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雲南萬通汽車學校
既來之,則安之
同義詞原意是已經把他們招撫來,就要把他們安頓下來。後指既然來了,就要在這裡安下心來。選自《論語·季氏》。
既來之則安之,下一句是什麼?
2樓:黛妮
1、「既來之,則安之」下一句是——今由與求也,相夫子,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
2、這句話出自《論語·季氏第十六》孔子的一段話。如下: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
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今由與求也,相夫子,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而謀動干戈於邦內.
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牆之內也。」
3、這句話的意思是——
原意是已經把他們招撫來,就要把他們安頓下來。後指既然來了,就要在這裡安下心來。
既:已經。
來之:使之來。
安之:使之安。
3樓:齊品達真好吃
既來之,則安之。今由與求也,相夫子,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而謀動干戈於邦內。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牆之內也。」
既然來到這個地方,就別總擔心那些有的沒的,無論接下來會出現什麼問題,都安然面。
4樓:幫助人為_樂
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
論語·季氏第十六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
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今由與求也,相夫子,遠人不服,而不
能來也;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而謀動干戈於邦內.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
臾,而在蕭牆之內也.」
「既來之則安之」的下一句是什麼?
5樓:夏末微涼
原意是已經把他們招撫來,就要把他們安頓下來。後指被誤讀為既然來了,就要在這裡安下心來。
出處:春秋末期孔子**《論語·季氏》
原文節選: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
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今由與求也,相夫子,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
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
譯文:聽說,諸侯和大夫,不擔憂貧窮而怕財富分配不均;不擔憂人口少而怕社會不安定。財富分配均勻,也就無所謂貧窮;國家上下團結和睦,就無所謂人口少;國家安定,就沒有傾覆的危險。
如此,仍然有遠方的人不歸服,就整治禮樂教化使人們歸附。
已經使人們歸附了,就使人們安定。現在,仲由和冉求,輔助季氏,遠方的人不信服而不能使人們來歸附,國家**而人們不能保全,反而策劃在國內發動戰爭。
6樓:m愛人
「既來之,則安之」下一句是——今由與求也,相夫子,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
1、這句話出自《論語·季氏第十六》孔子的一段話。如下:孔子曰:
「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
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今由與求也,相夫子,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而謀動干戈於邦內.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牆之內也。
」2、這句話的意思是: 原意是已經把他們招撫來,就要把他們安頓下來。後指既然來了,就要在這裡安下心來。
既:已經。來之:使之來。安之:使之安。
參考資料搜狗:http://www.sogou.com
既來之則安之的下一句是什麼?
7樓:王浩宇
自己完全不著急,讓體內慢慢生長抵抗力和它鬥爭,直到最後戰而勝之,這是對待慢性病的方法。就是急性病,也只好讓醫生處治,自己也無所用其著急,因為急是急不好的。對於病要有堅強的鬥爭意志,但不要著急,這是我對於病的態度」
8樓:匿名使用者
沒有下句
出 處: 《論語·季氏》:「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
9樓:你的骯髒玷辱了我的心靈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
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今由與求也,相夫子,遠人不服,而不
能來也;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而謀動干戈於邦內。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
臾,而在蕭牆之內也。」
「既來之則安之」前一句是什麼?
10樓:大古變光
出自《論語·季氏》:「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
翻譯:像這樣做了,遠方的人還不歸服,便修治文教、德政使他們來,已經來了,就使他們安定下來。
《論語·季氏》包括14章,其中著名的文句有:「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生而知之」;「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君子有三畏:
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本篇主要談論的問題包括孔子及其學生的政治活動、與人相處和結交時注意的原則、君子的三戒、三畏和九思等。
「既來之則安之」下句是什麼?
11樓:可樂
這句話出自《論語·季氏第十六》孔子的一段話。如下: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
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今由與求也,相夫子,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而謀動干戈於邦內.
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牆之內也。」
這句話的意思是——原意是已經把他們招撫來,就要把他們安頓下來。後指既然來了,就要在這裡安下心來
既來之,則安之」出自 《論語-季世》:「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
」這句話本來是說要安定已經來了的人。而後來用作於表達自己若去了某地,就安心於此地。
也許孔子本沒有後來的意思。
這句話聽起來很有道理,但實際上它表達出了人性上的弱點,膽小謹慎,懶惰,怯弱,以及伴有一種安於現狀的觀念。假使後人有意於改變詞條的原意,則說明後人不比先人智慧。勇敢不是魯莽,而是智慧。
現在,我們大都不安於現狀,但這其中絕大多數人還是持著「既來之則安之」的想法,或索性是一種懶惰,遲鈍,頹廢,繼而會是一種人性上的糜亂。夜間酒吧燈紅酒綠,但幾乎沒有過著充實生活的人去那裡,那裡大都是不安於現狀,但身體卻又懷揣著「既來之則安之」的人。
甚至在廣泛的意義上來講,可以說來這個世界。那便是一種境界了,能把「來」看得如此大氣的人,則是經歷了滄桑。一世磅礴的人會想到來這個世界的原因。
深邃的「來」是一個無法解決的問題。你比如我來一個城市打工,倘若瘋掉,我會選擇離開去另外一個城市,而為何來這個世界的答案則唯有死亡。
就從小範圍來看吧,我為何要來這個地方,是由當時沒來之前的好多錯綜複雜的事情構成,而主觀意願在後來看來是無阻掛齒的。不是我想來,而是形勢所迫。這樣,把「既來之則安之」拿過來用,就從無奈的心理上感覺再合適不過了。
而這同時就給人一種墮落的感覺。
而有時,能掙脫這「既來之則安之」的人必是一個勇敢的人,他超前的看到了未來的現實,而且果斷的決定離開,且離開而有更好的去處。這不同於簡簡單單的發現。譬如下鄉,去了農村才意識到自己似乎是頹廢了,那時候再反駁「既來之則安之」則是一種簡簡單單醒悟,而且是一種有極端愚蠢低階在先的一種醒悟,我的意思是你之前並沒有珍惜美好的生活而淪落於此,這怨不得別人。
當一個人順利的,有抉擇性的來到某地,或像剛才所提的形勢所迫之下而來此的情況下,領悟自己當時的抉擇不正確的時候,這才是一種勇敢,一種智慧的反駁,說明此人在思考自己的生活,而不是死一般的延續生活。我甚至可以把車倒回剛才的路口再仔細的看一下路標。
真正屬於自己的地方,既來之則安之。不利於自己的要學會放棄,要學會思考人生。
「既之來之則安之」下一句是什麼?
12樓:蘋果啊蘋果湯
「既來之,則安之」
這句話出自《論語·季氏第十六》孔子的一段話。
如下: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
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
今由與求也,相夫子,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而謀動干戈於邦內.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牆之內也。」
這句話的意思是: 原意是已經把他們招撫來,就要把他們安頓下來。後指既然來了,就要在這裡安下心來。
13樓:月色孤殤
今由與求也,相夫子,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而謀動干戈於邦內。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牆之內也。
這句出自《論語·第十六章·季氏篇·季氏將伐顓臾》,原文如下:
季氏將伐顓臾。冉有、季路見於孔子曰:「季氏將有事於顓臾。
」孔子曰:「求!無乃爾是過與?
夫顓臾,昔者先王以為東蒙主,且在城邦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為?」冉有曰:
「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
周任有言曰:『陳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則將焉用彼相矣?
且爾言過矣,虎兕出於柙,龜玉毀於櫝中,是誰之過與?」冉有曰:「今夫顓臾,固而近於費。
今不取,後世必為子孫憂。」孔子曰:「求!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
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今由與求也,相夫子,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而謀動干戈於邦內。
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牆之內也。」
翻譯:季氏將要討伐顓臾。冉有、子路去見孔子說:
「季氏快要攻打顓臾了。」孔子說:「冉求,這不就是你的過錯嗎?
顓臾從前是周天子讓它主持東蒙的祭祀的,而且已經在魯國的疆域之內,是國家的臣屬啊,為什麼要討伐它呢?」冉有說:「季孫大夫想去攻打,我們兩個人都不願意。
」孔子說:「冉求,周任有句話說:『儘自己的力量去負擔你的職務,實在做不好就辭職。
』有了危險不去扶助,跌倒了不去攙扶,那還用輔助的人幹什麼呢?而且你說的話錯了。老虎、犀牛從籠子裡跑出來,龜甲、玉器在匣子裡毀壞了,這是誰的過錯呢?
」冉有說:「現在顓臾城牆堅固,而且離費邑很近。現在不把它奪取過來,將來一定會成為子孫的憂患。
」孔子說:「冉求,君子痛恨那種不肯實說自己想要那樣做而又一定要找出理由來為之辯解的作法。我聽說,對於諸侯和大夫,不怕貧窮,而怕財富不均;不怕人口少,而怕不安定。
由於財富均了,也就沒有所謂貧窮;大家和睦,就不會感到人少;安定了,也就沒有傾覆的危險了。因為這樣,所以如果遠方的人還不歸服,就用仁、義、禮、樂招徠他們;已經來了,就讓他們安心住下去。現在,仲由和冉求你們兩個人輔助季氏,遠方的人不歸服,而不能招徠他們;國內民心離散,你們不能保全,反而策劃在國內使用武力。
我只怕季孫的憂患不在顓臾,而是在自己的內部呢!」
日行一善後面一句是什麼,日行一善下一句是什麼
珈樂 日行一善 後面一句是 日行一善,功滿三千 功滿三千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 g ng m n s n qi n,表示多做善事好事,積善成德,功成圓滿。常用於鼓勵人們的向善之心,常用的俗語搭配有日行一善功滿三千等。拓展資料 佛說 日行一善,功滿三千 佛說 人到這世上,是一種緣,是前世與今世的果報。...
人固有一死下一句是什,人固有一死後面一句是什麼
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用之所趨異也。出自司馬遷 報任安書 固 固然,雖然,必然的意思.或 有的人 於 比 相比 泰山 山名,比喻偉大 鴻毛 鳥的羽毛,比喻渺小 意思是說 人終究免不了一死,有的人死的其所,體現出了生命的價值 人固有一死的下一句 或重於泰山。出自寫史記的司馬遷的 報任少卿...
法不阿貴,後面一句是什麼,“法不阿貴”的下一句是什麼?出自哪?是什麼意思?是誰寫的?多會兒寫的?
西尼艾尼 法不阿貴,繩不繞曲 釋義 阿 偏袒,遷就。繩 墨線,木匠用來取直的工具。撓 彎曲。法律不偏袒有權有勢的人,墨線不向彎曲的地方傾斜。指法律應公平公正,一視同仁。出處 韓非子 有度 法不阿貴,繩不撓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辭,勇者弗敢爭。刑過不避大臣,賞善不遺匹夫。 美味河童 法不阿貴,繩不繞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