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付祥坤
一婦人極懶,日用飲食,皆丈夫操作,她只知衣來伸手,飯來張口而已。一日,夫將遠行,五日方回,恐其懶作捱餓,乃烙一大餅,套在婦人項上,為五日之需,乃放心出門而去。及夫歸,已餓死三日矣。
丈夫駭,進房一看,項上餅只將面前近口之處吃了一塊,餅依然未動也。
——《笑林廣記》
大意:一個婦人特別懶,平時家裡什麼事情都是丈夫在做,她只知道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一天,丈夫要出門,五天後才能回來,擔心她太懶以至於捱餓,就烙了一張大餅,套在婦人脖子上,夠她五天吃的了,於是放心出門而去。
等丈夫回到家,婦人已餓死三天了。丈夫很驚訝,進房一看,套在脖子上的麵餅只是吃了嘴前面的一塊,其他的地方一點也沒動。
懶惰至此,屬於登峰造極,絕對非常棒了。這種對於懶惰惡習的執著,可以說絕對歎為觀止。
由《懶婦》所想到的
近日翻閱《笑林廣語》,看到這樣一則笑話:一婦人極懶,日用飲食,皆由丈夫操作,她只知衣來抻手,飯來張口。一日,夫將遠行,恐其懶作捱餓,乃烙一大餅套其脖上,為五日之需,方放心出門而去。
及夫歸,婦人已餓死三日矣。夫大駭,進房一看,脖上餅只將面前近口之處吃了一塊,餘者依然未動。這笑話顯然太誇張了點,現實生活中,,如此懶而蠢的婦人恐怕也難以找到。
無獨有偶。據一篇文章介紹:某學校是全國聞名的重點學校,以培養品學兼優的學生而著稱。
可有一位三年級的學生,每天晚上都由母親半夜起床為他「把尿」;到了十一歲還不會穿衣戴帽。有位四年級學生,每天中午除了別的飯菜之外,還要帶個雞蛋,都是由父母負責剝好裝進飯盒。偶爾一次,雞蛋沒有剝殼,這孩子可犯難了,左看又看,無從下手,只好帶回家了。
母親問其為何不吃,他反而怪是母親的不是,並說:「沒有縫,我怎麼吃?」咋看似荒唐,細瞧非少見。
我有一同事,有一寶貝女兒,年芳十八有餘,就讀於本市一所高專,她平時工作較忙,但每逢週末都要匆匆趕往女兒的居所為其洗衣晾晒。我問為何這般,她竟然回答說:「趁女兒還在身邊,為她多做點心甘情願,待日後嫁出去了,想為其做些都沒機會了。
」令我震驚!
由此,使我想起一句現代經典詞來:過去的孩子,不聽父母的話,今天沒飯給你吃;現在的孩子,父母不聽的話,我今天就不吃飯。有些為人父母者,早已不是「府首甘為孺子牛」了,而是「府首甘為子女奴」。
對子女百依百順,從頭到腳,吃喝拉撤睡,全部承包。結果嬌慣得子女就象《懶婦》中那位懶婦一樣,只知「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生活自理能力似乎為零。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每位為人父母的心願。作父母的為子女提供一定的生活幫助固然應該,但一味地「全託」,不僅慣懶了孩子,還帶壞了下一代。正所謂「養不教,父之過。
教不嚴,師之惰。幼不學,老何為」。且不管孩子的天資有多麼聰穎,智商有多麼高,學習成績有多麼好,如果連起碼適應生活環境和自然環境的生存能力都不注備,想成為「龍鳳」,幹出一番大事業,恐怕是不大可能的。
到那時,不驗證蘇東坡的「人皆養子望聰明,我被聰明害一生」才怪!
2樓:匿名使用者
由《懶婦》所想到的
近日翻閱《笑林廣語》,看到這樣一則笑話:一婦人極懶,日用飲食,皆由丈夫操作,她只知衣來抻手,飯來張口。一日,夫將遠行,恐其懶作捱餓,乃烙一大餅套其脖上,為五日之需,方放心出門而去。
及夫歸,婦人已餓死三日矣。夫大駭,進房一看,脖上餅只將面前近口之處吃了一塊,餘者依然未動。這笑話顯然太誇張了點,現實生活中,,如此懶而蠢的婦人恐怕也難以找到。
無獨有偶。據一篇文章介紹:某學校是全國聞名的重點學校,以培養品學兼優的學生而著稱。
可有一位三年級的學生,每天晚上都由母親半夜起床為他「把尿」;到了十一歲還不會穿衣戴帽。有位四年級學生,每天中午除了別的飯菜之外,還要帶個雞蛋,都是由父母負責剝好裝進飯盒。偶爾一次,雞蛋沒有剝殼,這孩子可犯難了,左看又看,無從下手,只好帶回家了。
母親問其為何不吃,他反而怪是母親的不是,並說:「沒有縫,我怎麼吃?」咋看似荒唐,細瞧非少見。
我有一同事,有一寶貝女兒,年芳十八有餘,就讀於本市一所高專,她平時工作較忙,但每逢週末都要匆匆趕往女兒的居所為其洗衣晾晒。我問為何這般,她竟然回答說:「趁女兒還在身邊,為她多做點心甘情願,待日後嫁出去了,想為其做些都沒機會了。
」令我震驚!
由此,使我想起一句現代經典詞來:過去的孩子,不聽父母的話,今天沒飯給你吃;現在的孩子,父母不聽的話,我今天就不吃飯。有些為人父母者,早已不是「府首甘為孺子牛」了,而是「府首甘為子女奴」。
對子女百依百順,從頭到腳,吃喝拉撤睡,全部承包。結果嬌慣得子女就象《懶婦》中那位懶婦一樣,只知「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生活自理能力似乎為零。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每位為人父母的心願。作父母的為子女提供一定的生活幫助固然應該,但一味地「全託」,不僅慣懶了孩子,還帶壞了下一代。正所謂「養不教,父之過。
教不嚴,師之惰。幼不學,老何為」。且不管孩子的天資有多麼聰穎,智商有多麼高,學習成績有多麼好,如果連起碼適應生活環境和自然環境的生存能力都不注備,想成為「龍鳳」,幹出一番大事業,恐怕是不大可能的。
到那時,不驗證蘇東坡的「人皆養子望聰明,我被聰明害一生」才怪!
3樓:匿名使用者
大意:一個婦人特別懶,平時家裡什麼事情都是丈夫在做,她只知道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一天,丈夫要出門,五天後才能回來,擔心她太懶以至於捱餓,就烙了一張大餅,套在婦人脖子上,夠她五天吃的了,於是放心出門而去。
等丈夫回到家,婦人已餓死三天了。丈夫很驚訝,進房一看,套在脖子上的麵餅只是吃了嘴前面的一塊,其他的地方一點也沒動。
懶惰至此,屬於登峰造極,絕對非常棒了。這種對於懶惰惡習的執著,可以說絕對歎為觀止。
懶婦這篇古文的意思
4樓:匿名使用者
大意:一個婦人特別懶,平時家裡什麼事情都是丈夫在做,她只知道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一天,丈夫要出門,五天後才能回來,擔心她太懶以至於捱餓,就烙了一張大餅,套在婦人脖子上,夠她五天吃的了,於是放心出門而去。
等丈夫回到家,婦人已餓死三天了。丈夫很驚訝,進房一看,套在脖子上的麵餅只是吃了嘴前面的一塊,其他的地方一點也沒動。
《狼》這篇古文的意思
5樓:匿名使用者
這個故事揭示了狼凶惡、狡詐而又愚蠢的本性,它雖狡詐,但在機智勇敢的屠戶面前,狼的狡詐只給人增加笑料罷了。故事啟示我們,對待像狼一樣的惡人,要敢於鬥爭,善於鬥爭,絕不能施以仁慈。
6樓:匿名使用者
1111111111111111111111
學習文言文的感想
7樓:大古變光
中國文化歷史悠久,有許多優秀的文學作品,但剛剛接觸古文的時候,我困惑極了
。古文太難了,與現代人寫作、說話的方式完全不同,通篇「之乎者也」,我費了很大的勁,才讀了個一知半解,甚至覺得比讀英文還難。比如「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這到底是在說什麼呀?不過當我真正學會讀懂一篇古文後,我又深深被它吸引,不禁驚歎老祖宗的智慧,他們用字這麼節省精煉,往往只用幾個字就表達了現代人幾句話才能講清楚的意思和道理。像我們課本里有一首陶淵明的詩《歸園田居》,裡面只一句:
「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只10個字,就把一個自然、寧靜、有充滿生活氣息的小山村形象生動地描繪出來了。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古文多簡練;「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不懂不要裝懂,這才是真懂。」這句話跟古文比起來,既累贅又沒意思。
我以後要努力學好古文,把自己的漢語表達得更準確。
讀古文,讀詩詞、曲的感受,就如同走在山蔭小道上,撲面的美景讓你目不暇接。曾幾何時,我獨坐書桌前,手捧一卷古文詩書,把自己融入到千年前的唐風宋雨,看花開花落,雲捲雲舒;曾幾何時,我放飛我的思緒到江南水天連線處,聽漁舟唱晚,想那半夜的鐘聲是否在迎接客船;曾幾何時,我也曾想,多讀書,學真本領,也要仰天大笑出門去,高唱我輩豈是蓬蒿人。
小古文讀書的意思是什麼?
8樓:肇慶
小古文讀書就是在語文老師的指導下,學生通過讀小古文回、說小古文、演小古文答等方式,感受了小古文的魅力。這種以讀促說,以說促演的小古文學習方式,增強了學生對小古文的理解能力。這樣的一種方式,是為了弘揚傳統文化。
小古文算不上是完全的古文,參帶有半白話的意思,還有些成語穿插在裡面,比較好懂。
擴充套件資料:
小古文《道旁李苦》
1、文言文
王戎七歲,嘗與諸小兒遊。看道邊李樹多子折枝,諸兒競走取之,唯戎不動。人問之,答曰:「樹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2、白話文
譯:王戎七歲的時候,曾經和許多小朋友一起玩耍,看見路邊上李樹結了很多李子,把樹枝都壓彎了。很多小朋友都爭著跑過去摘李子,只有王戎沒有,別人問他(為什麼),他說:
「樹長在路邊卻有很多李子,那一定是苦的(李子)。」摘下來(一嘗),才相信的確是這樣的。
中國新聞網——老師寫評語滿滿中國風:古文離生活並不遙遠
9樓:匿名使用者
飛禽走獸,餓了會吃東西,渴了會喝水,還能營造巢穴。其中會說人話的,如果不知道讀書,便終不如人。人不讀書,那與禽獸有什麼區別呢?
10樓:尚霖尚諭媽
不過估計還好還好哈過去
《笑林廣記》中的懶婦這篇古文是什麼意思?幫幫忙,拜託
一婦人極懶,日用飲食,皆丈夫操作,她只知衣來伸手,飯來張口而已。一日,夫將遠行,五日方回,恐其懶作捱餓,乃烙一大餅,套在婦人項上,為五日之需,乃放心出門而去。及夫歸,已餓死三日矣。丈夫駭,進房一看,項上餅只將面前近口之處吃了一塊,餅依然未動也。笑林廣記 大意 一個婦人特別懶,平時家裡什麼事情都是丈夫...
求這古文的意思,求這一篇古文的意思
禮記中庸 子思在第二十章十九條有云 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這說的是為學的幾個層次,或者說是幾個遞進的階段。博學之 意謂為學首先要廣泛的獵取,培養充沛而旺盛的好奇心。好奇心喪失了,為學的慾望隨之而消亡,博學遂為不可能之事。博 還意味著博大和寬容。惟有博大和寬容,才能相容幷包,使為學具...
這兩句古文的出處?意思,止在古文中除了 到 的意思還有什麼意思 要例句和出處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出 周易 坤 積德行善之家,恩澤及於子孫。資富能訓惟以永年,出 尚書 畢命 資財富足而能接受教訓,可以長久。此聯不知何人所制,清代流傳頗廣。鎮海桕墅方氏族譜說,嘗誦先正格言,見有集句十六字,深意攸存 先正,指前賢。沒說是誰。網上查得,福建上杭存耕堂有此聯,為清代書法家 廣東狀元宋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