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清溪看世界
天可必乎?賢者不必貴,仁者不必壽。天不可必乎?
仁者必有後。二者將安取衷哉?吾聞之申包胥曰:
「人定者勝天,天定亦能勝人。」世之論天者,皆不待其定而求之,故以天為茫茫。善者以怠,惡者以肆。
盜跖之壽,孔、顏之厄,此皆天之未定者也。松柏生於山林,其始也,困於蓬蒿,厄於牛羊;而其終也,貫四時、閱千歲而不改者,其天定也。善惡之報,至於子孫,則其定也久矣。
吾以所見所聞考之,而其可必也審矣。
吾是以知天之果可必也。吾不及見魏公,而見其子懿敏公,以直諫事仁宗皇帝,出入侍從將帥三十餘年,位不滿其德。天將復興王氏也歟!
何其子孫之多賢也?世有以晉公比李棲筠者,其雄才直氣,真不相上下。而棲筠之子吉甫,其孫德裕,功名富貴,略與王氏等;而忠恕仁厚,不及魏公父子。
由此觀之,王氏之福蓋未艾也。
懿敏公之子鞏與吾遊,好德而文,以世其家,吾以是銘之。銘曰:「嗚呼休哉!
魏公之業,與槐俱萌;封植之勤,必世乃成。既相真宗,四方砥平。歸視其家,槐陰滿庭。
吾儕小人,朝不及夕,相時射利,皇恤厥德?庶幾僥倖,不種而獲。不有君子,其何能國?
王城之東,晉公所廬;鬱郁三槐,惟德之符。嗚呼休哉!
擴充套件資料:
《三槐堂銘》譯文:
上天一定會展現他的意願嗎?但為什麼賢德的人不一定富貴,仁愛的人不一定長壽?難道上天不一定會展現他的意願嗎?
但行善仁愛之人一定有好的後代。這兩種說法哪一種是對的呢?我聽申包胥曾經說過:
「人為的因素可以改變天命,天命勝於人為因素。」世上議論天道的人,都不等上天的意願完全表現出來就去責求,因此認為天是茫茫無知的。
善良的人因此而懈怠,**的人因此而放肆。盜跖可以長壽,孔子、顏回卻遭受困厄,這都是上天還沒有表現出來他的真實意願的緣故。松柏生長在山林之中,起初被蓬蒿圍困,遭牛羊踐踏,但最終還是四季常青,經千年而不凋零,這就是上天賜予它的天性。
關於對人的善惡報應,有的要一直到子孫後代才能表現出來,這也是上天確定已久的。我根據所見所聞來驗證,上天的意願一定會展現的,這是明白無疑的。
我沒來得及見到魏國公(王旦),卻見到了他的兒子懿敏公。他事奉仁宗皇帝時直言敢諫,出外帶兵、入內侍從三十多年,這種爵位還不足以和他的德行相稱。上天將再一次使王氏興盛嗎?
為什麼他的子孫有這麼多的賢人呢?世上有的人把晉國公(王佑)與李棲筠(唐代賢相)相比,他們兩人的雄才大略、正直氣節,確實不相上下。
而李棲筠的兒子李吉甫,孫子李德裕,享有的功名富貴和王氏也差不多,但忠恕仁厚,則不如魏公父子。由此可見,王氏的福分正旺盛不衰啊!懿敏公的兒子王鞏,跟我交遊,他崇尚道德而又善詩文,以此繼承了他的家風,我因此把他記了下來。
銘曰:「啊,多美的美好呀!魏公的家業,跟槐樹一起萌興。
辛勞的培植,一定要經過一代才能長成。他輔佐真宗、天下太平,回鄉探家,槐蔭籠庭。我輩小人,一天從早到晚,只知窺察時機求取名利,哪有空閒修養自己的德行?
只希望有意外的僥倖,不種植就能收穫。如果沒有君子,國家又怎能成為一個國家?京城的東面,是晉國公的住所,鬱鬱蔥蔥的三棵槐樹,象徵著王家的仁德。
啊,多麼美好啊!」
在這篇不到700字的文章裡,蘇軾可謂是用心良苦。「天可必乎」?文章以一句天問開頭,斬釘截鐵的丟擲了「仁者必有後」的觀點,記敘了王鞏的曾祖父王佑手植三槐的傳奇,王鞏的父親「出入侍從將帥三十餘年」的事蹟,說明仁愛厚施、積善成德,才使王氏一族得到了子孫多賢,福祚綿延不絕的福報,使三槐堂名揚天下。
其實,儒家天命有常、佛家因果報應的思想,只是用於警示人心、引以為誡。良好的家規,家教、家訓、家風,才是家族興旺發達的根本。
忠厚傳家,忠厚不是老實無用,而是為人處世盡職盡責,厚道仁義,施不望報。有一副經世楹聯寫道:忠厚傳家遠,詩書繼世長!
在這方面,「家長」王佑起了典型帶動作用。當時,宋太祖手下有名大臣叫符彥卿,鎮守大名府,受手下人矇蔽,致使政務腐敗。
宋太祖命令王祐調查符彥卿的情況,看他是否圖謀不軌。如果符彥卿獲罪,株連坐牢的將達一千多人。王祐仔細查明真相後,把事實稟告皇上,並且願以自己全家老小性命,來擔保符彥卿無罪。
他直言上疏給皇上不要猜忌大臣,濫殺無辜。符彥卿因此免於獲罪,許多無辜的生命得以保全。
詩書傳家。中國人歷來重視「書香門第」、「家世因緣」,一門三傑,滿門忠烈向來為人津津樂道,如漢朝班固、班超、班昭,魏國曹操、曹丕、曹植,西晉張載、張協、張亢,宋朝柳永、柳三複、柳三接,明朝袁宗道、袁巨集道、袁中道等都是一門三傑的傑出代表。
「淵源有自」, 名門望族不是家財萬貫,不是暴發戶,它更多更重要的是優秀的基因遺傳,良好的家庭教育、深厚的氣質學養。三槐王氏中,王佑,「雄才直氣」,王鞏,「好德而文」,不僅如此,上至王佑的祖父,下至王鞏的後人,上下幾代,都是綿延不息,人才輩出,皆成楷模。
2樓:灰色人生
出自蘇軾的《三槐堂銘》
忠厚傳家久:將忠誠,厚道的道德品質世世代代傳下去。或具有忠誠,厚道的道德品質的家庭,能夠長久地綿延下去。
詩書繼世長:認真讀書,學習前人優秀品質,可以使家族長久地發展下去。
文中記述了三槐王氏祖先的事蹟,正是一門忠義,百世流芳,歷經千百年之後,他們忠厚仁恕的浩然正氣依然令人神往。
3樓:心中嘹亮
其中的一個現代原文是,
錢凌君《古典的中國》序言。
4樓:匿名使用者
忠厚傳家久:將忠誠,厚道的道德品質世世代代傳下去。或具有忠誠,厚道的道德品質的家庭,能夠長久地綿延下去。
詩書繼世長:認真讀書,學習前人優秀品質,可以使家族長久地發展下去。
忠厚:指忠誠,厚道。
傳家:傳給子孫或子孫世代相傳。
詩書:泛指書籍。此處指把讀書,學習前人優秀品質當作重要事情的人家。
繼世:繼承先世。
5樓:
忠厚傳家久,詩書繼世長的後面是什麼
6樓:冰凍法師君
中層的屁股好像10萬年。
7樓:
❤❤❤❤
忠厚傳家久,詩書繼世長的意思
8樓:北境陌上子
」忠厚傳家久,詩書繼世長「的意思:
忠厚傳家久:將忠誠,厚道的道德品質世世代代傳下去。或具有忠誠,厚道的道德品質的家庭,能夠長久地綿延下去。詩書繼世長:認真讀書,學習前人優秀品質,可以使家族長久地發展下去。
出處:出自北宋文學家蘇軾所寫的《三槐堂銘》。
《三槐堂銘》首先從天命的有常立論,肯定了善惡的因果報應,提出「仁者必有後」的觀點;然後記敘了王祜手植三槐的經過和期待,以及王祜子孫後代多有仁德賢能者的事實。全文貫穿著天命有常、因果報應思想,崇尚仁厚忠恕的德行,敘事議理,委婉多姿而又清麗順暢。
「忠厚傳家久,詩書繼世長」。歷史和現實反覆證明,端蒙養、重家教,良好的家風、家教和家庭建設有利於引導家庭成員遵守家庭道德規範,形成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義婦順、勤儉持家、和睦友善的家庭氛圍。
形成守護個人健康成長和家庭幸福、社會和諧的重要力量。從這個意義上說,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家訓文化也是我們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題中之義。
9樓:匿名使用者
句意如下:
忠厚傳家久:將忠誠,厚道的道德品質世世代代傳下去。或具有忠誠,厚道的道德品質的家庭,能夠長久地綿延下去。
詩書繼世長:認真讀書,學習前人優秀品質,可以使家族長久地發展下去。
忠厚:指忠誠,厚道。
傳家:傳給子孫或子孫世代相傳。
詩書:泛指書籍。此處指把讀書,學習前人優秀品質當作重要事情的人家。
繼世:繼承先世。
拓展資料:
中國曆來有重視家教、家訓的傳統。「忠厚傳家久 詩書繼世長」是中國大多數家族推崇的經典家訓之一,常常以楹聯或對聯的形式出現於居家的門廳中,對人們的心靈進行著潛移默化的啟迪、規範、教化和塑造。此聯是從德、知兩方面說人們應該操守的立身處世之道。
「忠厚傳家久」是指人在品德方面的修為,強調只有忠厚才能傳家。「詩書繼世長」強調文化知識在家族傳承中的作用。
中國文明是農耕文明,宗法制度是它的社會基本結構,其人民安土重遷。中華民族安守故土,勤奮勞作,宗族親和,協調團結,謙和包容。中華民族非常重視宗族家庭的繁衍、傳承。
廣立宗廟、宗祠、祠堂、家廟等追尊祖先,奉承祖宗、昭示後人,祈求祖宗護佑血脈久長。「忠厚傳家久,詩書繼世長」正是這種情感和願望的表達。
如何做到家道久遠?先人沒有從神那裡找褔佑,而反求諸己,認為必須立德、立言、立行,根源在於「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因此,把人的德行、品質作為根本。
堅信「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總之,中國文化強調「道、德、仁、義、禮」五位一體。
忠厚是長久之道。「忠厚」從詞的本義上講是忠誠厚道,《後漢書·劉虞公孫贊傳論》中的「劉虞守道慕名,以忠厚自牧。」就是這個意思。
「忠」的本意是盡心竭力、嚴肅認真、忠實、赤誠。「誠」的本意是真實不欺。《中庸》中的「誠者,天之道也。
誠之者,人之道也。誠之者,擇善而固執者也。」意思是:
誠是上天顯示賦予的道理,努力做到誠是為人的原則。誠就是選擇善道,而且牢牢把握。
並且說,只有天地是至誠的,能夠顯現出它至善的本性(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人只有效法天地,才能顯現人善的本性(則能盡人之性)。「至誠之道可以前知」,至誠之道可以預知未來的事情,可以趨吉避凶,能夠長久。
因此,忠誠之道是長久之道。忠誠二字雖然並用,但二者也有區別。「忠」主要講外施、成物、成事。「誠」主要指內在的本心。只有至誠,才能盡忠。
「厚」的本意是指山陵很厚或上下距離很大、物體的厚度,也指厚道、寬厚、篤實。《論語·學而》的「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易·坤》的「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中的「厚」字 與本聯的「厚」字意義相近。
「忠厚傳家久」有以下幾層意義:
1、要做到忠厚,就要有任勞任怨,只講耕耘,不圖回報,無為而為的態度。要象大地一樣,養育萬物而無所圖,顯示其善的本性,有一種奉獻的美德。
2、忠厚就要做到寬大、包容,有容人之心,容人之量,「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人生在世,自己會犯錯,別人也會犯錯。對犯錯的人應該包容,不能過河拆橋,更不要幸災樂禍,落井下石。
人能做到容人莫容己,就可謂寬厚了。只有厚道才能得人心,才能有良好的人際關係,才能立身處世長久。
3、忍辱負重能吃虧,是忠厚的另一種表現。老子曰:「受國之垢,是為社稷主;受國之不祥,是為天下王。
」。《禮記·曲禮(上)》:「臨財毋苟得,臨難毋苟免。
」,面對挫折、災難,要勇於面對,敢於承擔,不能委過於人,文過飾非。只有能忍辱負重,別人才能依恃,才能成為家族、家庭的棟樑。只有能吃虧,別人才能親近,才能處世長久。
只有忠厚的人才會長久。悠遠長久就會廣博深厚,廣博深厚就會高超明智,就能負載萬物,悠遠無窮。人效法天地之道,才能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
只有忠誠厚道,才能使家族、家庭興旺發達,長久不衰。正可謂「傳家有道唯存厚,處世無奇但率真。」。
詩書為安身立命之要。「詩書」不僅是一般意義上的《詩經》、《書經》、楚辭、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散文、**等政治文學作品,而且還指文化、知識、技術、技能、文化傳統、情志等文化知識。
「詩書繼世長」有以下幾層意義:
1、詩書是傳播知識的工具。人生天地間,要想安身立命,就必須掌握生存的技能。《顏氏家訓·勉學》:
「人生在世,會當有業,農則計量耕稼,商賈則討論貨賄,工巧則致精器用,伎藝則沈思法術,武夫則慣習弓馬,文士則講議經書」。
這些技能知識的獲得從縱向上說,要學習前人所得的技能;從橫向上講,要向不同的人學習。而這些學習必須具備文化、文字等工具。只有掌握生存的知識、技能,才能獲得物質財富,才能安身立命,養家餬口,延續後代。
諺曰:「家有千金,不如薄技在身。」、「書中自有**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學而優則仕」、「學也,祿在其中矣。
」,都是從這個意義上講的。
不學習,就不可能獲得好的生活資源、生活條件。沒有物質保障,家族、家庭怎麼會長久?管子曰:
「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上服度則六親固,四維不張,國之將亡。」古人把學習文化作為家族、家庭長久、安身立命的重要條件,其意義也在這裡。
2、知書才能達理。古人云:「胸有詩書人自華」,知書才能達理,才能文質彬彬,才能寬容大度,與人和諧相處,受人尊重,處世長久,才能得到他人、社會的幫助、福佑。
3、詩書能夠開啟心智,使思維能力和精神境界得到提高。人生需要智慧,有智慧的人才能長久,象歷史上的范蠡、張良等。而智慧的獲得需要文化知識的獲得和歷練。
知識並不等於智慧,但知識可以提高人的思維能力,使其見微知著,探賾索引、溝深致遠,才能使人趨吉避凶,才能是家族經久不衰。
4、知行合一,以獲秋實。學習知識既是為了充實提高自己,以彌補自身的不足,也是為了行道立人。只有做到知行合
一、利世利人,才能為世楷模,才能長久。
5、詩書能陶冶情操,提高境界,提升審美情趣,達到家族、家庭的和睦與和諧,使家道久遠。
綜上所述,「忠厚傳家久 詩書繼世長」從德與智兩個方面昭示了家道久遠的內涵,成為家道、家訓的重要內容,在建設和諧社會,弘揚社會主義價值觀的今天,依然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忠厚傳什麼,詩書繼什麼,忠厚傳家久的下句是什麼
忠厚傳家久,詩書繼世長。出自 北宋 蘇軾 三槐堂銘 意思 將忠誠,厚道的道德品質世世代代傳下去,認真讀書,學習前人優秀品質,可以使家族長久地發展下去。意義 歷史和現實反覆證明,端蒙養 重家教,良好的家風 家教和家庭建設有利於引導家庭成員遵守家庭道德規範,形成父慈子孝 兄友弟恭 夫義婦順 勤儉持家 和...
遠近傳書下一句對聯是什麼,對聯忠厚傳家遠的下一句是什麼
遠近傳書,溫暖千家萬戶 早晚送報,溝通四面八方 樑景紅色彩與設計 郵政對聯 上聯 遠近傳書,溫暖千家萬戶 下聯 早晚送報,溝通四面八方 寶格格 遠近傳書溫暖千家萬戶 下一句對聯是 早晚送報 溝通四面八方 在安平橋憨笑的青金石 上聯 遠近傳書,溫暖千家萬戶,下聯 早晚送報,溝通四面八方。 遠近傳書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