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
今天上《古代詩歌四首》,我自認為古詩教學是自己的強項,因此上這課時也頗感輕鬆。設境、感知、鑑賞、誦讀,一路駕輕就熟。初一學生髮言也很積極,自主學習、教師點撥、小組**,課堂氣氛十分活躍。
眼看離下課還有不到十分鐘,再帶領學生把前兩首詩讀一讀、背一背就萬事大吉了。
這時,一貫愛提問題的周天程提出一個問題:“老師,‘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中的‘鄉書何處達’後面為什麼要打問號而不打逗號呢?”我一愣,是啊,這個問題我備課時怎麼沒有想到呢?於是,我把這個問題拋給了同學們,“這個問題提得很好,同學們討論一下,怎麼理解這個問號的作用。
”孩子們七嘴八舌地議論起來,不一會兒,有同學回答:“這個問號表示作者的疑惑吧?”
“不對。”馬上有同學起來反駁,“從整首詩來看,作者並沒有表示出一點疑惑,這個問號表示最後這兩句構成設問句,更加表達了作者的思鄉之情。”
我讚許地點點頭,追問道:“為什麼問號就更能表達作者的思鄉之情呢?”
’ 同學們又深思起來。
看到大家若有所思的樣子,我啟發道:“設問句有什麼特點呢?”
“為了引起別人的注意唄。”快嘴的潘雨夢說道。
“那作者想引起別人注意什麼呢?”馬上有同學問道。
議論又陷入了僵局。我說:“理解詩歌意思還是要結合詩人的寫作背景。作者是在什麼情況下寫這首詩的呢?”
這一點難不倒學生,馬上有人答出詩人當時孤身在外,借這首詩抒發了自己旅居異地時深切的思鄉之情。
“詩人孤身在外,他的思鄉之情可以向誰傾訴呢?”我接著問。
“無人可以傾訴,只能埋在心裡。”
“是嗎?我說有一個人可以傾訴。”我繼續啟發道。
“那隻能是他自己了。這跟設問句有什麼關係呢?”
“是啊,這跟設問句有什麼關係呢?”討論到這裡,答案已經水到渠成了,看著同學們恍然大悟的樣子,我心裡頗感欣慰。我請一位學生做個小結。
“詩人獨在異鄉,倍感孤獨、寂寞,一肚子思鄉之情只能對自己一人訴說。我想,設問句這種自問自答的句式,正好表達了作者的這種情感。”教室裡響起了一陣掌聲。
“叮零零……”下課鈴響,同學們帶著滿意的神情結束了這一節古詩賞析課。
2樓:匿名使用者
古詩詞是不會帶問號的,問號是後人斷句加的。
1.就是表達疑問
2.表達無奈的感情
3.表達複雜的心情
3樓:
帶問號的古詩一般透露的是作者——突出某些內容,使文章起波瀾、有變化
例如:蘇軾的:明月幾時有?
4樓:匿名使用者
帶問號的古詩,它們通透露作者的心情起伏的資訊,用來抒發感情或者質疑社會現實。比如:
能不憶江南?
問君能有幾多愁?
古需征戰幾人回?
5樓:豬豬家的豬豬豬
你好,一般用問號的古詩,詩人都是抱有很大自信的
6樓:匿名使用者
1、王翰《涼州詞》: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透露了作者出征時必死的決心和豪氣。
2、孟浩然《春曉》:“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透露了作者惜春的感情。
3、白居易《憶江南 》:“日出江花紅勝火, 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透露了作者對江南美景的深沉眷念之情。
寫一首古詩詞最後一句要是問號
7樓:匿名使用者
古詩詞最後一句帶問號:
憶江南[唐] 白居易
江南好,
風景舊曾諳。
是出江花版紅勝火,
春來江水綠權
如藍。能不憶江南?
疊題烏江亭
王安石百戰疲勞壯士哀,
中原一敗勢難回。
江東子弟今雖在,
肯與君王捲土來?
蜂不論平地與山尖,無限風光盡被佔。
採得百花成蜜後,為誰辛苦為誰甜?
問劉十九
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
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
《雜詩》
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
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
8樓:匿名使用者
憶江南bai[唐] 白居易
江du南好,
zhi風dao景舊曾諳專。
是出江花屬紅勝火,
春來江水綠如藍。
能不憶江南?
疊題烏江亭
王安石百戰疲勞壯士哀,
中原一敗勢難回。
江東子弟今雖在,
肯與君王捲土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