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很多很多
熬年守歲
守歲,就是在舊年的最後一天夜裡不睡覺,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來的習俗,俗名「熬年」。關於這個習俗的來歷,在民間流傳著一個有趣的故事:
太古時期,有一種凶猛的怪獸,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們管它們叫「年」。它的形貌猙獰,生性**,專食飛禽走獸、鱗介蟲豸,一天換一種口味,從磕頭蟲一直吃到大活人,讓人談「年」色變。
後來,人們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動規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竄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嘗一次口鮮,而且出沒的時間都是在天黑以後,等到雞鳴破曉,它們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2樓:匿名使用者
華夏族——漢族先民的形成
漢族的得名,是因他們建立漢代大帝國,先秦時期原名華夏,或稱華,或稱夏,是漢族的先民。炎黃二帝傳說是華夏的民族英雄,所以人們常說漢族是炎黃子孫或黃帝子孫。下面僅就漢族先民——華夏族的形成,勾劃一個基本輪廓,或者說對他的面貌作一速寫影象。
一、從歷史文獻的記述分析
我們看到的最早的文字是殷商時期的甲骨文,在此以前,通稱為傳說時代;計算它的單位不是用百、千、萬年,而是用十萬、百萬年。從猿到人的過程是極為漫長的,從猿人到現代人也已經過
三、四百萬年了。在人類的童年時代,存在著不少的原始群,緩慢地逐漸增殖裂變,形成為氏族、部落,經由部落聯盟而進入國家。中華大地上遠古時期存在許多氏族部落,古稱「萬方」、「萬邦」或「萬國」。
他們各自均有自己祖先起源的傳說,在通婚、聯盟的過程中,相互交往、滲透、融合,社會體制、經濟生活和文化歷史諸方面均打破了過去的單一型局面,逐漸向複合型發展,祖先源流的歷史也像滾雪球一樣,將東西南北眾多氏族部落的英雄人物,混揉組合成為一個體系,人為的製造一個傳承的序列。世界各族均有類似現象,和類似的傳說時代。
當時沒有文字,原始人群只能世代口耳相傳,以便將歷史儲存下去,總結經驗,鼓舞鬥志,人類從一開始就十分珍視本族的歷史,但由於條件限制,主觀認識上的侷限性,難免增加或遺漏,並雜揉許多神話;又加上後人因主觀傾向不同,史料**不同;所以文獻記錄的傳說時代的歷史往往矛盾紛繁,神人難分,時間不準確,地域不易定,人名、部落名和地名常常混一,事件、當事人和序列往往錯亂。但是,某些基本素材在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後,仍可大體上找尋一個基本線索。
華夏族的歷史,傳說從「三皇」、「五帝」開始,以後就是「三代」——夏、商、周(周又分為西周、東周,東周包括春秋、戰國二段)。在春秋戰國之際,「華」、「夏」和「華夏」作為民族名稱,正式見於史籍。
「三皇」和「五帝」究竟是誰?各說不一。「三皇」或說是伏羲、神農和燧人,或說是伏羲、神農和女媧,或說是伏羲、神農和祝融,或說是伏羲、神農和黃帝,或說是天、地、人三皇,或說是天、地、太三皇。
「五帝」也有類似傳說,或說是太昊、炎帝、黃帝、少昊、顓頊,或說是黃帝、帝顓頊高陽、帝嚳高辛、帝堯、帝舜,或說是少昊、顓頊、高辛、唐、虞,或說是神農、黃帝、帝顓項、帝窖、帝堯、帝舜,或說是黃帝、金天氏、高陽氏、高辛氏、陶唐氏、有虞氏,或說是黃、赤、黑、白、青五帝。上面有將六人稱為「五帝」的說法,他們解釋因為六人均合五帝星座。我國著名歷史學家顧頡剛教授長期研究古代歷史,提出傳說時代的歷史累層造成學說,確屬科學的見解,和我在上面提出的滲透融合觀點,是完全一致的二本質的問題,不在於「三皇」、「五帝」究竟是誰,也許它們將是一個永恆之謎,無法正確回答,這裡不妨提倡「模糊史學」:
重要的問題在於實事求是的解答出現這些紛繁現象的原因和歷史背景。
古代有些學者認為當時眾多氏族部落中,有熊「國君」少典和有蟜氏女結婚,生炎帝和黃帝,他們的後嗣子孫繁衍發展為華夏族。雖然這個故事經過許多學者考訂研討,指出其中存在不少問題,但從傳說時代到文字記錄,一直流傳下來。按《史記》、《國語》等史籍整理的遠古歷史,活動於黃河中下游的唐堯、虞舜以及夏、商、週三代,亦即華夏族,均出於黃帝.
華夏族的遠古歷史,上面僅描述出了概略情況,當然不能全盤否定,但也不能全盤肯定,尚待批判繼承,深入研究。
作為一個民族,始終都在運動、發展、變化的過程當中,增殖裂變,有時同源異流,有時異源合流。華夏族也不例外,按上列**,似乎華夏族的夏、商、週三代出於一根,為同源異流;但作為三個不同的共同體,他們各有自己活動的基本地域,各有自己祖先歷史的傳說,各有自己的風俗習慣以及社會生活,各自的經濟水平也有差別,即使三代出於同源,在一兩千年的演化中,難免量變和質變;如果按層累造成和滲透融合觀點解釋以上**,可能更為適當。
華夏族在三代時期及其以前,顯然存在許多民族部落或方國,所以古代有「諸夏」或「諸華」一詞,其中以夏、商、姬、姜四個共同體或族系的史蹟最為豐富。他們之間也有一個滲透融合的問題。長期的通婚、戰爭。
結盟、通商等交往的過程,既是一個矛盾統一的過程,又是一個滲透融合的過程,他們的社會生活諸方面漸趨一致,形成為一個古代民族——華夏族。「夏」的得名,顯然與夏王朝的建立有關,古人解釋「夏」為「大國」,乃自稱美名;周人往往自稱為「夏」,歷史上有「周人尊夏」的記載。至於「華」名,似由一望可辨的服飾而來,和被髮著不同,夏人冠冕博衣大帶採飾,古人解釋「冕服採章曰華」,亦當為自稱美名。
古代黃河流域的中原文化就是以夏商周三代為核心的華夏文化。
華夏族在形成過程中,除與「諸夏」進行滲透融合外,還和雜居的以及周邊的異族滲透融合。他們之間在文化上、血緣上、社會上、經濟上、政治上均有千絲萬縷的聯絡。這些異族,古代泛稱為夷、蠻、戎、狄,或統稱為夷、四夷。
他們在最初和華夏有顯著的區別,正如戎人自己所說:「我諸戎飲食、衣服,不與華同,贄幣不通,言語不達。」看來,夷蠻戎狄諸部與華夏之間,飲食、衣服、言語均不相同,這正是不同族屬的共同體之間應有的現象。
東周時期,各族矛盾統一的程序,日趨激烈,當時人們提出「夷不亂華」,「裔(按即夷)不謀夏」,應當「用夏變夷」。「蠻夷猾(亂)夏」是當時社會上的嚴重事件,當時最有威望的政治家是能夠「尊王攘夷」的人。當時一方面有華夷的區別,或稱為「嚴夷夏之防」;但另一方面,對這類區別並不絕對化,而是採取靈活方針。
從個人講,三代時期不斷的出現四夷人華夏化;而華夏人也不斷的有四夷化的現象;至於整個氏族部落的滲透融合,史蹟斑斑可考。所以古人總結為:「進於中國,則中國之」;「進於夷狄,則夷狄之」。
不論民族是誰,只要接受中原華夏文化,就是華夏族人;即使中原華夏族人,只要接受四夷文化,也就不是華夏族人,而是四夷人了。
西周春秋時期,周王朝的王畿、齊、秦、晉、楚等諸侯國土以內,雜居了許多夷蠻戎狄部落,到戰國時,除去四周邊區以外,絕大部分均融合於華夏族中。漢代的學者明確提到這一歷史現象:「唐虞國界,吳為荒服,越在九夷,罽衣關(貫)頭,今皆夏服;」「古之戎狄,今為中國(按融合為中原華夏);古之裸人,今被夏服。
」中國古代歷史,從民族史的角度講,應該說就是一部眾多共同體相互滲透融合的歷史;雖然各族之間常有戰爭發生,但融合的主流,始終貫穿在中國古代歷史之中。
地理因素是人類社會歷史上經常起作用的因素,所以華夏族和華夏文化難免打上地理的烙印。
先秦漢代的學者均認為夏商周三代的基本地域,是在黃河中游一帶,當今河南省境,古稱中原或「中國」,他們常說:「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間,古文武高為中嶽,而四嶽各如其方。」三代以前的「三皇」、「五帝」時期,傳說黃帝住在涿鹿,曾和蚩尤大戰,又曾和炎帝戰於阪泉之野;青陽降居江水,昌意降居若水,顓頊生自若水,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還有「九州」(按即「九國」、「鬼方」、艽野)、齊州、獨鹿之山(按即欲鹿山、蜀山)等地,經不少歷史學家考證,均在黃河、洛水、濟水流域,即黃河中下游一帶。
華夏族是在三代時期逐漸形成的,夏、商、周人均「不常厥邑」,特別是他們早期,都邑經常遷徙;但是,他們活動的中心地區仍然是清楚的。夏人基本在今河南西部和山西西南一帶活動,商人主要在今河南、河北及山東界域活動,周人主要在今陝西、河南一帶活動。三代帝王直屬土地,均「未過千里」,諸侯更是「小國寡民」,但由於具有高度文明,所以三代的政治、經濟、文化勢力和影響所及,頗為廣大,可以說已經超越了今天的國界以外。
黃河流域孕育的華夏青銅文化,雖然是北中國的產物,但它確實滲透了不少南中國諸氏族部落的文化,因而放出燦爛光芒,成為當時東亞以至世界第一流的高度繁榮的文化中心。
南中國廣大土地上面的古代居民,生活在公社共同體中,他們的氏族部落及其族屬十分複雜,他們和北中國的粟麥文化不同,是水稻文化,由於先秦文獻史料頗少,情況不詳,暫不涉及。北中國的夷、蠻、戎、狄和華夏交往較多,與華夏族的形成壯大有直接的密切的關係,並有不少史蹟可尋,分段概述如下。
夏代開始建立「共主」制的初期國家,、王朝**和一些夷人經常發生戰爭;而和另一些夷人經常合作結盟,這些夷人對**有職有貢。夷羿、寒浞等氏族部落酋豪(款)還和夏人有聯盟關係,並「因夏民以代夏政」,取代夏王室,顯然不是一般的關係。「夷夏之爭」是夏史上的一件大事,延續了上百年之久。
萊夷、徐夷、長夷、白夷、風夷、黃夷、赤夷、玄夷等曾和夏王朝發生戰爭,夏人還克曹魏之戎,戮防風之長,與畎夷發生戰爭。另一方面,一些夷人和夏王室保持了服屬的友好關係,如方夷入貢,於夷來賓,九夷來御等。
商代建立後,逐漸出現文字,民族關係的史蹟,比較具體和確切,無論是通過和平友好途徑或通過戰爭殺伐途徑,各族滲透融合的程序加速,其深度和廣度遠遠超越夏代,許多不穩定的共同體或封閉型的共同體,日益穩定或開放,古代民族和氏族部落或部落聯盟的名號大量地出現於史籍,如羌、昆夷、狄人、葷粥、西戎、九夷、侁人、藍夷、鬼方、義渠戎、燕京戎、餘無戎、始呼戎、翳徒戎等等。
「周革殷命」,向四面擴充套件,「小邦周」除了以力服人外,還施行以德服人的方針,華夏族的壯大發展,和西周春秋時期的民族大融合有著不可分割的密切關係。西周時期,常常與周王室互動往來的外族有淮夷、徐夷或徐戎、荊蠻、犬戎、狄人、大原之戎、條戎、奔戎、姜戎、百濟之戎、西戎、
漢族民風民俗有哪些,有關漢族的民風民俗
笑臉藍雨 漢族民風民俗 1 婚姻習俗 傳統中式婚服中國的婚禮可分為三個階段禮,即 訂婚 正婚禮,即 結婚 或 成婚 的禮儀,就是夫妻結合的意思婚後禮,是 成妻 成婦 或 成婿 之禮,這表示了男女結婚後的扮演的角色在中國傳統的結婚習俗裡,婚前禮和正婚禮是主要程式,這些程式都是源自周公的六禮。2 喪葬 ...
朝鮮族飲食民俗與漢族比較,不同原因
其實現在朝鮮族和漢族飲食方面沒有太大差距,雖然漢族飲食風味五花八門,很多地區很多地方都有特色飲食,但普通家庭飯菜也就是炒幾道菜 來點湯和鹹菜。朝鮮族飯桌也就是炒菜 醬湯 鹹菜。我感覺最大不同在於,漢族早上幾乎不吃飯,吃的可能是饅頭 餅 油條等。在內地大部分食堂早上沒有飯。對於朝鮮族早上不吃飯一上午都...
漢族有哪些事物或民俗習慣是受少數民族影響的結果試舉兩例,穿胡服除外)
遠巨集 1 春節 百節年為首,春節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佳節,它不僅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思想信仰 理想願望 生活娛樂和文化心理,而且還是祈福 飲食和娛樂活動的狂歡式展示。受到中華文化的影響,世界上一些國家和地區也有慶賀新春的習俗。2 婚姻 漢族通行一夫一妻制婚姻 見一夫一妻制家庭 家庭婚姻以牢固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