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清明餅的,關於清明餅的資料

時間 2021-06-19 12:22:05

1樓:匿名使用者

清明時節,江南一帶有吃清明餅的風俗習慣,也被稱作清明糰子、綿菜餅、清明果、青糰子等,是用一種叫綿菜的野生植物搗爛後擠壓出汁,用這種汁同晾乾後的水磨純糯米粉拌勻揉和做成。清明餅油綠如玉,糯韌綿軟,清香撲鼻,吃起來甜而不膩,肥而不腴,是江南人用來祭祀祖先的一種食品,流傳至今,在民間清明節食俗中相當重要。

清明餅的製作

一、備原料:糯米、綿菜、豬肉、筍絲等(根據個人口味)

二:煮綿菜:將採摘來的新鮮綿菜洗乾淨,放到鍋裡煮熟(可適當加點蘇打粉,可以更好地保持綠色)。將煮熟的綿菜晾會兒,切細搗爛。

三、攪均勻:這是最關鍵的一步,也是最有難度的一關,如何將米粉和綿菜均勻地和成綠色的麵糰,因為綿菜纖維較難搗碎。據說以前居民都是用搗臼來將兩者均勻搗成一團,現在一般是用機器操作。

注:棉菜——開著黃色小花,葉小形如菊葉,全株有白色綿毛的綿菜(大致分部在山腳下、田野溪邊)

在清明節前,溫州城鄉家家磨糯米粉做餅,餡以豬肉、筍絲之類,或者嵌以甜糖,俗稱“清明餅”。在山區,則採清明草作餅。清明草,即綿菜,也叫“米菜”。

學名叫“鼠麴草”,一年生草木。清明季節,會萌生出綿綿白毛細葉,人們採摘葉頂,洗淨搗爛,和之糯米粉,以鮮筍、芥菜、肉丁為餡,制餅蒸熟而食。有的人家,從田間採來綿菜、馬蘭頭、苧麻嫩腦等野菜或青草後,先炊熟晒乾,磨細作為餅餡,和上米麵或麵粉制餅,用兩片香泡葉包裹,然後,在飯鍋中或蒸籠中蒸熟即成,俗稱“蒿餅”。

在泰順,先一日,以綿菜葉或蓬蒿和米粉,餡糖阿日饅頭,謂之“蒸餈”。綿菜,色青具有韌性,不但好吃,且貯藏得久,有暖胃作用。清明日這天不舉火,以冷食為果腹之物,這即古代為紀念介子推焚綿山取寒食之遺意。

2樓:oo犀利哥

在清明節前,溫州城鄉家家磨糯米粉做餅,餡以豬肉、筍絲之類,或者嵌以甜糖,俗稱“清明餅”。

關於清明節的傳統文化資料詳細

3樓:依羽

清明節的起源,據傳始於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後來民間亦相仿效,於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清明節”的得名還源於中國農曆24節氣中的清明節氣。冬至後第106天就是清明節氣。

清明節氣共有15天。作為節氣的清明,時間在春分之後。這時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天氣清朗,四野明淨,大自然處處顯示出勃勃生機。

用“清明”稱這個時期,是再恰當不過的一個詞。

關於清明節的資料

4樓:匿名使用者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後的第104天,是中國傳統節日之一,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

清明節的名稱與此時天氣物侯的特點有關。西漢時期的《淮南子·天文訓》中說:“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乙,則清明風至。

”“清明風”即清爽明淨之風。《歲時百問》則說“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

”雖然作為節日的清明在唐朝才形成,但作為時序標誌的清明節氣早已被古人所認識,漢代已有了明確的記載。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古代天文學家和民眾在生活和生產實踐中總結出來的氣候規律,比較適宜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氣溫、物候、降雨等方面的變化,對人們依時安排農耕、蠶桑等活動有不可或缺的指導意義。到了清明,氣溫變暖,降雨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所以清明對於古代農業生產而言是一個重要的節氣。

農諺說 “清明前後,點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正是說的這個道理。東漢崔寔《四民月令》記載:“清明節,命蠶妾,治蠶室······”說的是這時開始準備養蠶。

其中的“清明節”還只是一個節氣,不是節日。

清明節氣在時間和天氣物侯特點上為清明節俗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條件,該節氣被看作清明節的源流之一。

5樓:匿名使用者

清明節習俗

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盪鞦韆、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相傳這是因為清明節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以鍛鍊身體。因此,這個節日中既有祭掃新墳生死離別的悲酸淚,又有踏青遊玩的歡笑聲,是一個富有特色的節日。

清明節的來歷

我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清明最開始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氣,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種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後來,由於清明與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間禁火掃墓的日子,漸漸的,寒食與清明就合二為一了,而寒食既成為清明的別稱,也變成為清明時節的一個習俗,清明之日不動煙火,只吃涼的食品。

關於清明上河圖的,關於清明上河圖的資料

在五米多長的畫卷裡,共繪了數量龐大的各色人物,牛 騾 驢等牲畜,車 轎 大小船隻,房屋 橋樑 城樓等各有特色,體現了宋代建築的特徵。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清明上河圖 雖然場面熱鬧,但表現的並非繁榮市景,而是一幅帶有憂患意識的 盛世危圖 官兵懶散稅務重。清明上河圖 在表現手法上,以不斷移動視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