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東方人喜歡用筷子吃飯,而西方人喜歡用刀叉呢

時間 2021-08-11 18:05:29

1樓:馮煙雲煙

這裡所指的東方,是指中國、朝鮮、越南、日本四個漢文化圈的國家,西方指的是歐美國家。通過電影和網路,我們可以大致瞭解到西方人的生活,中西方文化的差異,也在餐桌文化上有所體現。大家都知道,東方人都喜歡用筷子吃飯,而西方人更熱衷於刀叉,同樣是張嘴進食,為何東西方會有此差異呢?

先談談西方。

餐刀和餐叉,都是尖銳物品,相比於筷子,當然更有安全隱患。

實際上西方吃飯時使用餐刀的頻率比餐叉低,據一份調查,美國餐刀每年的銷售量只有餐叉的一半,而英國餐刀每年的銷售量只有餐叉的三分之一。這兩個國家的人喜歡吃漢堡、義大利麵、披薩等食品,在餐桌上用得到餐刀的地方較少,一般都是進餐前先把食物切割好,再用餐叉進食。

而西方普遍使用刀叉的歷史,也只有將近一千年。公元2023年,拜占庭帝國的公主嫁給了威尼斯的總督,拜占庭帝國在公園400年左右就開始使用刀叉了,這位公主很厭惡義大利人用手吃飯的習慣,就想辦法在威尼斯推廣使用刀叉。

刀叉最開始是從北義大利傳入西歐的,後來才逐漸普及到法國、德國、英國等國家,所以西方普遍使用刀叉的歷史實際上很短。而且最初,用刀叉進餐的習慣只在西方的上流社會中流行,這些貴族覺得這樣進餐很優雅,而且普通百姓也買不起這種餐具。公元19世紀工業進步後,也就是一百多年前,這種用餐習慣才得以普及到民間。

在使用刀叉之前,西方人當然都是用手吃飯的。在很多文化的主流觀念中,用手吃飯都是一種比較神聖的行為。刀叉最開始被普遍推廣時,也遭到了多方勢力的抵制,抵制的主體力量就是歐洲古代勢力很強的教會,他們認為餐叉長得像魔鬼的工具,而用手吃飯更加神聖。

刀叉雖然被這些站在道德制高點的教士們抵制,最後還是逐漸流行開來,因為貴族們習慣它優雅的使用方式。

刀叉之所以能在西方盛行一千多年且最終成為主流,還是因為西方遊牧文化消失較晚,畢竟用刀叉進食肉類的確是更加方便。

再談談東方

實際上中國人使用刀叉的歷史,要比使用筷子的歷史長。

畢竟在農耕文化趨向成熟之前,還是要經歷一段遊獵文化的,在食材主要是肉類之時,刀叉的出現也是必然。公元前三千年的馬家窯文化遺址中,考古學者發現了骨質的餐刀,公元前兩千年前的齊家文化遺址中,考古學者也發現了餐刀和餐叉。

由此可見,中國人最先使用的餐具,是刀叉而非筷子。但隨著農耕文化的日趨成熟,中國人的餐桌上的主角變成了蔬菜和米飯,筷子也就應勢出現了。

據學者考證,筷子出現於商朝。據傳說所講,筷子是歷史上有名的妲己發明的,商紂王有一次想要吃餐盤上的美食,奈何剛端上來實在太燙,無法用手去抓。妲己靈機一動,將頭上的玉簪取下,用它們夾起美食餵給商紂王。

妲己的這個做法,也成功討到了商紂王的歡心,商紂王認為用此物吃飯實在方便,就將筷子普及開來了。

有關筷子真正發明者的傳說很多,我更願意相信這個比較“浪漫”的故事。韓非子的著作中也講了一個故事:“當初商紂王令人打造了一物件牙筷子,箕子聽說後哀聲連連,他說:

‘有了玉筷子,就要用玉碗、玉碟與之相配;有了這些餐具,就要用虎心、豹膽與之相配;吃過這些山珍後心欲定會增大,就要建造高聳入雲的樓閣用來玩樂;然後又要召集大量的美人充塞進這些樓閣,商朝就快要滅亡了吧!’箕子從此假裝發瘋,想辦法與商紂王斷絕關係,所以商朝滅亡後他沒被牽連。”

有這些傳說和歷史記載,我們可以確信筷子至少出現在商朝末期。據學者考證,筷子出現於殷商時期,在戰國時期開始普遍流行,從此刀叉被中國的餐桌淘汰。

結語手上一對木製的筷子,它造價不高,只是用廉價的木材製成,它看似普通,在中國隨處可見。但就是這麼兩根細木頭,承載了中國三千年的飲食文化,華夏文化確實是博大精深啊!

而刀叉在西方真正普及開來,實際上只有一百多年的歷史。現在竟有人仰慕刀叉的優雅,而覺得筷子太過普通,這難道不是捨本逐末、丟西瓜撿芝麻的事嗎?

刀叉與筷子,沒有孰優孰劣,你習慣的和你喜歡的,就是最好的。用刀叉還是用筷子,取決於餐桌上的食物,和你吃飯的習慣。用刀叉吃米飯著實拙劣,用筷子吃西餐也有點可笑。

2樓:秋風體育

因為東方人要吃飯,需要用到筷子,是一種習慣,而西方人吃的食物需要用刀叉。

3樓:不知道幾千裡也

因為受到東西方文化的影響不同,所以東方人喜歡用筷子,西方人用刀叉。

4樓:雲水南

這是由於飲食習慣的不同決定的,因為由於東方人主要食用用陶器烹煮的蔬菜和肉食,這類需要筷子夾取,而西方人養成了用手吃飯的習慣。

5樓:智史說

歷史上為什麼的中國人吃飯用筷子,西方用刀叉,而印度用手呢?

為什麼中國人用筷子,而西方人用刀叉吃飯呢?

6樓:日天日地

中國人一開始其實是使用刀叉的,而且刀叉是中國人發明的,這一點可不是空穴來風哦,全世界發現最早的骨質餐具就是刀,而且是在我國浙江的河姆渡遺址中發現的。

至今已經有2023年的歷史,而古之叉子也是在我國西北齊家文化遺址中發現的,距今有2023年曆史,所以說西方人使用的刀和叉是中國老祖宗玩剩下的。

據說是在戰國時期,人們吃飯的時候,首先由廚房你的廚師用刀叉將食物分割,然後再端出來,供王公貴族使用,因為用刀叉分成小塊之後,用筷子夾著就比較方便,但是那時候只有貴族才可能使用筷子,廚子和百姓一般使用的還是刀叉。

只是後來人們發現,使用筷子比刀叉更加方便,所以中國人才慢慢的開始使用筷子,距今也已經有2023年的歷史了。

直到現在筷子已經成為一種文明的象徵,吃飯的時候舉動變得特別優雅,而且中國人是非常注重文化的,筷子又被賦予了很多美好的象徵,據說還象徵天圓地方,而且一雙筷子寓意可就大了去了。

相比中國的西方人的歷史並沒有那麼悠久,他們吃的食物也都是大塊的烤肉和麵包,如果讓他們使用筷子,反而沒那麼方便,刀叉的配合使用,反而更適用於他們的生活,而且在他們國家很難見到特別小的食物。

在中國拿著筷子可以夾到的花生米,這令他們特別頭疼,雖然知道花生米特別美味,但是讓他們製作,肯定做不出油炸花生米,因為他們拿刀叉就無法吃到。

現在有很多外國人喜歡上了中國的飲食文化,也已經慢慢的開始學用筷子,特別是在吃火鍋的時候,刀叉根本就用不上,其實說到底是因為中西方的文化差異,特別是飲食文化的差異。

在東方是以農業為主,所以會產生面條和米飯等食物,如果拿著刀叉的話,反而吃不到嘴裡,而在西方,他們是以畜牧業為主,怎麼樣用筷子吃肉,他們覺得很麻煩,還不如使用刀叉呢。

7樓:穀雨妙妙

中國人吃飯用筷子,西方人進餐用刀叉,各有自己沿襲的歷史。若論更早的時候,世界各地的人們吃食都是用手抓,就是現在,一些地區的人民吃飯還沿襲用手抓的習慣。一旦開始使用餐具,中西方就分道揚鑣了。

論歷史,筷子的使用遠較刀叉為早。筷子古時候單叫箸,箸的起源可追溯到周代,《禮記》、《荀子》、《史記》都提到箸,《韓非子》特別提到周朝的紂王,使用"象箸"進餐,箕子看了很是擔憂,因為箕子認為用象箸進餐,則與之配套的餐具不可能用陶器,必須是"犀玉之杯",象箸玉杯,"必不盛菽藿,"(菽是大豆,藿是豆葉)配合的食物必須是"旄象豹胎"(旄象指旄牛和象)……,依此類推,衣服穿著,也不可能是"布衣短褐",而必須是"錦衣九重",住的房子也一定是"高臺廣室"等等。箕子的擔憂不幸言中,紂王因追求奢侈的享受,荒滛無度而亡國。

這就是後世"見微知著"成語的來歷。

前年一位香港記者參加前瀋陽市市長慕綏新的記者招待會上,注意到這位市長的穿著非同尋常,單是他那條領帶,價值當在萬元以上,與之配套的西裝皮鞋,當然更是世界名牌,光這一身穿戴,非數萬元不行,這便與他的工資收入無法平衡,因而懷疑他可能是個**,但那時的慕綏新正是春風得意的時候呢。這位記者即是繼承了箕子"見微知著"的眼光,不幸被言中了。

現在人們的口語習慣都稱箸為筷(或筷子、筷兒),書面語也用筷。查先秦古籍中都不見筷字,筷是遲至明朝才出現的,說來也可笑,筷是因民間口語的忌諱而產生的。原始社會時期的忌諱特別多,南方民間保留的忌諱也不少,這可能是古吳越的遺風。

明朝的陸容說;"民間俗諱,各處有之,而吳中尤甚。如舟行諱"住",諱"翻"。以箸為"快兒","幡布"為"抹布"。

…"(陸容《菽園雜記》卷一)。 陸容說"舟行諱住"指船家吃住生活在船上,進餐當然要使用箸,箸音 zhu ,和住(zhu) 同音,所以改箸(住)為快,後來為了區別起見,加竹頭成筷。現今的溫州(古甌越)和福州(古閩越)的民間口語仍稱筷為箸。

西方進食的餐具主要是刀和叉,最初只用刀,早期的刀就是石刀或骨刀,知道鍊銅以後,有了銅刀,鐵器出現以後,才改用鐵刀。單獨的刀不像筷,不是嚴格意義上的餐具,因為它是多功能的,用來宰殺、解剖、切割狩獵物或牛羊的肉,到了燒熟可食時,又兼作餐具。

遲至15 世紀為了改進進餐的姿勢,才使用了雙尖的叉,因為用刀把食物送進口裡**觀,改用叉叉住肉塊,送進口裡顯得優雅些。叉才是嚴格意義上的餐具,但叉的弱點是離不開用刀切割在前,所以二者缺一不可。到 17 世紀末英國上流社會開始使用三尖的叉,到18 世紀才有了四個叉尖的叉子。

所以西方人刀叉並用只不過四五百年的歷史,中國人的箸,合刀叉的功能為一,簡單方便,儘管現今的餐具已經發展到琳琅滿目,不勝其多,唯獨筷子一雙,無法取代。

西方何以沒有箸?這是與西方進餐以肉食為主有關,肉食又與農業結構有關。歐洲是畜牧業為主,麵包之類是副食,直接用手拿。

主食是牛羊肉,用刀切割肉,送進口裡,最方便了。牧場和草原廣大,刀叉是隨身掛在腰帶上,食無定所,必須隨身帶。到了城市定居以後,刀叉進入家庭廚房,才不必隨身帶。

中國人的農業結構以種植業為主,主食是米飯或饅頭, 副食以蔬菜為主,佐以少量魚肉,主副食都可用筷子,熟練之後,非常簡單方便。農業社會本來就是定居的,筷子沒有必要隨身帶。

筷的前身是小竹竿或細樹枝 ,臨時折斷兩根小竹竿或細樹枝,用來撥勻燃燒中的炭火,後來發現燒熟的塊根食物如芋、薯之類很燙手,用細竹竿、細樹枝夾出來吹涼,就可以吃了,這大概就是筷子的前身。

我常想,箸和漢字有某種不可思議的聯絡,漢字的書寫工具是筆,這筆和箸都是用細竹竿製作,大小長短相仿,都是運用手指的巧妙操作,故有其一,必有其二。我們很難設想,中國人早已學會使用毛筆寫字,繪畫,卻仍舊用手抓飯吃。反之,也不能設想,中國人早已學會使用筷子吃飯,卻不知道用毛筆寫字和繪畫。

圍繞中國,在亞洲形成了一個所謂漢字文化圏,包括日本、朝鮮、越南等國。這個文化圏內,人們都使用漢字,也都使用箸。中國人到了亞洲以外的任何地方,他們帶去了漢字,也帶去用筷吃飯的習慣。

兩者是一而

二、二而一的不可分離。

中國為什麼稱南方北方人,不稱東方人跟西方人

南方北方,東部西部,這是我們的習慣說法,約定俗成。我們有很多地域名稱是對稱的,很有意思。如山西 山東,是差不多以太行山為分的 河南 河北,以黃河為分的 湖南 湖北,以洞庭湖為分的 廣東 廣西,宋代有廣南東路 廣南西路等等。長江以南,為江南 長江以北,為江北,方位感特別強。在先秦時期,山東是指函谷關以...

同樣是猴子進化來的,為什麼西方人和東方人長得不一樣

你才是猴子進化來的。西方人和東方人相貌差別較大,用進化論可以很好地解釋,不過題主的問題從根上就錯了,還在用 猴子變人 表明題主對現代科學基本不瞭解 相信大家都聽說過 人類基因組計劃 就是對人類的基因進行測序,世界不同地區的人基因差別是相當小的,大約只有2000 3000個鹼基對的區別,換算成基因的話...

為什麼拿筷子吃飯的時候手會抖,吃飯用筷子手為什麼會發抖?

潤楠廣告工作室 醫學上稱 震顫 是指手部隨意的顫動,常為永久性的。主要分為靜止性手抖和運動性手抖兩種型別。其中靜止性手抖是肌肉在完全放鬆的情況下,即安靜的狀態下出現的手抖。這種手抖在睡覺時就可消失,手抖速度為4 6次 秒,比較有規律,典型的疾病如帕金森綜合症。運動性手抖是隻在運動時出現手抖,運動接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