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海黃斯德
印度佛教雕刻藝術大致可分為3個階段,即:1、早期王朝時代;2、貴霜王朝時代;3、笈多王朝時代。早期王朝時代特點是表現得最多的是佛傳和本生,溫和平靜,富於親切溫馨的人情味,多使用隱喻和暗示的手法。
貴霜王朝時代特點是既具有印度傳統的藝術特色,又融合了西方的藝術風格。笈多王朝時代特點是具有印度式的生命感,肅穆靜雅,富於超然的理想美。
古印度的文明成果有哪些
2樓:牙牙的弟弟
印章文字、阿育王銘文、阿育王石柱、阿旃陀、《阿闥婆吠陀》等。
1、印章文字
古代印度河流域已有文字,大多刻在石頭或陶土製成的印章上,因此稱為印章文字。已發掘的印章共有二千多枚。
其中很多符號是象形的,可能還處在象形文字階段,但又因有表音節和重音的符號,所以也被認為是向字母文字過渡的表音文字。
到目前為止,共發現這種文物2500種左右,,文字元號共有400-500個。這些符號一般由直線條組成,字型清晰,基本符號有22個。
在印章上還有雕畫,這種雕畫和文字是什麼關係還不清楚,根據學者推測,這些銘文可能是印章主人的姓名和頭銜等,雕畫可能是他們崇拜的事物。
這些印章本身就是一種雕刻藝術,反映了當時人們豐富的社會生活和思想內容。
2、阿育王銘文
古印度孔雀王朝時期君主阿育王在全國各處的山岩、石柱和洞壁上所鐫刻的銘文,現在還有幾十個地方儲存著這種石刻銘文,是古印度流傳至今最古老的文字。
銘文所用文字有兩種:一種是婆羅米文,肯起源於塞姆人的字母;其二是去盧文,可能起源於阿拉美亞字母。銘文內容大多是他頒佈的詔令及對其功績的讚頌,對研究當時歷史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3、阿育王石柱
阿育王石柱(ashoka pillar)是孔雀王朝時代最具代表性的建築雕刻。阿育王為銘記徵略,弘揚佛法,在印度各地敕建了三十餘根紀念碑式的圓柱,這些柱子一般高十幾米,其中最著名的是貝拿勒斯城外鹿野苑的石柱。
在其柱頭上刻有四隻背對背蹲踞的雄師,中間層是飾帶,刻有一隻大象、一匹奔馬、一頭瘤牛和一隻老虎,這四種動物間都用象徵佛法的寶輪隔開;下一層是鐘形倒垂的蓮花。
整個柱頭華麗而完整,並且打磨得如玉一般的光潤,這也是孔雀王朝時代雕刻藝術一個較為顯著的特色。
4、阿旃陀
阿旃陀(ajanta)位於印度馬哈拉施特拉邦孟買東北388公里處,世界文化遺產之一,共有29個佛教石窟,從公元前2世紀到7世紀(650年)的石窟作品。
窟內石壁,各種壁畫琳琅滿目,有的以《本生經》為題材,有的以王公貴族和宮廷生活為題材,其中1號窟中遮盧加王補羅稽舍接見波斯來使圖,尤有重要歷史意義。此外還有許多反映印度古代人民生活和花草鳥獸的壁畫。後期作品多系笈多風格。
5、《阿闥婆吠陀》
梵名atharva -veda 。吠陀本集之一。為巫術、咒語之彙集。
計收讚歌七百三十一首,其中約六分之一為梨俱吠陀中已出現者。主要為祈福禳災咒法與巫術,然亦包含若干哲學與科學之思想。
「阿闥婆」(梵atharva )或系傳授此種吠陀的婆羅門家族之名字,一般認為該書成書年代較其他吠陀本集為遲。《阿闥婆吠陀》大體形成於後期吠陀時期。
主要集錄了用於**疾病, 驅除災害, 恢復和睦, 戰勝詛咒的詩歌, 符咒, 咒語等, 常被巫師們用於世俗的祈禱儀式, 如誕生, 婚喪, 任職典禮等。《吠陀》是婆羅門教的聖典,也是印度文學的源頭之一。
3樓:筆有千秋業
分別解釋如下:
1)數學方面:
古代印度人的發明*阿拉伯數字:包括零在內的10個數字符號。他們還發明瞭計數法。
(這10個數字經阿拉伯人傳到歐洲,被稱為阿拉伯數字。)2)佛教:
佛教產生於公元前6世紀的印度,創始人是喬達摩·悉達多(被尊稱為佛陀或釋迦牟尼)。佛教宣揚「眾生平等」,反對婆羅門教的等級制度。公元前3世紀,阿育王在位時,佛教得到發展並廣為傳播。
3)阿旃陀石窟 :
古印度佛教藝術遺址。位於馬哈拉斯特拉邦境內,揹負文底耶山,面臨果瓦拉河。始鑿於公元前2世紀,直延續到7世紀中葉。
現存30窟(包括一未完成窟)。從東到西長550米,全部開鑿在離地面10~30米不等的崖面上。除5窟(即第9、10、19、26、29窟)為供信徒禮拜的支提窟外,餘皆為僧房。
4樓:那些年的二貨
1、在文學方面,創作了不朽的史詩《摩訶婆羅多》和《羅摩衍那》。
2、在哲學方面,創立了「因明學」,相當於今天的邏輯學。
3、在自然科學方面,最傑出的貢獻是發明了世界通用的計數法,創造了包括「0」在內的10個數字符號。
擴充套件資料印度飲食文化:
印度人的日常飲食,南北方有很大差別。北方人以小麥、玉米、豆類等為主食,尤其喜歡吃一種叫做「恰巴提」的薄面餅。南方和東部沿海地區的人們以大米為主食,愛吃炒飯。
而南部德干高原則以小米和雜糧為主。印度人喜歡吃帶有辣味的、伴有咖哩的食物。在飲水和飲料方面,印度人和西方人一樣,沒有喝熱水的習慣,一般喜歡喝涼水或者飲用紅茶、牛奶和咖啡。
阿育王為弘揚佛法曾命人刻制什麼 多選
5樓:
阿育王為銘記徵略,弘揚佛法,在印度各地敕建了三十餘根紀念碑式的圓柱,這些柱子一般高十幾米,其中最著名的是貝拿勒斯城外鹿野苑的石柱。
在其柱頭上刻有四隻背對背蹲踞的雄師,中間層是飾帶,刻有一隻大象、一匹奔馬、一頭瘤牛和一隻老虎,這四種動物間都用象徵佛法的寶輪隔開;下一層是鐘形倒垂的蓮花。整個柱頭華麗而完整,並且打磨得如玉一般的光潤,這也是孔雀王朝時代雕刻藝術一個較為顯著的特色。
阿育王石柱最珍貴的地方在於其柱身上,有古老的波羅密文字(brahmi)銘刻著阿育王的親筆敕文:「天佑慈祥王登基廿年,親自來地朝拜,因為這裡是 釋迦牟尼佛誕生之地。一塊石上刻著一個形像,並建立一根石柱,表示佛陀在此地降生。
藍毗尼村成為宗教的免稅地,只須付收成的八分之一作為稅賦。」
阿育王石柱上刻有阿育王的敕文,內容是:天愛喜見王即阿育王於灌頂即位的第二十年,親自來lumbini恭敬禮。證實此處確為佛陀誕生之地,並敕令於此雕鑿豎立巨大石柱,用石欄圍護。
據考古研究;最初建成的阿育王石柱總高約十三米,埋入地下二米多,柱頂近三米,中間柱身七米多,周長二米多。
柱頂由三部分組成,最下部與柱身連線處為圓柱體,四周雕有條狀花瓣;中間為正方體,四周也雕有花紋;頂部雕有一匹馬。
擴充套件資料
根據記載,在阿育王當國王期間,他後悔自己率領軍隊參加戰爭的殘酷,因此,不僅自己受了五戒,還把佛教立為國教,在釋迦牟尼身後,他又號召世界上都不要發生戰爭,把自己分到的佛祖舍利分給各個國家,一夜之間,在世界上建立84000座寺塔。這,就是佛祖舍利分散的起源。
19座真身舍利寶塔的歷史分佈儘管時間上,很難銜接,甚至不知道一夜之間萬座阿育王塔是怎樣豎起,不過,不用去管這些。在21世紀,能看到的,是在西安法門寺博物館的一個展廳裡就有「中國古代十九座釋迦牟尼佛真身舍利寶塔分佈圖」。這個圖,據說是根據《法苑珠林》得來的資訊。
在唐代以前,人們只是相互流傳阿育王的事蹟,而唐代佛教領袖釋道世,和朋友們一起,經過在全國大範圍的考證,利用10年的時間,寫出了長達一百卷的《法苑珠林》,其中,他們就具體列出了阿育王在中國為供奉佛祖釋迦牟尼真身舍利相繼建造的十九座寶塔塔名、建塔時代與立塔的地點。雖然當時全國的佛寺已有「百千」,但釋道世認為,只有這19座,是阿育王所造,地宮裡有佛祖的舍利。
當時的考證人士都覺得,這19座寶塔雖然先後再建於晉、隋之際,但不是「造新」,皆為「修故」,所以,地宮都沒有「動」過,這一點,已經明顯和歷史記載不符合。但到了21世紀,瞭解它們的分佈,可以為你自己增長一點知識,特別是此次考古的金陵長幹寺,是排在第2位的,因為有佛頂骨的舍利,非常尊貴。
很有趣的是,排名前2位的塔中佛舍利,都是劉薩阿發現的,也就是最早在南京「動」了長幹寺佛舍利的慧達。前者是在公元282年,比南京的還要早。而排名第一的寧波阿育王寺,是19座中,唯一倖存至今的,所以舍利函一直也沒有去動它。
什麼是犍陀羅藝術?
6樓:宰倚
南亞次大陸西北部地區(今巴基斯坦北部及阿富汗東北邊境一帶)的佛教藝術。形成於公元1世紀﹐5世紀後衰微。犍陀羅地區原為印度次大陸古代十六列國之一﹐孔雀王朝時傳入佛教﹐1世紀時成為貴霜帝國中心地區﹐文化藝術很興盛﹐犍陀羅藝術主要指貴霜時期的佛教藝術而言。
因其地處於印度與中亞﹑西亞交通的樞紐﹐又受希臘﹑大夏等長期統治﹐希臘文化影響較大﹐它的佛教藝術兼有印度和希臘風格﹐故又有「希臘式佛教藝術」之稱。犍陀羅藝術形成後﹐對次大陸本土及周邊地區的佛教藝術發展均有重大影響。
印度文化有什麼特點
梁漱溟先生認為印度文化的精神特點是
7樓:鈽齬
梁漱溟認為印度文化以意欲向前要求為其根本精神。
阿育王石柱的介紹
8樓:█記憶
阿育王石柱(ashoka pillar)是孔雀王朝時代最具代表性的建築雕刻。阿育王為銘記徵略,弘揚佛法,在印度各地敕建了三十餘根紀念碑式的圓柱,這些柱子一般高十幾米,,其中最著名的貝拿勒斯城外鹿野苑的石柱。在其柱頭上刻有四隻背對背蹲踞的雄師,中間層是飾帶,刻有一隻大象、一匹奔馬、一頭瘤牛和一隻老虎,這四種動物間都用象徵佛法的寶輪隔開;下一層是鐘形倒垂的蓮花。
整個柱頭華麗而完整,並且打磨得如玉一般的光潤,這也是孔雀王朝時代雕刻藝術一個較為顯著的特色。
問在印度的孔雀王朝中最有名望的阿育王有幾個子女能分別介紹下
家庭已知的妻子 善無續 asamdhimitra 帝舍羅叉 tisyaraksa,傳統上被認為是反面人物 子女 鳩那羅 kunala 摩哂陀 mahendra 問誰能介紹下印度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君主 阿育王 呢 謝謝 高手幫忙 孔雀王朝是印度歷史上建立的第一個大帝國。公元前327年,馬其頓人亞歷山大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