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修的《醉翁亭記》

時間 2021-06-04 20:57:49

1樓:匿名使用者

《醉翁亭記》 [北宋]歐陽修

環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裡,漸聞水聲潺潺,而洩出於兩峰之間者,釀泉也。峰迴路轉,有亭翼然臨於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誰?

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

太守與客來飲於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開,雲歸而巖穴暝,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

至於負者歌於途,行者休於樹,前者呼,後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遊也。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冽;山餚野蔌,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坐起而喧譁者,眾賓歡也。

蒼然白髮,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樹林陰翳,鳴聲上下,遊人去而禽鳥樂也。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遊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

醉能同其樂,醒能述其文者,太守也。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

[作者簡介]

歐陽修(1007~1072),北宋政治家、文學家。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字永叔,號醉翁,晚號六一居士。

吉州永豐(今屬江西)人。歐陽修自稱廬陵人,因為吉州原屬廬陵郡。本文選自《歐陽文忠公集》。

[賞析]

宋仁宗慶曆五年(一○四五),參加政事范仲淹等人遭讒離職,歐陽修上疏替他們分辯,被貶到滁州做了兩年知州。到任以後,他內心抑鬱,但還能發揮“寬簡而不擾”的作風,取得了某些政績。《醉翁亭記》就寫在這個時期。

文章描寫了滁州一帶自然景物的幽深秀美,滁州百姓和平寧靜的生活,特別是作者在山林中游賞宴飲的樂趣。全文貫穿一個“樂”字,其中則包含著比較複雜曲折的內容。一則暗示出一個封建地方長官能“與民同樂”的情懷,一則在寄情山水背後隱藏著難言的苦衷。

正當四十歲的盛年卻自號“醉翁”,而且經常出遊,加上他那“飲少輒醉”、“頹然乎其間”的種種表現,都表明歐陽修是借山水之樂來排譴謫居生活的苦悶。

本文是山水遊記,但抒情氣氛很濃。作者的欣慰和悲苦都含蓄地蘊藏在風景的描繪和氣氛的渲染當中。為了增強風神情韻,通篇採取說明句式,共用二十一個“也”字,造成一種從容婉轉的詠歎句調。

在寫景和敘事上,文章寫得既明晰簡潔,又豐滿生動,勾劃了一幅色澤鮮明、聲態畢現的圖畫。它的層次利落分明,自遠而近,由大及小,在疏朗的背景中鮮明地突出醉翁亭和作者的中心位置。至於語言的概括準確,自然流暢,多用排偶而不失於板滯,以及音節的響亮和諧等,都顯示了作者駕馭語言的高度技巧和特殊風格。

【譯文】:

滁州的四周都是山。它的西南角的幾座山峰,樹林山谷特別的美。看上去樹木茂盛、幽深秀麗的,就是琅琊山。

沿著山路走了六七里路,漸漸聽見潺潺的水聲,從兩個山峰之間流出來的,就是所謂的釀泉。山勢曲直,路也跟著彎轉,於是就可以看見在山泉的上方有個像鳥的翅膀張開著一樣的亭子。這就是醉翁亭了。

造亭子的是誰呢?是山上的和尚智仙;給它取名字的是這呢?是太守用自己的別號來稱呼這亭子的。

太守和賓客們在這裡飲酒,喝一點點就醉了,而且年紀又最大,因此給自己起了個號叫醉翁。醉翁的心思不在於飲酒,而在於山山水水之間。這山水的樂趣,是領會在心中,寄託在酒裡的。

當那太陽出來以後,林間的煙霧逐漸散開,到傍晚雲霧凝聚,山谷就昏暗了,這明暗的變化,正是山間早晚的景象。野花盛開,幽香陣陣;林木繁盛,枝葉成蔭;天高氣爽,秋霜潔白;溪水低落,石出水面。這是山間四季的景象。

早上出去,晚上回來,四季的景象各不相同,樂趣也就無窮無盡了。

至於那些揹著東西在路上邊走邊唱,走累了在樹下歇歇腳,前面的的呼喊,後面的迴應,拉著老人和孩子,來來往往不間斷的,是滁州人在遊玩。我們在溪水邊上捉魚,溪水深,魚兒肥;用釀泉的水做酒,泉水香,酒色清;野菜野味,隨意放在地上。著這就是太守的宴會。

宴會歡暢盡興,不在乎有沒有**。投壺的中了,下棋的贏了,於是舊杯和籌碼遞過來遞過去,有的站了起來,有的坐了下去,吵吵鬧鬧的,是諸位賓客。那個面容蒼老頭髮花白,昏昏沉沉倒在他們當中的,是太守醉倒了。

過了一會兒,夕陽要落山了,人影散亂,太守回去了,賓客們跟隨著。樹林漸漸暗了下來,鳥兒在樹林上上下下地叫著。遊人離開了,鳥兒開始高興了。

但是鳥兒只知道山林的樂趣,而不知道人們的樂趣;人們只知道跟著太守遊玩的樂趣,而不知道太守的快樂自有他快樂的道理。酒醉了能和大家一起享受快樂,酒醒了可以用文章記敘下這快樂,那就是太守了。太守是誰呢?

就是廬陵人歐陽修。

2樓:小松部落格

《醉翁亭記》,作於宋仁宗慶曆六年(1046)。慶曆五年,作者因為革新派范仲淹辯誣,被貶為滁州(今屬安徽)知州。次年,自號醉翁,寫下這篇《醉翁亭記》,時年40歲。

醉翁亭,在今安徽滁縣西南七裡。

醉翁亭位於琅琊山半山腰處,在琅琊古道之旁,是上琅琊寺的必經之地。據《琅琊山志》記載,北宋慶曆六年(2023年),歐陽修被貶為滁州太守,感懷時世,寄情山水。山中僧人智仙為他建亭飲酒賦詩,歐陽修自號“醉翁”,並以此名亭,寫下傳世之作《醉翁亭記》。

3樓:

環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裡,漸聞水聲潺潺,而洩出於兩峰之間者,釀泉也。峰迴路轉,有亭翼然臨於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誰?

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

太守與客來飲於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開,雲歸而巖穴暝,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

至於負者歌於滁,行者休於樹,前者呼,後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遊也。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冽;山餚野蔌,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坐起而喧譁者,眾賓歡也。

蒼然白髮,頹乎其中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樹林陰翳,鳴聲上下,遊人去而禽鳥樂也。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遊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

醉能同其樂,醒能述其文者,太守也。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

4樓:影雲社

《醉翁亭記》

朝代:宋代

原文:環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裡,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於兩峰之間者,釀泉也。峰迴路轉,有亭翼然臨於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誰?

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

太守與客來飲於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開,雲歸而巖穴暝,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

至於負者歌於途,行者休於樹,前者呼,後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遊也。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洌;山餚野蔌,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起坐而喧譁者,眾賓歡也。蒼顏白髮,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樹林陰翳,鳴聲上下,遊人去而禽鳥樂也。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遊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

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

譯文:環繞滁州的都是山。那西南的幾座山峰,樹林和山谷尤其優美。

一眼望去樹木茂盛,又幽深又秀麗的,那是琅琊山。沿著山路走六七裡,漸漸聽到潺潺的水聲,看到流水從兩座山峰之間傾瀉而出的,那是釀泉。泉水沿著山峰折繞,沿著山路拐彎,有一座亭子像飛鳥展翅似地,飛架在泉上,那就是醉翁亭。

建造這亭子的是誰呢?是山上的和尚智仙。給它取名的又是誰呢?

太守用自己的別號(醉翁)來命名。太守和他的賓客們來這兒飲酒,只喝一點兒就醉了;而且年紀又最大,所以自號“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於喝酒,而在欣賞山水的美景。

欣賞山水美景的樂趣,領會在心裡,寄託在酒上。

至於太陽的升起,山林裡的霧氣散了;煙雲聚攏來,山谷就顯得昏暗了;朝則自暗而明,暮則自明而暗,或暗或明,變化不一,這就是山中的朝暮。

野花開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樹木枝繁葉茂,形成一片濃密的綠蔭;風高霜潔,天高氣爽,水落石出,這就是山中的四季。清晨前往,黃昏歸來,四季的風光不同,樂趣也是無窮無盡的。

至於揹著東西的人在路上歡唱,來去行路的人在樹下休息,前面的招呼,後面的答應;老人彎著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領著走。來來往往不斷的行人,是滁州的遊客。到溪邊釣魚,溪水深並且魚肉肥美;用釀泉造酒,泉水清並且酒也清;

野味野菜,橫七豎八地擺在面前的,那是太守主辦的宴席。宴會喝酒的樂趣,不在於**;投射的中了,下棋的贏了,酒杯和酒籌互動錯雜;時起時坐大聲喧鬧的人,是歡樂的賓客們。一個臉色蒼老的老人,醉醺醺地坐在眾人中間,是太守喝醉了。

不久,太陽下山了,人影散亂,賓客們跟隨太守回去了。樹林裡的枝葉茂密成林,鳥兒到處叫,是遊人離開後鳥兒在歡樂地跳躍。但是鳥兒只知道山林中的快樂,卻不知道人們的快樂。

而人們只知道跟隨太守遊玩的快樂,卻不知道太守以遊人的快樂為快樂啊。

賞析:《醉翁亭記》是膾炙人口的散文名篇,此文之所以傳誦千古,得益於獨特的藝術表現手法和豐厚的涵蘊。文章寫景重在一個“美”字:

山水相映之美、朝暮變化之美、四季變換之美、動靜對比之美。文章寫情全在一個“樂”字:眾賓之樂、滁人之樂、太守之樂以及禽鳥之樂。

本文並非簡單縱情山水之作,其實,醉翁之醉大有深意:它是憤懣之情的排遣、是自得之志的宣洩、是待時而出的寄託。雖然這篇散文的社會意義並不強烈,但絲毫也不能掩蓋它在藝術上的高度成就。

這篇散文饒有詩情畫意,別具清麗格調,在我國古代文學作品中確是不可多得。

作者的思想情感並沒有採取直抒胸臆的手法,而是寄託在敘事寫景之中,從遠山落筆,立足於滁州,先是定點觀察環視,然後把焦點對準西南諸峰,點出瞭望之蔚然而深秀的琅琊。

接著動點觀察,景隨步移,山行六七裡,先聞水聲,後見泉水,最後峰迴路轉,推出了泉上的醉翁亭,寫出了亭的環境,按照由遠而近的順序,寫完景過後層層設問,通過作亭者誰,名之者誰,引出了命名之意:醉翁之意不在酒,在於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這樣很自然地表現山間朝暮之景和四時之景,抒發了作者寄情山水的感情。

文章是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提挈全篇,而“醉”是表象,“樂”是實質,寫“醉”就是為了寫“樂”。一個“樂”字貫穿全文:

山水樂——四時樂——宴酣樂——禽鳥樂——太守樂。

文章講究結構上的前呼後應:第一段提出太守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第三段描寫太守在宴席上“蒼顏白髮,頹然乎其間”,文章一開頭,只雲醉翁,只說是太守自號,但太守是誰並不點破,以下幾段也只反覆用太守作為稱代,共用了九個之多,直到最後一句才道出“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使讀者恍然大悟,原來是作者“夫子自道”。

這都增加了本文結構上的妙趣。

醉翁亭記作者為什麼自號 醉翁,歐陽修在醉翁亭記中為什麼稱為醉翁

小小小白 歐陽修叫醉翁,並不是因為他經常喝醉酒。醉翁的意思是陶醉在美麗的自然環境中的老人。當時他被黃帝貶官,來到一個很偏遠的地方。他心中的理想抱負不能實現,心情很不好。於是,他便讓自己陶醉在山水之間,忘記那些煩惱的事情。他還在那裡寫了一篇遊記,其中一句話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這句話不僅記...

歐陽修的《醉翁亭記》體現了他的什麼思想

一 官民同樂 官民同樂 寄寓在具體的形象之中。文中出現了眾多的歡樂黎民的形象,又寫了與黎民同樂的 太守宴樂 眾賓之歡 太守之醉 而且忘乎所以,毫無忌諱。這正是 官民同樂 的具體寫照。二 豐安之樂 從文眾多的歡樂黎民形象不難看出,這一方黎民過著平安的生活。試想,如果滁洲人窮困潦倒,顛沛流離,還會有興致...

閱讀歐陽修的《醉翁亭記》和《豐樂亭記》,回答問題

藐視全宇宙 第1題 1 秀 茂盛的樣子 2 名 命名。第2題 1 人們知道跟隨太守遊玩很快樂,卻不知道太守為什麼而快樂。2 於是是滁洲的人們仰著頭望高山,低下頭聽泉丁冬地流水聲。第3題 與民同樂 第4題 同 兩文都善於抓住景物的特徵來描寫,語句凝練,筆墨傳神。甲文以 香 言春,以 繁 狀夏,以 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