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的《觀潮》,蘇軾的《觀潮》

時間 2021-08-11 17:30:07

1樓:讀國學經典

《觀潮》蘇軾臨終之時給小兒子蘇過的一道偈子。蘇結束了長期流放的生活,從一個躊躇滿志、一心從政報國的慷慨之士,慢慢變成一個從容面對、參透生活禪機的風燭老人。聽說小兒子將去就任中山府通判,便寫下了此詩。

2樓:楓葉荻花之北巷

這是東坡居士在臨終之時給小兒子蘇過手書的一道偈子。蘇結束了長期流放的生活,從一個躊躇滿志、一心從政報國的慷慨之士,慢慢變成一個從容面對、參透生活禪機的風燭老人。聽說小兒子將去就任中山府通判,寫下了此詩。

對於此詩僅從字面解釋是很簡單的,但簡單中又蘊舍看不簡單,不簡單之處就在於本詩的第一句與最後一句是重複之句。而最後一句“廬山煙雨浙江潮”重複出現究竟何意也成了解讀的熱點。 一種觀點是“不過如此”。

廬山煙雨浙江潮,是理想的目標,每個追求者都為之魂縈夢繞,不惜任何代價,一定要一睹為快。如果追求受挫,則此心決無安定之時。等到有朝一日,終於實現了自己的夢想,欣賞了這兩個地方的景緻後,這才覺得它們雖然美麗,卻似乎並無特別之處。

感嘆:“不過如此!”

另外一種觀點是“正是如此”。認為:首句為想像、聽說中之景。

末句為目睹後之景。作者的追求得到了滿足,沒有失落,沒有遣憾。禪意是,很多人終身在追尋某種東西,未追求到手時是痛苦,追求到手後是厭倦、無

聊,覺得“不過如此”,這樣一來,人生便像鐘擺一樣在痛苦和無聊之間作空虛而沉悶的擺動。而具備了平常心,體驗了生活禪,你在實現了自己朝思暮想的目標時,在看到了“廬山煙雨浙江潮”之後,發出會心的微笑:“正是如此

蘇東坡《觀潮》詩的正本

3樓:匿名使用者

1、到得原來別無事,

2、到得從來無一事,

3、從來到得別無事,

感覺第一種禪性通暢。

但不知古本如何考證的? 三種都可以都是通用的 不要怕

4樓:超級家有寶貝

蘇東坡有

bai首《觀潮》詩:廬山du煙雨浙江

潮,未zhi到千般恨不消。及dao至到版來無餘事,廬山煙雨浙江潮。這權詩特別能反映出人們現實生活中的內心世界。

也是從迷到悟的一個過程。悟禪後心境大不一樣,所謂“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閒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了。

空山無人,水流花開,全然的自性。

蘇東坡《觀潮》寫了什麼?

5樓:一天幸運召喚師

《觀潮》

北宋 蘇軾

廬山煙雨浙江潮,

未到千般恨不消。

到得還來別無事,

廬山煙雨浙江潮。

《觀潮》全詩賞析:

廬山美麗神祕的煙雨,錢塘江巨集偉壯觀的潮汐,很值得去觀賞一番。無緣去觀賞廬山的

煙雨和錢塘江的潮汐,是會遺憾終身的。終於親臨廬山、浙江,看到了濛濛煙雨、澎湃

潮水,卻沒有什麼特別的感受,只覺廬山煙雨就是廬山煙雨,浙江潮水就是浙江潮水。

從詩的命意看,可以看出詩人對廬山的風景和錢塘江潮慕名已久,常縈於夢寐。似乎如

果不能身歷廬山之境,一賞煙雨迷濠之奇;如果不能目睹錢塘江潮,一看它萬馬奔騰,

勢撼山嶽之壯,真是辜負此生,千般遺憾,難以消解。可是後來攀登廬山,出任杭州刺

史,飽覽了廬山的煙雨,欣賞了一年一度的錢塘江潮,反倒覺得客觀的景物變得平淡

無奇了。煙雨的聚散飄忽,江潮的自來自去,似乎可以忘記了,煙雨、江潮也似有還

無了。蘇軾借《觀潮》為題,抒寫了一種消極、虛無的思想,有佛家的禪宗情調。所謂禪宗,

有南北之分,北宗強調“拂塵看淨”、“慧念以息想,極力以攝心”;南宗則提倡“心

性本淨、佛性本有、覺悟不假外求”以達到“無念為宗”。蘇軾在詩中說的“及至到來

無一事”,就是把廬山煙雨、錢塘江潮淡化,淡到不過如此,細想這與蘇軾當初未來時

的千般期待、萬分遺憾,顯得很可笑了。

6樓:小呸胚

蘇軾借《觀潮》為題,抒寫了一種消極、虛無的思想,有佛家的禪宗情調。以下是蘇軾《觀潮》賞析

蘇 軾廬山煙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

到得還來別無事,廬山煙雨浙江潮。

這是東坡居士在臨終之時給小兒子蘇過手書的一道偈子。蘇結束了長期流放的生活,從一個躊躇滿志、一心從政報國的慷慨之士,慢慢變成一個從容面對、參透生活禪機的風燭老人。聽說小兒子將去就任中山府通判,寫下了此詩。

對於此詩僅從字面解釋是很簡單的,但簡單中又蘊舍看不簡單,不簡單之處就在於本詩的第一句與最後一句是重複之句。而最後一句“廬山煙雨浙江潮”重複出現究竟何意也成了解讀的熱點。

全詩“廬山煙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及至到來無一事,廬山煙雨浙江潮”第一句和最後一句是一樣的,於此也是其神髓及禪意所在。

“未到千般恨不消”正是我們的“有所求”心。既然有了這些不斷的期望、盼望,如果不達到目的的話這顆妄心就不斷地追求,正是佛說八苦裡面的“求不得苦”。我們因為這顆心妄動,被境緣所牽,心裡不由自主地跟隨著上上下下,如猿猴滿山跑沒有一刻寧靜。

對於“及至到來無一事”,有人認為這正是當那些苦苦的追求達到了之後才發現不外乎如此,沒有什麼特別,真的是見面不如聞名來的有吸引力。也有人認為這和辛棄疾的“少年不知愁滋味”那首詞有異曲同工之妙,都是“如今識盡愁滋味”的時候。可是末學的感受卻和這兩種意境有出入。

首先於“不外乎如此”的說法就是本身的期望比現實高,而蘇東坡居士在寫此詩時已經是晚年了,其對佛法及禪悟已有相當高的造詣。隨年少時自視甚高,東坡居士到了暮年已經看破很多對立攀緣之事,應不會還用如此高傲氣勢寫出此詩。另外的“如今識盡愁滋味”的說法卻是反過來又一種滄桑落魄、屈屈不得志的感覺。

雖說蘇東坡被貶邊疆,但於此抱怨即不似學佛已久且有一定領悟的大居士。此句所指正是“歇”了之時。一切追求都因為我們這顆妄心處處攀緣沒有停歇。

就算我們學佛人也是一樣,到處學法參訪,找明師求悟道,處處落在相中,以為有一實實在在的佛法可求,執著在法上。卻不知道一切本自具足。參禪者抱著一句無味話頭,咬著含著,就是吞不下吐不出,一下碰個正著得見本來面目,才知一切參話頭,參公案、看話頭功夫只是借妄修真,把自己逼得喘不過氣來,在無門前入門。

得見本來面目、得知本地風光也就是找到讓此心歇卻之處。本來無事,我們卻自添煩惱。

最後的“廬山煙雨浙江潮”巧妙地將禪悟境界描繪得淋漓盡致。在上一句的鋪墊下,當能歇去,當原來本無事,再重新看一下廬山的煙雨和錢塘江的潮!原來我們加諸於境上的一切貪求和豔羨目光已經再無意義,其空性與不實已被看透。

就好像從前的追星族長大了,發現以前的不實際,再看以前崇拜的明星,已經可以脫離往日的痴迷來重新看待。廬山的煙雨就是廬山的煙雨,在這時已經不被世間的吹噓左右我們的觀察。就如徹悟了的大德高僧,已經過了見山不是山的階段,到最後見山仍是山。

也是區別於用“識”觀察而自己妄自新增感慨的迷時,達到以“智”直視萬物實性,轉第六意識為“妙觀察智”不妄加標籤,轉第七識“末那識”為“平等性智”不再以“我”為顛倒分別想,而第八阿賴耶識為“大圓鏡智”即漢來漢現,胡來胡顯而本身纖毫不染。同是一句“廬山煙雨浙江潮”卻意境完全不同。

迷和悟在事上可能沒有區別,但是在理上早已是兩回事。看到很多人對悟境有所追求,以為神通以為在生理上的變化就是悟境,那麼就且看“廬山煙雨浙江潮”。

《觀潮》的原文及翻譯

7樓:暴走少女

原文:廬山煙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

到得還來別無事,廬山煙雨浙江潮。

譯文:廬山美麗神祕的煙雨和錢塘江巨集偉壯觀的潮汐,很值得去觀賞一番。無緣去觀賞廬山的煙雨和錢塘江的潮汐,是會遺憾終身的。

(我)終於親臨廬山、浙江,看到了濛濛煙雨、澎湃潮水,卻沒有什麼特別的感受,只覺廬山煙雨就是廬山煙雨,浙江潮水就是浙江潮水。

此詩這是蘇軾在臨終之時給小兒子蘇過手書的一道偈子。蘇軾結束了長期流放的生活,從一個躊躇滿志、一心從政報國的慷慨之士,慢慢變成一個從容面對、參透生活禪機的風燭老人。

聽說小兒子將去就任中山府通判,便寫下了此詩。對於此詩僅從字面解釋是很簡單的,但簡單中又蘊含著不簡單,不簡單之處就在於本詩的第一句與最後一句是重複之句。

而最後一句“廬山煙雨浙江潮”重複出現究竟何意也成了解讀的熱點。

擴充套件資料:

一、賞析

廬山的煙雨,錢塘江的潮汐,是那樣美麗壯觀,令人心醉神迷,傾心向往,如果不去觀賞一番,真是令人遺憾終生。去觀賞了,看到的是廬山的濛濛煙雨,錢塘江紛紛滔滔,了無窮盡的潮汐。

初看之時,看到的是濛濛煙雨,滔滔潮汐的物象。當你“到得還來別無事”,超越物相,而觀物感悟,進入禪的境界後,那物相已不是原來的物相了,而成了佛的世界,禪的意境了。

雖然廬山還是照樣的煙雨濛濛,錢塘江潮汐還是照樣的巨集偉壯觀,但那已不是悟前的廬山煙雨,錢塘江的潮汐,這煙雨,這潮汐,就是佛,就是禪了。

這種禪悟,也就是對自然現象即悟即真,若有若無的感悟。這種感悟,因人不同而有差異。可以漸悟,也可以頓悟。

二、相關典故

到錢塘江觀賞蔚然壯觀的江潮,已是當今旅遊的時髦選擇。蘇東坡先後兩次在杭州做官,共在杭州生活了四年零八個月,自然多次觀賞過錢塘江潮。

錢塘江潮是自古以來就有的自然現象。但古人不明其因,便產生一些傳奇故事。《越絕書》說,春秋時期,吳國大夫伍子胥勸吳王夫差拒絕越國求和並停止征伐齊國,夫差不聽,後竟賜劍命他自殺。

他死後冤魂不散,便依附錢塘江潮往來,竟有人看見他素車白馬凌駕於潮頭之上。東漢唯物主義哲學家王充否定伍子胥魂附江潮之說,認為江潮是受月球引力作用所致。

他按海潮的成因來解釋江潮,不如蘇東坡觀察分析得那麼具體實在。吳越時,江潮威脅都城,人們認為是海神作怪,吳越王即令三千弓弩手朝潮頭射箭,“與海神戰”,潮水才終於退去。

蘇東坡的詩句“三千強弩射潮低”即寫此事。歷代還有祭祀海神或向江裡投置詩文以求平安的。解放初期,為避江潮之害,有人想在海門修築閘門以攔阻潮水,這種愚事幸好黃了。

8樓:milk堯

《觀潮》

周密浙江之潮,天下之偉觀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為最盛。方其遠出海門,僅如銀線;既而漸近,則玉城雪嶺際天而來,大聲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 勢極雄豪。

楊誠齋詩云“海湧銀為郭,江橫玉繫腰”者是也。

每歲京尹出浙江亭教閱水軍,艨艟數百,分列兩 岸;既而盡奔騰分合五陣之勢,並有乘騎弄旗標槍舞刀於水面者,如履平地。倏爾黃煙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轟震,聲如崩山。煙消波靜,則一舸無跡,僅有“敵船”為火所焚,隨波而逝。

吳兒善泅者數百,皆披髮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爭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沒於鯨波萬仞中,騰身 百變,而旗尾略不沾溼,以此誇能。

江干上下十餘里間,珠翠羅綺溢目,車馬塞 途,飲食百物皆倍穹常時,而僦賃看幕,雖席地不容閒也

翻譯:江洶湧的海潮是天下間最壯觀的。從每年的八月十六至八月十八,這期間海潮最盛大。

當海潮從遠方海口出現的時候,只像一條白色的銀線一般,過了一會兒慢慢逼近,白浪高聳就像白玉砌成的城堡、白雪堆成的山嶺一般,波濤好像從天上堆壓下來,發出很大的聲音,就像震耳的雷聲一般。波濤洶湧澎湃,猶如吞沒了藍天、沖洗了太陽,非常雄壯豪邁。楊誠齋曾在詩中說:

“海水湧起來,成為銀子堆砌的城市;錢塘江橫著,潮水給繫上一條白玉的腰帶。”就像這樣一般。

每年臨安府的長官到浙江庭外檢閱水軍,巨大的戰艦數百艘分別排列於江的兩岸,一會兒全部的戰艦都往前疾駛,一會兒分開;一會兒聚合,形成五種陣勢,並有人騎著馬匹耍弄旗幟標槍,舞弄大刀於水面之上,就好像步行在平地一般。忽然間黃色的煙霧四處竄起,人物一點點都看不見,水中的爆破聲轟然震動,就像高山崩塌一般。過一會兒煙霧消散,水波平靜,看不見任何一條大船,只有演習中充當敵軍戰船的**被火焚燒,隨著水波而沉於海底。

浙江一帶善於游泳的健兒數百人,每個人都披散著頭髮,身上滿是刺青,手裡拿著十幅長的大彩旗。大家奮勇爭先逆著水流踏浪而上在極高的波濤之中,忽隱忽現騰越著身子,姿勢變化萬千,然而旗尾一點點也沒有被水沾溼,以此來誇耀自己的才能。而有錢的鉅富、尊貴的官吏,爭先賞賜銀色的綵綢。

在江岸南北上下十餘里之間,滿眼都是穿戴著華麗的手飾與衣裳的觀眾,車馬太多,路途為之阻塞。所販賣的飲食物品,比平時**高出一倍。而遊客租借觀賞的帳篷,即使容納一席之地的空間也沒有,非常擁擠。

蘇東坡《觀潮》寫了什麼,蘇東坡《觀潮》詩的正本

一天幸運召喚師 觀潮 北宋 蘇軾 廬山煙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到得還來別無事,廬山煙雨浙江潮。觀潮 全詩賞析 廬山美麗神祕的煙雨,錢塘江巨集偉壯觀的潮汐,很值得去觀賞一番。無緣去觀賞廬山的 煙雨和錢塘江的潮汐,是會遺憾終身的。終於親臨廬山 浙江,看到了濛濛煙雨 澎湃 潮水,卻沒有什麼特別的感受,...

描寫“觀潮”的詩句有哪些,有關“觀潮”的詩句有哪些?

餘生丶有你真好 1 長憶觀潮,滿郭人爭江上望。來疑滄海盡成空。萬面鼓聲中。潘閬 酒泉子 長憶觀潮 釋義 我常常想起錢塘江觀潮的情景,滿城的人爭著向江上望去。潮水湧來時,彷彿大海都空了,潮聲像一萬面鼓齊發,聲勢震人。2 晴天搖動清江底,晚日浮沉急浪中。陳師道 十七日觀潮 釋義 澎湃的潮水中,藍天的倒影...

觀潮這篇課文的詞語有哪些,觀潮這篇課文的二字詞語有哪些

最愛萌基小吃貨 橫臥 h ng w 本課指把錢塘江比作人,說它像人橫臥在大地上,形容錢塘江江面非常寬闊。橫貫 h ng gu n 橫著通過去。霎時 sh sh 形容時間極短。餘波 y b 指事件結束以後留下的影響。課文中指潮頭過去以後留下的水浪。籠罩 l ng zh o 象籠子似的罩在上面。本文形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