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農業從集體勞作到個人勞作是進步還是退步?

時間 2025-01-07 23:20:20

1樓:拱昱

是社會的進步。

古代農業從集體勞作到個人勞作是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而進行的,隨著鐵器、耕牛的普及,社會生產力得到快速發展,生產效率也越來越高,進而古代農業發展也是越來越好。

2樓:網友

為什麼呢?首先,集體勞作是因為生產力水平低下導致的,比如原始社會時期人們用石器、骨器、木器等去勞動,效率自然不高。因為效率不高,人們就必須通過集體勞動來保證自己能夠生存下去。

而到了後來,由於青銅器,鐵器,甚至牛耕出現,再到現在的機械化農業。都是由於生產力水平進步了,個體勞動能夠保證自己的食物**,人類也就由集體勞作發展到個體勞作。

不當之處,敬請指正。

3樓:庫珈藍瑞

古代農業從集體勞作到個人勞作。是一種進步 。因為有很多人從事的勞動 變成能夠個人勞作就能完成的 。本身就是勞作技能的進步 ,能節省人力 高了生產力 和效率!

4樓:吾影

古代農業從集體勞作到個人勞作是進步,說明勞作技能提高,生產力提高的同時也產生其他生產生活內容,如作坊店鋪等。

5樓:網友

都是一種進步,要不然不會有我們的今天。

就古代中國勞作方式的發展談談你的認識

6樓:

摘要。您好,中國古代勞作方式主要為男耕女織。

就古代中國勞作方式的發展談談你的認識。

您好,中國古代勞作方式主要為男耕女織。

對男耕女織如尺的認識:①較穩定,有較高的積極悉慧性,是中國古代賦稅徭役的主要承擔者,在封建社會形成和發展時期適應了生產力發展,促進了農業精耕細作的生產。②狹小的生產規模和簡單的性別分工,阻渣陸高礙社會分工和交換經濟發展,到封建社會後期,成為阻礙生產發展的主要因素。

古代集體耕作

7樓:欒漪巨集春翠

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春秋戰國時期,隨著鐵農具和牛耕的推廣使手鉛碰用,生產力獲得了巨大的發展,「個體農耕」取代了「千耦激塵其耘」,「千畢談耦其耘」的現象應出現於西周時期.

故選a.

古代勞動人民在農業方面面臨怎樣的情況?

8樓:北京創典文化

雖說自古以農業為立國之本,但是我國西部是高山、沙漠,東南部陸首丘陵起伏蜿蜒,僅東北、華北、長江中下游一帶有平原,發展農業的自然條件並不好。

同宴納時,我國曆來就以人口眾多著稱,如何利用和開發土地多種晌悉沒穀物,解決吃飯問題,一直是擺在人們面前的頭等大事。

在這種情況下,古代勞動人民開動腦筋,在利用和開發土地方面表現出來的卓越智慧,令人讚歎。

中國古代農業生產模式由集體勞動向個體勞動轉變說明了什麼?

9樓:網友

說明了中國的領導者在一步步的進步,知道集體模式大部分人都在磨洋工,也說明中國的農業的發展。

10樓:玉皇大帝

說明了,生產工具不斷完善,生產知識掌握。可以個人進行生產了。

什麼時期由於工具落後,人們集體耕作,史稱什麼

11樓:感恩人大

一、西周時期,由於工具落後,人們集體耕種,史稱「千耦其耘」

二、依據北師大版初中歷史七年級上冊第8課鐵器牛耕引發的社會變革,第一子目從千耦其耘到個體農耕中內容:「人們通常在貴族的天地中集體耕作,古書中把這種大規模的集體耕作描寫為『千耦其耘』。」

什麼是農業模式古代都有什麼農業模式

不如笙歌 我理解的農業模式是,農業生產的方式和農業產業的多元化發展,古代的刀耕火種,小農經濟模式,現代的機械自動化農業,生態農業,農業產業化模式。概念很大。中國古代農業的特點概括為三點 一 農業技術的主流是精耕細作 二 以種植業為中心 農牧結合 綜合經營的廣大農區與以遊牧為主的廣大牧區同時並存和相互...

中國古代農業經濟的特點有哪些,中國古代農業經濟的基本特點是什麼?

情歌悠揚 中國古代農業的基本特點 1 以種植業為主,家畜飼養業為輔。2 借用牛耕和不斷改良生產工具,生產技術,使精耕細作農業生產模式日益完善。3 男耕女織式 的經營方式 星隨我動 小農經濟是長期以來中國封建社會農業生產的基本模式.它以家庭為生產 生活單位,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結合,生產的主要目的是滿足自...

中國的農業成就,中國古代主要農業成就都有那些?

25年來,中國堅定不移地推進改革開放,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初步建立,開放型經濟已經形成,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不斷增強,各項社會事業全面發展,人民生活總體上實現了由溫飽到小康的歷史性跨越。從1978年至2003年的25年間,中國經濟年均增長9 4 25年前,中國年國內生產總值為 1473億美元,去年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