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冬天之雪
福建沒有過年吃餃子的傳統,都是吃年糕。因為年糕諧音「年高」,春節吃年糕,寓意萬事如意年年高。年糕的式樣有方塊狀的黃、白年糕,象徵著**、**,寄寓新年發財的意思。
吃完年糕,大人們「攻戰四方城」,小孩們嬉笑玩耍,好不熱鬧。大家都等著辭舊迎新的時刻。
除夕零點的時候,開啟大門,開正又叫開大門。開大門者必須是一家之長,一般是父親,希望他能在新的一年中給大家帶來吉祥與福祉。同時焚香點燭,燃放鞭炮,既表示新的一年開始,也祈求吉利和順。
祀神在「開正」之後,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儀式。祀神主要包括祭祀天地、家神及祖先。祭祀之前,在廳堂的長案上事先擺好供品。
供品一般是酒、果品(多為柑或桔)、年糕以及插著紅紙花的「歲飯」、鮮花。
祀神時,由家中長者主持,全家穿戴一新,先祭拜天地神明,焚香點燭,燒金紙,祈求新的一年中閤家平安、萬事如意,多福多壽,即所謂「禮神祈年」。然後依長幼次第祭拜祖先。
正月初一的飲食十分講究,比較普遍的是吃「隔年飯」(歲飯)、線面、年糕、素食。初一早上一般不煮新飯,吃「隔年飯」討個「年年有餘」的吉利;吃線面寓意長壽;年糕寓意年年高;而用素食則與崇拜神、佛有關,以示虔誠,祈求一年平安如意。
福建流傳這樣的俗語:「一餐吃齋,四季無災;一天吃齋,災禍不來」。福州地區,早餐必是線面,而且要配上兩個「太平蛋」,象徵一年中福壽綿長,太平如意。
這一天,大人小孩都穿著新衣喜氣洋洋,或在家休息,或到公共場所遊樂,但不走家串戶。按照傳統,初一是不拜年的。
春節農曆正月初一至初三日,古稱履端、元旦,今謂春節,福州人叫「做年」,是一年中最隆重、節日氣氛最濃的民間節日。黎明時分,各家敞開大門,焚香鳴炮,喜迎新年。這個節俗傳統禁忌甚多,說第一句話,做第一件事,都講究好彩頭,希冀一年之平安。
新年伊始,逢人第一句都要說「恭喜」、「發財」、「平安」等吉利話,對方也報以相應的好話。當日不掃地、不打水、不挑擔、不劈柴、不洗衣、不洗澡、不理髮、不說不吉利的話。全家起床後,便穿新衣服,或穿質地最好的衣著。
早餐,有的吃太平面(線面、雞肉、鴨蛋,取福州話諧音,如」雞」音似」系,羈」,」鴨蛋」似」壓亂」),以祝太平、長壽;有的吃年糕(紅糖粿),以祝年年高升;有的老人吃素,祈求閤家子孫一年平安。初一,小輩要向長輩拜年,長輩則給以壓歲錢或糖果、桔子。初一不出遠門,初
二、初三人們可以訪親拜友,互賀新年。正如清人吳繼筠在《福州歲時竹枝詞》中說的:「簇新衣服趨人前,禮數謙謙喜連連;路上相逢共作揖,發財恭喜賀新年。」
這便是古時福州臺江新年的景觀。有出嫁女兒的人家,要辦春酒,邀女兒、女婿及外孫回孃家飲宴團聚。水上船家(疍民)的婦女,頭戴紅花,藍衫青褲,布底青鞋,結伴登岸,挨家串門,用福州話唱詩賀年:
「姑嫂雙雙賀新年,紅紅傘燈掛廳前;好夈(斎)好粿送奴去,金字牌板企(站立之意)門前。」「舊年過了又新年,生意興隆賺大錢;恭喜發財平安過,送奴夈(斎)粿過門前。」
這叫「討夈(斎)詩」,又是賀年詞,賀年討夈(斎)以示吉祥。春節期間,福州臺江大街小巷,張燈結綵,火樹銀花,歡聲笑語,到處呈現一派節日氣氛。初四清晨,家家戶戶,焚香「接神」,迎接灶君迴鑾視事。
閩俗諸節最重要做年,節慶時間從正月初一開始,到初三止,有的延續到初九玉皇誕,甚至延續到元宵節。福州臺江歷史上是著名的商埠,舊時春節人與人相遇第一句賀年詞便是「恭喜發財」,答語則是「齊發」。
2樓:匿名使用者
進入十二月,人們便忙於釀酒、備年貨。十五日後,開始打掃屋宇房舍,謂之掃堂、筅堂。外出的親人紛紛返回,同家人團聚。
廿五日後開始蒸年糕,備雞、鴨、魚、肉、酒等,祭祀祖先、天地神,謂之分年。女婿向岳父母送年禮,謂之送年。
大年三十的晚上是最激動人心的。遊子們無論多忙,這天晚上都要趕回來全家團圓。燒過香就開始吃年夜飯了。
一桌子的美味佳餚,一屋子的歡樂氣氛。吃著年糕,講著吉利話,新的一年滿是美好的憧憬。
福建沒有過年吃餃子的傳統,都是吃年糕。因為年糕諧音「年高」,春節吃年糕,寓意萬事如意年年高。年糕的式樣有方塊狀的黃、白年糕,象徵著**、**,寄寓新年發財的意思。
吃完年糕,大人們「攻戰四方城」,小孩們嬉笑玩耍,好不熱鬧。大家都等著辭舊迎新的時刻。
除夕零點的時候,開啟大門,開正又叫開大門。開大門者必須是一家之長,一般是父親,希望他能在新的一年中給大家帶來吉祥與福祉。同時焚香點燭,燃放鞭炮,既表示新的一年開始,也祈求吉利和順。
祀神在「開正」之後,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儀式。祀神主要包括祭祀天地、家神及祖先。祭祀之前,在廳堂的長案上事先擺好供品。
供品一般是酒、果品(多為柑或桔)、年糕以及插著紅紙花的「歲飯」、鮮花。
祀神時,由家中長者主持,全家穿戴一新,先祭拜天地神明,焚香點燭,燒金紙,祈求新的一年中閤家平安、萬事如意,多福多壽,即所謂「禮神祈年」。然後依長幼次第祭拜祖先。
正月初一的飲食十分講究,比較普遍的是吃「隔年飯」(歲飯)、線面、年糕、素食。初一早上一般不煮新飯,吃「隔年飯」討個「年年有餘」的吉利;吃線面寓意長壽;年糕寓意年年高;而用素食則與崇拜神、佛有關,以示虔誠,祈求一年平安如意。
福建流傳這樣的俗語:「一餐吃齋,四季無災;一天吃齋,災禍不來」。福州地區,早餐必是線面,而且要配上兩個「太平蛋」,象徵一年中福壽綿長,太平如意。
這一天,大人小孩都穿著新衣喜氣洋洋,或在家休息,或到公共場所遊樂,但不走家串戶。按照傳統,初一是不拜年的。
春節農曆正月初一至初三日,古稱履端、元旦,今謂春節,福州人叫「做年」,是一年中最隆重、節日氣氛最濃的民間節日。黎明時分,各家敞開大門,焚香鳴炮,喜迎新年。這個節俗傳統禁忌甚多,說第一句話,做第一件事,都講究好彩頭,希冀一年之平安。
新年伊始,逢人第一句都要說「恭喜」、「發財」、「平安」等吉利話,對方也報以相應的好話。當日不掃地、不打水、不挑擔、不劈柴、不洗衣、不洗澡、不理髮、不說不吉利的話。全家起床後,便穿新衣服,或穿質地最好的衣著。
早餐,有的吃太平面(線面、雞肉、鴨蛋,取福州話諧音,如」雞」音似」系,羈」,」鴨蛋」似」壓亂」),以祝太平、長壽;有的吃年糕(紅糖粿),以祝年年高升;有的老人吃素,祈求閤家子孫一年平安。初一,小輩要向長輩拜年,長輩則給以壓歲錢或糖果、桔子。初一不出遠門,初
二、初三人們可以訪親拜友,互賀新年。正如清人吳繼筠在《福州歲時竹枝詞》中說的:「簇新衣服趨人前,禮數謙謙喜連連;路上相逢共作揖,發財恭喜賀新年。」
3樓:不會結束的夢
農曆正月初一,古稱「履端」,今謂春節,是長樂民間最重要的傳統節日。是日,人們早起,焚香拜天地,開門即放鞭炮,爾後吃年糕,以示「年年高」;人人著新裝,以示去舊迎新。早餐,先吃太平面(線面加二粒蛋),以求一年太平;後吃隔年飯(除夕已蒸好的謝年飯,以示歲歲又餘)。
這一天,長樂傳統習俗禁忌頗多,人們說的第一句話,做的第一件事,都講求彩頭,以冀一年平安,如不掃地、不挑水、不討債、不還錢、不勞動、不理髮、不洗澡、不打人罵人、不出訪等;吃過晚飯,放了爆竹,較早睡覺,俗稱「鬥夜燈」。
初二,人們出門到親戚朋友家拜年,互祝吉言,主人多以茶煙、瓜子、果品、糖果等待客。
初三,仍然店不開門,市不銷售。有的人家煮點心,給長輩親人送去,長輩回贈糕餅。
初四,俗稱「開假」。家家放鞭炮;商店陸續開門營業,謂「新春開市,生意興隆」。在外地工作或謀生的人們,陸續出發。
初七,人日,俗稱「人補命」。早起吃年糕。
初七以後,盛行燈市和送燈。舊時城關河下街專售各種紙製花燈,有球燈、西瓜燈、關刀燈、猴騎綿羊燈、狀元騎馬燈、堂上掛的走馬燈,以及聞名榕城的八角燈等。女子出嫁後,孃家要在正月十五前向婆家送燈,頭年送的多是「觀音送子」燈;第二年如未生男育女,就送橘燈,取急求得子的含意。
若已得子,便送「天賜麟兒」燈,取「燈」與「丁」諧音,意為人丁興旺。多年來,國家實行計劃生育政策,城鄉群眾送燈的觀念有較大的改變,但這種習俗仍有流行。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長樂的春節傳統習俗,有較大的改變。**組織引導群眾舉行遊園和各種文體活動,增添節日新氣氛。
這個絕對正確喲!呵呵~~
4樓:樂高快樂天使
相傳,「年」是一個惡魔,每年除夕,就出來捉弄人。故在除夕之時,家家戶戶貼新符(春聯)、放鞭炮以驅「年」。福州還仿效舊時鄭唐燒火炮驅「年」除災的節俗。
進入十二月,人們便忙於釀酒、備年貨。十五日後,開始打掃屋宇房舍,謂之掃堂、筅堂。外出的親人紛紛返回,同家人團聚。
廿五日後開始蒸年糕,備雞、鴨、魚、肉、酒等,祭祀祖先、天地神,謂之分年。女婿向岳父母送年禮,謂之送年。
大年三十的晚上是最激動人心的。遊子們無論多忙,這天晚上都要趕回來全家團圓。燒過香就開始吃年夜飯了。
一桌子的美味佳餚,一屋子的歡樂氣氛。吃著年糕,講著吉利話,新的一年滿是美好的憧憬
除夕零點的時候,開啟大門,開正又叫開大門。開大門者必須是一家之長,一般是父親,希望他能在新的一年中給大家帶來吉祥與福祉。同時焚香點燭,燃放鞭炮,既表示新的一年開始,也祈求吉利和順。
祀神在「開正」之後,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儀式。祀神主要包括祭祀天地、家神及祖先。祭祀之前,在廳堂的長案上事先擺好供品。
供品一般是酒、果品(多為柑或桔)、年糕以及插著紅紙花的「歲飯」、鮮花。
祀神時,由家中長者主持,全家穿戴一新,先祭拜天地神明,焚香點燭,燒金紙,祈求新的一年中閤家平安、萬事如意,多福多壽,即所謂「禮神祈年」。然後依長幼次第祭拜祖先。
正月初一的飲食十分講究,比較普遍的是吃「隔年飯」(歲飯)、線面、年糕、素食。初一早上一般不煮新飯,吃「隔年飯」討個「年年有餘」的吉利;吃線面寓意長壽;年糕寓意年年高;而用素食則與崇拜神、佛有關,以示虔誠,祈求一年平安如意。
福建流傳這樣的俗語:「一餐吃齋,四季無災;一天吃齋,災禍不來」。福州地區,早餐必是線面,而且要配上兩個「太平蛋」,象徵一年中福壽綿長,太平如意。
這一天,大人小孩都穿著新衣喜氣洋洋,或在家休息,或到公共場所遊樂,但不走家串戶。按照傳統,初一是不拜年的。
春節農曆正月初一至初三日,古稱履端、元旦,今謂春節,福州人叫「做年」,是一年中最隆重、節日氣氛最濃的民間節日。黎明時分,各家敞開大門,焚香鳴炮,喜迎新年。這個節俗傳統禁忌甚多,說第一句話,做第一件事,都講究好彩頭,希冀一年之平安。
新年伊始,逢人第一句都要說「恭喜」、「發財」、「平安」等吉利話,對方也報以相應的好話。當日不掃地、不打水、不挑擔、不劈柴、不洗衣、不洗澡、不理髮、不說不吉利的話。全家起床後,便穿新衣服,或穿質地最好的衣著。
早餐,有的吃太平面(線面、雞肉、鴨蛋,取福州話諧音,如」雞」音似」系,羈」,」鴨蛋」似」壓亂」),以祝太平、長壽;有的吃年糕(紅糖粿),以祝年年高升;有的老人吃素,祈求閤家子孫一年平安。初一,小輩要向長輩拜年,長輩則給以壓歲錢或糖果、桔子。初一不出遠門,初
二、初三人們可以訪親拜友,互賀新年。正如清人吳繼筠在《福州歲時竹枝詞》中說的:「簇新衣服趨人前,禮數謙謙喜連連;路上相逢共作揖,發財恭喜賀新年。」
這便是古時福州臺江新年的景觀。有出嫁女兒的人家,要辦春酒,邀女兒、女婿及外孫回孃家飲宴團聚。水上船家(疍民)的婦女,頭戴紅花,藍衫青褲,布底青鞋,結伴登岸,挨家串門,用福州話唱詩賀年:
「姑嫂雙雙賀新年,紅紅傘燈掛廳前;好夈(斎)好粿送奴去,金字牌板企(站立之意)門前。」「舊年過了又新年,生意興隆賺大錢;恭喜發財平安過,送奴夈(斎)粿過門前。」
這叫「討夈(斎)詩」,又是賀年詞,賀年討夈(斎)以示吉祥。春節期間,福州臺江大街小巷,張燈結綵,火樹銀花,歡聲笑語,到處呈現一派節日氣氛。初四清晨,家家戶戶,焚香「接神」,迎接灶君迴鑾視事。
閩俗諸節最重要做年,節慶時間從正月初一開始,到初三止,有的延續到初九玉皇誕,甚至延續到元宵節。福州臺江歷史上是著名的商埠,舊時春節人與人相遇第一句賀年詞便是「恭喜發財」,答語則是「齊發」。
過年的習俗有哪些
拜託了大學 你的家裡有哪些過年的習俗呢? 除塵布新 中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每逢春節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 晦氣統統掃出門。除夕守歲 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守歲之俗由來已久。除夕之夜,...
麻城的過年有哪些習俗,過年有哪些習俗?
拜託了大學 你的家裡有哪些過年的習俗呢? 上海膚康白斑病 臘月二十三,俗稱 小年 傳說這日是 灶王爺上天 之日。要祭灶,吃灶糖 麻糖等等。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這日是約定俗成的掃除日。臘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傳說玉帝會下界查訪,吃豆腐渣以表清苦。臘月二十六,殺豬割年肉,以前人們只在一年一度的年節中...
南方的春節習俗,南方過年習俗有哪些
淮陰人有初六給孩子 烤頭風 之習俗。是夜帶孩子到田頭空地點燃火把,為孩子驅除病邪,邊烤邊唱 烤烤頭,醒醒腦,烤烤腳,步子矯,烤烤肚皮不拉稀,滿身都烤遍,疾病永不見。南通人有在家門口或堂前插芝麻稈 冬青 柏枝的習俗,取意生活開花節節高,長年青翠。在南方有除夕夜圍爐的習俗,一家人吃過年夜飯便圍爐而坐,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