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中地數媒
(一)礦區構造
礦區褶皺構造相對發育,區域性發育有小撓曲。多期構造運動產生的斷裂,使礦區構造複雜,控制礦區侵入岩展布的斷裂為東西向和北西向斷裂,規模大、具長期活動的性質。近南北向、北北西向、北北東向斷裂為活化期構造,十分發育,縱橫交錯,不同程度控制了巖體的形態和規模,也是成礦流體活動的通道和成礦物質的沉積場所。
1.褶皺構造
在區域上庫松木切克群下亞群為一向北傾的單斜,在礦區該地層由於受南北向和東西向兩組力偶的聯合作用,岩層由西向東、由北向南滑動,形成一個向東南凸出的“v”字背斜褶皺,它的兩翼地層斷裂破碎形成構造破碎帶,背斜軸部走向為102°~135°,傾角為5°~24°,巖性為庫松木切克群下亞群第一巖性段、第三巖性段的薄層含碳泥屑灰巖和薄層砂屑泥屑灰巖。南西翼出露很少的泥屑砂屑灰巖,向南被第四系覆蓋。北東翼為庫松木切克群第二巖性段到第七巖性段,巖性主要為薄層泥屑微晶灰巖夾中厚層泥晶灰巖及薄層含碳質泥質灰巖、板岩等。
由於礦區南部東西向斷裂破碎帶和東西向侵入岩的破壞作用,地層產狀區域性十分雜亂,掩蓋了部分褶皺構造的形跡。
2.斷裂構造
礦區斷裂構造分為3個期次:早期斷裂(區域性斷裂)、中期斷裂和晚期斷裂。
(1)早期斷裂(區域性斷裂):礦區內區域性斷裂為東西向、北西或北西西向斷裂,與區域性構造線方向相一致。
東西向斷裂:東西向斷裂在礦區內形成時代最早,可能形成於中元古代末期的大陸裂解時期(張天齊等,1998)。具有長期活動性質,斷裂性質主要為逆斷層,主要出現在礦區南部,由多條東西向、近東西向斷裂或破碎帶構成喇嘛蘇礦區南部東西向斷裂帶。
走向56°~108°,斷面北傾,傾角26°~56°,出露長度大於1km,東段模糊不清,西段被第四系覆蓋,斷裂頻寬2~10m,斷裂面見擦痕和糜稜面。東西向斷裂是重要的控巖控礦構造,一方面控制了礦區南部東西向花崗閃長斑岩體的展布範圍,另一方面,長期擠壓和多次拉張使斷裂帶破碎、孔隙、裂隙十分發育,促進了多期次礦化作用。
北西西或北西向斷裂:北西西或北西向斷裂在礦區北部斷續出露,斷裂性質為扭壓性逆斷層,斷裂走向290°~330°,傾向北東,傾角為20°~65°,斷裂頻寬1~2m。斷裂帶區域性地段發育透鏡體片理化帶和構造角礫岩,角礫被方解石脈膠結和穿插,兩側岩石有強烈變形,後期閃長玢岩脈沿斷裂侵位,說明斷裂具有多期次活動特點。
(2)中期斷裂:中期斷裂在礦區十分發育,主要為北北西向、北北東向和近南北向斷裂,可能形成於海西早期(張天齊等,1998)。晚泥盆世時由於受到北部北天山(巴音溝)洋殼板片的俯衝擠壓,在近南北向壓應力的作用下產生北北西向、北北東向扭性斷裂和近南北向張性斷裂。
(3)晚期斷裂:礦區內晚期斷裂主要為北北東向和近南北向,它們一般成群成組產出,規模小,長100~500m。錯斷了早期斷裂(區域性斷裂)、中期斷裂和海西早期的花崗閃長斑岩,對礦體有一定的破壞作用,北東東向斷層走向60°~80°、傾向北、傾角60°~80°。
近南北向斷裂向西陡傾,傾角60°~80°。
3.應力場分析
張天齊等(1998)在礦區佈置了5個觀測點進行了節理的測量和統計(表4-3)。在表4-3中,以偏東的近南北向節理佔所測全部節理近25%、北北東向節理21.6%,北北西向節理14.
9%。節理走向多為北北西、北北東和近南北向,它們走向與礦區中期斷裂的走向大致相同,這一方面說明礦區節理是斷裂構造在小範圍內的縮影,另一個方面反映出礦區的應力場性質是受北部北天山(巴音溝)洋殼板片的俯衝擠壓作用所控制。
表4-3 喇嘛蘇礦區節理測量統計表
(二)礦區地層
喇嘛蘇銅鋅礦區出露地層主要為中元古界薊縣系庫松木切克群下亞群、下二疊統烏郎組和第四系。
1.庫松木切克群下亞群(jxksa)
根據岩石巖性特徵和岩石的結構和構造,庫松木切克群下亞群(jxksa)又可劃分7個巖性段,第二至第六巖性段為含礦巖性段,其中第三和第五巖性段為主要的含礦巖性段。
(1)第一巖性段(jxksa-1):出露在礦區西南和東南部,為灰色—淺灰色薄層泥屑灰巖夾中厚層泥晶灰巖,新鮮面深灰色,微細層理、小斜層理、交錯層理和不連續水平層理髮育。岩石具片理化,片理產狀與層理基本一致,走向近東西,可見厚度61.
26~69.70m。
(2)第二巖性段(jxksa-2):在礦區南部出露,為淺灰—暗灰色中厚層夾薄層含砂屑、泥屑微晶灰巖。風化表面灰褐—黃褐色。
發育微細層理、波狀水平層理、沖積層理及交錯層理,由西向東泥質增多,沿走向區域性產狀變化大,有撓曲,總體北傾。厚度為82.8~118.
0m。(3)第三巖性段(jxksa-3):分佈在礦區南部,巖性為灰色—暗灰色中厚層泥晶灰巖、微晶灰巖與薄層含礫屑、泥屑微晶灰巖互層夾矽質條帶,區域性有不連續順層分佈的細紋層礫屑褐鐵礦。水平層理、斜層理髮育。
岩層內夾矽卡巖、矽卡巖化大理岩和大理岩透鏡體,岩層內發育不規則石英-方解石脈和團塊。厚303.20m。
(4)第四巖性段(jxksa-4):出露於礦區中北部。為灰色中厚層含泥屑微晶灰巖夾薄層泥質碳質灰巖,下部夾較多矽質條帶和不均勻分佈的褐鐵礦礫屑。
底部為薄層泥屑微晶灰巖,岩層發育波狀水平層理和水平層理。厚267.3m。
(5)第五巖性段(jxksa-5):分佈在礦區西北部。灰色—深灰色中厚層含泥屑細晶、微晶灰巖與薄層含砂屑、泥屑微晶灰巖互層。
風化面黃褐色,微細層理髮育並見沖刷層理和波狀交錯層理,層理波痕發育。岩層中夾大理岩、矽卡巖條帶或透鏡體。星點狀褐鐵礦散佈風化表面,區域性呈礫屑順層分佈。
石英-方解石脈發育,區域性呈團塊狀或透鏡狀。該巖性層由西向東泥屑增多,片理區域性發育。厚416.
4~493.7m。總體北傾,區域性南傾。
(6)第六巖性段(jxksa-6):分佈於礦區西北部,為灰色—灰白色中厚層微晶細晶灰巖夾少量薄層含砂屑、礫屑微晶灰巖。內碎屑灰巖中砂屑、泥屑不均勻分佈,波狀層理髮育,區域性見類似疊層石的波狀紋層。
岩層中方解石細網脈發育。厚168.5~239m。
(7)第七巖性段(jxksa-7):在礦區西北出露。為深灰色中厚層微晶灰巖夾少量薄層含砂屑微晶灰巖。
底部為薄層含泥屑灰巖、具水平層理,岩層中方解石細脈發育,有綠泥石化,可見厚度20.9m。
2.下二疊統烏郎組(p1wl)
為一套類磨拉石-玄武安山-流紋岩建造。下部為碎屑岩,上部為火山岩,巖性主要為流紋質晶屑凝灰岩、安山質英安巖、英安斑岩、安山玢岩、玄武岩和火山角礫岩,厚度巨大,為7310~12622m。
3.第四系
礦區第四系在溝谷和山前地帶為衝洪積堆積,在山坡地帶為殘坡積堆積。
(三)礦區岩漿活動
在礦區範圍內,共有各類侵入岩體124個,出露面積0.60km2,佔礦區面積的近1/8。侵入岩巖性主要為斜長花崗斑岩、花崗閃長斑岩、花崗斑岩(上述巖體的岩石、礦物特徵見第二章第四節)、閃長玢岩和輝綠玢岩等,主要呈巖枝狀和岩脈狀產出。
1.閃長玢岩
閃長玢岩主要分佈於礦區西北部(見圖2-31),呈脈狀產出,多呈北西向或北西西向分佈,或追蹤北西向斷裂,或順層間破碎帶侵入,產狀大多數傾向東北或北傾。岩石具斑狀結構,斑晶主要為斜長石、普通角閃石和石英。斜長石:
10%~15%,半自形板狀,0.1~1.0mm,環帶構造明顯;普通角閃石:
5%~10%,針狀,常被綠泥石、碳酸鹽交代;石英:含量1%~5%。基質呈暗黃綠色,普遍發生了鉀化、絹雲母化、碳酸鹽化和矽化等。
2.輝綠玢岩
輝綠玢岩主要分佈於礦區中南部(見圖2-31),呈岩脈狀產出,北西西向分佈,或追蹤南北向和東西向裂隙。岩石暗灰綠色,斑狀結構,斑晶含量5%~10%。斑晶主要為斜長石和普通角閃石。
斜長石,5%左右;普通角閃石,3%左右。基質具輝綠結構,斜長石佔70%,普通輝石15%~18%,有少量石英,副礦物有鈦鐵礦、磁鐵礦、榍石。蝕變次生礦物有絹雲母、綠泥石、綠簾石和碳酸鹽礦物等。
(四)礦區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學特徵
1.地球物理特徵
(1)礦區物性引數特徵:礦區主要巖礦石磁引數和電引數特徵如下(張天齊等,1998)。
灰巖、大理岩、花崗閃長斑岩和無礦化蝕變巖等屬無磁性或弱磁性、高阻、低極化。
礦化蝕變巖、銅礦化鐵帽具弱磁性、中低阻、低極化。
磁鐵礦、含磁鐵礦蝕變巖、含磁黃鐵礦蝕變巖均具明顯的強磁性、中低阻或低阻、高極化。
(2)磁異常特徵與礦體分佈:張天齊等(1998)在礦區共圈出5個磁異常(m1,m2,m3,m4,m5),礦區內現已確定的90個銅鋅多金屬礦體絕大多數在這5個磁異常區,成群分佈。
m1磁異常:位於礦區西北部①號和②號花崗閃長斑岩體一帶,異常形態為北窄南寬的葫蘆形,走向北北西,長1.2km,寬0.
1~0.65km,面積0.4km2。
磁異常值△t為100~1600nt,峰值帶為800~1600nt,近南北走向,西界形成明顯梯度帶,可能反映了南北向斷裂的存在。(1)~(18)號礦體產於該磁異常區,其中(5)~(12)號礦體與北部中-高磁場區相吻合,磁異常值△t為100~800nt,(1)~(4)號礦體明顯向異常北部偏離,(16)~(18)號礦體位於異常區南部,磁異常值△t為100~400nt。
m2磁異常:位於礦區中南部,其範圍包括③號巖體南部、⑨號巖體西部和⑧號巖體。異常形態近於四邊形,長邊為北北東走向,面積約0.
15km2。(32),(33),(35)~(42),(50)~(54),(56),(77)號等礦體分佈在該磁異常區內。其中(33),(41),(51),(52),(57),(58),(61),(63)~(66),(70),(74)~(77)號等礦體群與中東部的高磁異常區(磁異常值△t為100~800nt 為400~800nt)相吻合,這些礦體一般厚度大,品位較高。
m3磁異常:位於礦區東北部,走向北北東,形態近似平行四邊形,面積0.125km2。
南部有④號斜長花崗斑岩體、北部有角巖化帶。磁異常值△t一般在100nt左右,最大為400nt,位於④巖體南部邊緣凸部位。200~400nt峰值區呈北西向展布,與④巖體西南邊界一致,是找礦的有利地段。
m4磁異常:位於礦區東部,形狀為南北向的橢圓形,面積0.06km2,等值線均勻,最高磁異常值△t為400nt。
⑩號巖體北段在異常內,但巖體和矽卡巖中均沒有發現礦體。而在異常東南約150m處發現長40m,寬約5m的小礦體,品位較低。
m5 磁異常:位於礦區最南部,為一走向近東西的帶狀異常。基本上沿號花崗閃長斑岩體南緣展布,最大值為400 nt,位於異常中部,巖體內有(83)~(87)號礦體群產出,礦體與巖體走向基本一致。
2.地球化學特徵
礦區巖礦石中微量元素特徵如下(張天齊等,1998):
(1)礦化蝕變巖中cu,zn,ag元素含量相對較高,為直接找礦的指示元素。
(2)pb在岩石和礦石中含量普遍較低,僅區域性較富,與銅礦化關係不明顯。礦體中zn,ag含量高,成為伴生礦產,與銅礦化正相關。在礦體和圍巖中pb含量基本無差別。
(3)as,au在花崗閃長斑岩和圍巖中區域性富集。as含量50×10-6~70×10-6,為維氏值的30~40倍,au在下二疊統烏郎群紫紅色礫岩中含量達35×10-9。
(4)mn含量在圍巖和礦體中平均1486×10-6,為維氏值的1.5倍,個別層位3000×10-6~5000×10-6,巖體中平均為471×10-6,兩者相差3倍,顯然為沉積成因。
(5)w,mo在花崗閃長斑岩中含量高於圍巖和礦體,sn含量在巖體、圍巖和礦體相當,後者個別較高。
(6)cu,pb,zn,ag,bi,sn,au,as在灰巖中的含量高於維氏值,分別為維氏值的5.3,3.4,5.
1,16.6,660,3.1,1.
4和30倍。zk322孔中62個灰巖和非礦體矽卡巖樣品統計,cu,pb,zn,ag含量平均為550×10-6、153×10-6、714×10-6、1.07×10-6,分別為維氏值11.
7,9.6,8.6,15.
3倍,au含量(n)×10-9~30×10-9,最高190×10-9,平均值為維氏值的3倍。
(7)礦區cu,pb,zn,ag組合異常與花崗閃長斑岩體、礦體的分佈一致。
前第四紀地質基本特徵,中國第四紀地質的基本特徵
中地數媒 以往的地質研究表明,松遼平原大地構造位置屬於天山 興安地槽區。該區在漫長的地質歷史發展過程中,不但經歷了多旋迴構造運動 岩漿活動 沉積作用 變質作用和成礦作用,而且還具有地質構造發展的多階段性和空間上的不平衡性。這是一複雜的地質過程,也是松遼平原當今地表物質組成 地質構造和地貌格局形成 演...
昆明地質地貌,昆明的地形特徵及判斷依據
摩天東莞 樓主你好,希望採納,謝謝 地理位置 昆明位於中國的西南部,雲貴高原中部,是雲南省省會 雲南省政治 經濟 文化 科技 交通中心 市中心海拔1891米。氣候 雖位於 帶,但海拔較高,夏無酷暑 冬無嚴寒 氣候宜人,市區年平均氣溫在15 左右,最熱時月平均氣溫19 左右,最冷時月平均氣溫8 左右。...
天柱山的其它地貌,天柱山的地質特徵
天柱山屬大別山東延的一個組成部分。山體主要由萬山 地質界慣用的天柱山的俗稱 巖體組成,位於安徽省嶽西縣 潛山縣接壤地界一帶。呈北北西向展布,切割公界尖背斜,被菖蒲 響腸和水吼嶺 陳嶺頭火斷層的夾 地表層不規則岩基出露面積120平方公里,與圍巖的接觸帶多數被掩蓋。接觸帶附近巖體的巖面粒度變細,圍巖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