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
相近的詩句有:
1、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
2、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小山。
3、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這是我們小時候就學過的蘇軾的一首詩,這首詩傳誦甚廣,和李白的《靜夜思》有的一拼。
元豐七年,朝廷下詔讓蘇軾離開黃州,前往汝州任職。蘇軾在前往汝州的途中,打算順便去探望弟弟蘇轍,一路又與參寥子結伴到廬山,《題西林壁》即作於此時。
從正面看廬山連綿起伏,側邊看廬山山嶺聳立。從遠處、近處、高處、低處來看廬山,廬山的景觀也各不相同。我看不清廬山的真面目,那是因為我就處在廬山之中。
2樓:阿張
1、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陸游《遊山西村》)2、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蘇軾《題西林壁)3、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王之煥《登鸛雀樓》)4、沉舟側畔千帆過,並樹前頭萬木春。(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5、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朱熹《觀書有感》)6、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7、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杜甫《望嶽》)8、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蘇軾《惠崇〈春江晚景〉》)9、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王安石《等飛來峰》)10、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王灣《次北固山下》)11、等閒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朱熹《春日》)12、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劉禹錫《烏衣巷》)13、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離別》)
3樓:瘋狂糖果屋
1. 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
「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是宋代詩人王安石的作品《登飛來峰》中的一句詩。大意是:不怕飄浮在天空中的雲彩遮住眼睛,這是因為自身站在最高的山峰上。
出處:《登飛來峰》
(宋)王安石
飛來峰上千尋塔,
聞說雞鳴見日升。
不畏浮雲遮望眼,
只緣身在最高層。
2. 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宋代詩人陸游的作品《遊山西村》中的一句詩。比喻在遇到困難一種辦法不行時,用另一種辦法去解決。通過探索去發現答案。
出處:《遊山西村》
(宋)陸游
莫笑農家臘酒渾,
豐年留客足雞豚。
山重水複疑無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簫鼓追隨春社近,
衣冠儉樸古風存。
從今若許閒乘月,
拄杖無時夜叩門。
4樓:狗熊貓你在哪
《登飛來峰》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為身在最高層. 「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與蘇軾「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一脈相承,表現技法極為相似,王詩就肯定方面而言,比喻「掌握了正確的觀點的方法,認識達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過現...
與「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意思相近的俗語?
5樓:翻滾吧獨角獸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1、拓展俗語:
(1)身在福中不知福。
(2)有眼不識泰山。
(3)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
2、詩詞全文:
《題西林壁》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3、詩詞釋義:
從正面、側面看廬山山嶺連綿起伏、山峰聳立,從遠處、近處、高處、低處看廬山,廬山呈現各種不同的樣子。我之所以認不清廬山真正的面目,是因為我人身處在廬山之中。
4、詩詞賞析:
蘇軾由黃州貶赴汝州任團練副使時經過九江,遊覽廬山。瑰麗的山水觸發逸興壯思,於是寫下了若干首廬山記遊詩。《題西林壁》是遊觀廬山後的總結,它描寫廬山變化多姿的面貌,並借景說理,指出觀察問題應客觀全面,如果主觀片面,就得不出正確的結論。
5、人生寓意:
《題西林壁》不單單是詩人歌詠廬山的奇景偉觀,同時也是蘇軾以哲人的眼光從中得出的真理性的認識。由於這種認識是深刻的,是符合客觀規律的,所以詩中除了有谷峰的奇秀形象給人以美感之外,又有深永的哲理啟人心智。因此,這首小詩格外來得含蓄蘊藉,思致渺遠,使人百讀不厭。
6樓:開始開心心心念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與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與此詩句意思相同的一個四字詞語是什麼?
7樓:匿名使用者
當局者迷。比喻當事人身在局中,看不清事情的全貌。
8樓:匿名使用者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的詩意
9樓:一彈戲牡丹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的詩意是:我之所以認不清廬山真正的面目,是因為我人身處在廬山之中。
一、原文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二、譯文
從正面、側面看廬山山嶺連綿起伏、山峰聳立,從遠處、近處、高處、低處看廬山,廬山呈現各種不同的樣子。我之所以認不清廬山真正的面目,是因為我人身處在廬山之中。
三、作者出處
【作者】蘇軾 【朝代】宋 題西林壁
作品賞析
這是一首詩中有畫的寫景詩,又是一首哲理詩,哲理蘊含在對廬山景色的描繪之中。深入淺出,這正是蘇軾的一種語言特色。蘇軾寫詩,全無雕琢習氣。
詩人所追求的是用一種質樸無華、條暢流利的語言表現一種清新的、前人未曾道的意境;而這意境又是不時閃爍著熒熒的哲理之光。
詩人在四句詩中,概括地描繪了廬山的形象的特徵,同時又準確地指出看山不得要領的道理。鮮明的感性與明晰的理**織一起,互為因果,詩的形象因此昇華為理性王國裡的典型,這就是人們為什麼千百次的把後兩句當作哲理的警句的原因。
10樓:匿名使用者
1、釋義
我之所以認不清廬山真正的面目,是因為我人身處在廬山之中。
11樓:亦夢之城
1、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這兩句詩有著豐富的內涵,它啟迪人們認識為人處事的一個哲理——由於人們所處的地位不同,看問題的出發點不同,對客觀事物的認識難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認識事物的真相與全貌,必須超越狹小的範圍,擺脫主觀成見。
2、解釋:「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我之所以認不清廬山真正的面目,是因為我自身處在廬山之中。
3、出處:宋代文學家蘇軾的詩作《題西林壁》。
4、全詩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5、創作背景
蘇軾於神宗元豐七年(2023年)由黃州(治所在今湖北黃岡)貶所改遷汝州(治所在今河南臨汝) 團練副使,赴汝州時經過九江,與友人蔘寥同遊廬山。瑰麗的山水觸發逸興壯思,於是寫下了若干首廬山記遊詩。《題西林壁》是遊觀廬山後的總結。
據南宋施宿《東坡先生年譜》記載可知此詩約作於元豐七年五月間。
12樓:黎祖南
宋·蘇軾《題西林壁》詩:「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意思:認不清廬山本來的面目,因為自己在廬山裡。
鑑賞:「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說理,談遊山的體會。為什麼不能辨認廬山的真實面目呢?
因為身在廬山之中,視野為廬山的峰巒所侷限,看到的只是廬山的一峰一嶺一丘一壑,區域性而已,這必然帶有片面性。遊山所見如此,觀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這兩句詩有著豐富的內涵,它啟迪人們認識為人處事的一個哲理——由於人們所處的地位不同,看問題的出發點不同,對客觀事物的認識難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認識事物的真相與全貌,必須超越狹小的範圍,擺脫主觀成見。
差不多就是這樣啦~
這樣可以麼?
13樓:汪汪阿嚏
指當人處於事件中心的時候,往往不能一窺全貌,看不到問題的全部。正如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教導人們做任何事不要深陷其中,而要保持理智、清醒,多方面看問題,深思熟慮後再做決定。
14樓:匿名使用者
我之所以認不清廬山真正的面目 ,是因為我身處在廬山之中。
15樓:匿名使用者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的此怎麼解。
16樓:健康一家
不識廬山真面目;不知道廬山長什麼樣子
只緣身在此山中;看不清廬山的面只因為在山中一語概括;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緣;在
17樓:巨蟹牛牛牛
我看不清廬山的本來面目,只因為我身在廬山之中視野太狹窄了。
18樓:匿名使用者
因為人在廬山中看不見真的面目
19樓:夏爾love執事
看不清楚廬山的真實面目,那是因為自己站在廬山之中。
20樓:匿名使用者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我這首詩主要意思就是我之所以看不清廬山的真面目,是因為我身處在廬山之中。
21樓:健康
純屬抄襲
指當人處於事件中心的時候,往往不能一窺全貌,看不到問題的全部。正如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教導人們做任何事不要深陷其中,而要保持理智、清醒,多方面看問題,深思熟慮後再做決定
22樓:匿名使用者
這樣美妙的廬山,作者不能看清它的真面目,為什麼呢?經過思考,作者悟出了一個深奧的道理:原來我身在此山中!
人身處其中,就難以客觀的瞭解事物的真面目。
23樓:百度使用者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24樓:匿名使用者
就是身處與其中反而就看不清事實真相了,就是旁觀者清當局者迷.
25樓:匿名使用者
你傻呀這都不會,如果不會自己想,沒人教你。
26樓:匿名使用者
廬山非常非常的大一眼看不到邊,我如果生長在山中都好。
27樓:籙過
之所以辨不清廬山真正的面目,是因為我人身處在廬山之中。
28樓:匿名使用者
我理解,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的詩意是這個人去了廬山以後,進到廬山裡面就無法遠處**廬山的真面目,只因為遊客你深入其中了。
29樓:李文林李倩
不是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這是白經理為廬山寫的一首詩,告訴我們就是說我們要從各個不同的角度去看問題,不要不要,不要從一個角度去這個思考。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還有哪些這麼有哲理的詩句?
30樓:
陸游 宋《遊山西村》: 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釋義:山巒重疊水流曲折正擔心無路可走,柳綠花豔忽然眼前又出現一個山村。
釋義;若想把千里的風光景物看夠,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層城樓。
3. 蘇軾 宋《題西林壁》: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釋義:我之所以認不清廬山真正的面目,是因為我人身處在廬山之中。
4.蘇軾 宋《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
釋義:人有悲歡離合的變遷,月有陰晴圓缺的轉換,這種事自古來難以周全。
5. 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釋義:沉船的旁邊正有千艘船駛過,病樹的前頭卻也是萬木爭春。
6.蘇軾 宋《浣溪沙·遊蘄水清泉寺》: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髮唱黃雞。
釋義:誰說人生就不能再回到少年時期? 門前的溪水還能向西邊流淌!不要在老年感嘆時光的飛逝啊!
7.杜甫 唐代《望嶽》: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釋義:定要登上泰山頂峰,俯瞰群山,豪情滿懷。
8.李白 唐代《宣州謝脁樓餞別校書叔雲 / 陪侍御叔華登樓歌》: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
釋義:抽刀切斷水流,水波奔流更暢;舉杯想要銷愁,愁思更加濃烈。
9.元稹 唐代《離思五首·其四》: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
釋義:曾經到臨過滄海,別處的水就不足為顧;若除了巫山,別處的雲便不稱其為雲。
10.賈島 唐代《尋隱者不遇 / 孫革訪羊尊師詩》: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
釋義:還指著高山說,就在這座山中,
可是林深雲密,我也不知道他到底在哪。
《題西林壁》(宋 蘇軾)
橫看成嶺側成峰, 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 只緣身在此山中。
【哲理】人們觀察事物的立場不同,就會得到不同的結論。人們只有擺脫了主客觀的侷限,置身廬山之外,**遠矚,才能真正看清廬山的真面目。要認清事物的本質,就必須從各個角度去觀察,既要客觀,又要全面。
登飛來峰 飛來山上千尋塔, 聞說雞鳴見日升。 不畏浮雲遮望眼, 自緣身在最高層。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句意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的意思是為什麼不能辨認廬山的真實面目呢?因為身在廬山之中,視野為廬山的峰巒所侷限,看到的只是廬山的一峰一嶺一丘一壑,區域性而已,這必然帶有片面性。遊山所見如此,觀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該句詩出自北宋詩人蘇軾的 題西林壁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的不識是什麼意思
不識 是認不清 不能辨認的意思。原文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意思 從正面 側面看廬山,山嶺連綿起伏 山峰聳立,從遠處 近處 高處 低處看廬山,廬山呈現各種不同的樣子,我之所以認不清廬山真正的面目,是因為我身處在廬山之中。賞析 詩人先很真實的寫遊山所見,展示廬...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現在人們常常引用這兩句詩幹什麼
因為這是一首充滿哲理的詩。不識廬山真面目 只緣身在此山中 蘊含的人生哲理 倘若走出山外面 再看廬山便不同 廬山究竟有多大 便會完全在眼中 何處花香有鳥語 何處流水響叮咚 何處能通山上去 何處人行會失蹤 若能細心去觀察 瞭如指掌全知情 將人與山來比喻 道理一樣能相同 欲求瞭解你自己 心靈便要到空中 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