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這首古代民歌,歌詠北國草原壯麗富饒的風光,抒寫敕勒人熱愛家鄉,熱愛生活,熱愛大自然的豪情。
“敕勒川,陰山下”,說出敕勒川的地理位置。陰山是綿亙塞外的大山,草原以陰山為背景,給人以壯闊雄偉的印象。“天似穹廬,籠蓋四野”,環顧四野,天空就像其大無比的圓頂氈帳將整個大草原籠罩起來。
“天蒼蒼,野茫茫”,天空是青蒼蔚藍的顏色,草原無邊無際,一片茫茫。
詩的前六句寫平川,寫大山,寫天空,寫四野,涵蓋上下四方,意境極其闊大恢巨集。但是,詩人的描寫全從巨集觀著眼,作總體的靜態的勾畫,沒有什麼具體描繪,使人不免有些空洞沉悶的感覺。但當讀到末句――“風吹草低見牛羊”的進修,境界便頓然改觀。
草原是牧民的家鄉,牛羊的世界,但由於牧草過於豐茂,牛群羊群統統隱沒在那綠色的海洋裡。只有當一陣清風吹過,草浪動盪起伏,在牧草低伏下去的地方,才有牛羊閃現出來。那黃的牛,白的羊,東一群,西一群,忽隱忽現,到處都是。
於是,由靜態轉為動態,由表蒼一色變為多彩多姿,整個草原充滿勃勃生機,連那穹廬似的天空也為之生色。因此,人們把這最後一句稱為點晴之筆,對於“吹”、“低”、“見”三個動詞的主動者――“風”字,備加欣賞。
敕勒族人用穹廬――圓頂氈帳來比喻草原的天空,對“風吹草低見牛羊”的景色謳歌讚美,這樣的審美情趣與他們的生活方式有著密切聯絡。穹廬是遊牧異議的活動居室,牛羊和牧草是他們的衣食**,對於這些與他們的生活和命運相關的事物 ,他們有著極深極厚的感情。所以我們說,他們謳歌草原,謳歌牛羊,就是讚美家鄉,讚美生活;我們並且認為,這首民歌具有濃厚的民族和地方色彩,原因也在這裡。
2樓:匿名使用者
敕勒歌敕勒川①,陰山②下。
天似穹廬③,籠蓋四野④。
天蒼蒼,野茫茫,
風吹草低見⑤牛羊。
[編輯本段]註釋譯文
【註釋】
①敕勒川――泛指敕勒族遊牧的草原,大致在今內蒙古土默特旗一帶。
②陰山――即陰山山脈,今在內蒙古自治區中部,東西走向。
③穹廬――遊牧人住的圓頂氈帳,即蒙古包。
④野――應讀為yě,也可讀作ya(第三聲)。
⑤見――同“現”,應讀 xiàn,呈現。
【譯文】
陰山腳下啊,有個敕勒族生活的大平原。
敕勒川的天空啊,它的四面與大地相連,
看起來好像牧民們居住的“蒙古包”一般。
藍天下的草原啊,翻滾著綠色的波瀾,
那風吹草低處啊,有一群群的牛羊時隱時現。
3樓:
[編輯本段]作品原文
敕勒歌敕勒川①,陰山②下。
天似穹廬③,籠蓋四野④。
天蒼蒼,野茫茫,
風吹草低見⑤牛羊。
[編輯本段]註釋譯文
【註釋】
①敕勒川――泛指敕勒族遊牧的草原,大致在今內蒙古土默特旗一帶。
②陰山――即陰山山脈,今在內蒙古自治區中部,東西走向。
③穹廬――遊牧人住的圓頂氈帳,即蒙古包。
④野――應讀為yě,也可讀作ya(第三聲)。
⑤見――同“現”,應讀 xiàn,呈現。
【譯文】
陰山腳下啊,有個敕勒族生活的大平原。
敕勒川的天空啊,它的四面與大地相連,
看起來好像牧民們居住的“蒙古包”一般。
藍天下的草原啊,翻滾著綠色的波瀾,
那風吹草低處啊,有一群群的牛羊時隱時現。
[編輯本段]作品鑑賞
這首古代民歌,歌詠北國草原壯麗富饒的風光,抒寫敕勒人熱愛家鄉熱愛生活的豪情。《敕勒歌》
“敕勒川,陰山下”,說出敕勒川的地理位置。陰山是綿亙塞外的大山,草原以陰山為背景,給人以壯闊雄偉的印象。“天似穹廬,籠蓋四野”,環顧四野,天空就像其大無比的圓頂氈帳將整個大草原籠罩起來。
“天蒼蒼,野茫茫”,天空是青蒼蔚藍的顏色,草原無邊無際,一片茫茫。
詩的前六句寫平川,寫大山,寫天空,寫四野,涵蓋上下四方,意境極其闊大恢巨集。但是,詩人的描寫全從巨集觀著眼,作總體的靜態的勾畫,沒有什麼具體描繪,使人不免有些空洞沉悶的感覺。但當讀到末句――“風吹草低見牛羊”的進修,境界便頓然改觀。
草原是牧民的家鄉,牛羊的世界,但由於牧草過於豐茂,牛群羊群統統隱沒在那綠色的海洋裡。只有當一陣清風吹過,草浪動盪起伏,在牧草低伏下去的地方,才有牛羊閃現出來。那黃的牛,白的羊,東一群,西一群,忽隱忽現,到處都是。
於是,由靜態轉為動態,由表蒼一色變為多彩多姿,整個草原充滿勃勃生機,連那穹廬似的天空也為之生色。因此,人們把這最後一句稱為點晴之筆,對於“吹”、“低”、“見”三個動詞的主動者――“風”字,備加欣賞。
敕勒族人用穹廬――圓頂氈帳來比喻草原的天空,對“風吹草低見牛羊”的景色謳歌讚美,這樣的審美情趣與他們的生活方式有著密切聯絡。穹廬是遊牧異議的活動居室,牛羊和牧草是他們的衣食**,對於這些與他們的生活和命運相關的事物 ,他們有著極深極厚的感情。所以我們說,他們謳歌草原,謳歌牛羊,就是讚美家鄉,讚美生活;我們並且認為,這首民歌具有濃厚的民族和地方色彩,原因也在這裡。
[編輯本段]創作背景
《敕勒歌》的誕生時代,正是我國歷史上南北朝時的北朝時期。此時,今黃河流域以北基本在我國少數遊牧民族鮮卑族的統治之下。鮮卑族的統治中心最初在陰山下的盛樂(今內蒙古和林格爾縣西北,地臨山西北部邊境,公元315年鮮卑拓跋部在此建立代國)。
公元386年,拓跋珪在此建立北朝第一個政權--北魏,隨後該族勢力向南推移,於公元398年將都城遷至今山西大同(漢代平城),從此開始了北魏在此百餘年的統治(公元494年遷都洛陽)。
[編輯本段]作者簡介
《敕勒歌》的作者相傳是東魏開國皇帝高歡的部將斛律金,公元546年東魏權臣高歡玉壁一戰(《敕勒歌》在此時誕生)時,鮮卑族在以山西中、北部為中心的統治時間已近150年。公元534年,高歡建立東魏(北魏由此**為東魏、西魏,西魏於次年即公元535年在今西安建都)後,自任大丞相,雖然將都城設在今河北臨漳縣的鄴城,但其統治中心仍在山西(高歡的大丞相府設在晉陽,其址在今山西太原市南)。在此近150年的時間裡,敕勒族與鮮卑族大融合,共同生活在黃河以北以山西中、北部為中心這塊土地上。
公元546年,高歡率兵十萬從晉陽南向進攻西魏的軍事重鎮玉壁(在今山西南部稷山縣西南),折兵七萬,返回晉陽途中,軍中謠傳其中箭將亡,高歡帶病強自設宴面會大臣。為振軍心,他命部將斛律金帶頭作一首能表現鮮卑、敕勒族民族性質的歌曲。斛律金即作《敕勒歌》,並帶頭領唱,高歡也隨之附唱,遂使將士懷舊,軍心大振。
《敕勒歌》也因此在軍營中廣傳,留傳到今。
[編輯本段]相關知識
敕勒族:
據歷史資料載,敕勒族原名狄歷族,一稱鐵勒族,系原匈奴族的一支後裔。在我國歷史上的南北朝時期,該族的具體住地在今山西省朔州市、寧武縣管涔山一帶桑乾河、汾河源頭區,受鮮卑族北魏王朝(後屬東魏)統治。管涔山系主峰在今山西省朔州南寧武縣西南約30公里處的東寨鄉。
山屬蒙古高原南部陰山一脈。陰山從今內蒙古河套西北發脈後,主幹向東至雲中一帶(今呼和浩特及大同左右),分出一支,巍巍南向,直抵今晉西南石樓、隰縣一帶,構成管涔山系。歷史上,管涔山脈“無木而多草”,系高原牧區。
山上之草主要是管草,管涔山因此而得名。山圍多河流、湖泊、川穀,形成得天獨厚的天然牧場。至今寧武縣城西南約100公里處,尚有一位於海拔2700多米以上,廣約萬餘畝的高山草甸蘆芽山天然牧場。
這裡,正是《敕勒歌》中所寫的那種廣闊、蒼茫的草原自然風光。
4樓:
ls,人家是為了印象更深刻,順便還能送分,何樂而不為啊。
5樓:水晶公主
陰山腳下啊,有個敕勒族生活的大平原。
敕勒川的天空啊,它的四面與大地相連,
看起來好像牧民們居住的“蒙古包”一般。
藍天下的草原啊,翻滾著綠色的波瀾,
那風吹草低處啊,有一群群的牛羊時隱時現。
“敕勒歌”這首詩所寫的意思?
6樓:瓊香
《敕勒歌》的詩意為:
陰山腳下啊,有個敕勒族生活的大平原。
敕勒川的天空啊,它的四面與大地相連,
看起來好像牧民們居住的“蒙古包”一般。
藍天下的草原啊,翻滾著綠色的波瀾,
那風吹草低處啊,有一群群的牛羊時隱時現。
【原文】
《敕勒歌》
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擴充套件資料
【作品簡介】
《敕勒歌》選自《樂府詩集》,是南北朝時期黃河以北的北朝流傳的一首民歌,一般認為是由鮮卑語譯成漢語的。民歌歌詠了北國草原壯麗富饒的風光,抒寫敕勒人熱愛家鄉熱愛生活的豪情。開頭兩句交代敕勒川位於高聳雲霄的陰山腳下,將草原的背景襯托得十分雄偉。
接著兩句用“穹廬”作比喻,說天空如蒙古包,蓋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以此來形容極目遠望,天野相接,無比壯闊的景象。最後三句描繪了一幅水草豐盛、牛羊肥壯的草原全景圖。有靜有動,有形象,有色彩。
全詩風格明朗豪爽,境界開闊,音調雄壯,語言明白如話,藝術概括力極強,一直受到歷代文論家和文學史論著的一致好評。對它的學術研究,時至今日也經久不衰。
【作品賞析】
南北朝民歌具有顯著的差異,前者輕豔綺麗.委婉纏綿,一如江南少女,多情而溫柔;後者粗獷雄放,剛勁有力,恰似塞北健兒,勇悍率真,豪爽坦直。若用西洋美學概念來表示,前者屬於“優美”的型別,後者則更具“崇高”的傾向。這種審美趣味上的差異,究竟是怎麼造成的呢?
我們不妨從《敕勒歌》來作些分析,這對理解《敕勒歌)本身也是有意義的。
敕勒是古代中國北部的少數民族部落,它的後裔融入了今天的維吾爾族.這首詩就是敕勒人當日所唱的牧歌。不過,北朝時敕勒族活動的地域不在今天的新疆,而是在內蒙古大草原上。
前四句是對他們的生活環境的詠唱。“敕勒川”,不知是今天的哪一條河流,而且即使在當時,也未必是一個固定的專名,恐怕只是泛指敕勒人聚居地區的河川罷了。陰山,又名大青山,座落在內蒙古高原上,西起河套,東接內興安嶺,綿亙千里。
敕勒人歌唱起他們所生活的土地時,就以這樣一座氣勢磅礴、雄偉無比的大山為背景。就具體的地理位置而言,這樣說未免有些含糊,但作為詩的形象,一開始就呈現出強大的氣勢和力量。接下去,詩人又給我們描繪了一幅蒼茫遼闊的圖卷:
在一望無垠的大草原上,滿眼青綠,無邊無際地延伸開去,只有那同樣遼闊的天宇,如同氈帳一般從四面低垂下來,罩住浩瀚的草原。如此風光,使人心胸開張,情緒酣暢。
在江南,山嶺起伏,河流曲折,植被豐富多彩,景觀充滿細部的變化,人的注意力,也就容易被一山一水,甚至一草一木所吸引,形成細膩的審美感受,關注於色彩與線條的微妙韻味。而在北方,特別是在大草原上,自然景觀是單純的,色彩和線條也沒有多少變化。由於缺乏可供細細觀賞的東西,於是抬眼就望到天際,開口就是粗豪的調子。
這裡面還有一種不易察覺的因素在起作用。草原上的人,是沒有土地私有觀念的。他們逐水草而居,天地之間,凡可放牧的地方,都可以視為自己的家。
即使,由於習慣,由於不同的種族分別佔有了各自的疆域,他們的活動也有一定範圍,這範圍也決不像農業地區、尤其是江南地區人們日常活動的範圍那麼狹小:一座村莊、幾所房屋、若干畝土地。在視界裡,牧民的“家”仍舊是無邊無際的。
這種生活.培養了草原上人們自由豪放的性格,也培養了壯麗的美感。他們不會像江南人那樣,歌唱小小荷塘裡嬌豔的蓮花,村頭路旁婀娜的柳絲;在他們的感覺中,敕勒人共同擁有著望不到盡頭的大山,望不到盡頭的河流,望不到盡頭的草原,而天恰似“穹廬”(現在所說的蒙古包),籠蓋著他們共同的“家”,他們便謳歌這樣的“家”。
“天蒼蒼,野茫茫”,仍然以渾渾浩浩的筆調寫景,但這已經是為下一句作背景了。“風吹草低見牛羊”是畫龍點睛的一筆,我們看到在蒼蒼茫茫的天地之間,風吹拂著豐茂的草原。時而在這裡,時而在那裡,露出遍地散佈的牛群和羊群。
畫面開闊無比,而又充滿動感,瀰漫著活力。詩沒有寫人,但讀者不會不意識到那遍佈草原的牛羊的主人——勇敢豪爽的敕勒人。他們是大地的主人,是自然的征服者。
只有他們,才能給蒼茫大地帶來蓬勃生機,帶來美的意蘊。在詩中,我們不但感受了大自然的壯闊,而更重要的,是感受了牧人們寬廣的胸懷和豪邁的性格。那是未被農業社會文明所馴服、所軟化的充滿原始活力的人性。
在文明發展的過程中,人不斷得到新的東西,也不斷失去原有的東西。因而,就像成年人經常回顧童年的歡樂,生活在發達的文明中的人們,常常會羨慕原始文明的情調。《敕勒歌》在重視詩的精美的中國文人中,也受到熱烈的讚美,原因就在於此吧?
前不久,電影《紅高梁》大放異彩,歌壇“西北風”勁吹不息,也是類似的現象。但是,當江南人嚮往草原的壯闊的時候,草原上的人們又何嘗不向往江南的溫媚?人類的生活極其豐富,美感也同樣是豐富的。
最可厭的態度,就是在各種不同的藝術風格之間,隨意拿一種來否定另一種。
《敕勒歌》是牧人的歌唱,而我們如今只能閱讀它的歌辭而無法欣賞它的曲調,實在遺憾。一個著名的傳說也許可以稍微彌補這一遺憾:據說,在公元646年,統治中國北部的東魏和西魏兩個政權之間爆發一場大戰,東魏喪師數萬。
軍心渙散,主帥高歡為安定軍心,在宴會上命大將斛律金唱《敕勒歌》,群情因之一振。這個故事令人想像:《敕勒歌》的歌聲,該是多麼雄壯豪放?
又據史書記載,這首歌辭原是鮮卑語,很早就譯成了漢語。但斛律金是敕勒族人,他應該會用敕勒語唱。大約因為東魏貴族多為鮮卑人,他才用鮮卑語演唱。
也就是說,這首古老的歌辭,是經過了兩重翻譯的。那麼,最初的歌辭又是什麼樣的?真是令人神往。
敕勒歌這首詩裡描寫的天空像圓頂帳篷廣闊無邊籠罩著遼闊的草原是哪一句
荷塘月色宇 xinyan0787 2019 04 24 繁雜資訊太多,你要學會辨別 關注 野 是讀y 古音。敕勒歌南北朝 樂府詩集 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譯文 遼闊的敕勒平原,就在千里陰山下,天空彷彿圓頂帳篷,廣闊無邊,籠罩著四面的原野。天空藍藍的,原野...
敕勒歌古詩翻譯,敕勒歌的古詩翻譯是什麼 謝謝啊
陰山腳下啊,有敕勒族生活的大平原。敕勒川的天空啊,它的四面與大地相連,看起來好像牧民們居住的氈帳一般。藍天下的草原啊,都翻滾著綠色的波瀾,那風吹到草低處,有一群群的牛羊時隱時現。原文 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遼闊的敕勒大平原就在陰山腳下。天空像個巨大的帳篷...
《敕勒歌》古詩註釋
愛情中的那點事 敕勒歌 南北朝 樂府詩集 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譯文 陰山腳下有敕勒族生活的大平原。敕勒川的天空與大地相連,看起來好像牧民們居住的氈帳一般。藍天下的草原都翻滾著綠色的波瀾,那風吹到草低處,有一群群的牛羊時隱時現。 敕勒歌 敕勒 ch 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