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想太多隻會難過
山東民俗文化由古至今,因移民、交通、外出謀職等原因,不斷發生地域之間的交流,表現於民俗演變,形成了吸收與開放兼有的態勢。
因移民而帶來的民俗文化對山東民俗產生了深刻影響。明初推行"移民寬鄉"的民墾政策,從明洪武二年到永樂年間大批移民由山西洪洞縣大槐樹遷至德州、濱州、聊城、泰安、菏澤、濟寧一帶,其中一部分又先後由濱州一帶東遷。這樣,山西移民幾乎遍佈山東各地。
山西民俗影響山東,如寒食節不生火做飯。魯西北數縣居民(今聊城一帶),許多是明代初年由直隸(今河北省)棗強縣移民而來,他們居住的地方,年畫、泥玩具等民間藝術品,至今與棗強風格相近。明初由四川移民到山東的多集中在萊州,因此,萊州風俗多有與東鄰不相同,還有許多市地有移民至山東各地,民俗也各異。
元、明、清三代繁盛一時的京杭大運河沿岸的碼頭城鎮,如山東地段的德州、臨清、聊城(東昌)、濟寧等,受南北漕運影響,風俗與山東其它地區多有不同。這些城鎮中大多都有一個竹竿巷,集中了江南常見的竹編店鋪,街面上開設的茶館,其鋪面格局,賣茶、飲茶大致相同。濟寧的玉堂醬園由蘇州沿運河遷入,其產品至今保持著江南風格,並且仍用"姑蘇老店"的招牌。
外出謀職帶來民俗文化交流的典型事例,當數歷史上的山東人下關東,或稱"闖關東"。山東人下關東大致有兩種不同型別:一種是攜家移住東北家村和山區,帶有逃荒性質,俗謂"被逼無奈闖關東";一種是家在山東,但大半生在東北做生意,俗稱"住地場"。
他們將山東的風俗帶去東北,又將東北的習俗攜回山東。長期的交流使兩地的民俗文化有了許多相似之處,特別是一些內容相同的民間故事,如禿尾巴老李和人蔘的故事等,在山東與東北同樣廣泛流傳。山東風俗受東北影響以膠東最為突出。
看著辦把 我也是查的
2樓:匿名使用者
維吾爾族 維吾爾族的住宅,多成院落,一般大門忌朝西開。房屋呈方形,有較深的前廊,庭院多栽花卉、葡萄、果樹,打掃得十分潔淨。室內砌土炕,牆上掛壁毯,開壁龕,並飾以多種花卉圖案。
飲食方面,他們以麵粉、大米為主食,喜喝奶茶,佐以麵粉烤制的饢。飯菜種類很多,有抓飯。肉粥、拉麵、湯麵、薄皮包子、烤包子、油塔子、烤肉等。
喜歡吃甜瓜、西瓜、葡萄、蘋果、梨、杏、石榴等水果,主要吃牛、羊肉以及雞、鴨、魚肉;禁食豬肉、驢肉、食肉動物及凶禽猛獸;禁食一切動物的血。
3樓:
艾虎,舊時端午節驅邪辟祟之物,也作裝飾品。我國古代視虎為神獸,俗以為可以鎮祟辟邪、保佑安寧。《風俗通》雲:
「虎者陽物,百獸之長也。能噬食鬼魅,……亦辟惡」。故民間多取虎為辟邪之用,其中尤以端午節的艾虎為最具特色。
艾虎或以艾編剪而成,或剪綵為虎,粘以艾葉,佩戴於髮際身畔。端午節飾戴艾虎的風習已經有千年以上的歷史。宋陳元規《歲時廣記》引《歲時雜記》:
「端午以艾為虎形,至有如黑豆大者,或剪綵為小虎,粘艾葉以戴之。王沂公《端午帖子》詩:『釵頭艾虎闢群邪,曉駕祥雲七寶車』。
」又清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每至端陽,閨閣中之巧者,用綾羅製成小虎及粽子……以綵線穿之,懸於釵頭,或繫於小兒之背,古詩云:『玉燕釵頭艾虎輕』,即此意也。」
4樓:幻想多姿
年糕(nián-gāo,rise cake; new year cake)是用黏性大的米或米粉蒸成的糕,是農曆年的應時食品。春節,我國很多地區都有講究吃年糕。年糕有黃、白兩色,象徵金銀,年糕又稱「年年糕」,與「年年高」諧音,寓意著人們的工作和生活一年比一年提高。
所以前人有詩稱年糕:「年糕寓意稍雲深,白色如銀黃色金。年歲盼高時時利,虔誠默祝望財臨。
」另有老北京傳統老字號以「年糕錢」為名。
5樓:匿名使用者
傣族;潑水節 藏族;藏曆新年
6樓:匿名使用者
看著辦把 我也是查的.
求關於民風民俗的資料!開主題班會用的!急!!!!!!!!! 拜託了!!!!!好的追加分!!
中國的民風民俗 急需!!!!!!!!!!!!!!!!
7樓:匿名使用者
可以看看中國自助遊
向我就是白族人
求關於各地民風民俗的資料!!!!
8樓:匿名使用者
德昂人也過潑水復
節,時制間在清明節後的第七bai天,除了潑水祝福和du跳象腳鼓舞等節目與傣zhi族潑水節一dao致外,德昂族潑水節最具特色的習俗是為長輩洗手洗腳。屆時,每家的晚輩年輕人要準備一盆熱水,端來放在堂屋**,把家裡的父母等長輩請出來坐在堂上,向他們叩頭請罪,請他們原諒晚輩的一年來不孝順的地方。長輩們也要檢討一年來在為晚輩樹立榜樣方面做得不足的地方。
然後,晚輩為長輩洗手洗腳,同時互祝來年在和睦、勤勞的氣氛中度過。如果父母去世,兄長、姐姐和嫂嫂、姐夫就成為洗手洗腳的物件。
這個習俗**於一個古老的傳說:一個忤逆的兒子在清明節後第七天在山上幹活,看到雛鳥反哺的情景,有所感悟,決心好好待奉母親,這時,他母親正在向山上走來,為兒子送飯,不小心滑了一跤。兒子趕來扶她,她卻以為兒子要來打她,一頭撞死在樹上。
兒子痛悔莫及,把樹砍下來雕成一尊母親雕像,每年清明後第七天都要把雕像浸到灑著花瓣的溫水中清洗。以後就演變為一種習俗
9樓:深愛棒棒糖
壯族「三月三」
■ 節日時段
■ 節日**
三月三是壯族人民的傳統節日,對歌又是三月三的一項主要活動,因此又稱「歌圩」或「歌節」。
歌圩,是壯族民間傳統文化活動的,也是男女青年進行社交的場所。壯族歌圩,在長期發展的過程中有著許多動人的傳說。其中比較流行的是「賽歌擇婿」的故事。
傳說在以前,有位壯族老歌手的閨女長的十分美麗,又很會唱山歌,老人希望挑選一位歌才出眾的青年為婿。各地青年歌手紛紛趕來,賽歌求婚,從此就形成了定期的賽歌集會。阿昌族會街節是戶撒和臘撒地區的傳統節日。
過去多在農曆九月中旬舉行,一般持續5 天左右,現在已改在國慶節前後的三天舉行。
■ 慶祝方式
「三月三」,方圓數十里的男女青年,都興高采烈地穿上節日盛裝趕來參加,少者幾百人,多達數千人或上萬人。頓時,人山人海,歌聲嘹亮,成了歌的海洋。搭綵棚、擺歌臺、拋綵球、擇佳偶,別有風情。
在歌圩上,各村屯的男女青年,各自三五或群,尋找別村的青年,集體對唱山歌。通常由男青年主動先唱「遊覽歌」,觀察物色對手;遇有比較合適的物件,便唱「見面歌」和「邀請歌」;得到女方答應,就唱「詢問歌」;彼此互相瞭解,便唱「愛慕歌」、「交情歌」;分別時則唱「送別歌」,歌詞隨編隨唱,比喻貼切,親切感人,青年男女經過對歌后接觸,建立一定感情,相約下次歌圩再會。
歌圩上,除對歌外,還舉行豐富多彩的遊戲活動。有精彩的拋繡球,有趣的碰紅蛋,熱鬧的放花炮,以及演出群眾喜聞樂見的壯戲等。
德昂族「潑水節」
■ 節日時段
公曆4 月中旬左右
■ 節日**
德昂人也過潑水節,時間在清明節後的第七天,除了潑水祝福和跳象腳鼓舞等節目與傣族潑水節一致外,德昂族潑水節最具特色的習俗是為長輩洗手洗腳。屆時,每家的晚輩年輕人要準備一盆熱水,端來放在堂屋**,把家裡的父母等長輩請出來坐在堂上,向他們叩頭請罪,請他們原諒晚輩的一年來不孝順的地方。長輩們也要檢討一年來在為晚輩樹立榜樣方面做得不足的地方。
然後,晚輩為長輩洗手洗腳,同時互祝來年在和睦、勤勞的氣氛中度過。如果父母去世,兄長、姐姐和嫂嫂、姐夫就成為洗手洗腳的物件。
這個習俗**於一個古老的傳說:一個忤逆的兒子在清明節後第七天在山上幹活,看到雛鳥反哺的情景,有所感悟,決心好好待奉母親,這時,他母親正在向山上走來,為兒子送飯,不小心滑了一跤。兒子趕來扶她,她卻以為兒子要來打她,一頭撞死在樹上。
兒子痛悔莫及,把樹砍下來雕成一尊母親雕像,每年清明後第七天都要把雕像浸到灑著花瓣的溫水中清洗。以後就演變為一種習俗。
■ 慶祝方式
德昂族潑水節與傣族的潑水節又相似又不同,多在公曆4 月中旬左右舉行。臨近節日,人們忙著制新衣,做米粑,制好水龍、水桶等潑水工具。老年信徒們齊集佛寺,搭建潑水節時為釋迦牟尼雕像洗塵的小屋、架好水龍。
水龍是由一根粗木頭雕鑿而成,長約四五米,彩繪一新,上有槽口。潑水時,姑娘提桶端盆,把吉祥之水倒入槽中,流向小屋的的佛像,為佛洗塵。然後,由德高望重的長者手持鮮花,蘸水輕輕地灑向周圍的人群,向大家祝福,祝賀新年的開始。
這時,人們開始興奮起來,紛紛互相祝賀新年,年輕人將水桶高高舉頭頂,將水滴灑在老年人的手上,祝願人們生活快樂、健康長壽。老人們則伸出雙手,將水棒在手中,口唸祝詞,為年輕人道喜、祝福。這種儀式之後,人們便以象腳鼓為前導,排成長隊,擁向泉邊、河畔,唱歌、跳舞,互相追逐、潑水。
潑水節既是德昂族人民歡度新年的典禮,又是男女青年談情說愛、尋找心上人的好時機。德昂族流行一種贈竹籃子,並乘夜深人靜串姑娘時,將籃子分別送給自己所中意的姑娘,最漂亮的那隻,要送給自己最喜愛的姑娘,以此表達自己的愛意,試探對方的反應。因此,這時每個姑娘往往都能收到好幾個竹籃,然而姑娘究竟鍾情於誰呢?
這就要看潑水節那天姑娘背的是誰送她的那隻竹籃了。到了這一天,姑娘們人人都背上了一個精緻美觀的竹籃,但究竟是誰的呢?這下可忙壞了小夥子們,他們睜圓雙眼,緊盯著姑娘們身上的竹籃,仔細辨認著心上人所背的是否是自己送給她的那隻竹籃。
對對情人相遇後,便互相盡情地潑水、嬉戲,以表達自己激動、喜悅的心情。
藏族香浪節
■ 節日時段
每年的農曆六月十五前後。
■ 節日**
藏語「香浪」是採薪的意思。每逢六月,草原上氣候宜人,奶甜肉香,寺院的僧人便藉口採薪,到野外與家人團聚。後來沿襲成俗,至今已有數百年的歷史。
■ 慶祝方式
每年的農曆六月十五前後,夏河一帶的藏族人民總要帶上帳篷和豐盛的食品,到風景秀麗的草灘山野遊樂幾天,歡渡傳統的香浪節。節日的前一天日出之前,人們來到有拉再(祭祀石塔)的山頭上,煨桑祭神,祈求神靈的保佑。賽馬、賽犛牛、摔跤、拔河,是人們歡迎的專案,男女老少都踴躍參加。
入夜,能歌善舞的藏胞,在熊熊燃燒的篝火邊,唱起悠揚動聽的歌曲,翩翩起舞,盡情歡樂,直到深夜。
苗族花山節
■ 節日時段
正月■ 節日**
阿昌族會街節是戶撒和臘撒地區的傳統節日。過去多在農曆九月中旬舉行,一般持續5天左右,現在已改在國慶節前後的三天舉行。農曆正月初二至初七,是雲南屏邊、蒙自、河口等地苗族人民一年一度的「踩花山」節。
每到這個時候,來自各村各寨的苗族人民,潮水般地從四面八方湧向幾個苗村寨之間的開闊坡地上。「花杆」是踩花山節的重要標誌,一般選擇挺直高大的青松或柏樹,扎以鮮花、彩旗。定花村的人(又稱花杆頭)是大家公認的「好心腸的人」。
這人必須在節日的第一個早晨,趁太陽出山以前把花杆豎好。
「踩花山」這天,首先由「花杆頭」向前來參加「踩花山」的人敬酒,祝福,隨後宣佈「踩花山」節開始。這時,花山場內外鑼鼓齊鳴,鞭炮聲、銅炮槍聲此起彼伏,鮮花、彩旗迎風招展,各種歡慶活動先後開始進行。青年男女有的對唱山歌,有的跳三步舞、蹬腳舞,有的打「蘆笙架」(用蘆笙對調),有的跳獅子舞,還有的鬥牛,整個花山場上一片歡騰。
一年一度的「踩花山」節,又是苗族青年男女相互傾吐愛情、定樣結友的美好時機。青年男女,一旦相愛,男的要以花裹腳,用花圍腰帶贈送姑娘,而女的也以自己千針萬線親手繡制的花帕、包頭回贈。
滇東北和滇南一帶苗族,每年農曆六月六日過「踩花山節」。傳說古時苗族戰敗流落異鄉,想起祖先東逃西散的苦,傷心落淚。一年六月初六,祖先顯靈,勸他們不要太難過,應該到高山頂上吹蘆笙、唱歌跳舞給我們看。
說完天上落下一朵花,掛在一棵樹上。大家圍著這棵樹歌舞,吹蘆笙,這年的莊稼長得特別好。從此後,每年六月六,苗家都要穿上節日盛裝,到高山上栽一棵花樹,舉行對歌、跳蘆笙舞、鬥牛、跳獅子舞、爬花杆等活動。
其中,引人注目的是爬花杆,誰爬得高,就把一個豬頭和好酒獎給誰。跳獅子舞也是節日的重要活動之一,如果哪一架獅子跳的好,爬得高,也有酒和豬頭獎賞;節日期間還進行鬥牛,屆時,鬥牛愛好者從各地牽來高大雄壯的大黃牛,一頭頭精神抖擻,開上去難估勝負。優勝牛由主人牽到花杆前,繞杆一週,然後披紅掛綵。
關於民風民俗的詞語,要16個描寫民風民俗的成語
月土環球 田家元日 唐 孟浩然 昨夜鬥回北,今朝歲起東 我年已強壯,無祿尚憂農。桑野就耕父,荷鋤隨牧童 田家佔氣候,共說此年豐。賣痴呆詞 唐 范成大 除夕更闌人不睡,厭禳鈍滯迫新歲 小兒呼叫走長街,雲有痴呆召人賣。除夜 唐 來鵠 事關休慼已成空,萬里相思一夜中。愁到曉雞聲絕後,又將憔悴見春風。元日 ...
很少的幾句話,1很少的幾句話()言( )語
尖言冷語 謂言語尖刻 出言吐語 見 出言吐氣 多言多語 謂不該說而說 風言醋語 散佈含有嫉妒性的中傷之言 風言風語 指沒有根據或惡意中傷的話。私下議論或暗中散佈某種傳說風言霧語 指隱約其辭的傳聞 風言影語 捕風捉影的話語 輕言輕語 形容說話聲音極輕微 輕言軟語 見 輕言細語 輕言細語 形容說話輕而柔...
古詩中的民風民俗,關於民風民俗的古詩
夏侯音禕 只想起來這些,希望能幫到你 元日 宋 王安石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與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清明 宋 王禹俏 無花無酒過清明,興味蕭然似野僧。昨日鄰家乞新火,曉窗分與讀書燈。蘇堤清明即事 重陽節醉花陰 李清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