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中名詞的使動用法,賓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指什麼,名詞所代表的人或物又指什麼?它們什麼關係

時間 2021-10-15 00:06:21

1樓:

句子成分分析:

——主語、謂語、賓語、定語、狀語、補語

一、主語、謂語

1、主語 多表示人或事物。作為被陳述的物件,在句首能回答「誰」或者「什麼」等問題。例如:(1)今 天 晚 上 ‖ 特別 冷。

(2) [明天這個時候],我們‖就可以走出戈壁灘了。

以動作、性狀或事情做陳述的物件的主語句。例如:(1) 笑 ‖ 是具有多重意義的語言。

2、謂語 是對主語的敘述、描寫或判斷,能回答主語「怎麼樣」或「是什麼」等問題。

(1)動詞性詞語經常做謂語。例如:他‖[只]答應了《一聲》。 南海一中‖留下《過》(許多人)的夢。 我‖[最近]去《了》《一趟》北京

(2)形容詞性詞語也經常做謂語。例如:太陽‖熱烘烘的。 人蔘這種植物,‖嬌嫩《極了》。

(3)主謂短語做謂語。例如:這件事‖大家都贊成。 主語 謂語(主謂短語)

(4)名詞性詞語做謂語。這種情況很少見,有一定的條件限制。可參考文言文中的判斷句。例如: 魯迅‖浙江紹興人。 主語 謂語(名詞短語)

明天‖教師節。 主語 謂語(名詞)

她 ‖大眼睛,紅臉蛋。主語 謂語(定中短語,表容貌)

3 賓語 是動作的物件或承受者,常位於及物動詞或介詞後面。賓語可由名詞、代詞、數詞、名詞化的形容詞、不定式、動名詞、賓語從句等來擔任。

1)名詞性賓語。這種情況較普遍,多數動詞只能帶名詞性賓語,如:給、讀、寫、講、修建、交流、挖、交換、校對、跟隨等。例如:

玫 瑰 花 我 給 你 們 倆 十 朵 , 給 你 紫 紅 的 ,給 她 粉 紅 的 。

(2)動詞、主謂短語做賓語。它們充當賓語有一定條件,如:感到、加以、認為、覺得、希望、企圖、建議、允許、提議、給以等。例如: 最有效的防禦手段是進攻。(動詞作賓語)

誰說女子不如男?(主謂短語作賓語)

二、定語、狀語、補語

1、定語 「的」定語的標誌

(1)描寫性定語,多由形容詞性成分充當。例如:(彎彎曲曲)的小河。青春氣息。(風平浪靜)的港灣。

(2)限制性定語:給事物分類或劃定範圍,使語言更加準確嚴密。例如:

(曉風殘月中)的長城。(野生)動物。(古城大理)的湖光山色。

(3)助詞「的」:定語和中心語的組合,有的必須加「的」,有的不能加「的」,有的可加可不加。

單音節形容詞作定語,通常不加「的」,例如:(紅)花、(綠)葉、(新)學校、(好)主意等。

雙音節形容詞作定語,常常加上「的」,特別是用描寫狀態的詞,例如:(晴朗)的天、(優良)的傳統、(動聽)的歌聲、(粉紅)的臉等。

2、狀語 「地」狀語的標誌

(1)描寫性狀語:主要修飾謂詞性成分,有的是描寫動作狀態,有些是限制或描寫人物情態。例如:

他[突然]出現在大家面前。 小李[很高興]地對我說。

(2)限制性狀語:主要表示時間、處所、程度、否定、方式、手段、目的、範圍、物件、數量、語氣等。例如:

[午後],天很悶,風很小。 [白]跑一趟。(方式) 她的身上[淨]是水。

(淨=全,表範圍)

(3)助詞「地」:助詞「地」是狀語的標誌。狀語後面加不加「地」的情況很複雜。

單音節副詞做狀語,一定不加,有些雙音節副詞加不加「地」均可,例如「非常熱︰非常地熱」。形容詞裡,單音節形容詞做狀語比較少,大都也不能加「地」,例如「快跑、苦練、大幹」。多音節形容詞有相當一部分加不加都可以,例如「熱烈討論︰熱烈地討論/仔細看了半天︰仔細地看了半天」

3、補語 「得」補語「的標誌

(1)結果補語:表示動作、行為產生的結果,與中心語有因果關係,補語常用的是形容詞,少數用動詞。例如:

這個字寫〈錯〉了。 她哭〈紅〉了雙眼。 上課前十分鐘你得叫〈醒〉我。

(2)程度補語:程度補語很少,限於用「極、很」和虛義的「透、慌、死、壞」等,表示達到極點或很高的程度,也可以用量詞短語「一些、一點」表示很輕的程度。謂語中心語多是形容詞。例如:

心裡痛快〈極〉了。 這幾天真是煩〈透〉了。 這傢伙討厭〈死〉了。 比上次要好〈一點〉。

(3)狀態補語:表示由於動作、性狀而呈現出來的狀態。中心語和補語中間都有助詞「得」。例如:

有的同學對許多問題想得〈太簡單,太淺〉。 講的人講得〈眉飛色舞〉,聽的人聽得〈津津有味〉。 他高興得〈眼淚都流出來了〉。

(4)趨向補語:表示動作的方向或事物隨動作而活動的方向,用趨向動詞充當。例如:

遠處傳〈來〉了他的笑聲。 所有的同學都堅持〈下來〉了。 人絕不能輕易把生命交〈出去〉。

(5)數量補語:表示動作發生的次數,動作持續的時間,或者動作實現以後到目前所經歷的整段時間。例如:看了《幾遍》。 等了《一會兒》。 來了《兩個月》。

(6)時間、處所補語:多用介詞短語來表示動作發生的時間和處所,包括表示動作的終止地點。例如:

她生〈在南海〉,卻不知道死〈在何方〉。 這件事發生〈在2023年〉。

(7)可能補語:這種補語的中心語主要是動詞,也有少數是形容詞。補語有兩種,一種是用「得」或「不得」充當,表示動作結果能實現或不能實現,另一種是在結果補語或趨向補語和中心與之間插進「得/不」,表示動作的結果、趨向可能不可能實現。

例如:這個東西吃〈得〉吃〈不得〉? 作業一定要認真做,馬虎〈不得〉。 看得清楚,看《不》清

例題 (年輕)的我們‖[一定][要]學《好》(科學)(文化)知識。

[昨天],(全班) 同學‖〔都〕做〈完〉了(語文)作業。

他(主)非常誠懇地(狀)徵求(謂)大家的(定)意見(賓)。

秋天比春天(主)更(狀)富有(謂)欣欣向榮的(定)景象(賓)。

汽車(主)(狀)賓士

[在長期的奮鬥中,](狀)我(主)一向(狀)過著(謂)樸素的(定)生活(賓)。

由上所述,我們把漢語常式句的語序簡單歸納為: 狀語+定語+主語+狀語+謂語+補語 劃分句子的口訣: 句子成分要劃對, 縱觀全域性找主謂。 主前定狀謂後補,

謂前只有狀地位。 「的」定「地」狀「得」後補, 賓語只受謂支配。

我們所說的倒裝句指古代漢語句子成分順序相對於現代漢語句子成分順序來說的。讓學生掌握現代漢語句子成分劃分方法及句子成分順序,可以藉此推匯出倒裝句的四種型別:賓語前置,狀語後置,主謂倒裝,定語後置。

如判斷一下例句分別屬於倒裝句中何種型別?

①忌不自信。(《鄒忌諷齊王納諫》) ②覆之以掌(《促織》)

③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④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荀子?勸學》)

推導步驟如下:(一)例句①忌不自信。

第一步:對於古代漢語句子,我們可以直譯成現代漢語然後利用句子成分劃分的符號對譯句進行句子成分的劃分。

如:忌不自信。(《鄒忌諷齊王納諫》) 直譯為:鄒忌[不]相信自己。

第二步:對原句進行句子成分劃分。可直接根據直譯之後的句子相對應的成分直接在原句中用符號標識出來。

如直譯後句子中「鄒忌」是主語,那麼原句「忌」就是主語;「相信」是謂語,那麼「信」就是謂語;「自己」是賓語,那麼「自」也仍為賓語。

如:忌‖[不]自信。 主+狀+賓+謂 直譯為:鄒忌‖[不]相信自己。 主+狀+謂+賓

可見"忌不自信」的成分順序是「主+狀+賓+謂」。相對於前面總結的現代漢語常式句成分順序來說,例句中賓語「自」放在了謂語動詞「信」的前面,這就叫做賓語前置。賓語前置主要是看賓語和謂語的位置關係,如果賓語在謂語前面,就是賓語前置了。

2樓:

句子的結構是主謂賓定狀補,而名詞主要充當主語和賓語。如:我喜歡花。

「我」是主語,「喜歡」是謂語,「花」是賓語,「我」和「花」就是名詞(嚴格說,「我」是代詞)。兼語句是用兼語短語充當謂語的句子, 簡單點說,就是一個句子中的某個成分在句子中充當了兩個角色,如:同學幫助他學習。

「他」既是「同學幫助他」的賓語,又是「他學習」主語。

3樓:匿名使用者

語文中什麼使動用法,意動,還有什麼動,那個能不能幫忙解釋一下 ?謝謝

4樓:匿名使用者

意動用法

所謂意動用法,是指謂語動詞具有「以之為何」的意思,即認為賓語怎樣或把賓語當作怎樣。一般可譯為「認為......」「以......為......」等。

意動用法只限於形容詞和名詞的活用,動詞本身沒有意動用法。

1.名詞的意動用法

名詞用作意動,是把它後面的賓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做這個名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例1: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傷仲永》)

賓客:本為名詞,這裡活用為意動詞。「賓客其父」是動賓結構,意為「以其父為賓客」。

例2:父利其然也。(《傷仲永》)

利:是名詞活用作意動詞。「利其然」即「以其然為利」(把這種情況視為有利可圖)。

2.形容詞的意動用法

形容詞用作意動,是主觀上認為後面的賓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這個形容詞所代表的性質或狀態。

例1:漁人甚異之。(《桃花源記》)

異:原為形容詞,這裡用作意動詞。「異之」,即「以之為異」(認為這件事奇怪)

例2: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傷仲永》)

奇:原為形容詞,這裡用作意動詞。「奇之」,即「以之為奇」(認為他才能非凡)

上述這些詞類活用現象,還不能概括所有情況。比如數詞或者數量詞優勢也可活用為動詞甚至是使動詞。

使動用法

所謂使動用法,是指謂語動詞具有「使之怎麼樣」的意思,即此時謂語動詞表示的動作不是主語發出的,而是由賓語發出的。實際上,它是以動賓的結構方式表達了兼語式的內容。

使動用法中的謂語動詞,有的是由名詞、形容詞活用來的。由於原來的詞類不同,活用作使動之後,它們所表示的語法意義也不完全相同。

一、動詞使動用法

動詞和它的賓語不是一般的支配與被支配的關係,而是使賓語所代表的人或事產生這個動詞所表示的動作行為。

例1:行仁義而懷西戎,遂王天下。(《五蠹》)

懷:使……歸順。

例2:直可驚天地,泣鬼神。(《〈黃花岡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驚:使……震驚。 泣:使……悲泣。

例3: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

止:使之止(使愚公止)

例4:操軍方連船艦,首尾相接,可燒而走也。(《赤壁之戰》)

走:使操軍逃跑

二、名詞使動用法

名詞用作使動詞,是指這個名詞帶了賓語,並且使賓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變成這個名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翻譯時要採用兼語式的形式。

例1: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諸侯。(《毛遂自薦》)

臣:使……稱臣。

例2: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鴻門宴》)

王:使……為王。

在古代漢語裡,名詞用作使動詞比較少見。

三、形容詞使動用法

形容詞帶上賓語以後,如果使得賓語具有這個形容詞的性質和狀態,那麼這個形容詞則活用為使動詞。

例1:既來之,則安之。(《季氏將伐顓臾》)

安:使……安。

例2:大王必欲急臣,臣頭今與璧俱碎於柱矣!(《廉頗藺相如列傳》)

急:使……急。

例3:悽神寒骨,悄愴幽邃。(《小石潭記》)

悽、寒:使神骨淒寒。

四.使動用法和意動用法的區別

使動:謂使動用法,是指謂語動詞具有「使賓語怎麼樣」的意思。它是用動賓結構表達使令式的內容。

意動:認為……怎麼樣:餘頗易之(我認為甚是簡單 )

使動用法指動詞謂語表示主語使賓語"怎麼樣"的用法。有些名詞和形容詞活用為使動詞,表示"使......"的意思。

有三種:1.動詞的使動用法。

如"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中的"勞",意思是"使....勞累"。 2.

名詞的使動用法。是"使......成為.......

"的意思。3.形容詞的使動用法。

特點是使賓語表示的人或物具有這個形容詞所表示的性質或狀態。

意動用法表示主語認為賓語怎麼樣,或主語把賓語當作什麼。有兩種:1.

名詞的意動用法。例如"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中的"王",意思是"以....為王"。

2.形容詞的意動用法。例如"而恥學於師"中的"恥",意思是"以為恥"。

為動用法

為動用法表示「主語為賓語怎麼樣」。

謂語可以由動詞形容詞或活用的名詞充當,例如:

(1)夫人將啟之----夫人姜氏將為他們開啟城門 《觸龍說趙太后》

(2)等死,死國可乎?----同樣是死,為國家而死可以嗎? 《陳涉世家》

(3)祭祀必祝之----祝,祈禱,動詞的為動用法,翻譯為:為……祈禱 《左傳•成公十三年》

(4)既泣之三日,乃誓療之----泣,為……哭泣 《病梅館記》

(5)後人哀之而不鑑之----哀,為……而哀 《阿房宮賦》

(6)馬病肥死,使群臣喪之。喪,為……治喪 《史記 滑稽列傳》

(7)文嬴請三帥。請三帥:替三帥請求 《**崤之戰》

(8)邴夏御齊侯。御齊侯:給齊侯御(駕車) 《左傳•成公二年》

(9)廣陵太守陳登得病……佗脈之。脈,為……診脈 《三國志•華佗傳》

(10)伯夷死名於首陽之下,盜跖死利於東陵之上。死名:為了名而死。死利:為了利而死。 《莊子•駢拇》

(11)君子死知己。死,為……而死 陶淵明《詠荊柯》

主謂倒裝

主謂倒裝也叫謂語前置或主語後置。古漢語中。謂語的位置也和現代漢語中一樣,一般放在主語之後,但有時為了強調和突出謂語的意義,在一些疑問句或感嘆句中,就把謂語提前到主語前面。

例:甚矣,汝之不惠。 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謂語前置,表強調的意味,可譯為「你太不聰明瞭」

定語後置

現代漢語裡,定語一般都放在中心詞的前面,起修飾限制的作用。但在古代漢語裡,為了突出和強調定語,有時也會把定語放在中心詞之後,這種情況叫做「定語後置」。譯成現代漢語時,一般都應提到中心詞前邊來。

另外,定語後置時,往往在中心詞和定語之間家「之」子,有時也在定語後面加「者」字。

1.用「者」結句,形成「中心詞+後置定語+者」

2.用"之"結句,「中心詞+之+後置定語」的形式。

如:「其嵌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馬之飲於溪;其衝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羆之登于山。」(《鈷姆潭西小丘記》)

3.用「者」又用「之」。

如:「中心詞+之+後置定語+者」的形式。如「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蘇軾《石鐘山記》)等。

4.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荀子《勸學》)

應注意的是,文言文中定語後置只限於表示修飾關係的句子,表領屬關係的定語則不後置。

狀語後置

現代漢語中狀語置於謂語之前,若置於謂語之後便是補語。但在文言文中,處於補語的成分往往要以狀語來理解。

例如:《鴻門宴》:「將軍戰河北,臣戰河南。」「戰河南」即「戰(於)河南」,應理解為「於河南戰」。《促織》:「覆之以掌」即「以掌覆之」應理解為「用手掌覆蓋(蟋蟀)」。

狀語後置的型別

狀語後置有三種情況:

1、用介詞「於」組成的介賓短語在文言文中大都處在補語的位置,譯成現代漢語時,除少數仍作補語外,大多數都要移到動詞前作狀語。

例: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荀子《勸學》)

分析:此句中的「於藍」介賓短語,前者應該移到「取」的前面做狀語;後者「於藍」介賓短語應該移到「青」的前面做狀語,即譯為「比藍青」。

2、介詞「以」組成的介賓短語,在今譯時,一般都作狀語。

例:具告以事。(《史記•項羽本記》)

分析: 「具告以事」 ,即「以事具告」 ,「以事」介賓短語做「告」的狀語。

3、還有一種介詞「乎」組成的介賓短語在補語位置時,在翻譯時,可視情況而定其成分。

例: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韓愈《師說》)

分析:「生乎吾前」中的「乎」就是介詞「於」;「乎吾前」應該移到「生」的前面做狀語。

賓語前置

所謂賓語前置句,就是通常作賓語的成分,置於謂語動詞的前面,以示強調。

如:「何以戰?」 正常語序應該是「以何戰」。 意思是憑什麼作戰?

例如:《鴻門宴》:「良問曰:『大王來何操?』」「何操」應理解為「操何」

還有許多不同形式的賓語前置句

(1)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如:「大王來何操?」

(2)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如:「古之人不餘欺也。」

(3)藉助「之」「是」將賓語提前。如:「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孜孜焉唯進修是急,未之多見也。」

(4)介賓短語中賓語前置。如:「不然,籍何以至此?」

如何寫好語文作文中段落與段落之間的銜接,使得上下

多用一些承上啟下的文字,這樣就顯得銜接自然了,也使整篇文章結構嚴謹。怎樣讓文章段落之間顯得更銜接 所謂銜接,即指段落與段落或層次與層次之間的過渡形式。常見的有三種 一是藉助關聯詞語來銜接。如用 因此 由此觀之 然而 但是 總之 綜上所述 等等,這類關聯詞語一般放在段首或句首,起到銜接作用。如2007...

語文作文中的經典句子有哪些,語文作文中的通用句子有哪些?

活在這珍貴的人間,太陽強烈,水波溫柔。海子繁花落盡,我心中仍有花落的聲音。一朵,一朵,在無人的山間輕輕飄落。席慕蓉 你來人間一趟,你要看看太陽。海子 真正的平靜,不是避開車馬喧囂,而是在心中修籬種菊。林徽因寵辱不驚,閒看庭前花開花落 去留無意,漫隨天外雲捲雲舒。菜根譚 縱橫千里震雲,折如百軍怒發.有...

語文中的病句如何分別,語文中的病句,是怎麼樣的

成分殘抄缺 句子裡缺少了某些必要的成分,意思表達就不完整,不明確.例如 為了班集體,做了很多好事.誰做了許多好事,不明確.用詞不當 由於對詞義理解不清,就容易在詞義範圍大小 褒貶等方面用得不當,特別是近義詞,關聯詞用錯,造成病句.例如 他做事很冷靜 武斷.武斷 是貶義詞,用得不當,應改為 果斷 詞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