賂秦而力虧詞類活用,求《六國論》 詞類活用 特殊句式 急!!!

時間 2021-05-05 23:06:29

1樓:

特殊句式: 1、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 2、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 3、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 4、洎牧以讒誅 5、趙嘗五戰於秦 6、苟以天下之大,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 詞類活用: 1、日割月削(名詞作狀語,一天天地、一月月地) 2、小...

7953

求《六國論》 詞類活用 特殊句式 急!!!

2樓:匿名使用者

特殊句式:

1、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

2、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

3、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

4、洎牧以讒誅

5、趙嘗五戰於秦

6、苟以天下之大,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

詞類活用:

1、日割月削(名詞作狀語,一天天地、一月月地)2、小則獲邑,大則得城(形容詞作名詞,小的方面,大的方面)3、義不賂秦(名詞用作動詞,堅守大義)

4、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名詞用作動詞,以禮相待)5、不能獨完(形容詞用作動詞,保全)

6、李牧連卻之(動詞的使動用法,使……退卻;譯為擊退)「以」的用法:

1、不賂者以賂者喪

2、秦以攻取之外

3、以地事秦

4、洎牧以讒誅

5、至丹以荊卿為計

6、以賂秦之地封天下之謀臣

7、以天下之大,而從六國破滅之故事

8、暴霜露,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

9、日削月割,以趨於亡

10、子孫視之不甚惜,舉以予

下列各句中,「而」字用法歸類正確的一項是(  )①賂秦而力虧 ②二敗而三勝 ③負而前驅 ④往往而劇

3樓:格雷

a試題分析:①為連詞,表因果;②為連詞,表並列;③④⑧為連詞,表修飾;⑤⑦為連詞,錶轉折;⑥為連詞,表順承。

賂秦而力虧是什麼意思

4樓:匿名使用者

割地賄賂秦國,自己的力量就虧損了,

出自《六國論》

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或曰:六國互喪,率賂秦耶?曰: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故曰:弊在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則獲邑,大則得城。較秦之所得,與戰勝而得者,其實百倍;諸侯之所亡,與戰敗而亡者,其實亦百倍。則秦之所大欲,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戰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孫視之不甚惜,舉以予人,如棄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後得一夕安寢。

起視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則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慾無厭,奉之彌繁,侵之愈急。故不戰而強弱勝負已判矣。

至於顛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

」此言得之。

齊人未嘗賂秦,終繼五國遷滅,何哉?與嬴而不助五國也。五國既喪,齊亦不免矣。

燕趙之君,始有遠略,能守其土,義不賂秦。是故燕雖小國而後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

趙嘗五戰於秦,二敗而三勝。後秦擊趙者再,李牧連卻之。洎牧以讒誅,邯鄲為郡,惜其用武而不終也。

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可謂智力孤危,戰敗而亡,誠不得已。向使三國各愛其地,齊人勿附於秦,刺客不行,良將猶在,則勝負之數,存亡之理,當與秦相較,或未易量。

嗚呼!以賂秦之地,封天下之謀臣,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併力西向,則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嚥也。悲夫!

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趨於亡。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

夫六國與秦皆諸侯,其勢弱於秦,而猶有可以不賂而勝之之勢。苟以天下之大,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國下矣。

【翻譯】

六國滅亡,不是**不銳利,仗打得不好,弊病在於割地賄賂秦國。割地賄賂秦國,自己的力量就虧損了,這是滅亡的原因。有人說:

「六國相繼滅亡,全都是由於割地賄賂秦國嗎?」回答說:「不割地賄賂秦國的國家因為割地賄賂秦國的國家而滅亡。

因為他們失去了強有力的外援,不能單獨保全。所以說:『弊病在於割地賄賂秦國』啊!

」秦國除用攻戰的方法取得土地之外(還得到諸侯的割地賄賂),小的就獲得城鎮,大的就獲得都市,把秦國由**賂得到的土地與戰勝而得到的土地比較,實際上有一百倍,把諸侯賄賂秦國所失去的土地與戰敗所失去的土地比較,實際上也有一百倍。那麼秦國最大的慾望,諸侯最大的禍患,當然就不在於戰爭了。回想他們的祖輩父輩,冒著霜露,披荊斬棘,因而才有一點點土地。

可是子孫們看待它卻很不珍惜,拿它來送人,就像拋棄小草一樣。今天割去五座城,明天割去十座城,然後才能睡上一夜安穩覺。待起床一看四周邊境,秦國的軍隊又打來了。

那麼,諸侯的土地有限,暴秦的慾望沒有滿足;誰送給它土地越多,它侵犯誰就越急。所以不用打仗,誰強誰弱、誰勝誰敗就已分得清清楚楚了。六國落到滅亡的地步,按理本來應當這樣。

古人說:「用土地侍奉秦國,就像抱著柴草救火,柴草沒有燒完,火就不會熄滅。」這話說得在理啊!

齊國不曾割地賄賂秦國,最後也隨著五國滅亡,為什麼呢?這是因為它跟秦國交好而不幫助五國啊。五國滅亡之後,齊國也就不能倖免了。

燕國和趙國的君主,起初有遠大的謀略,能夠守住自己的土地,堅持正義不賄賂秦國。因此燕國雖然是個小國,卻滅亡在後,這是用兵抵抗的效果啊。到了燕太子丹用派遣荊軻刺殺秦王作為對付秦國的策略,才招致滅亡的禍患。

趙國曾經與秦國多次作戰,敗少勝多。後來秦國又兩次攻打趙國,李牧接連打退了它。等到李牧因受讒言被趙王殺害,都城邯鄲就變成秦國的一個郡,可惜它用兵抵抗卻沒能堅持到底啊。

況且燕趙正處在其他國家被消滅了的時候,可說是智謀已盡,力量單薄,戰敗而亡國,實在是沒有辦法的事啊。假使當初韓、魏、楚三國都各自珍惜自己的土地,齊國不依附秦國,燕國的刺客不去秦國,趙國的良將李牧還活著,那麼勝敗存亡的命運,如果與秦國較量,也許還不容易估量呢。

唉!如果六國把賄賂秦國的土地封賞給天下的謀臣,用侍奉秦國的心意禮遇天下非凡的人才,齊心協力向西對付秦國,那麼我擔心秦國人連飯也咽不下喉呢。可悲啊!

有這樣的形勢,卻被秦國積久的威勢所脅制,土地天天削減,月月割讓,以至於走向滅亡。治理國家的人切不要讓自己被敵人積久的威勢所脅制啊!

六國和秦國都是諸侯,他們的勢力比秦國弱,可是還有能夠不割地賄賂而戰勝秦國的形勢。如果憑著一統天下的大國,反而重蹈六國滅亡的覆轍,這就又在六國之下了!

「賂秦而力虧」中的「而」是表示什麼關係的連詞

5樓:南粵鴻鵠

其實理解成因果、順承都應該是對的,看你理解角度。從歷史事實上看,說成因果關係是對的,因為從文章意義和歷史觀點看本身就是因果關係,但是你的老師說是順承關係,是從行文角度,也就是單單從語文角度來考慮的。說到底,大家都對。

但是樓上有人說是遞進,這是顯然錯誤的,這句話與遞進無關,說不通。

6樓:豬豬小樣兒

是因果連詞,賂秦是原因,力虧是結果

7樓:匿名使用者

表示轉折吧,不然就是遞進

登泰山記中的一詞多義和詞類活用

8樓:匿名使用者

詞類活用現象:西、東、道、陰、燭

一詞多義的解釋。

1.居a 半山居霧若帶然

b 自吾氏三世居是鄉

c 居十日

d 居廟堂之高

e 令女居其上,浮之河中

f 其居僅僅足

意思:停留;居住;過;處在;坐;住所

2.限a 越長城之限

b 今所經中嶺及山巔崖限當道者

c 牽牛織女遙相望,爾獨何辜限河梁

d 皆不可限以時月

e 然則諸侯之地有限

意思:界限;像門檻;阻隔;限制;限度。

3.乘a 自京師乘風雪

b 公與之乘,戰於長勺

c 於是乘其厲聲以呵

d 然秦以區區之地,致萬乘之勢

意思:冒著;乘坐;趁;量詞,一車四馬為一乘4.道a 道少半,越中嶺

b 循東谷入,道有天門

c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d 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

e 從酈山下,道芷陽間行

f 萬戶侯豈足道哉

意思:走路;道路;道義;政策,方法;取道;說一詞多**釋

1.或a 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

b 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

c 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

d 或曰:「六國破滅,率賂秦耶?」

意思:有的;或許;有時;有人

2.極a 極天雲一線異色

b 而餘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乎遊之樂也

c 初極狹,裁通人

d 何使我至於此極也

e 南極瀟湘

f 屋極有窗以達氣

意思:盡頭;盡情享受;非常;最困苦的地步;望盡;頂點3.視a 回視日觀以西峰

b 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

c 子孫視之不甚惜

d 其人視端容寂,若聽茶聲然

e 意思:看;審察;對待;眼力,目光;比照,比較4.坐a 與子穎坐日觀亭待日出

b 以謀叛坐之,並其部屬四百餘口盡殺之

c 因擊沛公於坐,殺之

d 停車坐愛楓林晚

意思:與「站」相對;判罪;座位;因為

5.始a 餘始循以入

b 庭中始為籬,已為牆,凡再變矣

c 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

d 憂懈怠則思慎始而敬終

意思:開始;最初;才;開頭、開端。

賂秦而力虧詞類活用

9樓:普芝英歸琅

嚴格來說,「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中的禮才是詞類活用,名詞用作動詞,以禮相待。封字本來就已經發展出動詞詞性,不需要活用。

《六國論》中的所有詞類活用

10樓:一陣荒涼

一、一詞多類 一詞多義

以:1.秦以攻取之外 ( 用,憑 )

2、以有尺寸之地 (才,可用而代替)

3、舉以予人 ( 來)

4、以地事秦 ( 用)

5、苟以天下之大(憑藉)

之:1、較秦之所得(結構助詞,的)

2、秦之所大欲(結構助詞,的)

3、以有尺寸之地(的 )

4、子孫視之不甚惜 (代詞,土地)

5、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慾無厭 (的)

6、奉之彌繁,侵之愈急(前一個「之」指奉秦之物,後一個「之」指賂秦各國。都是代詞。 )

7、此言得之 (代詞,指代上面的道理)

而:1、與戰勝而得者,其實百倍(因果承接)2、起視四境,而秦兵又至矣(可是,表示轉折)3、故不戰而強弱勝負已判矣(就,承接關係)4、二敗而三勝(遞進)

然則:既然這樣,那麼。

然後: 這樣以後。

兵:1、非兵不利(名詞,兵器、**)

2、而秦兵又至矣(名詞,軍隊)

3、斯用兵之效也(名詞,戰爭)

暴:1、暴霜露(動詞,曝露)

2、暴秦之慾無厭(形容詞,凶暴,殘酷)

事:1、以地事秦 (動詞,侍奉)

2、下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名詞,事情)

猶:1、猶抱薪救火(動詞,像,好象)

2、猶有可以不賂而勝之之勢(副詞,仍然,還)始:1、始有遠略(名詞,起初)

2、始速禍焉(副詞,才)

向:1、向使三國各愛其地(副詞,假使,如果)2、併力西向(動詞,朝著,對著)

二、古今異義

1、其實:古義:它的實際數量 今義:

實際上2、祖父:古義:祖輩和父輩 今義:

父親的父親3、至於:古義:以至於。

今義:表示到達某種程度4、可以:古義:

可以憑藉 今義:表示可能或能夠(表示許可)5、故事:古義:

舊事,前例 今義:文學體裁的一種6、智力:古義:

智謀與力量 今義:指人類思考能力與認知水平7、然後:古義:

這樣以後 今義:用於順承複句的後一分句的句首,或一段的開頭,表示某一行動或情況發生後,接著發生或引起另一行動或情況,有的跟前一分句的「先」、「首先」相呼應 8、與:古義:

結交 今義:和

9、速:古義:招致 今義:速度

10、不行:古義;到```地方去 今義:不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