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
古體詩是與「近體」相對而言的詩體。近體詩形成以前,除楚辭體外的各種詩歌體裁,也稱古詩、古風。這是依照古詩的作法寫的,形式比較自由,不受格律的束縛。
不拘對仗、平仄。押韻寬,除七言的柏梁體句句押韻外,一般都是隔句押韻,韻腳可平可仄,亦可換韻。篇幅長短不限。
句子可以整齊劃一為四言、五言、六言、七言體,也可雜用長短句,隨意變化,為雜言體。
五言和七言古體詩作較多,簡稱「五古」、「七古」。雜言有一字至十字以上,一般為
三、四、五、七言相雜,而以七言為主,故習慣上歸入七古一類。漢魏以來樂府詩原是配合**的,有歌、行、曲、辭等。唐人摹仿前代樂府而作,有沿用樂府古題的如李白《蜀道路難》,有即事名篇另立新題的如杜甫「三吏」、「三別」、白居易《新樂府》,都已不合樂,實屬古體詩範圍。
另外,唐以前即有以四句為單位的絕句,或稱「古絕句」,唐時也有作者,與講究平仄的近體絕句不同,也屬古體詩一種。
古體詩在發展過程中與近體詩有互動關係。南北朝後期有一部分詩作開始講求聲律、對偶,但尚未形成完整的格律,是古體到近體間的過渡形式,或稱「新體詩」。
唐代一部分古詩有律化傾向,如王勃《滕王閣》為古體詩,但它平仄合律,全篇八句,在聲律上近似分押仄、平兩韻的兩首七言絕句。唐代律詩格律定型之後,詩人們的古體作品中更常溶入近體句式。如王維、李頎、王昌齡、孟浩然等人的五古中頗有律句、律聯。
歌行體如白居易《長恨歌》、《琵琶行》等名篇中,也有不少句子是入律的。而有的詩作者則有意識與近體相區別,多用拗句,間或散文化,李白、杜甫、韓愈等均有所創造。後來明、清學者自覺注意到古詩溶入律句和用拗句避律的現象。
清代王士□更認為古詩有平仄,於是趙執信、翁方綱等人專門研究古詩聲調。他們的研究,對於詩歌創作時自覺區別古體、近體聲律不無貢獻,但由於忽視古詩實以自然音節為主,因此頗有牽強,以至被譏為「不見以為祕訣,見之則無用」
李白《蜀道難》是古體詩,樂府古體!
2樓:山妞妞
古體詩與現代詩最大的區別就是句子長短一定,或者七言或者5言,講究平仄對仗,合轍押韻。
3樓:
相對於唐代的律詩和絕句而言的詩就是古體詩,《蜀道難》是古體詩。
4樓:華衣瓔珞
古體詩和近體詩,是唐代形成的概念。唐代以前,寫詩不講究平仄、對仗,用韻自由,句式句數不拘,每句則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雜言諸體(後世使用古體詩、七言者較多),唐人因而將這類詩歌稱為古體詩,又稱古詩、古風。
蜀道難是
5樓:妍羽軒
《蜀道難》屬於漢樂府詩體
但它同樣是古體詩
百分百的古體詩
6樓:迷迷糊糊的貓
《蜀道難》是漢樂府詩體.
李白《蜀道難》的詳細解析!
7樓:冪筱沫
啊!多麼
險峻,多麼高!蜀道難走,比上天還難。蠶叢和魚鳧兩個蜀王,開國的事情多麼渺茫不清。
從那以後經過四萬八千年,才和秦地的人有交通。西邊擋著太白山,只有鳥道,高飛的鳥才可以橫渡峨嵋山頂。直到地崩山塌壯士都被壓死,然後才有了天梯與石棧相互連線。
上面有即使是拉車的六龍也要繞彎的最高峰,下面有衝激高濺的波浪逆折的漩渦。高飛的黃鶴尚且飛不過去,猿猴想過去,發愁沒有地方可以攀援。青泥山迂迴曲折,很短的路程內要轉很多彎,盤繞著山峰。
屏住呼吸伸手可以摸到星星,用手摸著胸口空嘆息。問你西遊什麼時侯回來?可怕的路途,陡峭的山岩難以攀登。
只見鳥兒叫聲淒厲,在古樹上悲鳴,雌的和雄的在林間環繞飛翔。又聽見杜鵑在月夜裡啼叫,哀愁充滿空山。蜀道難走啊,比上天還難,讓人聽了這話紅顏衰謝。
連綿的山峰離天不到一尺,枯鬆靠著陡直的絕壁倒掛著。急流瀑布爭著喧囂而下,撞擊山崖使石頭翻滾發出雷鳴般聲響。就是這麼危險,你這遠道的人,為什麼來到這裡?
劍閣高峻崎嶇而突兀不平,一個人守住關口,萬人也打不開。守關的如果不可靠,就會變成當道的豺狼。早晨要躲避猛虎,晚上要提防長蛇,磨著牙齒吸人血,殺的人數不清。
錦城雖然是個安樂的地方,還是不如回家好。蜀道難走啊,比上天還難,側過身向西望著,長長地嘆息。
李白《蜀道難》寫於何時?為誰而寫?
8樓:侃侃筆墨話人文
《蜀道難來》是李白一入長安的作品,是自李白bai
送友人王炎入蜀而作,du一方面表現了李白對朋zhi友的真切關心和一dao往深情,另一方面表現了作者求仕不遇的感慨與感傷。
《蜀道難》的寫作背景是天寶元年,認為寫於天寶元年的根據是唐·孟棨《本事詩》:「李太白初自蜀至京師,舍於逆旅。賀監知章聞其名,首訪之。
既奇其姿,復請所為文。出《蜀道難》以示之。讀未竟,稱歎者數四,號為『謫仙』,解金龜換酒,與傾盡醉。
期不盡日,由是稱譽光赫。」
歌頌祖國古體詩
2007年5月27日。是古體詩還是現代詩?4 根據詩的特點,需要,確定韻律,確定長短。你可以通過你自家人從各自的 歌頌祖國 古體詩 延春妤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念奴嬌赤壁懷古 蘇軾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 杜甫 旅夜抒懷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杜甫 登高 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
杜甫寫的一首詩《望嶽》,是近體詩還是古體詩
枯木刀 望嶽 唐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蕩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會當臨絕頂,一覽眾山小。這首詩是杜甫青年時期漫遊齊趙時所作,詩寫泰山景色的雄奇秀麗,以及登上日觀峰的新奇感受。杜甫早年,近體詩還未定格,更未流行。杜甫本人,則是在晚期才喜歡上律詩的。很多古代名詩,都是古體...
找一首詩,裡面有「蕾」這個字的,是古體詩
古詩是古代中國詩歌的泛稱,在時間上指1840年鴉片戰爭以前中國的詩歌作品,從格律上看,古詩可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以唐朝為界限,以前詩歌均為古體詩,其後,古體詩漸漸式微,逐漸消亡。古體詩又稱古詩或古風 近體詩又稱今體詩。從 詩經 到南北朝的庾信,都算是古體詩,但唐代之後的詩歌不一定都算近體詩,具體在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