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卑族在西晉是居住在哪條大河流域

時間 2025-01-14 02:45:18

1樓:safg白羊

漢武帝大敗匈奴,徙烏桓於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五郡塞外,鮮卑人隨之南遷烏桓故地饒樂水(今西拉木倫河)流域,一部分(拓跋部)則南遷至大澤(呼倫貝爾草原)。

鮮卑族的發源地是**

2樓:杜興華動物說

鮮卑族發源於鮮卑山(即今內蒙古呼倫貝爾奧克里堆山),是先秦東胡族的一支。而在歷史上開創了北魏叱吒一時鮮卑拓跋部則起源於大鮮卑山(即大興安嶺)。

鮮卑是繼匈奴之後在蒙古高原崛起的古代遊牧民族,是魏晉南北朝對中國影響最大的遊牧民族。秦漢之際,東胡被匈奴冒頓單于打敗,分為兩部,分別退保烏桓山和鮮卑山,均以山名作族名,形成烏桓和鮮卑,受匈奴統治,所以鮮卑一些風俗習慣與烏桓、匈奴相似。

鮮卑族發源地是今**

3樓:迷途羔羊

1980年7月,原呼倫貝爾盟文物站站長公尺文平先生等學者經多次實地考察與研究,終在嘎仙洞內發現北魏太平真君四年「祝文」刻辭。與《魏書》記載 「…先帝舊墟,石室南北九十步,東西四十步,高七十尺」,並「刊祝文於室之壁而還」基本相符。

至此,因鮮卑山而得名的鮮卑族發源地之謎被徹底解開了。

發現嘎仙洞。

烏洛侯國,在地豆於之北,……世祖真君四年來朝,稱其國西北有國家先帝 舊墟,石室南北九十步,東西四十步,高七十尺,室有神靈,民多祈請。世祖遣 中書侍郎李敞告祭焉。刊祝文於室之壁而還。

魏書·烏洛侯傳》

這是史書中關於鮮卑發源地最詳細的記載,後世學者根據這些記載和有關鮮卑的考古發現推斷,「拓跋鮮卑的最初起源地在今蒙古高原的東北角,即今額爾 古納河的東南」,「烏洛侯國在今黑龍江省之嫩江流域甚明。嫩江流域的西北為額爾古納河。魏之祖先的石室當在二河之間的大興安嶺山脈之內。

1979年,公尺文平先生在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開始找鮮卑石室 。1979年9月,公尺文平先生等首次探查嘎仙洞之後推測嘎仙洞即鮮卑石室。為了證實此推測,1980年1月、6月、7月,公尺文平先生等又三次探查嘎仙洞,終於在第四次探查時找到了北魏太平真君四年 (443年)李敞等人鑿刻在石壁上的祝文,隨後加以拓 印,並測繪了嘎仙洞遺址平面圖,在洞口和石刻壁下以探溝形式進行了試掘,首次較為科學地記錄了嘎仙洞遺址的內部結構和遺蹟情況。

嘎仙洞遺址的洞口略呈三角形,寬約20公尺、高12公尺;洞內地面大部分較平坦,往裡逐漸上坡,依次可分為前廳、大廳、高廳 和後廳四個部分。前廳長約28、寬約18公尺,地面平坦而稍低於洞口。石刻祝文鐫刻在距洞口15公尺處的西側洞壁上,東壁亦有一經修鑿的平面,與西壁祝文相對,無刻字。

大廳較前廳稍寬,寬約20公尺、長約38公尺、高10-12公尺,地面漸高,稍向上傾斜,大廳**有一塊不規則的巨石,底下有三塊石頭承託,被稱為「石桌」。高廳由大廳稍拐向北,順斜坡拐 向左前方,越往裡越窄,在東壁上方距地面12公尺處有一小洞。後廳是從高廳拐向左上方的斜洞,洞盡頭最高處較平整,寬約9公尺、高6-7公尺,上部東西各有一壁龕狀耳室。

1980年8月和10月,學者對嘎仙洞進行了清理發掘,出土的遺物有陶器、石器、骨角器、銅器、鐵器及大量獸骨。陶器大多是手製夾砂,種類單一,沒有壺、瓶、盆、碗等其他器物;顏色單一,紋飾簡單,以黑褐陶為主,

鮮卑族在歷史上叱吒一時,他們的發源地究竟是**?

4樓:職場達人陶陶

古代的鮮卑族是發源於西北一帶的地區,往往是少數民族,他們民風彪悍,在西北部威懾中原,他們是草原部落,他們的騎馬戰術超強。

5樓:情感中的小確幸

據說鮮卑族的發源地就是嘎仙洞,乙個沒有什麼名氣的破山洞,聽著匪夷所思。

6樓:大個講文化

鮮卑族得人民都擅長騎馬射箭,所以猜測他們得發源地應該是在北方得草原上,當然也有人說鮮卑族最開始得時候是住的山洞裡的。

7樓:小菜哦

根據歷史資料的查證應該是嘎仙洞,乙個非常不起眼的小洞,也是這個小洞誕生了讓後世人側目的鮮卑族。

8樓:職場解惑七七

鮮卑族的起源地來自於北方草原中的乙個不起眼的天然山洞,這個山洞名叫嘎仙洞,現坐落於內蒙古呼倫貝爾地區。

9樓:職場摸魚的貓

鮮卑族的發源地應該是在北方的草原地區,他們和許多草原民族一樣,都非常擅長騎馬射箭,所以才能在歷史上有所地位。

10樓:網友

鮮卑族的起源地其實是乙個北方自然形成的嘎仙洞,這個地方對鮮卑族來說是乙個特別重要的地方,在他們心裡這是乙個神聖之地。

古代鮮卑族的後裔,是現在的哪個民族

11樓:網友

錫伯族是古代鮮卑人的後裔。鮮卑最初遊牧於大興安嶺東麓,世代以狩獵、捕魚為生。16世紀編入蒙古「八旗」後,其社會組織發生了急劇變化,生產上轉入穩定的農業經濟。

18世紀中葉,清**為鞏固西北邊防,將部分錫伯族遷往新疆,爾後這些錫伯族在伊犁河谷屯田定居,開拓了自己的第二故鄉。

錫伯」是本民族的自稱。口語稱siwe,書面語稱sibe.歷史上有「須卜」、「室韋」、「失韋」、「失比」、「西伯」、「席伯」、「席北」、「史伯」、「錫窩」等不同譯音,都是siwe的同音異寫。

錫伯族的祖先是東胡系的拓跋鮮卑。早在東漢以前就活動在大興安嶺北段以「嘎善洞」為中心的地帶,以「畜牧遷徙,射獵為業」.西元48年以後從大興安嶺遷移到呼倫貝爾地區。

此後又往南遷徙。386年,拓跋鮮卑的大部分進入中原,建立北魏政權,而另一部分以「室韋」為號,在嫩江左岸的綽爾河、洮兒河等河流域活動,其中的一部分室韋成為錫伯族的祖先。

在唐代,綽爾河流域的錫伯族先祖歸屬於唐。遼代,受契丹統治,多數人開始從事農業。遼亡金興,錫伯族先祖又處在女真統治之下。

元代,開始被蒙古族統治。元、明至清初,錫伯族處在蒙古兀良哈三衛中的福餘衛的統轄之下。1593年,錫伯族出兵隨科爾沁、葉赫、哈達等組成九部聯軍(3萬人馬),與努爾哈赤交戰兵敗,從此,錫伯族開始部分地歸屬滿洲。

1636-1648年間,錫伯族軍民同科爾沁蒙古一起被清**編入旗兵,成為蒙古八旗的一部分。1692年科爾沁蒙古統治者將所屬錫伯族軍民進獻給清**,從此錫伯族擺脫了蒙古統治階級的統治,開始被滿族統治階級控制,並被編入滿洲八旗,移防黑龍江、吉林各地。1764年,清**為了加強伊犁地區的駐防力量,抽調3000多名錫伯族軍民遷徙到伊犁。

從此,錫伯族形成了東西分居、小聚居大分散的局面。

錫伯族軍民遷到察布查爾地區後,一直擔負著屯墾戍邊的繁重任務。從1765年組成錫伯營到伊犁辛亥革命,錫伯族一直是戰時從徵,平時生產,過著準軍事化的生活。200多年來,為保衛邊疆、平定內亂、抵禦外侮、建設邊陲做出了很大貢獻。

察布查爾錫伯族長期以來保持著自己的傳統文化與習俗。

12樓:oo迪桉

遷入長城內的鮮卑族後裔現在絕大大部分都是漢族,已無法分辨。

13樓:獨愛萬寶路

鮮卑族很久之前建立北魏政權,之後他們積極融入漢族,成為現在漢族族源的重要源頭,沒有進入中原地區的鮮卑人在清代屬於滿洲八旗,新中國以後把他們定名為錫伯族,錫伯族與現代漢族屬於近親民族!

14樓:一指緋紅

你要是說最早的鮮卑族。那麼應該屬於混種。哈薩克和蒙古的混合體。

也有俄羅斯和蒙古混合的。這很容易分辨,因為他們長相異與漢人。所以才會吃人啊。

八王之亂時,拿漢族少女當糧食的就是最早的鮮卑族。

鮮卑族發源地是今哪裡?鮮卑族是現在哪個民族

廢話我不多說了!鮮卑族是東胡族群的一種,自稱發源於大鮮卑山,但是其遷徙頻繁,每到一個有山地區,就把這裡的山叫鮮卑山,所以很難考證其真正的源地,目前一些學者認為鮮卑山可能就是今天的大興安嶺北麓!要找鮮卑的舊墟石宰,先要找到 大鮮卑山 在大興安嶺。鮮卑族是現在哪個民族 鮮卑族是現在的錫伯族。錫伯族是古代...

古代的鮮卑族氐族羌族匈奴羯族現在各指

古代的鮮卑族和氐族現在指漢族 羌族現在還是羌族 匈奴滅族或漢化了 羯族滅族了。一 鮮卑族和氐族 漢化了,成了漢族,這兩個民族的血統遺傳可能發生在很多人身上。二 羌族 現在還是羌族 雖然被漢族和藏族慢慢侵迫 但至今還保持著本民族的特色和傳統並有一定的地域分佈和人口數量。三 匈奴族說起來比較複雜,但現在...

契丹族的祖先是鮮卑族 柔然族還是其他民族

小月愛你 契丹是我國古代北方的一個遊牧民族,最早記載見於 魏書 魏書 在記載與北魏政權聯絡和交往的各部族時,首次為契丹和與它關係密切的庫莫奚 也是中國古代北方的一個少數民族,原與契丹同屬一支,後分開,再後又被契丹吞併 立了專傳。此後,北史 隋書 舊唐書 新唐書 舊五代史 新五代史 以及 唐會要 五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