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學之年是指多少歲,請問?幼學之年,而立之年,不惑之年,花甲之年,古稀之年分別指的是多少歲?

時間 2021-10-29 04:00:42

1樓:歲月不寒

幼學之年.10歲

古代年齡稱謂

古人的年齡稱謂**不一,大多根據不同年齡的生理特徵而命名,但也有一些是因襲前人所言而成為固定稱謂的。

在所有的年齡稱謂中,「九十」的稱謂可謂最多最有趣。或叫「鮐背」,鮐是一種魚,背上的斑紋如同老人褶皺的**。。又人到暮年,**上生出老年斑如凍梨之皮,故又稱「凍梨」。

還有依據生理特徵命名的,如:人初生叫「嬰兒」,是因為人初生需要抱在胸前餵奶。嬰可與膺通假,膺者胸也。

嬰兒即為抱在胸前之兒。七歲除叫做「悼」外,還叫「齠齔」也叫做「毀齒」,因為正是換牙時期,所以有此稱呼。十五歲叫做「童」,「山無草木曰童」。

古代十六歲成年,十五歲男子未加冠,女子未及笄。此處用的是比喻意。

另外,我們現在常說的「而立之年」、「不惑之年」、「知命之年」,則來自於《論語·為政篇》的記載:「子曰: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從心所欲不距。

」漢人戴聖所輯《禮記·曲記篇》中說:「人生十年曰幼,二十曰弱,三十曰壯,四十曰強,五十曰艾,六十曰耆,七十曰老,八

十、九十曰耄,百年曰期。」其中還有耄年有罪不加身的說法。但後人卻常把「幼學」、「弱冠」等作為年齡稱謂,這恐怕是後代詞彙由單音節向雙音節發展的原因吧

我國還有干支紀年的傳統,六十年為一輪,故又有六十歲為「花甲之年」的說法。杜甫有詩句曰:「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二十古來稀。」於是,七十又有了「古稀之年」的別稱。

當然,古代年齡稱謂並不止這些,還有許多散見於各類古書中,因較少使用而未被流傳下來。上面所述這些因使用頻率高,生命力強而被後人沿用了下來。有些還已經進入了我們的日常交際之中,如:

「三十而立」。再如,從「嬰兒」和「兒童」兩個詞中,我們已看不出歷史和今天的區別了。

另外還有:

襁褓:不滿週歲。 孩提:兩至三歲。 始齔、韶年:男孩八歲。

總角:幼年泛稱。 垂髻之年:指兒童。 黃口:十歲以下。

幼學:十歲。 舞勺之年:十三至十五歲 志學:十五歲。

舞象之年:十五至二十歲。 弱冠:二十歲。 而立之年:三十歲。

不惑之年:四十歲。 知天命、知非之年:五十歲。耳順、花甲之年:六十歲。

古稀之年:七十歲。 杖朝之年:八十歲。 耄耋:八

十、九十歲。

期頤:百歲之人。 始齔、髫年:女孩七歲。 金釵之年:女孩十二歲

豆蔻年華:女子十三歲 及笄:女子十五歲。 碧玉年華、破瓜之年:女子十六歲。

桃李年華:女子二十歲。 花信年華:女子二十四歲。 標梅之年:出嫁

幼學之年.10歲 舞勺之年.13歲 志學之年.

15歲(單髻.及髻.抓髻.

)而立.壯室之年.30歲強仕之年.

春秋鼎盛.40歲 艾老.服官政.

50歲杖鄉之年.耆年.60歲 杖國之年.

致仕之年.70歲杖朝之年.80歲 齯齒.

鮐背.凍梨.黃髮.

90歲破瓜之年.瓜字初分.碧玉年華.女子16歲風信之年.花信之年.24歲

在我國傳統醫學文獻裡,關於「天年」(人類自然的年壽)的記載------如黃帝《素問.上古天真論》道:「盡其天年,度百歲乃去」;《靈樞經.天年》三度提到人的天年為「百歲」,還說「人之壽百歲而死」;又如《尚書.洪範篇》以百二十歲為壽-----推算人的自然年齡在一百至一百二十歲間,此與現代科學的測算大致相符,說明人類的自然壽命,是可以活到百餘歲的。

但是遺傳、自然環境、文化教育、天災人禍、疾病、意外事故及個人生活方式和習慣等因素影響,往往使人天年不遂,留下遺憾,故一般祝壽之辭,多以堅定之喻,獻上祈願。通俗者,若「壽比南山」、「壽比鬆齡」、「日月長明」、「福如東海」等。其實在這些制式外,社交場合中有些長壽的象徵性用語,更富隱喻之雅趣呢!

「喜壽」指七十七歲:草書[喜]字看似七十七,故借指七十七歲。「米壽」是八十八歲:

將[米]字拆開彷如八十八的模樣,故借指八十八歲。「白壽」指九十九歲:一百減一為九十九,[白]是借用百字少一橫,以此借指九十九歲。

「茶壽」呢,稍稍難解,[茶]字的草頭看似二十,餘者可拆成八十八,二者相加得一百零八,故借指一百零八歲。

另外,「六十歲」有耳順之年、還歷之年、花甲之年的說法;「七十歲」又稱古稀之年、懸車之年、杖國之年;朝杖之年、耄耋之年指的是「八、九十歲」;期頤之年,則是「百歲」了。

始齔---指剛到換齒的年齡,約

七、八歲左右。

志學之年---十五歲(男)。

及笄之年---十五歲(女)。

二八年華---十六歲。

花信之年---二十四歲。

春秋鼎盛---壯年時期。

而立之年---三十歲。

不惑之年---四十歲。

知命之年---五十歲。

耳順之年---六十歲。

花甲之年---六十歲。

懸車之年---退休之年。

從心之年---七十歲。

古稀之年---七十歲。

耄耋之年---七十至八十。

2樓:七字號網校惡搞

當然是10歲啦!

巴拉巴拉巴拉,把你變成豬!

∧_∧(。・ω・。)つ━☆・*。

⊂   ノ    ・゜+.

しーj   °。+ *´¨)

.· ´¸.·*´¨)

¸.·*¨)

(¸.·´

(¸.·』*

請問?幼學之年,而立之年,不惑之年,花甲之年,古稀之年分別指的是多少歲?

3樓:

幼學之年:10歲,而立之年:30歲,不惑之年:40歲,花甲之年:60歲,古稀之年:70歲

天命之年是指多少歲?

4樓:好木木偶

天命之年是五十歲。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天命是古人的形容人到了五十的事情,大雅的敘述方法。「知天命」不是聽天由命、無所作為,而是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努力作為但不企求結果。 所以,「五十而知天命」,是說五十歲之後,知道了理想實現之艱難,故而做事情不再追求結果。

五十之前,全力以赴希望有所成就,而五十之後,雖然仍是「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但對個人榮辱已經淡然。

5樓:匿名使用者

天命之年指的是人進入了50歲。

所謂「五十知天命」,來歷:孔子說:我三十歲時確立了人生的理想,四十歲訧能堅守真理,五十歲我就知道我下半生該怎樣過。

是古人的形容人到了五十的事情,大雅的敘述方法。出自:子曰: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天命之年指的是五十歲,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所謂五十而知天命,是說五十歲之後,知道了理想實現之艱難,故而做事情不再追求結果。

人到了五十歲之後就能夠充分的看到自己的這一生了,所以說是五十歲就是天命之年。這個話題也是非常的沉重,有句古話說的好,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等到了50歲回想起自己的一生與遙想後半生,你是否感到後悔與無助?

所以啊人在五十歲之前一定要全力以赴去奮鬥,避免自己到達天命之年之後為自己的一生感到後悔。「知天命」不是聽天由命、無所作為,而是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努力作為但不企求結果。  所以,「五十而知天命」,是說五十歲之後,知道了理想實現之艱難,故而做事情不再追求結果。

五十之前,全力以赴希望有所成就,而五十之後,雖然仍是「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但對個人榮辱已經淡然。

知識拓展:三十 而立之年

四十 不惑之年

五十 知命之年

六十 花甲、耳順之年

七十 古稀之年、杖國之年

八十 杖期之年

九十 耋耄之年

一百 期頤之年

6樓:匿名使用者

天命之年:50歲

知天命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7樓:墨臺紫醉

天命之年源自「五十而知天命」。「五十而知天命」,是說五十歲之後,知道了理想實現之艱難,故而做事情不再追求結果。五十之前,全力以赴希望有所成就,而五十之後,雖然仍是「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但對個人榮辱已經淡然。

擴充套件資料「五十而知天命」出自《論語·為政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從心所欲不矩。

」這一整句話是說,我(指孔子)十五歲開始立志學習,三十歲能自立於世,四十歲遇事就不迷惑,五十歲懂得了什麼是天命,六十歲能聽得進不同的意見,到七十歲才能達到隨心所欲,想怎麼做便怎麼做,也不會超出規矩。

8樓:匿名使用者

天命之年是50歲。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也就是說,15歲志於遊學,30歲是學有根柢,有力,非外力所能搖動,40歲不知權變之道,50歲就是天的命令。

擴充套件資料五十歲,有五十肩的普遍疾患,有關節風寒的人,預先知道下雨即知天氣變化。「五十而知天命」,是說五十歲之後,知道了理想實現之艱難,故而做事情不再追求結果。五十之前,全力以赴希望有所成就,而五十之後,雖然仍是「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但對個人榮辱已經淡然。

9樓:happy夏雨

天命之年是指五十歲,五十而知天命,是古人的形容人到了五十的時候,大雅的敘述方法。知天命」不是聽天由命、無所作為,而是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努力作為但不企求結果。

五十而知天命是指五十歲之後,知道了理想實現之艱難,故而做事情不再追求結果。五十之前,全力以赴希望有所成就,而五十之後,雖然仍是「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但對個人榮辱已經淡然。

擴充套件資料

皇邢二《疏》皆說,此章是孔子隱聖同凡,勸人勤學。後世尊孔子為聖人,所以對論語只是如實的記錄孔子個人經歷的傳記回憶視而不見。故意忽略,偏袒的態度儘量往好的方面闡發,本意是孔子五十歲認命,徹底放棄鬥爭而採取退縮,隱居態度的描述。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有」字,音義皆同「又」字。古文句法,十有五,就是十又五,翻譯成現代漢語就是十五。

孔子說:「我十五歲即志於遊學。」《毛詩傳》說:

「詩者,志之所之,在心為志,發言為詩。」依此解釋,「志」就是心之所之,也就是一心趣向之意。「志於學」,就是專心求學。

《史記孔子世家》說:「孔子為兒嬉戲,常陳俎豆,設禮容。」孔子在童年,即知求學。

此處孔子自述十五歲志於學,皇邢二《疏》皆據《白虎通辟雍篇》解釋,十五是成童之歲,心志堅明,故自十五始志於學。劉氏《正義》據《白虎通》說,十五歲是入大學之年,所學的是經術。劉氏又據《禮記大學篇》所說,始於致知格物,終於治國平天下,皆是大學所學的經術。

「三十 而立。」皇《疏》:「立,謂所學經業成立也。

」劉氏《正義》:「立,謂學立。」自十五歲,志於學,至三十歲,所學已成立。

也就是學有根柢,有力,非外力所能搖動。

「四十 不惑。」孔安國注,「不惑」,就是不疑惑。程氏樹德《論語集釋》,引黃式三《論語後案》:

「立,必先不惑,而言不惑於立之後者,何也。夫子曰,可與立,未可與權。立,守經也。

不惑,達權也。」「不惑」,遇事可以行權,無可,無不可。「立」,則是:

可即可,不可即不可。不知權變之道。所以「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五十 知天命。」「天命」,就是天的命令。如劉氏《正義》引《漢書董仲舒傳對策》曰:

「天令之謂命。」劉氏《正義》說:「知天命者,知己為天所命,非虛生也。

蓋夫子當衰周之時,賢聖不作久矣。及年至五十,得《易》學之,知其有得,而自謙言無大過。則天之所以生己,所以命己,與己之不負乎天。

故以知天命自任。命者,立之於己,而受之於天,聖人所不敢辭也。」孔子學《易》,乃知天命。

吾人雖聞天命,未必能知,須先信賴聖言,以求知之。

「六十 耳順」鄭康成注:「耳順,聞其言,而知微旨也。」皇《疏》:

「但聞其言,即解微旨,是所聞不逆於耳,故曰耳順也。」皇《疏》又引李充說:「心與耳相從,故曰耳順也。

」順字,《說文》:「理也,損頁川。」段注以為,自人之頭頂至腳踵,如河川流通,至為通順。

順之而後,始見天理,始著條理。由此可知,「耳順」就是耳的功能已經通順自己以及他人的心理,故能聞他人之言,即知他人的心意。此是耳聞無礙之境。

「七十 古稀」從心的從字,作順從講。「矩」是端正方形的工具,《說文》作巨,引申為法度之義。孔子至七十歲時,順從心之所欲而不逾越法度。順心而為,自然合法,也就是動念不離乎道。

及笄之年指女子多少歲?及笄之年是指多少歲

指女子滿了15歲。形容古代女子已到了結婚的年齡。及笄之年指的是女子年滿十五週歲。古時女子十五歲時許配的,當年就束髮戴上簪子 未許配的,二十歲時束髮戴上簪子。古代女子滿15歲結髮,用笄貫之,因稱女子滿15歲為及笄,出自 禮記 內則 及笄中的 笄 字指的就是女子的髮簪,及笄也可以理解為插髮簪。古代將及笄...

半老徐娘指多少歲,「半老徐娘」是指多少歲?

半老徐娘並沒有一個確定的年齡,而是用來形容風韻猶存的中年婦女,大約是三十多歲吧 半老徐娘是用來形容中年婦女的詞語,中年婦女一般指四十歲左右的女性!半老徐娘 是指多少歲?半老徐娘是指多少歲的女人啊?不滿週歲 襁褓 2 3歲 孩提 女孩7歲 髫年 男孩8歲 齠年 幼年泛稱 總角 10歲以下 黃口 13 ...

花甲是指多少歲

花甲,指60歲。花甲一詞出自中國古代曆法,以六十年為一迴圈,一迴圈稱為一甲子,又因干支名號繁多且相互交錯,又稱花甲。答 花甲是指六十歲。2 3歲 孩提 童年 總角,垂髫 8歲 男 齡年 10歲以下 黃口 10歲 女 髻年 12歲 女 金釵之年 13 14歲 女 豆蔻年華 13 15歲 舞勺之年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