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影響人口分佈的主要因素 地球上的人口分佈是人類改造、利用自然,與自然界發生聯絡和相互作用的產物,人口的分佈受自然條件和自然資源的強烈制約。氣候適宜、土壤肥沃、資源豐富、交通便利的地區往往成為人口密集地區。然而,人具有自然和社會雙重屬性,隨著社會的進步,勞動工具的更新,人類對於自然界的支配作用逐步加強,人的動物學特性也逐步消退,人與人之間的聯絡增多,社會性不斷增強。
人類的各種有目的的活動同樣受到社會經濟條件的制約。所以,社會經濟條件也必然影響人口的分佈。1.
自然條件自然地理環境是人口分佈的自然基礎,它為人類居住提供了空間場所。自然條件對人口分佈的影響,因歷史發展階段不同而具有不同的作用程度。在古代,由於人類對自然界的依賴性很大,人口分佈受自然環境的影響也很大,許多學者認為人類最可能的起源地是生存條件較好的東非、中亞草原地帶、南亞以及中國西南地區,而不可能是氣候酷寒和生存條件極度艱難的地區。
在科學技術高度發達的今天,人類的活動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擺脫自然的束縛,人類的足跡可遍及地球上的7大洲。自然條件作用於人口分佈有兩種不同的方式,一是自然條件的直接影響;二是通過影響各地的社會經濟條件,進而影響到人口分佈的間接作用。自然條件對人口分佈的影響是通過地形、氣候、水文、土壤、植被及自然資源等各種因素實現的。
(1)氣候對人口分佈的影響 氣候的作用可用氣溫和降水兩個指標來說明。地球的南極和北極以及海拔過高的高原地區,不適宜人口大規模定居。那些地區溫度低,不能種植農作物,而且容易患呼吸道疾病。
熱帶地區雖然水熱資源豐富,農作物種類多,一年可多熟,但那裡氣溫高,農作物病蟲害嚴重,傳染病易於流行,所以熱帶雨林區的人口也不如溫帶多。乾旱的沙漠地區雨水極稀,不宜耕種,人口很少,唯有河流兩岸及沙漠綠洲是人口集中地區。一般說來,除大陸內部的乾旱區以及高山區以外的溫帶地區,水熱條件適於作物生長和人民生活,所以成為世界人口最稠密地區(表3-5)。
(2)海拔高度對人口分佈的影響 就世界範圍而言,人口主要分佈在海拔1000米以下地區。據計算,世界人口的90%居住在海拔400米以下的平原地區,如印度恆河平原,歐洲中緯度地區,美國東北部的大湖區,中國的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東北平原、華北平原和四川盆地。一般說來,海拔過高,氣溫和氣壓都偏低,容易引起高山反應;寒冷、風大的氣候,貧瘠的土壤,有限的耕地,閉塞的交通條件,等等,使發展生產的條件遠不及同緯度的平原地區。
因此,溫帶和寒帶的山區和高原地區的人口密度都較平原地區為小。但是,熱帶地區例外。如拉丁美洲的玻利維亞、厄瓜多、祕魯等國,人口密集地區不是平原,而是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原盆地。
這是由於山區和高原氣溫適中,不象平原地區過於溼熱,排水不暢,而且又在瘧蚊分佈上限以上,少受疾病危害,有利於農業生產,成為熱帶地區人類重要居住地。我國南部熱帶地區的人口分佈也符合上述特點。例如,在紅河、瀾滄江等江河沿岸,雖然地勢低平,但因過於溼熱,加上草木繁茂,害蟲猖獗,尤其是瘧疾對人類威脅極大,素稱「瘴癘之鄉」,故人口稀少,外來居民更難適應當地自然條件。
相反,在海拔高度適中的高原和山區,溫度和降水條件對農業生產和人體健康都較適宜,較少瘧蚊分佈,故人口較為稠密。此外,不同的地形部位對人口分佈也有較大影響。一般說來,山間盆地、谷地、向陽坡、山麓地帶等部位適宜居住和發展農業生產,人口相對集中。
表3-5 2023年不同氣候型別區的人口密度(人/km2)(4)水體對人口分佈的影響 水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生產最基本的物質條件之一,所以江河湖海等水體性質、分佈狀況,以及水資源的保證程度常常成為限制人口分佈的重要因素。水體對人口分佈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為人類提供水源,二是為人們提供方便的交通條件。
地球上的人口稠密地區差不多都沿河沿海分佈。因為人們接近這些水體既可以靠近水源,又可以獲得便利的交通條件。尼羅河、幼發拉底河、印度河和黃河之所以能成為古代文明發祥地,也是得惠於河流給人類提供的有利條件。
(5)土壤條件對人口分佈的影響 土壤是發展農業生產最基本的條件之一。不同的土壤具有各不同的土壤肥力和適宜耕作的效能。所以,土壤條件對人口分佈的影響,主要是通過各類土壤的肥力和適宜耕作程度對農業生產的影響來體現的。
一般地,黑土、黑鈣土、棕色森林土及沖積土為最適宜耕種的土壤,所以,溫帶地區及三角洲地帶,如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恆河、尼羅河以及湄公河三角洲,是世界人口稠密地區。鹽鹼土、沼澤土、灰化土、紅壤等土類,較為貧瘠,人口就比較稀疏。(6)礦產資源對人口分佈的影響 隨著工業生產的發展,礦產資源的地位日益重要,採礦中心對人口具有強烈的吸引作用,有時成為人口分佈的決定性因素。
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淘金熱引起的大量移民。新大陸最初之所以能從歐洲吸引大量移民,殖民者爭相開採**是一個重要原因。許多因開發資源而集中了大量人口的地區,也往往因資源枯竭使人口驟減。
當然,由於開採技術的日趨現代化,目前也已出現大量開採礦產資源並未引起大批人口遷移及改變人口分佈狀況的現象。2.社會經濟條件(1)社會生產方式對人口分佈的影響 儘管自然條件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人口的分佈或多或少打上自然因素的烙印,但是,自然界只是為地球上的人口分佈提供了可能性,社會生產方式才是實現這種可能性的決定性因素。
自然條件對於人口分佈的作用,是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變化而變化的。比如,在人類社會發展的初期,生產力水平極其低下,人類主要靠採集和狩獵為生,人口分佈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可食動、植物的分佈。在人類馴服了野生動植物,農業和畜牧業得到發展後,人類對自然的駕馭能力大大增強,耕地面積不斷擴大,人類分佈範圍也隨之擴大。
如由於水利事業的發展和灌溉水平的提高,原來認為不能發展農業的沙漠和乾旱地區也隨著農業的發展而開始有人居住。在現代工業高度發展的今天,產業結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農業和採掘業的從業人口日趨減少,城市製造業和各種服務行業日益興旺,城市化程度不斷提高,人口愈加向城市集中,各國工商業中心往往也是人口分佈最集中的地區。(2)生產發展與佈局對人口分佈的影響 農業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基礎。
在歷史上,農業生產佈局狀況與人口分佈有著密切的內在聯絡,發達的農耕區往往既是古代文明發祥地,又是人口稠密地區。在農耕時代,農業生產水平和農業佈局是決定一個地區人口密度的基本因素。農業生產發達的地區,單位面積土地上所能供養的人口數量較多,故人口稠密;相反,農耕技術落後的地區,人們利用土地的天然肥力粗放經營,產量較低,可供養的人口較少,故人口稀疏。
20世紀以來,特別是二次大戰後,世界農業生產力發生急劇變革,發達國家的農業已實現了現代化,農業勞動生產率空前提高,所需農業勞動力大幅度減少。原先散佈於農村各地的人口逐漸向城市和工礦地區集中。例如,美國農業勞動力僅佔全國勞動力總數的2—3%,但卻生產了全國所需糧食的120%。
生產佈局和經濟發展水平的不平衡常導致人口分佈的不平衡。例如前蘇聯人口主要集中於歐洲部分、美國人口密集於東北部地區都是生產佈局不平衡的表現。此外,交通運輸業的發展擴大了人類活動的空間範圍,並促使交通沿線的人口日益稠密。
例如隋唐時期大運河的開鑿,使運河沿線興起了一批繁華的港市,且成為全國人口稠密區。(3)其他社會經濟因素對人口分佈的影響其他社會經濟因素,諸如重大人口政策和經濟政策的變動、戰爭、災荒、疫病、傳統觀念等,均對人口分佈產生影響。政治因素對人口分佈有時會產生巨大影響,短時間內便會改變人口分佈狀況。
例如,二次大戰期間,從歐洲東部遷往德國的人口就達600萬人。新中國成立後,為了平衡生產力佈局和支援內地及邊疆建設,國家有計劃地從東部沿海地區調動工人、退伍軍人、技術人員等向內地和邊疆遷移。
2樓:匿名使用者
自然環境因素,水資源和土壤,礦產資源,社會經濟因素,政治文化因素,
3樓:匿名使用者
地形,水源,氣候。。。
影響班風的主要因素,影響從眾的主要因素
你好,班風建設。一 思想政治方面 我們將以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為核心 幫助同學們樹立遠大的抱負,要做好團員思想教育工作 協助黨支部做好推優入黨工作。我班準備借十七大成功召開之際,搞好黨的宣傳工作 動員全班同學早日遞交入黨申請書 向黨組織靠攏。二 豐富班級生活 用健康向上的文體活動團結和教育同學 使得同...
影響碳粉燃燒主要因素
樓主的問題看是簡單,其實是燃燒領域裡非常複雜的問題,即便要講清楚,沒有三五百字,是將不明的。所以,下面給出了影響的主要因素,就不再具體分析討論了以及來龍去脈。因碳粉的燃燒速度為 w kz co,反應濃度co基本不變,故可從綜合反應速度常數kz方面考慮。kz的影響 1 當溫度很低時,碳的反應處在 動力...
影響地區人口變動的主要因素應用平均指標應注意的問題
自然變動。遷移變動。社會變動 國民經濟統計概論 書76到77頁 如何正確的學習? 一 保證良好的睡眠,不要熬夜,定時就寢。堅持午睡。二 學習時要全神貫注。玩的時候痛快玩,學的時候認真學。一天到晚伏案苦讀,不是良策。學習到一定程度就得休息 補充能量。學習之餘,一定要注意休息。但學習時,一定要全身心地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