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通常把甲骨文,金文,戰國文字統稱為什麼書

時間 2021-06-09 18:57:39

1樓:在寶華山吹風的花木蘭

我們通常把甲骨文、金文、籀文和戰國時期的六國文字稱為“大篆”。

、甲骨文、金文、六國文字,我們統稱為( )。

2樓:匿名使用者

i don't know!!!!!!!!!!!!

甲骨文,金文,戰國文字,小篆,楷書等,還有那些?

3樓:茶壺餛飩

文字的發展經過了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隸書、草書、楷書、行書等幾個階段

甲骨文與金文都是古老的文字,它們之間怎麼區別?

4樓:15蟲蟲樂

甲骨文的創造時期是原始時期,是商朝(約公元前17世紀-公元前11世紀)的文化產物,距今約3600多年的歷史。金文的創作時間是青銅時代。

2、文字的載體:

甲骨文,是中國的一種古老文字,又稱“契文”、“甲骨卜辭”、殷墟文字或“龜甲獸骨文”。金文是指鑄造在殷周青銅器上的銘文,也叫鐘鼎文。

5樓:溫大興

金文與甲骨文相比,有許多不同之處。從文字的進化程度看,甲骨文象形味重,字形繁複,而金文則比較簡單,此外,甲骨文象形字的筆畫隨意增省,異體特多,而金文則比較一致。從使用工具上看,甲骨文用刀契刻在龜甲和動物的骨頭上,筆畫很細,不可能出現墨團類的肥筆,需要填實的部分一般都改用勾廓。

同時,轉折也很難圓**如,一般都重新起筆,寫成方折的形體。而金文主要是用範模澆鑄的,因此即使筆畫寫得很細,澆鑄出來也會成倍地變粗,並且出現肥筆,轉折處也過渡圓渾,不帶稜角,結體渾厚,而刻字因兩端有進刀和收刀,所以線條比較尖細。材料、工具和刻鑄方法的不同,決定了金文與甲骨文在風格的大致區別。

6樓:笑臉藍雨

1、兩者的性質不同

甲骨文,是中國的一種古老文字,又稱“契文”、“甲骨卜辭”、殷墟文字或“龜甲獸骨文”。是漢字的早期形式,是現存中國王朝時期最古老的一種成熟文字。

金文是指鑄造在殷周青銅器上的銘文,也叫鐘鼎文。商周是青銅器的時代,青銅器的禮器以鼎為代表,樂器以鍾為代表,“鐘鼎”是青銅器的代名詞。

2、兩者的書法特點不同

甲骨文是目前所知中國最早的系統文字,也是比較成熟的文字。而上古文字的點橫撇捺、疏密結構,用今天的眼光去看,確實初具用筆、結體、章法等書法要旨,孕育著書法藝術的美,很值得欣賞與品味。

金文字型整齊遒麗,古樸厚重,和甲骨文相比, 脫去板滯,變化多樣,更加豐富了。金文基本上屬於籀篆體。

3、兩者的起源不同

甲骨文發現於中國河南省安陽市殷墟,是商朝(約公元前17世紀-公元前11世紀)的文化產物,距今約3600多年的歷史。

金文應用的年代,上自西周早期,下至秦滅六國,約800多年。金文的字數,據容庚《金文編》記載,共計3722個, 其中可以識別的字有2420個。

7樓:

簡單點說的話,刻在獸骨龜甲上的是甲骨文。銅器上的文字是金文。你的附圖都是甲骨文,金文見下圖。

金文拓片

8樓:藍之洋

1、甲骨文是三千多年前的殷商時代通行的刻寫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金文主要是指西周和春秋時代澆鑄在青銅器上的文字。

2、甲骨文主要特點是圖畫特徵比較明顯從中可以窺見原始圖畫文字的痕跡;金文的結構、行款比甲骨文更加整齊,圖畫特徵明顯減少,文字元號特徵則進一步加強。

3、甲骨文是用刀在龜甲和獸骨上刻寫的,所以筆劃細瘦;金文是澆鑄而成的,所以筆劃肥大厚實。

9樓:天涯的雨

甲骨文是刻在龜骨等一些動物骨頭上的文字,出現時間早。金文是刻寫在青銅器上的文字,也成為銘文,出現時間較晚

甲骨文的書籍

10樓:吳東輪

有沒有《甲古文》這本書呢?說明一下。

甲骨文的別稱什麼?是辭卜文嗎?

11樓:匿名使用者

甲骨文是中國已發現的古代文字中時代最早、體系較為完整的文字。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又稱為“殷墟文字”、“殷契”,是殷商時代刻在龜甲獸骨上的文字。

因為這些龍骨主要是龜類獸類的甲骨,是以人將它們命名為“甲骨文”,研究它的學科就叫做“甲骨學”。

甲骨文又稱為文字學

甲骨文是目前所知我國最早的系統文字,也是比較成熟的文字。而上古文字的點橫撇捺、疏密結構,用今天的眼光去看,確實初具用筆、結體、章法等書法要旨,孕育著書法藝術的美,很值得欣賞與品味。以甲骨文而言,郭沫若在2023年出版的《殷契粹編》的序言中,就對其書法體現非常讚賞:

“卜辭契於龜骨,其契之精而字之美,每令吾輩數千載後人神往。文字作風且因人因世而異,大抵武丁之世,字多雄渾,帝乙之世,文鹹秀麗。而行之疏密,字之結構,迴環照應,井井有條……足知現存契文,實一代法書,而書之契之者,乃殷世之鐘王顏柳也。

” “鐘王顏柳”指的是古代的四位大書法家。殷代的“鐘王顏柳”們,就是那些書刻卜辭的史官卜人。正是他們為後人留下了豐富的史料,也留下了一份份珍貴的上古書法作品。

若就甲骨文書契形式作粗略的一瞥,會發現早期字型較大,像羅振玉編《殷虛書契菁華》所收錄的許多武丁時期的卜辭,非常大氣、醒目;而到商末帝乙、帝辛時代,字變得細小委瑣;至於西周甲骨文則更是細若粟發。 甲骨文風格型別:一是勁健雄渾型;二是秀麗輕巧型;三是工整規矩型;四是疏朗清秀型;五是豐腴古拙型。

總之儘管甲骨文是契刻出來的文字,但筆意充盈,百體雜陳,或骨格開張,有放逸之趣;或細密絹秀,具簪花之格,字裡行間,多有書法之美。 所謂“甲骨文書法”,大抵有兩層意思。 一是指以商周甲骨文字型結構、書法特徵為宗,加以工整地摹寫而成的書法作品。

這類作品可以按照需要集古字以組合為新句子。內容是新的,字卻如同三千年前殷人的入筆文字一般饒富雅趣。但是甲骨文總共才二千多字,其中還有不少尚未釋出的怪字(特別是人名、地名),真正派上用場的不是很多。

因此一旦遇到甲骨文中沒有的字,而所書寫的對聯、題詞中又無法代替,就只好進行偏旁拆零,自己拼接了;再拼不出,就要到金文等其他古文字裡去討救兵。進行這項創作的首要人物是羅振玉。2023年他在研究之餘,將甲骨文用毛筆書寫成楹聯,出版了《集殷墟文字楹帖》。

繼之有章鈺、高德馨、王季烈等人,也仿效集字創作。一些古文字學前輩如董作賓、商承祚、唐蘭、於省吾等也擅長甲骨文書法,這是本真意義上的甲骨文書法作品。 另一層意思是指借鑑甲骨文特徵加以自行創作的現代書法作品。

他們將甲骨文視作一種靈感,僅僅是藝術創作中的一點啟示,而並不在於追求“形似”。因此,他們並不嚴格按甲骨文的書法特徵去寫,可能是綜合了甲骨文、金文、戰國文字等多種古文字的特點而創作。這樣的書法藝術與古文字學雖有關係,但不是亦步亦趨。

甲骨文,金文,小篆各是怎麼回事?

12樓:金果

1.甲骨文

發現有大約15萬片甲骨,4500多個單字。這些甲骨文所記載的內容極為豐富,涉及到商代社會生活的諸多方面,不僅包括政治、軍事、文化、社會習俗等內容,而且涉及天文、曆法、醫藥等科學技術。

從甲骨文已識別的約1500個單字來看,它已具備了“象形、會意、形聲、指事、轉註、假借”的造字方法,展現了中國文字的獨特魅力。中國商代和西周早期(約公元前16~前10世紀)以龜甲、獸骨為載體的文獻。

2.金文

是中國古漢字一種書體的名稱。商、西周、春秋、戰國時期銅器上銘文字型的總稱。金文可略分為四種,即商朝金文(前2023年左右~前2023年左右)、西周金文(前2023年左右至前771年)、東周金文(前770年~前222年)和秦漢金文 (前221年~前219年)。

3.小篆

是在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前221年),推行“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的政策,由宰相李斯負責,在秦國原來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礎上,進行簡化,取消其他的六國文字,創制了統一文字的漢字書寫形式。一直在中國流行到西漢末年(約公元8年),才逐漸被隸書所取代。

但由於其字型優美,始終被書法家所青睞。又因為其筆畫複雜,形式奇古,而且可以隨意新增曲折,印章刻制上,尤其是需要防偽的官方印章,一直採用篆書,直到封建王朝覆滅,近代新防偽技術出現。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割據, 各國的漢字出現了簡繁不

一、一字多形的情況。

秦始皇滅六國後,下令以秦國的“小篆”作標準,統一全國文字。篆體,又稱為“篆書”,是小篆、大篆的合稱,因為習慣上把籀文稱為大篆,故後人常把“篆文”專指小篆。

擴充套件資料:

甲骨文特點:

一、從甲骨上的文字看,它們已具備了中國書法的用筆、結字、章法三要素。其用筆線條嚴整瘦勁,曲直粗細均備,筆畫多方折,對後世篆刻的用筆用刀產生了影響。從結構字型上看,文字不僅有變化,雖大小不一,但比較均衡對稱,還顯示了穩定的格局。

因此從章法上看,雖受骨片大小和形狀的影響,仍表現了鐫刻的技巧和書寫的藝術特色。“甲骨書法”現今已在一些書法家和書法愛好者中流行,就證明了它的魅力。

二、從用筆上看,甲骨文因用刀契刻在堅硬的龜甲或獸骨上,所以,刻時多用直線,曲線也是由短的直線接刻而成。其筆畫粗細也多是均勻;由於起刀和收刀直落直起,故多數線條呈現出中間稍粗兩端略細的特徵,顯得瘦勁堅實,挺拔爽利,並且富有立體感。

三、就結字而言,甲骨文外形並且多以長方形為主間或少數方形,具備了對稱美或者一字多形的變化美。而且甲骨文在結字上還具有了方圓結合,開合輯讓的結構形式,有的字還具有或多或少的象形圖畫的痕跡,具有文字最初發展階段的稚拙和生動。

四、從章法上看,卜辭全篇行款清晰,文字大小錯落有致。每行上下、左右、雖有疏密變化,但全篇能行氣貫串、大小相依、左右相應、前後呼應的活潑局面。並且,字數多者,全篇安排緊湊,給人以茂密之感,字數少者又顯得疏朗空靈,總之,都呈現出古樸而又爛漫的情趣。

金文的分類:

一、商朝金文

縱然商朝以前已有青銅器,金文之始,實在盤庚遷殷(今河南安陽西北)後。初時只有寥寥數字,及至周初,已達千二百餘字。商末鑄有金文之青銅器日多,然所述仍十分簡略,多為鑄者或其先祖之名諱。

至商亡時,方有文章出現,然其時最長之文,仍僅有四十餘字。

二、西周金文

及至周代商起,金文漸興,天子之事,如昭王南巡,穆王西狩等,多有記述。

三、東周金文

自平王東遷以降,鐵器漸見,鍾等青銅樂亦漸多,且亦能鑄文於青銅器外側,故金文所錄,已非如當初般,只為王公大臣之事,戰功、音階等,皆有鑄錄。此時金文被廣泛使用,堪稱全盛時期。

四、秦漢金文

秦始皇一統天下後,詔令書同文,並於四方立碑,所用之文字皆為小篆,且不再刻銘文於鐘鼎之上,由是金文漸衰。及至漢代,民間多鑄銘文於鐵器之上,青銅之器,不復使用,金文自是不見於史。

小篆特點:

一、是長方形,以方楷一字半為度,一字為正體,半字為垂腳,大致比例為3:2左右。

二、是筆畫橫平豎直,圓勁均勻,粗細基本一致。所有橫畫和豎畫等距平行,所有筆畫以圓為主,圓起圓收,方中寓圓,圓中有方,使轉圓活,富有奇趣。

三、是平衡對稱,空間分割均衡與對稱是篆書的獨特魅力。對稱不僅存在於左右對稱,上下對稱,而且還存在於字的區域性對稱,圓弧形筆畫左右傾斜度的對稱。

四、是上緊下鬆,小篆的大部分字主體部分在上大半部,下小半部是伸縮的垂腳。當然也有下無腳的字,主體筆畫在下部,上部的筆畫則可以聳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