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文以立仁
什麼(什麼、甚麼、甚末、甚),是很早以前就有的口語,因為它不是「文言」,所以較少出現在文言文的敘述文字中,但在文言文記錄對話時,早就有這個詞彙。如:
唐代 惠能《壇經·機緣品》:「師曰:『汝曾作什麼來?』曰:『聖諦亦不為。』」
五代 王定保《唐摭言·公薦》:「 奇章公 始來自 江 黃 間,置書囊於國東門,攜所業先詣二公…… 韓 始見題,而掩卷問之曰:『且以拍板為什麼?』」
《景德傳燈錄·法達禪師》:「祖又曰:『汝名什麼?』對曰:『名 法達 。』」
在白話文和詩詞戲曲中,這個詞常常出現。如:
唐 呂岩《勸世》詩:「衣食隨緣,自然快樂;算是甚命,問什麼卜?!」
元 無名氏 《賺蒯通》第四折:「若是 漢 天子早把書明降, 韓元帥 免受人誣罔……我 蒯徹 也粧什麼風魔,使什麼伎倆!」
2樓:奔跑忌口
你好朋友!你提出的這個問題很有意思,也很有意義。關於現代漢語常用詞之一的「什麼」這個疑問代詞的最早來歷,恐怕也是自白話文興起以來我國現代語言學家們曾經和尚在研究**的問題之一。
可以明確肯定的是,目前所知的這個詞語的最早產生年代最遲是在唐代早中期,並且當時已經廣泛使用於人們的日常生活語言中。在成書於唐代中期的《六祖壇經》(此書流傳中版本眾多,但祖本成書於公元713-732年間)「機緣品第七」中就有「汝曾作什麼來」一句,這裡的「什麼」一詞含義與今天完全相同;在《全唐詩·卷858》收錄的呂岩(即後世傳說的八仙之一呂洞賓、唐代後期人)《勸世》詩中也有「算是甚命,問什麼卜?」一句,意思與今同;成書於五代的《唐摭言·卷六》在描述牛僧孺首次拜見韓愈時有一句韓愈問他「且以拍板為什麼」,這裡的「什麼」意思與今天的也是完全一樣。
在宋代以後的很多書中也偶爾會出現「什麼」這個詞,這裡就不再一一舉例了。但由於文言文表示「什麼」這個意思時最常用到的還是「何」,所以直到明清至近代白話**和白話文逐漸興起後,「什麼」這個詞語才越來越廣泛地使用起來。這也可以推測到:
「什麼」這個詞語雖然唐朝就有了,但更多地是使用於老百姓的口語中,在書面語中大多還是用的「何」字來表示什麼的意思。由於我國的漢語兩千多年來一直是口語和書面語分開使用、各司其職(這點在西漢《史記》中就有明證,如「陳涉世家」中難得地記錄了一句珍貴的口語「夥頤,涉之為王沈沈者!」,這句話就是當時楚地人的口頭語,「夥」就是楚地人用來表示多的口頭語說法,「夥」字該含義在古文書面語中的使用就是從這裡發源的),所以研究一些現代漢語詞語的最早起源年代問題也是一項艱難繁瑣的工作。
因為書面語有書籍器物碑刻等傳世資料可供追索溯源,而口頭語更多是存在於過去的客觀時空中、而且隨著時代的變遷口語是不斷更新演變的。說的有點多,希望能夠理解,如滿意,望採納。祝你生活愉快!
中國古代一直都說文言文嗎?還是在什麼時候開始說白話文?具體是什麼朝代?誰能詳細講講這段歷史?
3樓:匿名使用者
從一個詞談起吧。「語文」,小學中學的主修課程。但是在古代,「語」和「文」是不同的含義:
「語」是指人們說的話,也就是各個時代各地域的白話,而「文」則是書面語言,用於讀書寫字的,也就是今天所說的文言文。「語」(白話)的變化是很大的十年一個小變化,百年大變化,相隔兩百年語言就會有很大變化,千年就根本聽不懂了。如果人真能穿越,回到秦漢時代,也根本聽不懂老祖宗們在說什麼。
而用於讀寫的「言」,數千年來雖有變化,卻並不顯著。春秋時期用竹簡做書,以刀筆刻字,既不方便有費工費時,刻字累人,讀書也累人,所以才有了春秋微言大義的文學特色。那是的文言文相對難懂。
有了造紙和印刷之後,讀寫容易了,文字篇幅變長,文言文相對易懂了。自此至清末民初文言文的變化就很小了,只是跟家豐富了。語和文的分開使得中國文化歷經數千年傳承不斷,至今日人們上能讀懂三千年前古人的思想智慧。
從元明時代開始有半文言半白話的**,也有了全白話的**,用白話寫文所以出現但並不是主流。新文化運動時期提倡新文學,開始了白話文佔主流的時代,至今白話文已是中國語和文的主流。
白話文靈活多彩使得文學更加燦爛,但是中國以文言文傳承文明的優勢也失去了。白話語言的變化很快也很大,幾百年後的中國人還能不能看懂今天的人寫的文章?難說啊!
4樓:匿名使用者
書面表達才用文言文,文化比較開放應該是唐後期,明清白話**,確立白話文地位是新文化運動胡適先生提出的。
5樓:匿名使用者
文言文不是說的,是寫的。書面語言叫文言文。
白話是民間使用說的,就是口語。
你要說兩者的具體時期還真難確實。只能說先有口語,才有文言。
6樓:匿名使用者
文言文是書面的。白話文是由胡適發起的,並推廣開的
7樓:震博
古代人日常說話一般是白話文。
文言文」是相對於「白話文」而言。
第一個「文」,是書面文章的意思。「言」,是寫、表述、記載等的意思。「文言」,即書面語言,「文言」是相對於「口頭語言」而言,「口頭語言」也叫「白話」。
最後一個「文」,是作品、文章等的意思,表示的是文種。
「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用書面語言寫成的文章」。而「白話文」的意思就是:「用常用的直白的口頭語言寫成的文章」。
在我國古代,要表述同一件事,用口頭語言及用書面語言來表述,是不同的,例如,想問某人是否吃飯了,用口頭語言表述,是「吃飯了嗎?」,而用書而語言進行表述,就是「飯否?」。
「飯否」就是文言文。我國的古代,所有的文章都是用書面語言寫成的。所以,現在我們一般將古文稱為「文言文」
古文中的「是年」是指什麼時間
8樓:西大柚子吖
是年,就是指這一年。
是(shì),在古文中常用作指示代詞,相當於「這」「此」。比如:「是日」就是這一天;「是處」就是此處、這一處;「是以」就是因此(賓語前置)。
例句:是可忍,孰不可忍。
白話文:如果這樣的事情都可以被容忍,還有什麼是不能容忍的。
年(nián),在古文中的用法與現代漢語相似,多指年景、年歲;十二個月為一年。
例句:期年之後,雖欲言,無可進者。(《鄒忌諷齊王納諫》)白話文:一年以後,有人即使想規勸,也沒有什麼說的了。
「是年」連在一起,用來表示時間,就是指這一年。
例句:1、是年京師旱,田畝少所收。(韓愈《赴江陵途中寄贈王二十補闕李十一拾遺李二十六員外翰林三學士》)
白話文:這一年京都發生了旱災,田地裡收成很少。
2、是年予通判越州事。(曾鞏《廣德湖記》)白話文:這一年我任越州通判。
3、是年卒。贈太子太保,諡康介。(《明史·郭宗皋傳》)白話文:這年去世。追贈太子太保,諡號康介。
9樓:廖海波
是年意思是這一年,「是」:指示代詞,這;即為這、此的意思,「是」的這個意思多用於古語和近代文學中,現代用的不多。
還有些常能聽到的詞語:是可忍,孰不可忍;如是說;是為;比比皆是……等等,「是」在裡面都有「這」和「這樣」的意思。
如:《詩·小雅·賓之初筵》:醉而不出,是謂伐德。喝醉了還不退出,這叫敗壞了德行。
《孟子·告子下》: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所以上天將要降落重大責任在這樣的人身上,一定要先使他的內心痛苦。
漢·賈誼《論積貯疏》:安有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驚者。 **有治理天下,(已經)危急到這般地步,可是主上不震驚的呢?
10樓:時間深處
古文中「是年」是指這一年,「是」在這裡是此或這的意思,指的和前邊描述的事件發生在同一年。
「是」做「這」或「此」的意思多用在文言文中,現在漢語中這種用法已經很少見了,古文中的這種用法有很多例子,例如:
「是謂伐德」意思是,這就叫做違背道德——《詩·小雅·賓之初筵》
「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意思是: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臨在某人的身上,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惱,筋骨勞累,使他忍飢挨餓,身體空虛乏力,使他的每一行動都不如意,這樣來激勵他的心志(戰國 孟子《孟子·告子下》)
又如: 是日(此日,這一天); 是夕(這天晚上); 是處(這裡;此處);是月(這個月);是年(今年)等等;
擴充套件資料:
在古文中,類似的表示時間的詞還有很多,例如:
「經年」指"經過一年或若干年",如:「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從這以後過了好幾年,料想即使遇到好天氣、好風景,也如同虛設。(宋 柳永《雨霖鈴》)
「期年」指「滿一年」,如:「期年之後,雖欲言,無可進者。」意思是:滿一年後,雖然想要進言,但是沒有什麼可進的了,(西漢劉向《戰國策·齊策》)
「邇年」指「近幾年」,如:「邇年糧戶米色,迥勝於前。」意思是:近幾年,糧戶的米的成色遠剩於以前,清 龔煒《巢林筆談·漕糧新弊》
「明年」指「第二年」,如:「明年復攻趙。」意思是:第二年又攻打趙國。(司馬遷:《廉頗藺相如列傳》)
「累年」指「年年」,如:「 密來太學,舉明經,累年不獲選」意思是:陳密來到太學,通過明經科考試,年年都都不能獲選。(《送陳密序》)
11樓:
「是年」在古文中指代這一年的意思。
是【shì】為指示代詞,這;即為這、此的意思。「是」作為指示代詞表示「這」的這個意思通常用於古文或近代文學中,現代文學中使用較少
通常還有:是可忍,孰不可忍;如是說;是為;比比皆是;是日(此日,這一天);是夕(這天晚上);是處(這裡,此處);是長是短(這樣長這樣短,如此這般);是月(這個月)等意思。
例如:1、是謂伐德。——《詩·小雅·賓之初筵》;
2、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孟子·告子下》;
3、安有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驚者。——漢·賈誼《論積貯疏》。
擴充套件資料:古文中常見的表示時間的詞語:
1、歲:一年。
「蓋一歲之犯死者二焉。」——(《捕蛇者說》)2、是年:這一年。
「是年,謝莊辦團。」——(《馮婉貞》)
3、經年:一年。
「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柳永《雨霖鈴》)4、期年:滿一年。
「期年之後,雖欲言,無可進者。」——(《鄒忌諷齊王納諫》)5、邇年:近年。
「邇年獄訟,情稍重。」——(《獄中雜記》)6、不終歲:不到一年。
「不終歲,薄產累盡。」——(《促織》)
7、不數歲:不到幾年。
「不數歲,田百頃。」——(《促織》)
8、初陽歲:農曆冬至以後立春以前。
「往昔初陽歲,謝家來貴門。」——(《孔雀東南飛》)9、明年:第二年。
「明年復攻趙。」——(《廉頗藺相如列傳》)10、越明年:到了第二年。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俱興。」——(《岳陽樓記》)11、積年:好幾年。
「所居官輒積年不徙。」——(《張衡傳》)
12、累年:年年。
「累年如此,已用九女。」——(《李寄》)
13、暮年:晚年。
「烈士暮年,壯心不已。」——(《龜雖壽》)
冢在文言文中翻譯是什麼,「植」在文言文中的翻譯是什麼?
1 本義 高而大的墳墓 掌公墓之地。周禮 冢人 冢,之間或謂之隴。方言十三 項羽燒 秦宮室,掘 始皇帝冢。史記 高祖本紀 2 山頂 華山冢也。山海經 西山經 注 冢者,神鬼之所居也。百川沸騰,山冢崒崩。詩 小雅 十月之交 鄭玄注 山頂曰冢。3 形容詞 大的 地位高的 冢,大也。爾雅 冢者,大也。白虎...
也字在文言文中放句末是什麼意思,在文言文中,如何分辨放在句末的「之」字是代詞還是語氣助詞?
企業徵信 一般是語氣助詞,沒有實際的意義。 水瓶小波 一般都是語氣助詞 無實意。在文言文中,如何分辨放在句末的 之 字是代詞還是語氣助詞? ms丨 一 之 作代詞用 之 作代詞的用法在教材中有很多,如下列加點的 之 字 1 執策而臨之,曰 天下無馬。馬說 2 名之者誰?山之僧智仙也。醉翁亭記 3 以...
文言文中“嘗”的意思,在文言文中“嘗”是什麼意思?
青山一尾魚 嘗動詞義 1 形聲字。從旨尚聲。旨 滋味美。本義 辨別滋味 品嚐。天子乃以雛嘗黍。禮記 月令 臣先嚐之。禮記 曲禮 不敢嘗。論語 百鬼迪嘗。漢書 禮樂志 嘗其旨否。詩 小雅 甫田 2 嘗試。嘗,試也。小爾雅 諸侯方睦於晉,臣請嘗人,若何?左傳 襄公十八年 3 經歷。險阻艱難,備嘗之矣。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