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風俗習慣的由來

時間 2021-08-11 17:58:28

1樓:匿名使用者

[行政區劃]臺灣地名與閩臺淵源 www.taihainet.com 2006-6-22 中國臺灣網  【字型:

縮小 放大】   自古以來,海峽兩岸人民就有著血濃於水的親情關係。早在130我年前,就有中國大陸先民入臺生息繁衍。而在這些大陸的先民中,以閩南人為數最多。

  臺灣原是個茺島,本島上住的臺灣原住民,俗稱為「山地人」,即現在的高山族同胞。從大陸遷移臺灣的閩南等地先民,遷徙臺灣後,與當地的高山族同胞一道以勤勞的雙手開荒拓地,開發礦藏和其它資源,逐步建立村莊和城鎮,使臺灣變成一座美麗富庶的寶島。僅從臺灣的地名,就可以看出臺灣與大陸尤其是閩臺兩岸間的淵源關係,是何等的密切。

    大陸人遷徙臺灣後,為緬懷自己的家鄉,以冠友好往來 地名或冠籍地名作為自己發祥地名來紀念。閩南人對於宗親血緣關係和同鄉地緣關係,一向是比較重視的。它同所有的精美文化內涵一樣,隨著大陸移民的拓殖臺灣步伐,能極為醒目地表現自己親緣、地緣關係的無過於用「冠姓地名」和「冠藉地名」。

因為冠姓地名,是大陸移民血緣結合的象徵,而冠籍地名,是大陸移民以地緣結合的具體表現形式。   據臺灣出版的《唐山過臺灣》一書記載:臺灣共有百餘個姓氏,有40多個地方用姓氏命名,分佈於臺北、彰化、臺中、臺南、高雄、基隆、屏東等22個縣、市,共一百多個地方。

閩南有「陳林半天下」之說,僅臺北市叫陳厝、林厝的地名就有九處之多。其它姓氏也不少,如盧厝、何厝、洪厝、粘厝、劉厝等。這些人以姓氏為冠姓地名的大陸移民,其中大多數是閩南人,因為從大陸移民臺灣,來到人地生疏的地方,需要有同宗同族的人能夠互相幫助,真誠相待。

一旦邂逅相遇,只要得知彼此姓氏相同,都會無比親情地呼為「本家」、「阿同」,或說「同咱厝人」、「同咱兜(家鄉)人」。這種傳統的親情觀念,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個個宗族群體,並取大家共同的姓氏命名村落,以便代代相傳。   閩南人有較濃厚的鄉土觀念。

他們有僅用祖地的地名來給新開發的地方命名,而且還保留了家鄉的民情和風俗習慣。   《唐山過臺灣》一書還記載:臺灣用臺胞祖籍地命名的地方有一百多處。

福建的地名有51處,其中多數是閩南的地名,如泉州厝、漳州厝、漳州寮、安溪寮莊、同安厝莊、南靖裡、長泰裡、長泰三村、詔安裡、去霄厝、平和裡等。彰化縣以閩南地名命名的就有泉州寮、同安寮、同安宅、詔安厝、福興村等二十多處。臺灣有許多地名與閩南的地名叫法也都一樣。

如臺中縣的大甲鎮有個「德化裡」,是閩南德化縣人初到臺灣的立足之地,故以「德化縣」命名。臺灣連姓祖籍地長泰縣枋洋鎮江都村,自宋代初至明清兩代,就有不少連姓族人生產方式臺南定居,他們把祖籍地的石倉、溪洲、雙溪等村名作為他們移居臺灣後的村名,就連臺灣連氏祖祠堂「瞻依堂」也與江都連姓祖祠堂一樣,保持了家鄉的建築風格。毫無疑問:

現今,臺灣居民中有一大部分人的祖籍地在閩南,他們仍然講閩南話,生活中保留著閩南的風俗習慣。由此可見,閩臺關係歷史悠久,淵源深遠。

2樓:匿名使用者

福建地處祖國東南沿海,遠離中國傳統文化的發源地 中原地區。福建的東南是茫茫大海,西北橫亙著武夷山脈,西南有博平嶺山脈,東北是太姥山脈,大海和高山峻嶺嚴重地阻礙了福建與外地的聯絡。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福建處於與外鄰相對隔絕的狀態,這種半封閉的自然地理條件決定了福建歷史發展在隋唐以前嚴重滯後於中原,並使境內不同地區的民俗各具地方特色。

現將福建民俗發展、演變的主要階段分述如下:

(一)秦漢以前:土著民俗自成體系

考古發掘表明,早在距今約四至八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就有古人類生活在閩南漳州一帶。距今四至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福建各地都有發現。新石器時代晚期福建先民已進入父系氏族社會。

如生活在閩江下游的「曇石山人」,合群而居,有簡單的語言,用石斧、石鋤、石鐮等工具進行粗放的農作,用石錛、石刀和蚌刀、陶網墜等工具進行漁獵和採集;有了簡單的手工勞動技術,能製作出相當精巧的陶器,並具備原始的紡織技術;在葬俗上,實行掘地而葬,有公共墓地,一般為單人葬,極個別為男女合葬,男子仰身直肢,女子側身屈膝,有石器、陶器等隨葬品,說明已經有了靈魂不死的觀念。還有拔牙習俗,反映了有原始巫術。距今三四千年前的武夷山土著居民已經進入銅石並用時代,他們習於水性,擅長行舟,工於紡織。

在宗教信仰上,他們奉龜為神話中的水母而加以崇拜。在葬俗上,實行懸棺葬,即死後將屍體安放於船形棺木內,再放置在人跡罕至的懸崖峭壁上,祈求死者靈魂早日**。上古三代時,福建境內至少居住著7支互不相屬的土著部族,古文獻稱之為「七閩」。

春秋末,楚滅越國,部分越人遁入福建,史稱這個時期的福建土著為「閩越」,他們喜歡傍水而居,習於水斗,善於用舟,最重要的習俗是以蛇為圖騰、斷髮紋身,盛行原始巫術。《說文解字》在解釋「閩」字時說:「閩,東南越,蛇種。

」所謂「蛇種」,意謂閩越人以蛇為先祖,反映他們對蛇的圖騰崇拜。在相當長時期內,這種崇拜一直存在於閩越族的後裔中。如閩侯疍民,直至清末仍「自稱蛇種」,並不諱言。

他們在宮廟中畫塑蛇的形象,定時祭祀。在船舶上放一條蛇,名叫「木龍」,祈求蛇保佑行船平安,若見蛇離船而去,則以為不祥之兆。清代,福州一帶疍民婦女,髮髻上多插著昂首狀蛇形銀簪,其寓意亦為不忘始祖

與原始宗教信仰相輔相成的巫術在閩越人中也相當盛行。閩越**行斷髮紋身的習俗,《漢書·嚴助傳》說:「(閩)越,方外之地,劗發紋身之民也。

」這實際是原始巫術的「模仿術」,剪去頭髮、在身上紋上蛇的圖案,用以嚇走水怪。如《說苑·奉使》所稱:越人「劗發紋身,燦爛成章,以象龍子者,將避水神。

」在相當長的時期內,閩越族的後裔一直保留著斷髮紋身的習俗。越巫在秦漢時名揚天下,漢武帝也深信不疑。他下令在皇宮中建越祝祠,設越巫,用越人的「雞卜」,祈求長壽。

3樓:匿名使用者

閩南茶文化中國茶文化集哲學、倫理、歷史、文學、藝術為一體,是東方藝術寶庫中的奇葩。閩南茶文化的精華是茶藝,它講究五境之美,即茶葉、茶水、茶具、火候、環境。 飲茶是閩南人生活中的一大享受。

過去,在閩南有一種說法:「抽啦叭煙,聽南**,泡功夫茶,其樂無窮。」 那麼如何泡好一壺茶,如何享受一盞茶呢?

這是需要技藝和藝術的,這就是茶藝。 閩南人把飲茶叫作泡茶,泡茶最講究茶葉、水和茶具了。 茶以新為貴,而且要優質茶葉。

閩南人喜歡喝烏龍茶,因為烏龍茶是介於不發酵茶(綠茶)與全發酵茶(紅茶)之間的一類茶葉,它外形色澤青褐,所以稱「青菜」。烏龍茶經沖泡後,葉片上有紅有綠,湯色黃紅,口味醇厚。而烏龍茶茶中最負盛名的是安溪鐵觀音,鐵觀音如青橄欖,入口略有苦澀,入喉後漸漸回甘,韻味無窮。

泡茶對水有嚴格的要求,因為水有軟硬之分,凡每公升水中鈣、鎂含量不到8毫克的稱為軟水,反之則稱硬水。泡茶要用軟水,用硬水泡茶,茶味變澀,茶香變濁,茶湯變色。閩南人泡茶愛選用有加蓋的陶器茶具,因為它會「保香」和「保味」。

最喜歡「孟公壺」和「若深杯」。「孟公壺」又稱 「孟臣罐」,容量只有50一100毫升,小的如早桔,大的似香瓜。小的茶杯就叫「若深杯」或「若深甌」,只有半個乒乓球大小,只能容4毫升茶水,通常1個「孟公壺」與4個「若深杯」一起放在圓形茶盤中,顯得很有藝術欣賞價值。

閩南人對飲茶情有獨鍾。在閩南地區就有這麼一種說法:「早茶一盅,一天威風;午茶一盅,勞動輕鬆;晚茶一盅,全身疏通;一天三盅,雷打不動」。

在福建安溪縣,還流傳著「早上喝碗鐵觀音,不用醫生開藥方;晚上喝碗鐵觀音,一天勞累全掃光;三天連喝鐵觀音,雞鴨魚肉也不香」。人們在說到閩南人的熱情好客時,總也離不開一個「茶」 字,因為「閩南人真好客,入門就泡茶。」 泡茶可是要有技藝的。

不久前,我有幸拜訪了「茶仙」洪清源老先生,目睹瞭如何泡好一壺茶的技藝和如何享受一盞茶的藝術。 洪老先生從小在廈門的「茶桌仔」(飲茶攤)邊長大,年過古稀的他泡茶技藝爐火純青。只見他拿出了一套小巧玲瓏的紫沙壺茶具,邊擺放邊說,泡茶的程式非常講究,所費的時間可比喝茶的時間多哦,要不怎麼叫「功夫茶」呢。

「首先是茶具,一般用紅色的宜興陶壺,只有掌心大小,叫'小掌',配套的茶杯自然就更小了。用這樣的茶具泡出的茶叫『小掌茶』。」 我看茶几上除了茶壺、茶杯外,還有擱茶杯的茶盤和一個碗狀的放置茶壺的茶洗。。

洪老先生指著茶洗說,每一次喝完茶和泡茶之前,都要將茶杯放入茶洗中,用煮沸的開水衝燙,這就是茶洗的功能之一。 洪老先生拿起開水對我說:「第一道程式就是燙壺、燙杯。

隨後,倒掉茶洗中的水,將茶壺放在茶洗中,放上茶葉,茶葉要放滿壺,這樣衝出來的茶才夠味。」 只見他在茶壺裡塞滿了茶葉,接著就把開水衝入茶壺中,這時浮起一些泡沫,老先生就用壺蓋輕輕撥動,把泡沫撥出,然後蓋上壺蓋,再從壺蓋上淋下開水,把壺外的泡沫沖走,這樣,茶壺內外溫度相差不會太多。了,熱氣才不會跑掉。

他把茶壺提起,將這第一遍茶全部倒入茶洗中。第二道水立刻衝進去,衝到壺蓋蓋下去後有少許茶水溢位為止,蓋上蓋子,再淋一些開水。 洪老先生說,泡茶最忌諱浸茶,一浸就出茶鹼,茶就苦了。

他拿起茶壺邊斟邊說:「斟茶是很講究功夫的,必須用一個手指按住茶壺蓋,將茶壺翻轉九十度,壺嘴直衝下,迅速繞著已經排成一圈的茶杯斟下去。開始叫'關公巡城',每一個杯子都要巡到,最後叫『韓信點兵』,那後邊的幾滴是最甘美的,所以每一個杯子都必須點到。

」 洪老先生說,這樣斟出的茶,每一杯色澤濃淡均勻,味道不相上下。一泡茶,一般衝五六次,講究一點的,沖泡三四次就要將茶葉渣倒出,重新燙壺、燙杯。 接過洪老先生遞過來的茶,果然清香撲鼻。

按照老先生先聞後品的指點,我深深吸了口氣,頓覺有一縷淡淡的清香直透丹田,滋潤身心。然後我淺淺地抿一口,在口中稍留,再緩緩嚥下,慢慢品味,舌有餘甘,那真是一種享受啊! 聽眾朋友,聽了我上面的介紹,你一定會感受到飲茶確實是一門藝術。

是的,這是一種茶藝,它是茶文化的精髓。而茶道是茶文化的另一境界,閩南的茶道精髓,體現在一個「和」字上。例如,當地村民有什麼糾紛或隔閡,只要長輩出面開一個「茶話會」調解,便可輕鬆把事情「擺平」。

這種茶文化中的「和」,意蘊著風調雨順的天和、青山綠水的地和以及友好相融的人和。如果上升到茶德的高度,「和」的內涵會更豐富,具有一種社會功能,使飲茶者追求一種收斂奢欲、洗心滌煩、振作向上、自我整合、人倫和諧、其樂融融的精神境界。閩南人在這片土地上長期和睦相處,親如兄弟,根植、流傳其間的茶文化,無疑具有深厚的旺盛生命力,是中國燦爛茶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滿族的風俗習慣,滿族風俗習慣

滿族生活中有許多忌諱,犯忌則被視為無禮貌。滿族不興戴狗皮帽 吃狗肉,最忌諱別族人戴狗皮帽進家來。西炕不許隨便坐人。院中有鎖龍杆,不許拴牲口等等。飲食民俗 1 滿族餑餑。滿族人喜歡吃粘食,因為粘食耐餓,便於外出射獵活動。其中最具特色的就是製作精巧,風味獨特的各種點心,統稱為 滿族餑餑 因此素有 滿點漢...

鶴山風俗習慣,傣族的風俗習慣

1.賣懶 鶴山市古勞鎮分十三個坊,習俗與大年三十晚 賣懶 為人父母者都得預早為自己的小兒女準備好燈籠,蠟燭,紅雞蛋。到了除夕晚上,十三個坊的兒童們衣袋裡裹裝著紅雞蛋,手執燈籠,火把,歡欣雀躍,像十三條火龍,從各坊彙集到古勞街上。孩子們一邊走,一邊不停地高呼 賣懶,賣懶,賣到年三十晚。賣狗蝨,賣木蝨,...

春節的風俗習慣,關於春節的風俗習慣

放鞭炮,逛廟會,吃團圓飯,還有看春晚 關於春節的風俗習慣 一 除夕守歲 慶團圓。臘月三十也叫除夕,是指每年農曆臘月的最後一天,它與春節 正月初一 首尾相連。除夕夜人們都要除舊迎新,有舊歲至此而除,來年另換新歲的意思。北方人過年習慣吃餃子,南方新年有吃餛飩的習俗。大年夜,豐盛的年菜擺滿一桌,闔家團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