曰:“此非所以處子也。”乃

去,遂遷居市旁,孟子又嬉為賈人炫賣之事,母曰:“此又非所以處子也。”舍市,近於屠,學為買賣**之事。母又曰:“是亦非所以處子矣。”繼而遷於學宮之

旁。每月朔(shuò,夏曆每月初一日)望,**入文廟,行禮跪拜,揖[yī,拱手禮]讓進退,孟子見了,一一習記。孟母曰:“此真可以處子也。”遂居於此。

孟母三遷的詳細故事,孟母三遷的故事

像它 一 典故其一 1 原文 鄒孟軻母,號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也,嬉遊為墓間之事,踴躍築埋。孟母曰 此非吾所以居處子也。乃去。舍市傍,其嬉戲為賈人炫賣之事。孟母又曰 此非吾所以處吾子也。復徙居學宮之傍。其嬉遊乃設俎豆,揖讓進退。孟母曰 真可以處居子矣。遂居。及孟子長,學六藝,卒成大儒之名。君子謂...

你如何看待“孟母三遷”的故事呢,《孟母三遷》的故事讓你明白了一個什麼道理

職場定律 孟母三遷的故事應該大家都聽說過吧。傳說我國古代大思想家孟子小時候,家住在墳墓旁邊,然後孟子小時候就,學一些,祭拜之類的事情,玩也只玩 類的遊戲,然後孟子的媽媽就說,小孩子不能這樣子,於是就牽到了集市旁邊,於是孟子又開始學習世上的人做買賣。孟子的媽媽又想這樣也是不行的,於是把家遷到了學校旁邊...

孟母三遷的故事

愛生活的淇哥 孟子的母親,世人稱她孟母。孟子小時候,居住的地方離墓地很近,孟子學了些祭拜之類的事,玩起辦理喪事的遊戲。他的母親說 這個地方不適合孩子居住。於是將家搬到集市旁,孟子學了些做買賣和 的東西。母親又想 這個地方還是不適合孩子居住。又將家搬到學宮旁邊。孟子學習會了在朝廷上鞠躬行禮及進退的禮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