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裡的矛盾是怎麼解釋的,哲學裡的矛盾怎麼理解?

時間 2021-05-06 01:02:16

1樓:匿名使用者

這裡面,我們要進一步理解,

第一個方面:

中國經濟與美國經濟有不同,有差異,甚至有利益衝突是客觀的。從哲學上看,對立是無條件的,絕對的。

但中美兩國的經濟要成為矛盾雙方是有條件的。即在經濟全球化條件下,生產的各個環節,突破了中美兩國國界,使得中美兩國經濟聯絡在一起,中美關係才是矛盾雙方。從哲學上說,對立要寓於統一之中,受統一制約。

假如在古代,沒有國際**的時候,中國經濟是中國經濟,美洲經濟是美洲經濟,兩者之間互不往來,則不是矛盾關係。

第二個方面,唯物辯證法,也是唯物的,矛盾的對立統一也是客觀的。

中美經濟在目前的情形之下,相互依存。假設中國經濟沒有了,這種假設是不成立的。即使中國經濟因美國而崩潰了,那麼美國經濟還能安然無恙,也是不可能的,不現實的。

即使中國經濟不是因美國而崩潰,而是自己崩潰,美國經濟也會出現大問題。因為中國是世界製造業大國,是外匯儲備大國,在崩潰之前,一定會自救的,必然影響他國。

2樓:皇琦珍養識

矛盾是無處不在的,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對立統一體。比如

物質的組成粒子有帶正電荷的負電荷的,他們本身在進行激烈的鬥爭。但是他們又相對平衡,所以物質能夠存在。

3樓:匿名使用者

矛盾產生的前提是相互作用,互不相關的一方與另一方不存在對立統一-----矛盾。

「矛盾」在哲學上怎樣解釋

4樓:山東華力機電****

矛盾就是先秦哲學中所說的陰陽,又叫對立統一。對立就意味

著相互鬥爭,統一就意味著不可分割。比如,現實和理想是一組矛盾。現實拖動理想,理想又推進現實,這就是鬥爭沒有現實就沒有所謂的理想,沒有理想也無所謂現實,二者是相互針對而言,這是統一。

5樓:熱詞課代表

自相矛盾的意思就是比喻一個人說話、行動前後牴觸,不一致。也可以指同夥間的相互爭吵或衝突。

6樓:成珺頓涵山

矛盾就是事物內部對立和統一關係的哲學範疇.簡單來說就是對立統一.

7樓:脫傑蘇寒雲

有矛才有盾,是互相對立的,又是互相互補的,就好象人的生活一樣,

8樓:談瑾高荷

矛盾在一定條件下發生轉化,當次要矛盾轉化為主要矛盾時,會改變事物的性質

9樓:毋天彌採藍

對立統一

並且可以相互轉化

10樓:冀初雙夏菡

去翻高三的哲學書

上面寫的清清楚楚

哲學中的矛盾是什麼意思? 請具體解釋

11樓:熱詞課代表

自相矛盾的意思就是比喻一個人說話、行動前後牴觸,不一致。也可以指同夥間的相互爭吵或衝突。

12樓:匿名使用者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著兩個方面,既相互對立,又相互統一。

矛盾即對立統一。

矛盾的概念:反映事物內部對立和統一關係的哲學範疇。

矛盾的基本屬性:鬥爭性和同一性。

13樓:匿名使用者

哲學裡提到的矛盾有兩種:

邏輯矛盾:指同一個主體(個人或集體)作出的互相矛盾(不能同真也不能同假)或互相反對(不能同真但可以同假)的判斷。

辯證矛盾:事物自身所包含的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存,既對立又統一的關係 。

邏輯矛盾是錯誤的思維,應當避免;

辯證矛盾是事物所固有的,每個事物內部都有著使事物某一屬性向相反的兩個方向發展的動力因素,只有當他們彼此平衡時事物才能穩定;當他們不平衡時事物則發生運動.

14樓:匿名使用者

矛盾是馬克思基於辯證法提出的一個範疇,其實就是他的本體論。他以黑格爾的辯證法(普遍聯絡,永恆運動,對立統一)來解釋世界,發現任何事物都具有內部的對立統一性,由此他想象這個對立統一就是宇宙的根本**,就是世界的本質,他把這個對立統一叫做矛盾。他的意思就是世界是充滿矛盾的,為什麼呢,因為構成世界的最基本單位(可以理解為最基本粒子),那種統一的物質本身就是矛盾(對立統一)的(粒子本身的矛盾使得它不穩定),這種基本單位組成的世界萬物也就顯現出這一基本規律來,就是對立統一的矛盾性。

矛盾使事物不穩定,不停的運動發展(本質上還是基本粒子的運動變化),不停的否定之否定,量變到質變,舊事物消失新事物誕生,世界就是這麼個發展的。

說這些可能會把你繞糊塗,你能理解就昇華了。

哲學中的矛盾是什麼意思? 請具體解釋 具體啊

15樓:匿名使用者

粗略的說,矛盾是在兩個或更多陳述、想法或行動之間的不一致。你必須徹底的拒絕至少其中一個想法。

漢語辭源出自《韓非子》中《難一》所述故事:楚人有鬻盾與矛者,譽之曰:「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之。

」以譽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無不陷也。」或曰: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應也。夫不可陷之盾與無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在邏輯中,矛盾被更加特殊化的定義為同時斷言一個陳述和它的否定(可以使用"否認"替代"否定")。當然,這假定了"否定"有著無疑問的定義。這個想法基於亞里士多德的無矛盾律,它聲稱「你不能同時聲稱某事物在同一方面既是又不是」。

16樓:熱詞課代表

自相矛盾的意思就是比喻一個人說話、行動前後牴觸,不一致。也可以指同夥間的相互爭吵或衝突。

17樓:匿名使用者

哲學上講的矛盾就是指事物內部兩方面之間既對立又統一的關係,即矛盾就是指事物之間或事物內部內部有兩個方面,這兩個方面既相互鬥爭(排斥)又相互依賴(統一),共存在同一事物之中,鬥爭性(既排斥性)使事物趨向滅亡,依賴性(既同一性)使事物維持自身的存在。高二上冊哲學常識裡面有一幅畫,就是兩個人分別被用線掉在一個氣球的兩面。其中有一個人手裡拿著一把剪刀,題目問:

他敢剪嗎?(即是說他們的命運系在一起。要是因為他們之間有過結---剪掉,那他們就都要滅亡了,他自己也就不存在了。。。

他們是栓在一根繩上面的螞蚱,兩個螞蚱雖然有過結但畢竟是都是一根繩上面的螞蚱,利益是一致的。所以他不敢剪,除非他不想活了。這就是對立統一的簡單形式。

再如一塊磁鐵的兩極退磁了一極,另一極也就不復存在了。新陳代謝中的同化和異化,缺少了其中一項,整個新陳代謝也就停止了,生物體也就滅亡了。。。

哲學上的矛盾雙方如何解釋?

18樓:匿名使用者

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對立又統一的關係叫做矛盾。簡言之,矛盾就是對立統一。

第一,正確把握"對立"。

所謂"對立",是指矛盾雙方相互排斥、相互分離的屬性、趨勢,又叫"鬥爭性"。

哲學上講的"鬥爭"是對一切具體的矛盾雙方互相排斥、互相鬥爭的抽象和概括,是對一切具體矛盾鬥爭的共性的反映,具有廣泛的意義,其內容十分豐富,具體形式無限多樣。哲學上講的"鬥爭"不僅概括了社會領域中或政治用語中經常講到的"鬥爭",而且也概括了自然現象和思維現象領域中的一切對立和鬥爭。日常生活中特別是政治用語中的"鬥爭"同哲學上講的"鬥爭"是個性與共性的關係。

我們不能把哲學士講的"對立"、"鬥爭"和日常生活中特別是政治用語中的"對立"、"鬥爭"混為一談。

第二,正確把握"統一"。

所謂"統一",是指矛盾雙方相互吸引、相互聯結的屬性、趨勢,又叫"同一性"。它包括兩種情形:

①矛盾雙方在一定條件下相互依存,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為前提,雙方共處於一個統一體中。

矛盾雙方的相互依存是在"一定條件"下的。例如在空氣、陽光、營養等"一定條件"下,同化與異化相互依存,互為存在的前提,雙方共處於生物體這個統一體中。在教育設施、教育裝置、教育資金等"一定條件"下,教與學互為存在的前提,沒有教師的啟發講授,就沒有學生的領梧與接受,沒有學生的領悟與接受,教師的啟發講授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價值和意義,雙方共處於教學活動這個統一體中。

②矛盾雙方依據一定的條件相互轉化。

矛盾雙方之所以能相互轉化,是因為具備轉化的可能性。矛盾雙方是互相聯絡、互相貫通的,存在著由此達被的橋樑,正是這種相互關係構成的事物,就有了轉化的可能性。沒有發生相互關係的雙方,構不成具體的矛盾,也就構不成事物。

例如,同化與異化構成矛盾,而不是同化與教師構成矛盾。

轉化是"向它自己的對立面轉化",這裡,既指化合轉化為分解、分解轉化為化合,勝利轉化為失敗,失敗轉化為勝利等這種甲變成乙、乙變成甲的轉化,也指事物內部矛盾雙方地位的轉化。

轉化是有條件的。矛盾雙方的轉化是現實的、具體的,不是抽象的、虛幻的,因而需要一定的條件,沒有一定的條件,就不能實現轉化。

第三,矛盾雙方的對立統一始終是不可分割的。我們常常說的"相反相成"、"相輔相成"就是這個道理。統一離不開對立,無論是"依存"還是"轉化",都以對立面的存在為條件,是與對立面的"依存",是向對立面的"轉化"。

反之,對立離不開統一,只有具有某種共同基礎、相互依存的東西,才能呈現出"排斥"的傾向。"徹底分離"、"毫不相干"的東西,是談不上"排斥"的。矛盾雙方的差別、排斥、對立和鬥爭都是在統一體內部進行的。

統—性為鬥爭性提供了矛盾鬥爭的場所,如果沒有統一性,鬥爭就無從發生和,統一性制約著鬥爭性,離開統一性的鬥爭性是根本不存在的。由此可見,不管是離開統一性還是離開了對立性來談矛盾都是錯誤的,矛盾是對立性和統一性這兩種基本屬性的統一體。

第四,矛盾的統一性和對立性的關係,是相對和絕對的關係,即統一的條件性和對立的無條件性的關係。列寧指出:"對立面的統一(一致、同

一、均勢)是有條件的、暫時的、易逝的、相對的。相互排斥的對立面的鬥爭則是絕對的,正如發展、運動是絕對的一樣。"這種絕對和相對的關係,正說明了統一性和對立性在矛盾運動中的有條件性和無條件性。

所謂條件,廣義地說,是指制約事物存在和發展變化的諸因素。矛盾雙方相互依存和相互轉化是需要一定條件的。矛盾的統—性總是隨著條件的變化而變化,受條件的制約,而自身又不能改變條件、衝破條件,只能適應條件。

例如,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這對矛盾,是在一定條件下產生的現實的、具體的矛盾,是可以相互轉化的,即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統治和被統治的地位可以相互轉化。但這並不意味著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在任何情況下,都能無條件的轉化,要使這種轉化從可能變為現實,還必須具備一定的條件,即內部條件和外部條件。因此,統—性是有條件的、相對的。

矛盾的對立性則是無條件的、絕對的。因為矛盾的對立效能夠創造和改變條件,並能衝破條件的限制,使舊的統一體讓位於新的統一體。

從矛盾的統一性和對立性在事物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上看,也是相對和絕對的關係,即統一的有條件性和對立的無條件性的關係。矛盾的統一性和對立性是相對(有條件性)和絕對(無條件性)的關係,表現在事物運動、變化和發展的兩種狀態之中。當事物處在量變階段的相對穩定狀態時,矛盾雙方共處於一個統一體之中,表現為矛盾的同一性;當矛盾雙方鬥爭的打破了這種統一,使事物由量變階段的相對穩定狀態過渡到顯著變化狀態的質變階段;原來的統一體所的統一性和對立性也就不存在了,在新的統一體中,又了統一性和對立性的矛盾運動。

要注意矛盾雙方轉化的條件性還表現在事物發展的趨勢上。矛盾雙方的轉化有兩種不同的情況,一是表現為新事物對舊事物的否定,這體現在事物的上升性、前進性,即事物的向前發展;一是舊事物的重新復辟,這又體現了事物發展過程中的曲折性,但最終新事物又必將戰勝舊事物。根據矛盾轉化的條件性原理,我們在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事業的程序中,要全面分析完成這一偉大歷史任務的主客觀條件,一方面要變不利條件為有利條件,防止事物向壞的方面轉化;另一方面又要積極利用和創造有利條件,使事物向好的方面轉化,這樣才能達到預期的目的。

在實踐中,我們根據矛盾的統一性和對立性的關係,明確絕對的鬥爭存在於相對的統一之中,相對的統一之中包含著絕對的鬥爭。這就要求我們在對立中把握統一,在統——中把握對立,切不可割裂二者的關係,也不能只強調一方面而否定另一方面。同時,正確理解矛盾轉化的條件性,把握矛盾轉化的規律,同形而上學的不變論劃清界限,同否認矛盾轉化要有一定條件的詭辯論劃清界限,同主觀幻想的、缺乏現實根據的唯心主義劃清界限,就能在實踐中促進事物的轉化,推動事物的發展。

哲學是矛盾的麼

你的問題很好 但這句話並不一定是一個悖論,這句話並沒有要求你完全肯定 它自己 當然也沒有要求你否定 它自己 你可以以懷疑的態度來接受這句話,至於懷疑到什麼程度那是你的自由,只要在懷疑中猶豫的或者茫然的接納這句話的觀點即可。完全否定或肯定一個事物的做法都是錯的 這是一個定性的說法,它當然也可以被定性 ...

用哲學解釋搞藝術是感性的麼,哲學裡的感性和理性怎麼回事?

道術並進 從世界是普遍聯絡的觀點看 藝術與感性是有關係的。藝術可能是感性的。從世界是永恆發展的觀點看 理性與感性是相伴而生,共同發展的。從對立統一規律看 理性與感性的關係正好構成對立統一。從某種意義上說理性也即感性。從質量互變規律看 搞藝術,還是要把握住感性的 度 從否定之否定規律看 搞藝術是感性的...

關於度的哲學解釋,從哲學的角度解釋何是知識

lls的解釋我不認同。物質是普遍聯絡而又相互區別的。聯絡在於它們都屬於物質範疇,區別在於物質間的內涵 外延以及在不同層次上屬性不同。比如你說的蘋果,在蘋果生成之前必須有蘋果樹,蘋果樹之前必須有生成蘋果樹的種子,在成為蘋果之後,它會被動物吃掉分化轉化為其他形式,也會腐爛被微生物分解為無機物等等。蘋果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