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老喬瞎叨叨
藏族 除夕那天,人們穿上豔麗服裝,戴著奇形怪狀的假面 具,用嗩吶、海螺、大鼓奏樂,奉行隆重而又盛大的「跳神會」。小夥子們狂舞高歌,表示除舊迎新,驅邪降福。到了新年早晨,婦女們便去背「吉祥水」,預祝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彝族 彝族同胞根據彝歷選定年節。有的與當地漢族同過春節。有的地區彝族同胞,在門前樹立青松,用松針鋪地,表示免災消禍。
還有的地區,在節日裡殺豬宰羊,吃坨坨肉,人們互相拜訪,互贈肉類和饃饃。大年初一早晨,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挑水回家。他們將一碗水和昨天的水比重量,如新年的水重,就意味著今年雨水充足。
壯族 分佈在廣西、貴州、雲南、廣東等地區的壯族同胞,與漢族同時過春節。除夕晚上,要做好節日那天所吃的米飯,稱為「壓年飯」,有的地區群眾稱為「吃立節」,壯語為「過晚年」的意思。它預兆來年農業豐收。
有的還包制有一尺多長,五六斤重的烷粑,人口少的一家人一頓還吃不完哩!大年初一清早,天還沒亮人們就起床,穿上新衣服,燃放爆竹迎新,婦女們都爭著到河邊或井旁「汲新水」,開始新的一年沸騰的生活。
布依族 除夕之夜全家人通宵達旦地在水塘邊守歲。天一亮,姑娘們便爭先恐後地打水。誰最先挑回第一擔水,誰就是最勤勞、最幸福的姑娘。
滿族 滿族分「紅、黃、藍、白」四旗人。春節時,紅旗人在門上貼紅掛旗,黃旗人在門上貼黃掛旗,藍旗人在門上貼藍掛旗,白旗人在門上貼白掛旗。這些掛旗圖案優美,色彩鮮豔,象徵著一年的吉祥開端。
侗族 貴州、湖南一帶的侗族同胞,春節期間盛行一種「打侗年」(又叫蘆笙會)的群眾活動。這種活動類似漢族的「團拜」,只不過比「團拜」顯得更加歡樂、熱烈。這種活動一般是由兩個村莊共同商定舉辦的。
兩隊在廣場上正式舉行蘆笙歌舞比賽。這時兩個村莊的觀眾,伴隨著樂曲,翩翩起舞,盡情地歡樂。
白族 雲南白族同胞過年時,有一種叫「放高升」的慶祝活動。所謂「放高升」就是用整棵的大竹子,在竹節裡裝上火藥,點燃以後可以把整個大竹子崩上天空百十丈,成為名副其實的「高升」。有的地區的白族同胞與苗、壯族一樣,從春節到元宵節,都在進行「拋繡球」活動。
凡接不住繡球的,要贈給對方紀念品,多次失球而又贖不回紀念品的人,就是表示願允愛情了。
土家族 春節期間,土家族人民要舉行隆重的擺手舞會。擺手舞會是土家族比較流行的一種古老舞蹈,包括狩獵、軍事、農事、宴會等70多個舞蹈動作,節奏鮮明,動作優美,舞姿樸實,情調健康,不用道具,有著鮮明的民族特色和濃厚的生活氣息。
傣族 潑水節是傣族的新年節日,是傣族一年中最盛大的傳統節目。穀雨開始那天定為「潑水節」。在三四天的節日裡,人們相互潑水,表示洗去身上的陳年舊土,祝福新的一年幸福平安。
黎族 居住在海南島上的黎族人民,每逢春節到來,家家戶戶都要宰豬殺雞,擺上豐盛的佳餚美酒,全家圍坐在一起吃「年飯」;席間全家還要歡唱「賀年歌」。初
一、初二、全村青壯年男子,還要舉行一次「春節圍獵」。這一天的獵物全村共享。有趣的是在分獵物時,先將全部獵物的一半發給第一個擊中獵物的射手;另一半由大家平分。
孕婦可分得兩分,過路人恰巧相遇,也可分得一份。
僳僳族 僳僳族稱年節為「盍什」,他們大都做秈米粑、糯米粑和釀水酒,把第一臼舂出的粑粑放少許在桃、李等果樹上,祝願來年碩果累累。雲南怒江地區的僳僳族人民,先要給耕牛餵食鹽,以表示尊敬耕牛的勞動。青年男女喜歡舉行春節打靶比賽。
姑娘們把繡好的荷包吊在竹竿上,荷包左右搖動,請小夥子們射擊,誰先射落荷包,姑娘們就把美酒作為獎品送到誰的嘴邊。
拉祜族 除夕晚上,拉祜族同胞全家人都要沐浴清身,做好翌日的食物。在食物中,特別重視糯米粑粑,除食用外,總要給牛吃一點,關在犁、鋤、砍刀等農具上擺上一點,以酬其一年來與主人合作,祝願新的一年裡創造更多的財富。
達斡爾族 居住在東北嫩江兩岸的達斡爾族,農曆正月初一早上,男女青年梳妝打扮,先向長輩請安、敬酒、行禮,然後逐戶拜年,每家都準備有蒸糕,拜年的人一進門就搶吃蒸糕,據說吃了之後,生產和生活都能「年年高」。
仫佬族 從正月初一到十五,仫佬族的村村寨寨,男女老少都穿上節日盛裝,幾十人、幾百人,乃至幾千人聚會在山坡上或賽場裡唱山歌,盡情歌唱勞動、生活和愛情。
獨龍族 唯一的節日就是先在冬臘月的「卡雀哇」節。最隆重的儀式是牛祭天。這天,族長把牛拴在廣場**的木樁上。
由青年婦女將鏈珠掛在牛角上,接著,一位勇猛強壯的小夥子,手持鋒利的竹矛,向牛腋部刺去,直到將牛刺倒死去。此刻,人們就跳起「牛鍋莊」舞,然後分吃牛肉。
鄂倫春族 在東北的鄂倫春同胞,春節早晨,先在家族中依輩份大小斟酒,幼者給長者叩頭,平輩則互相請安,初
二、初三進行賽馬。正月十五美味佳餚。正月十六的早上,要進行相互抹黑臉的活動。青年人給老年人抹黑時要先叩頭。
赫哲族 春節,赫哲語為「佛額什克斯」,即大年除夕之意。人們穿上在帽耳、衣領、袖口、褲腿、圍裙、鞋面上繡著美麗的花紋、幾何圖案和花鳥等花邊的獸皮等服裝。在年節裡,一般人家要做「吐火宴」,或用一種野生果「稠李子」製作成餅子,同時擺滿魚、獸類肉等食品。
對待貴客,則用殺活魚,或把魚條烤熟,用這種「塔拉哈」招待。
基諾族 春節到來,聚居於雲南西雙版納的基諾族,口嚼檳榔的老翁揚頭打鈸,戴大尖帽的老嫗低首鳴鑼,由周巴(寨父)最先把鼓敲響,男女青年圍成一圈徒手跳舞。
各民族過年的習俗是什麼
2樓:禾木由
1、藏族特色:在除夕前一天,當太陽快要落山的時候,家家戶戶都把髒水汙物往西邊倒掉,讓那些髒東西跟著太陽落山而除掉,以示辭舊迎新,盼望人丁興旺,萬物生長。
2、布依族特色:除夕之夜全家人通宵達旦地在水塘邊守歲。天一亮,姑娘們便爭先恐後地打水。誰最先挑回第一擔水,誰就是最勤勞、最幸福的姑娘。
3、滿族特色:滿族分紅、黃、藍、白四旗人。春節時,紅旗人在門上貼紅掛旗,黃旗人在門上貼黃掛旗,藍旗人在門上貼藍掛旗,白旗人在門上貼白掛旗。
掛旗圖案優美,色彩鮮豔,象徵著一年的吉祥開端。
4、土家族特色:春節期間,土家族人民要舉行隆重的擺手舞會。擺手舞會是土家族比較流行的一種古老舞蹈,包括狩獵、軍事、農事、宴會等70多個舞蹈動作,節奏鮮明,動作優美,舞姿樸實,情調健康。
5、傣族特色:潑水節是傣族的新年節日,是傣族一年中最盛大的傳統節目。在三四天的節日裡,人們相互潑水,表示對你的祝福。
3樓:嵐跡健身
1、滿族
年節將近時,家家打掃庭院,貼窗花、對聯和福字。臘月三十,家家豎起六米多高的燈籠杆,從初一到十六,天天紅燈高掛。年三十包餃子,講究褶子多為好,子時煮餃子,有的裡邊包上銅錢,吃到者有好運。
春節要拜二次,年三十晚上一次,為辭舊歲;年初一再拜一次,為迎新春。春節前還要舉行跳馬跳駱駝等比賽。正月十五還有鬧燈會。
2、朝鮮族
家家戶戶貼春聯,做各式豐盛飯菜,吃「八寶飯」,除夕全家守歲通宵達旦,彈伽倻琴,吹洞簫。初一天亮人們穿上節日的盛裝給長輩拜年。
節日期間,男女老少縱情歌舞,壓跳板、拔河。正月十五夜晚舉行傳統的慶祝集會,由被推選出來的幾位老人,登上木製的「望月架」,伴著長鼓,筒簫、嗩吶載歌載舞。
3、苗族
苗族人民過年,主要活動有鬥牛、打年鼓。鬥牛時,往往有
一、二千人(有時多達五六千人)前來**。鬥牛結束後,還要舉行「打年鼓」活動,他們把事先向各戶湊集來的糯米酒抬到場地**,眾人一面喝酒,一面踩著鼓點或和著蘆笙的旋律翩翩起舞,一面擊鼓傳花,每當鼓聲一停,花在誰手裡,誰就要唱歌。
4、布依族
布依族人除夕或初一必須吃一碗血米粥,這名字聽起來有些恐怖,其實是將雞肉切成碎塊,與血糯米一起煮成的稀飯。
傳說這種風俗源於清乾隆年間,當時在貴州的部分布依族為躲避官兵,烹製血米粥讓全村男女老少共進最後一頓團圓飯,此後各奔東西,再見面時,能講出吃雞肉稀飯來歷的人才能相互認本家。
5、鄂倫春族
鄂倫春族的同胞在春節時有一種特殊的過節方式,正月十六的早上,大家要進行相互抹黑臉的活動。但是,兒子或兒媳不得與父親互抹,哥哥與弟媳也不準互抹,青年人給老年人抹黑時要先叩頭。
少數民族過春節的風俗習慣有哪些
4樓:艾小呆的我
1、布依族「搶龍水」。
當新年鐘聲敲響,「搶龍水」成為村民的盛典。家家戶戶派出的代表守候在村中水井旁,只為能最快搶到第一桶井水,「搶來好運」。
2、蒙古族:除夕吃「手把肉」,象徵著閤家團圓。
手把羊肉,就是挑選膘肥肉嫩的羊,就地宰殺,扒皮入鍋,放入佐料,進行蒸煮,因為淨手後吃肉時一手把著肉,一手拿著刀,割、挖、剔、片,把羊骨頭上的肉吃得乾乾淨淨,所以得名「手把羊肉」。
3、傣族:傣歷新年潑水節。
潑水節是展現傣族水文化、**舞蹈文化、飲食文化、服飾文化和民間崇尚等傳統文化的綜合舞臺,是研究傣族歷史的重要視窗,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潑水節展示的章哈、白象舞等藝術表演有助於瞭解傣族感悟自然、愛水敬佛、溫婉沉靜的民族特性。
4、 藏族:在藏曆十二月二十九,人們要驅鬼、製作「卡塞」。
在家門口用石灰粉在地上繪出「八瑞相」和「雍仲」等吉祥的圖案。藏曆新年第一天,首先要吃的就是被藏族同胞視為吉祥之物的人蔘果飯,隨後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吃「切瑪」、燉牛肉、喝酥油茶,合唱藏歌迎接新年。
5、「剽牛祭天」是獨龍族慶祝卡雀哇的主要方式。
被選中的牛披上毛毯和五彩珠,在祭祀神明之後,兩個獵手持長矛跳舞進場,將手中竹矛猛刺入牛的腋下,人們則手牽手地向牛揮刀舞弓大吼大叫,直到牛倒下。「通過這樣的儀式,獨龍族人民祈禱在新的一年中得到天公神靈的保佑,使幸福降臨人間。」
5樓:匿名使用者
在我國,春節也是各少數民族人民的風俗節日。各族人民按照自己的習俗,舉行各種各樣的慶祝活動,具有各自濃厚的民族獨特風采。
1、藏族
藏族人民過年,是按照自己的歷法過藏曆年。藏曆和漢族農曆相近。藏曆年一般是在漢族春節過後的幾天內來臨的。
在除夕前一天,當太陽快要落山的時候,家家戶戶都把髒水汙物往西邊倒掉,讓那些髒東西跟著太陽落山而除掉,以示辭舊迎新,盼望人丁興旺,萬物生長。
除夕這天,要舉行隆重、盛大的「跳神會」。人們穿著豔麗的服裝,戴上奇形怪狀的面具,在海螺、大鼓、嗩吶等樂器伴奏下,高歌狂舞,以示去舊迎新,驅邪降福。除夕晚上,藏民們喜歡吃的食物是油餅、奶餅、血腸、手抓肉等。
大年初一早晨,婦女們僦先去河邊或井旁背「吉祥水」,象徵全家吉祥,健康長壽。接著,家家戶戶都在醒目的紅桌上擺上象徵性的供品「竹素其瑪」。
「竹素其瑪」即是元寶式的長形大彩盆(類似漢族地區的五穀鬥),在一頭裝滿麥粒,另一頭裝滿用白糖、酥油和青稞面做成的糕點,並在上面插上幾束染了顏色的麥穗和青稞穗,祝望五穀豐登,人畜興旺。
歡樂的人們在擺著「竹素其瑪」的屋子裡,圍在一起互敬青稞酒,贈獻哈達,盡情唱歌跳舞,慶祝新春。
2、彝族
彝族稱過年為「庫史」。「庫」是年或歲之意。「史」即是「新」。「庫史」就是過新年。每當深山初雪,秋山紅葉,太陽迴歸時,谷黃米熟,莊稼收進糧倉,便到了彝族過年的時候。
彝族一年一度的年節是在農曆十月底,有的地方是把過年日固定在農曆十月三十日為除夕之日,冬月初一為新一年的開始。
舊年若遇有不幸災禍,疾病臨身的,通過過年使人們在精神上得到莫大的依託和安慰。在新舊時日交替的時節,時運轉換,祝賀新禧臨門。以過年時間為界定,一切從新開始,只要開好了頭,時運昌達。
以過年時間為準,隔絕不幸命運於逝去之年。
若過了年,年成不好,多災多難,瘟疫疾病漫延,中途人們要重新過年。讓孩子們手持棍棒為**,向一座搭建在村口的象徵性的魔宮進攻,似為同邪魔進行撕戰,最後孩子們要搗毀魔宮。通過這一舉動,讓人們精神上獲得新的寄託。
3、壯族
分佈在廣西、貴州、雲南、廣東等地區的壯族同胞,與漢族同時過春節。除夕晚上,要做好節日那天所吃的米飯,稱為「壓年飯」,有的地區群眾稱為「吃立節」,壯語為「過晚年」的意思。它預兆來年農業豐收。
有的還包制有一尺多長,五六斤重的烷粑,人口少的一家人一頓還吃不完哩!大年初一清早,天還沒亮人們就起床,穿上新衣服,燃放爆竹迎新,婦女們都爭著到河邊或井旁「汲新水」,開始新的一年沸騰的生活。
4、侗族
貴州、湖南一帶的侗族同胞,春節期間盛行一種「打侗年」(又叫蘆笙會)的群眾活動。這種活動類似漢族的「團拜」,只不過比「團拜」顯得更加歡樂、熱烈。這種活動一般是由兩個村莊共同商定舉辦的。
兩隊在廣場上正式舉行蘆笙歌舞比賽。這時兩個村莊的觀眾,伴隨著樂曲,翩翩起舞,盡情地歡樂。
5、白族
雲南白族同胞過年時,有一種叫「放高升」的慶祝活動。所謂「放高升」就是用整棵的大竹子,在竹節裡裝上火藥,點燃以後可以把整個大竹子崩上天空百十丈,成為名副其實的「高升」。
有的地區的白族同胞與苗、壯族一樣,從春節到元宵節,都在進行「拋繡球」活動。凡接不住繡球的,要贈給對方紀念品,多次失球而又贖不回紀念品的人,就是表示願允愛情了。
少數民族過年的習俗,各種少數民族過年的習俗?
南啵兔 中國是個多民族的國家,各民族過新年的形式各有不同。1 壯族 壯族的春節從年三十至正月初 一 初二,共三天。除夕,家家殺雞宰鴨,蒸制扣肉 粉精肉 叉燒肉等。除夕的米飯要蒸得很多,象徵富裕。飯桌上要有白斬雞,有老人的家庭,還要燉豬腳和燉整雞。粽子是壯族春節必不可少的食品,但在三十晚上卻不吃。壯族...
麻城的過年有哪些習俗,過年有哪些習俗?
拜託了大學 你的家裡有哪些過年的習俗呢? 上海膚康白斑病 臘月二十三,俗稱 小年 傳說這日是 灶王爺上天 之日。要祭灶,吃灶糖 麻糖等等。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這日是約定俗成的掃除日。臘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傳說玉帝會下界查訪,吃豆腐渣以表清苦。臘月二十六,殺豬割年肉,以前人們只在一年一度的年節中...
新年各族的習俗是什麼,中國各民族過年的習俗是什麼
太多了 每個地方的習俗都不想同 中國各民族過年的習俗是什麼 各民族過年的習俗是什麼 1 藏族特色 在除夕前一天,當太陽快要落山的時候,家家戶戶都把髒水汙物往西邊倒掉,讓那些髒東西跟著太陽落山而除掉,以示辭舊迎新,盼望人丁興旺,萬物生長。2 布依族特色 除夕之夜全家人通宵達旦地在水塘邊守歲。天一亮,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