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攪基嗯
多情是詩人的天性,詩人並非在憂鬱的時候,才叫詩人。詩人之所以成為詩人,就是因為,他們對生活有著與常人不同的感受。 詩人生命的輝煌不以時間的長短來衡量,而是看其心靈深處有沒有任情緒飄曳的空間,詩歌是詩人內心世界的獨白,是詩人情感的自然表露,如同山泉的輕唱,落葉的絮語,小鳥的歡悅,戀人的嬌羞,林中的響箭,初春的雷……在詩的字裡行間,凝結和潛藏著詩人跌宕起伏的情感活動,飛馳和飄搖著詩人行雲流水般的想象和思緒。
詩是一種“情動於中而形於言”的藝術形式,以情動人、以情感人、以豐富的情感反映生活是其特點。詩中的情感是濃烈而真摯的情、悲哀而疼痛地愛、摯情而凝重地吐露感情,是詩人自身的情之所致。沒有情,就寫不出好詩,情不真摯,就打動不了讀者。
從這個意上講,詩人既屬於歷史,也屬於他自己。詩人如果漠然社會意義而只顧個性寫詩,結果不僅是自己的不幸,也是社會的不幸。詩人自身情感受外界事物刺激的反映,雖不可避免地帶有強烈的主觀性,但與個人所經歷的生活密切相關,是主觀的“情”與客觀的“事”的統一。
正是詩人超然物外,體悟人生的妙境,從看似空茫寂靜的世界中領略到至廣至深的哲理,在靜觀默察中透悟人生真諦,從而表現出深沉的審美力度以及強烈的情感震撼力。 詩由心生,情隨意動,詩歌與詩人本來就是相互交融的混合體,兩者不棄不離,形影相隨,患難與共。詩人的感情風格,或歡快或抑鬱,或浪漫或憂傷,總是與個人的成長經歷緊密相連,主要取決於現實環境的刺激。
人生的確是太短暫了,也許正是因為人生的短暫,才讓人們在心中一直企盼著永恆吧。永恆,因此也就似乎成了人們永遠無法實現的夢想。然而當我們每走完人生一段行程回頭觀望時,才發現我們短暫的人生裡也有永恆的美麗,只是這美麗我們普遍人往往是渾然不覺的。
是他們,那些用心用靈魂感受生命的人——詩人,幫助我們實現了那個無法實現的夢想,讓我們在短暫的人生裡欣賞、品嚐到生命的永恆與美麗。 很多人誤認為詩是宣洩和解悶,或是消愁的工具;一些故做深奧、無病呻吟的晦澀的所謂"詩"作,充斥於市;一些單純發洩個人情感的"詩"作,塞入耳管,孤方自賞的、遠離生活的、似是而非的“偽劣產品”,曾挫傷許多聖潔的心靈。不要忘記,在藝術的聖殿裡,詩歌永遠是文學王冠上一顆璀璨而耀眼的明珠。
一個虛情假意的人是寫不出詩來的,即使寫出來了也不可能打動人心。但是,從某種角度來看,一個人是需要適當掩飾自己的情感的,這出自於人本能的自我保護或自尊的需要。 也許,對於多數我們這些所謂的“正常人”,我們的自尊心太強了,把自己的真實情感掩飾的太深,以至於有一天我們難以去表達,這個原因使我們成為了一個“正常人”,同時也是一個平凡的人。
詩人也是快樂的:在作品中得以抒發自己的某種情感,走出一身的煩愁,一個詩人的情感在這裡昇華! 真正的詩人是擁有自身的信仰情懷的,否則他們是不會懂得罪與愛,內心深處無法體驗積存人世間巨大的情感力量。
他們的信仰表達,完全付諸於文字形式。文字世界裡,有他們完全的信仰體驗,有他們細緻入微的情感刻畫。他們對精神的渴求,對人性初美的追憶,恰恰是一切宗教信仰的終極目標。
詩人以他的情感,他的理想,他的心靈甚至於生命無時不在追尋信仰的佳美腳蹤。這也許就是常人眼裡所謂很多詩人都比較憂鬱比較消極的原因吧。 詩人的智慧在於永遠能讓後來的讀者觀賞到一幅絕倫的圖畫,聞到一陣人性的芬芳,並使其醉倒其中。
而我們沉醉之後,胸中充溢的唯有對詩人的感激之情。只要我們走進詩的世界,走近詩人,去聆聽詩人最真切的心聲和最深切的教誨,就將收穫更多的永恆的美麗。驀然回首,讓我們心靈如此富有的是詩人,讓我們感謝詩人吧,用我們最誠摯的心。
2樓:匿名使用者
題主你好,詩歌是情緒化的產物,詩人都比較有個性,所以體現在憂鬱上或浪漫上。楊大俠哥哥用原創作品進行以下回答。
靈魂篇篇有,
潮流來炸屏。
敢問誰最美,
個性越古人。
#楊大俠# #heroyang#
請問我們為什麼要學習像李白和杜甫這類詩人的詩,他們很多都是官場失敗的人,有些詩也是消極的,他們有些
3樓:匿名使用者
文學的意義在於通過表達自己的情感,昇華自己的思想,來排解人生的喜怒哀樂。它標誌者一種高等級的情緒和腦力活動。你所看到的李白失意、曹操得意只是一方面,李白得意、曹操失意的詩歌也有啊!
失意並不等於消極,例如曹操的《短歌行》何以解憂唯有杜康。相反,他們是在以積極的方式排遣自己的失意。
理解詩要以客觀的眼光看待詩人,他們不是聖人也不是強人,僅僅是詩人,是感情豐富的人,是善於發現創造美、化腐朽為神奇的人!
4樓:幽冥
唉,現在的人都是神經病來的,一個一個都傻不拉幾的
中國古代有哪些消極詩人?
5樓:匿名使用者
建安七子
建安年間(196~220)七位文學家的合稱。最早提出“七子”之說的是曹丕。他在《典論·**》中說:
“今之文人,魯國孔融文舉、廣陵陳琳孔璋、山陽王粲仲宣、北海徐幹偉長、陳留阮瑀元瑜、汝南應瑒德璉、東平劉楨公幹。斯七子者。於學無所遺,於辭無所假,鹹以自騁驥騄於千里,仰齊足而並馳。
”這七人大體上代表了建安時期除曹氏父子而外的優秀作者,所以“七子”之說,得到後世的普遍承認。
“七子”的生活,基本上可分為前後兩個時期。前期他們在漢末的社會大戰亂中,儘管社會地位和生活經歷都有所不同,但一般都不能逃脫顛沛困頓的命運。後期他們都先後依附於曹操,孔融任過少府、王粲任過侍中這樣的高階官職,其餘也都是曹氏父子的近臣。
不過,孔融後來與曹操發生衝突,被殺。由於七人歸附曹操時間先後不同,所以各人的前後期不存在一個統一的界限。孔融在建安元年(196),徐幹、阮瑀在建安初,陳琳在建安五年,王粲在建安十三年,劉楨、應瑒在建安十三年後。
與他們的生活道路相對應,“七子”的創作大體上也可以分為前後兩個階段。前期作品多反映社會動亂的現實,抒發憂國憂民的情懷。主要作品有王粲《七哀詩》、《登樓賦》,陳琳《飲馬長城窟行》、阮瑀《駕出北郭門行》、劉楨《贈從弟》等,都具有現實意義和一定的思想深度;但有些作品情調過於低沉感傷,如阮瑀《七哀詩》、劉楨《失題》“天地無期竟”等。
後期作品則大多反映他們對曹氏政權的擁護和自己建立功業的抱負,內容多為遊宴、贈答等;但有些對曹氏父子的頌揚,帶有清客陪臣口吻,顯露出庸俗的態度。然而,無論前、後期,“七子”的創作都是積極、健康的內容佔著主導地位。
有哪些詩人或詞人被貶後擁有消極和積極的心態?加詩詞
6樓:匿名使用者
陶淵明《飲酒》: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己忘言。
這首詩歌是非常好的一首詩歌,它的好就在感情非常真率,一切都自然,特別是“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心遠地自偏”對我們今天也不無啟發,就是我們今天生活在一個非常現代化的、非常喧鬧的這樣一個社會當中,我們已經不可能像陶淵明時代那樣隱居到山林裡面去。我們在這個非常熱鬧的現實當中,只要我們每個人他的心遠離了一些名利、一些物質的追求、遠離了一些世俗的官場,那麼我們住的地方也會變得偏僻起來,我們的心情也會變得寧靜起來。我們也會克服一些浮躁的情緒,這樣使自己變得非常的寧靜,這個對於我們自己人生的修養,對於我們社會的安寧都是很有好處的。
7樓:匿名使用者
桃花扇中的名句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8樓:匿名使用者
蘇軾:〖 水調歌頭 〗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上闕: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下闕: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