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娥冤中感天動地的內容主要是什麼

時間 2021-05-05 15:18:49

1樓:匿名使用者

[滾繡球]有日月朝暮懸,有鬼神掌著生死權。天地也,只合把清濁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盜跖、顏淵。為善的受貧窮更命短,造惡的享富貴又壽延。

天地也,做得個怕硬欺軟,卻原來也這般順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為地?天也,你錯勘賢愚枉做天!

哎,只落得兩淚漣漣。

為什麼說竇娥冤是感天動地的?

2樓:北京創典文化

《竇娥冤》這部悲劇首先是一個社會悲劇,這一悲劇所反映的是元代社會,劇中人物生活的社會環境,比如羊羔利,這是元代社會官方允許的利滾利,是一種剝削方式。《竇娥冤》劇中就是這樣的羊羔利,使得竇天章借貸無法償還,以竇娥作抵債。

同樣,也是這樣的羊羔利,才使蔡婆有了一點經濟支援,蔡婆也是因為收羊羔利債而遇險,恰被張驢兒父子救下,最終引狼入室,埋下了禍根。

更是因為羊羔利能帶來一本萬利的好處,才使張驢兒父子想竊取這一利益來滿足好逸惡勞的本性,才有了逼婚佔財這一情節。

《竇娥冤》所反映就是元代,這一社會性質加劇了《竇娥冤》悲劇的發生。而竇娥就是在這樣等級社會中,有著「人只有拷打才招」的思想認識蒙冤而死。

其次,《竇娥冤》又是人物性格的悲劇。竇娥善良、正直、勇敢、堅貞,她的性格是多方面的,佔主導的有兩個方面,就是善良和剛強。

竇娥善良,主要表現在她與已死丈夫、未死婆婆等人的關係上。竇娥剛強,主要表現在她與張驢兒和楚州太守桃杌等人關係上。這兩方面性格是矛盾的統一,相互補充,相互影響,共同發展。

《竇娥冤》中由於竇娥堅信自己的一舉一動都是善良的、合理的,甚至按照封建社會的傳統道德標準來衡量也是無可非議的,所以在遭受不公和**後,才終於認定外來的一切**都是無理的、非法的、應該反對的,使她對封建社會的殘暴與毒害有了清醒的認識。

作者關漢卿在《竇娥冤》中描述的竇娥是一個從來沒有對任何人造成絲毫傷害,人間災難卻接連不斷向她襲來的苦命女子。

竇娥先是失去母親、離開父親、又失去丈夫,在經歷了貧窮、高利貸剝削、童養媳生活、丈夫死亡等一系列磨難之後,這些磨難使得她滿腹閒愁。

但是,竇娥那顆單純、善良的心靈並不懂得這一切災難的真正原因。這一切都說明竇娥是一個安分守己、與世無爭、忍讓寬容,甚至有點逆來順受的弱女子。然而,封建社會的**和野蠻,全都淤積在竇娥周圍。

在經歷了一系列最黑暗的壓迫後,竇娥並沒有被壓下去,相反,她卻在橫逆面前逐漸醒悟過來。竇娥奮起戰鬥,她向天地、日月、鬼神發生一連串強烈詛咒,這是她反叛與鬥爭的一種行為表現。

竇娥並非一開始就這樣,早先,她認為天地是無私的,因此她才「勸今人早將來世修」,她也相信官府是公正的,所以才有恃無恐地走進楚州公堂。竇娥所堅持的這種理想,以為可以仰仗天地、鬼神、官府的保護或恩賜來實現。

後來,竇娥在經歷磨難和冤案後,她才痛苦地認識到,官府、鬼神不僅不是善良理想的保護者,反而是黑暗勢力的**神,這些黑暗勢力欺軟怕硬,順水推船。竇娥清醒地意識到,要反抗惡勢力,追本窮源,就不得不連天地也一起加以譴責。

最後,《竇娥冤》悲劇是一個心靈悲劇。《竇娥冤》主人公竇娥儘管只是抵債成為蔡婆的童養媳,但是她心靈深處受到封建倫理道德觀念影響,當張驢兒想霸佔蔡家時,她視自己為蔡家人,從一而終。以及竇娥在守寡時,對蔡婆體貼關心,之後又出於對婆婆關愛而蒙冤認罪,這正是封建社會孝道所至。

《竇娥冤》中竇娥所做的這一切,其根本原因就是封建時代女子貞孝觀念所造成的。竇娥這樣的心靈痛楚壓抑在《竇娥冤》第三折裡達到高潮,她的一字一淚都希望得到人間溫暖。

竇娥最初也相信命運,她認為貞孝觀念能讓好人得到好報,可悲的是,正是她所認為的公正道義殘殺了她的生命。

《竇娥冤》在竇娥的反抗性格不斷向前發展同時,她性格中善良的一面也得到同步發展。竇娥對多年相依為命、今後更加孤苦的蔡婆非常憐惜,她含冤負屈、甘願承擔殺人罪名,完全是為了保全婆婆性命。

甚至在竇娥被綁赴法場時,她自悲不暇,還苦苦哀求劊子手「與人行方便」,不要走前街,免得被婆婆看見,引起婆婆過度悲傷。

《竇娥冤》中竇娥善良性格在正與邪、生與死鬥爭中得到昇華,這表明竇娥心裡有著強大精神力量,正是這種精神力量支援了她英勇、至死不屈的反抗。悲劇《竇娥冤》之所以「感天動地」,這一悲劇意義,其根本原因也在這裡。

竇娥冤的主要內容概括

3樓:匿名使用者

第一折:竇天章之女竇娥因父進京趕考無人照料,故寄養到蔡婆婆家做童養媳,誰知婚後丈夫病逝,竇娥與婆婆閉門寡居,家景每況愈下。

第二折:婆媳無奈去尋找同鋪夥友塞盧醫索要債款, 不料賊子塞盧醫欠錢不還反要謀害蔡婆。這時恰巧張驢父子經過救下婆婆,為感恩蔡婆許口無一不從,張驢父子便強行逼婚,結果未遂,便有意毒殺蔡婆,強佔竇娥,結果誤殺其父。

第三折:張驢兒誣告竇娥殺人,官府嚴刑逼訊婆媳二人,竇娥為救蔡婆自認殺人,被判斬刑。竇娥在臨刑之時指天為誓,死後將血濺白綾、六月降雪、大旱三年,以明己冤,後來果然都應驗。

4樓:無極小屁孩

第一部分:

開折,通過監斬官和其他人的行為,描寫了一副陰森肅殺的刑場氣氛。竇娥便在這種氣氛下以犯人的身份上場了。一上場,竇娥便唱了兩隻曲子:

[端正好]、[滾繡球]竇娥首先把自己的冤枉呈現出來,說明自己無辜被判死刑,冤屈驚天動地,臨死之前,把控訴的物件指向了天和地。竇娥控訴天地一場戲,極具思想性和藝術性的好文章,千古流傳。我們來看一看這段唱詞:

「有日月朝暮懸,有鬼神掌著生死權。」一句是說現實世界有它固有的統治秩序,人們的命運掌握在天地的秩序之中。下一句,一個「天地也!

」一聲感嘆,蘊涵著竇娥無限的感情。有憤激,有委屈,有埋怨,有抗爭,有指責,有期待。下一句「只合」「可怎生」兩個表強烈反問語氣的詞,表達了竇娥對天地強烈的質問。

作為主宰萬物、維持現實世界秩序的最高統治者——天地,本應該使社會清明,公正無私,卻是非不分,曲直不明。「為善的受貧窮更命短,造惡的享福貴又壽延。」用非常肯定的語氣直接指明現實中存在的不公平現象:

壞人得志,好人受欺。這種現實世界的不公平和天地間應該存在的公理形成鮮明的對比,不禁使人對主宰萬物的天地產生懷疑。「天地也!

作得個怕硬欺軟,卻原來也這般順水推船!」這一句是對前幾句的總括性結論,指明瞭天地並不象人們期望或相信的那樣維持現實的公平合理,相反,卻和社會上的**殘暴的壞人一樣,助紂為虐,為虎作倀,殘害善良弱小的平民百姓。這句指責,推翻了天地在人們心目中的崇高而神聖的地位,對人們現實和精神世界的最高統治者——天地——作了深刻的批判。

緊接下來,悲憤之氣達到極點,便是對天地的直接而強有力的指責和痛斥。「地也,你不分好歹何為地,天也,你錯勘賢愚枉做天!這不僅是要推翻天地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更進一步要推翻天地在現實世界中的地位。

這種對天地的大膽的指責批判在古代以天為上的社會裡是不多見的,中國古代人民因為以農業為生,特別重視「天」。現實世界的最高統治者皇帝被認為是承接天的命令,代替天來行使統治權。因此被稱為「天子」。

竇娥的這一段唱詞,把自己受冤屈的原因直接歸結到了天的身上,矛頭直指封建統治者所賴以維繫的精神支柱。既是對整個封建**制度的徹底否定,也是對傳統的封建**思想的否定。具有很強的民主主義精神。

這種思想也是關漢卿借竇娥之口抒一己之憤。最後一句「哎,只落得兩淚漣漣。」是憤怒的控訴達到極點之後的轉折,無法改變自己命運的悲憤而又無奈的嘆息。

這段話之所以具有非常高的藝術感染力,是因為它用精闢而非常概括的語言表達了長期以來人們對社會不平等的強烈憤慨。表達了普通老百姓要求維持社會公平,懲惡揚善的願望。在句式上,幾乎全用口語,既貼近老百姓的語言,又自然流暢,氣勢充沛,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

因此,千百年來盛傳不衰。

在去刑場的途中,竇娥向劊子手提出一個小小的請求,要求從后街走,原因是怕婆婆看見傷心難過,這個小小的細節顯示了竇娥的善良細心。在蔡婆婆將張驢兒父子領回家中,勸說竇娥答應張驢兒父子招親的要求時,竇娥寧死不從,而且批評了蔡婆婆的軟弱和苟且行徑。竇娥被張驢兒陷害,又被**桃杌不分青紅皁白問成死罪,經受殘酷拷打,拒不承認,當**要拷打蔡婆婆時,竇娥顧念到婆婆年邁,經不起酷刑,就含冤承認了**要她承認的藥死公公的罪行(這在重視綱常倫理的封建社會是十惡不赦的大罪)。

在將要赴刑場處斬的路上,竇娥還牽掛著婆婆,怕她看見自己受刑而傷心難過,經不起打擊。這個細節雖小,卻充分反映了竇娥的善良、孝順。也是對造成冤案的**桃杌的強烈諷刺,象這樣一個在臨死都記掛著婆婆的孝順媳婦,怎麼可能犯下藥死公公的大罪呢?

而**桃杌卻是非不明,連這樣一個簡單的案子都審不明白,糊里糊塗就用酷刑把善良的百姓判成死罪,如此草菅人命的狗官在後文中竟然得到升遷,可見社會是多麼黑暗無道。

第二部分:

刑場哭別一場戲,是表現竇娥的性格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內容,也是本劇悲劇因素組成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刑場上,竇娥再次重申了事實真相和自己的冤情。最後,竇娥向蔡婆婆提出了請求,希望婆婆能在自己死後看在婆媳情分上祭奠一下自己的墳墓。

這段哭訴,哀哀怨怨,與前面的憤怒控訴形成鮮明的對比,是竇娥性格的另一方面的體現。也是竇娥在現實中的真實生活和真實性格的寫照。它說明竇娥在日常生活中,只是一個勤勞善良,命運孤苦,沒有過多要求的普通勞動婦女。

她忍受了命運最艱難困苦的打擊,從小失去母親,七歲時又與相依為命的父親分離,作了蔡婆婆家的童養媳。結婚兩年後丈夫又去世。在這種種的命運打擊面前,竇娥都忍受了,她只希望能夠和婆婆相依為命,過安安穩穩的日子。

但現實是如此黑暗,即使這樣對生活最起碼的要求也難以得到滿足,最後落得個無辜受刑的結局。竇娥的請求,體現了作為一個普通人的最基本的要求,也增強了人們對竇娥的同情,對社會黑暗的憤怒。最後,竇娥勸解婆婆,說自己是「沒時沒運」才落得「不明不暗,負屈銜冤。

」這只是竇娥安慰婆婆的話,並不是說竇娥自己沒有怨恨了。因為她的冤屈完全是人為造成的,是因為社會的黑暗,官吏的腐敗,**勢力的橫行。竇娥也從自己身上認識到這一點,所以在臨刑時提出了三樁誓願。

第三部分:

關漢卿從「東海孝婦」的傳說中得到啟示,由之生髮開來,採用浪漫主義的手法,概括豐富的現實社會內容,大膽而精巧地構思出三樁誓願。這三樁誓願由小到大,由弱到強,一步步遞升,創造出濃厚的悲劇氣氛。

竇娥是無辜的,是冤大屈深的,她不甘心屈從於現實的壓迫,她堅信自己的死定會「感天動地」,在人間以奇蹟的方式顯示出來。第一樁,「血飛白練」,通過這種方式,竇娥向世人顯示她的清白無辜。在唱詞中,竇娥提到兩個典故:

萇弘化碧、望帝啼鵑。表明她死得和萇弘一樣冤屈,和望帝一樣悽慘。第二樁,「六月飛雪」,如果說第一樁是通過她自身的奇蹟來表明她的冤屈,第二樁則是通過違反常規的自然現象來證明社會的不公平,社會上人為製造的黑暗。

「飛霜六月因鄒衍」的冤獄故事,更表明了竇娥所遭受的是人間冤獄。第三樁,亢旱三年。引用「東海孝婦」的故事,矛頭更直接地對準昏聵的官府,「這都是官吏們無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難言。

」竇娥希望通過第三樁誓願,直接懲誡殘暴昏聵的官府,也希望有一天自己的冤屈能夠象「東海孝婦」一樣,得到昭雪。三樁誓願,從時間的延續上,一樁比一樁更久長;從空間範圍上,一樁比一樁更擴大。三樁誓願依次遞進的過程,也是竇娥反抗精神依次上升的過程,是她鬥爭的矛頭更加明確的過程。

行刑尚未開始,第二樁誓願就已顯示出預兆,更說明了竇娥的冤屈感天動地,社會的黑暗已引起上天的震怒。三樁誓願的實現是竇娥反抗的最終結果,也是悲劇高潮的結束。竇娥死去了,但給人間留下了一個勤勞善良、堅強不屈、富於反抗精神的感人形象。

也給人間留下了一曲對黑暗社會以死抗爭的迴腸蕩氣的悲壯歌曲。

從此劇看元代社會狀況:

1.放高利貸

2.流氓惡霸橫行

3.官吏貪贓枉法

4.下層知識分子窮困潦倒

5.被壓迫的婦女們得不到生命安全財產保障

6.人民的憤怒和怨恨成為時代的情緒

第三折 滾繡球 賞析

1. 竇娥將一腔怒火傾向天地,是很正常的情緒反應。

2.天地指的是封建秩序,竇娥實則是罵當時的封建秩序 。

3.有著鮮明的社會批判性質,體現了作者思想高度。

4.竇娥無法擺脫對天地鬼神的信任和依賴,她也相信自己的冤屈一定能感天動地。

5.這也正是竇娥命運的可悲之處,體現了封建社會普通百姓求告無門,只能求助於天地的現象。

竇娥冤中曲詞特點

1.抒情性強,反覆渲染人物感情

2.樸素的本色,貼合人物處境和性格

本劇震撼人心的悲劇效果的**

1.竇娥的不幸命運

2.竇娥的美好品質和她含冤被斬之間形成的對比

3.竇娥強烈的抗爭精神

竇娥冤讀後感,竇娥冤讀後感100字

北棠傾 說明在當時社會的黑暗,統治者昏庸無能,汙吏眾多,使百姓民不聊生 竇娥冤讀後感 竇娥冤講的是 貧寒秀才竇天章上京求取功名,向寡婦蔡婆借貸盤纏。蔡婆早就看上了他的女兒瑞雲,乘機提出索要瑞雲做童養媳。端雲3歲喪母,7歲便到蔡婆家,改名竇娥。17歲時竇娥與蔡婆兒子成婚,一年後丈夫病故,婆媳相依為命。...

如何評價竇娥冤中的竇娥

冤死如何評價竇娥這一形象 關漢卿是我國戲劇史上最早 最偉大的戲劇作家。他的很多作品都反映了社會底層勞動婦女的命運,表達了對生活在社會底層勞動婦女的深切同情。竇娥冤 是中國古典四大悲劇之一,作者關漢卿塑造了竇娥這一平民婦女的典型形象。竇娥這個人物在世界文學歷史上是一個典型的悲劇代表。他筆下的竇娥是一個...

竇娥 的典故,竇娥冤中的四個典故

僅舉 竇娥冤 第二折竇娥的 梁州第七 一段曲子中就有許多典故 這一個似卓氏般當壚滌器,這一個似孟光般舉案齊眉 說的來藏頭蓋腳多伶俐,道著難曉,做出才知。舊恩忘卻,新愛偏宜 墳頭上土脈猶溼,架兒上又換新衣。那裡有奔喪處哭倒長城?那裡有浣紗時甘投大水?那裡有上山來便化頑石?這裡有卓文君當壚 孟光舉案 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