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綢之路是誰命名的, 絲綢之路 這一名稱最早由誰提出

時間 2022-10-13 03:05:16

1樓:問問蜀

早年,人們對這條東西往來的通路沒有給予一個統一的固定名稱。2023年,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f. von richthofen)在他所寫的《中國》一書中,首次把漢代中國和中亞南部、西部以及印度之間的絲綢**為主的交通路線,稱作「絲綢之路」(德文作seidenstrassen, 英文作the silk road)。

其後,德國歷史學家赫爾曼(a. herrmann)在 1910 年出版的《中國和敘利亞之間的古代絲綢之路》一書中,根據新發現的文物考古資料,進一步把絲綢之路延伸到地中海西岸和小亞細亞,確定了絲綢之路的基本內涵,即它是中國古代經由中亞通往南亞、西亞以及歐洲、北非的陸上**交往的通道,因為大量的中國絲和絲織品經由此路西傳,故此稱作「絲綢之路」,簡稱「絲路」。

絲綢之路是個形象而且貼切的名字。在古代世界,只有中國是最早開始種桑、養蠶、生產絲織品的國家。近年中國各地的考古發現表明,自商、周至戰國時期,絲綢的生產技術已經發展到相當高的水平。

中國的絲織品迄今仍是中國奉獻給世界人民的最重要產品之一,它流傳廣遠,涵蓋了中國人民對世界文明的種種貢獻。因此,多少年來,有不少研究者想給這條道路起另外一個名字,如「玉之路」、「寶石之路」、「佛教之路」、「陶瓷之路」等等, 但是,都只能反映絲綢之路的某個區域性,而終究不能取代「絲綢之路」這個名字。

絲綢之路的基本走向形成於公元前後的兩漢時期。它東面的起點是西漢的首都長安(今西安)或東漢的首都洛陽,經隴西或固原西行至金城(今蘭州),然後通過河西走廊的武威、張掖、酒泉、敦煌四郡,出玉門關或陽關,穿過白龍堆到羅布泊地區的樓蘭。漢代西域分南道北道,南北兩道的分岔點就在樓蘭。

北道西行,經渠犁(今庫爾勒)、龜茲(今庫車)、姑墨(今阿克蘇)至疏勒(今喀什)。南道自鄯善(今若羌),經且末、精絕(今民豐尼雅遺址)、于闐(今和田)、皮山、莎車至疏勒。從疏勒西行,越蔥嶺(今帕米爾)至大宛(今費爾干納)。

由此西行可至大夏(在今阿富汗)、粟特(在今烏茲別克)、安息(今伊朗),最遠到達大秦(羅馬帝國東部)的犁靬(又作黎軒,在埃及的亞歷山大城)。另外一條道路是,從皮山西南行,越懸渡(今巴基斯坦達麗爾),經罽賓(今阿富汗喀布林)、烏弋山離(今錫斯坦),西南行至條支(在今波斯灣頭)。如果從罽賓向南行,至印度河口(今巴基斯坦的卡拉奇),轉海路也可以到達波斯和羅馬等地。

這是自漢武帝時張騫兩次出使西域以後形成的絲綢之路的基本幹道,換句話說,狹義的絲綢之路指的就是上述這條道路。

歷史上的絲綢之路也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地理環境的變化和政治、宗教形勢的演變,不斷有一些新的道路被開通,也有一些道路的走向有所變化,甚至廢棄。比如敦煌、羅布泊之間的白龍堆,是一片經常使行旅迷失方向的雅丹地形。當東漢初年打敗蒙古高原的北匈奴,迫使其西遷,而中原王朝牢固地佔領了伊吾(今哈密)以後,開通了由敦煌北上伊吾的「北新道」。

從伊吾經高昌(今吐魯番)、焉耆到龜茲,就和原來的絲路北道會合了。南北朝時期, 中國南北方處於對立的狀態,而北方的東部與西部也時分時合。在這樣的形勢下,南朝宋齊樑陳四朝與西域的交往,大都是沿長江向上到益州(今成都),再北上龍涸(今松潘),經青海湖畔的吐谷渾都城,西經柴達木盆地到敦煌,與絲路幹道合; 或更向西越過阿爾金山口,進入西域鄯善地區,與絲路南道合,這條道被稱作「吐谷渾道」或「河南道」,今天人們也叫它作「青海道」。

還有從中原北方或河西走廊向北到蒙古高原,再西行天山北麓,越伊犁河至碎葉(今托克馬克附近),進入中亞地區。這條道路後來也被稱作「北新道」,它在蒙古汗國和元朝時期最為興盛。

除了陸上絲綢之路外,從漢代開始,中國人就開通了從廣東到印度去的航道。宋代以後, 隨著中國南方的進一步開發和經濟重心的南移,從廣州、泉州、杭州等地出發的海上航路日益發達,越走越遠,從南洋到阿拉伯海,甚至遠達非洲東海岸。人們把這些海上**往來的各條航線,通稱之為「海上絲綢之路」。

2樓:夢幻百合可可

因為中國的絲綢最具有代表性,所以絲綢之路因此得名.所以可以說是外國商友一致好評,而為絲綢之路命的名.你可以看看五年級下冊語文書上的第二課絲綢之路.

3樓:鈴鐺

自從張騫通西域以後,中國和中亞及歐洲的商業往來迅速增加。通過這條貫穿亞歐的大道,中國的絲、綢、緞、絹等絲織品,源源不斷地輸向中來和歐洲,因此,希臘、羅馬、人稱中國為「賽里斯」國,稱中國人為「賽里斯」人。所謂「賽里斯」即「絲綢」之意.

19世紀末。德國地質學家李希霍芬將張騫開闢的這條東西大道譽為「絲綢之路」。

"絲綢之路"這一名稱最早由誰提出

4樓:種花家的小米兔

河西走廊是絲綢之路的要道,但為何在河西走廊上沒

有「絲門」而有「玉門」?早在文獻記述絲綢之路之前2023年,東西方文化交流的線路已經開通,但它不是為出口絲綢,而是為進口和田玉。「絲綢之路」名稱是德國學者的「發明」。

19世紀末,德國地質地理學家李希霍芬在《中國》一書中,把「從公元前114年至公元127年間,中國與中亞、中國與印度間以絲綢**為媒介的這條西域交通道路」命名為「絲綢之路」,這一名詞很快被學術界和大眾所接受,並正式運用。

其後,德國歷史學家郝爾曼在20世紀初出版的《中國與敘利亞之間的古代絲綢之路》一書中,根據新發現的文物考古資料,進一步把絲綢之路延伸到地中海西岸和小亞細亞,確定了絲綢之路的基本內涵,即它是中國古代經過中亞通往南亞、西亞以及歐洲、北非的陸上**交往的通道。

絲綢之路,簡稱絲路,一般指陸上絲綢之路,廣義上分為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

陸上絲綢之路起源於西漢張騫出使西域開闢的以長安為起點,經甘肅、新疆到中亞、西亞,並連線地中海各國的陸上通道。它的最初作用是運輸中國出產的絲綢。2023年,德國人李希霍芬把「從公元前114年至公元127年間,中國與中亞、中國與印度間以絲綢**為媒介的這條西域交通道路」命名為「絲綢之路」。

海上絲綢之路是古代中國與外國交通**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該路以南海為中心,又稱南海絲綢之路。形成於秦漢,發展於三國至隋朝,繁榮於唐宋,轉變於明清,是已知最為古老的海上航線。

5樓:一定手留餘香

絲綢之路(德文:die seidenstraße),常簡稱為絲路,此詞最早來自於德國地理學家費迪南.馮.

李希霍芬於2023年出版的《中國——我的旅行成果》(china - meine reise - ergebnisse)。

絲綢之路通常是指歐亞北部的商路,與南方的茶馬古道形成對比,西漢時張騫和東漢時班超出使西域開闢的以長安(今西安)、洛陽為起點,經甘肅、新疆,到中亞、西亞,並聯結地中海各國的陸上通道。這條道路也被稱為「陸路絲綢之路」,以區別日後另外兩條冠以「絲綢之路」名稱的交通路線。因為由這條路西運的貨物中以絲綢製品的影響最大,故得此名。

其基本走向定於兩漢時期,包括南道、中道、北道三條路線。

廣義的絲綢之路指從上古開始陸續形成的,遍及歐亞大陸甚至包括北非和東非在內的長途商業**和文化交流線路的總稱。除了上述的路線之外,還包括約於前5世紀形成的草原絲綢之路、中古初年形成,在宋代發揮巨大作用的海路絲綢之路和與西北絲綢之路同時出現,在宋初取代西北絲綢之路成為路上交流通道的南方絲綢之路。

雖然絲綢之路是沿線各國共同促進經貿發展的產物,但很多人認為,中國的張騫兩次通西域,開闢了中外交流的新紀元。併成功將東西方之間最後的珠簾掀開。從此,這條路線被作為「國道」踩了出來,各國使者、商人、傳教士等沿著張騫開通的道路,來往絡繹不絕。

上至王公貴族,下至乞丐獄犯,都在這條路上留下了自己的足跡。這條東西通路,將中原、西域與阿拉伯、波斯灣緊密聯絡在一起。經過幾個世紀的不斷努力,絲綢之路向西伸展到了地中海。

廣義上絲路的東段已經到達了朝鮮、日本,西段至法國。通過海路還可達義大利、埃及,成為亞洲和歐洲、非洲各國經濟文化交流的友誼之路。

路線:洛陽(長安),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區,西亞,地中海, 羅馬各國

6樓:匿名使用者

「絲綢之路」這個名稱是100多年前一個德國人的「發明」,他的名字叫費迪南·馮·李希霍芬。

7樓:匿名使用者

它的最初作用是運輸中國古代出產的絲綢。因此,當德國地理學家ferdinand freiherr von richthofen 最早在19世紀70年代將之命名為"絲綢之路"後,即被廣泛接受。

絲綢之路名稱的由來(歸納)

8樓:金果

絲綢之路這個名稱是100多年前一個德國人的「發明」,他的名字叫費迪南·馮·李希霍芬。

19世紀末,德國地質地理學家李希霍芬在《中國》一書中,把「從公元前114年至公元127年間,中國與中亞、中國與印度間以絲綢**為媒介的這條西域交通道路」命名為「絲綢之路」。

這一名詞很快被學術界和大眾所接受,並正式運用。其後,德國歷史學家郝爾曼在20世紀初出版的《中國與敘利亞之間的古代絲綢之路》一書中,根據新發現的文物考古資料。

進一步把絲綢之路延伸到地中海西岸和小亞細亞,確定了絲綢之路的基本內涵,即它是中國古代經過中亞通往南亞、西亞以及歐洲、北非的陸上**交往的通道。

9樓:充電器大俠

絲綢之路(德語:die seidenstrasse),常簡稱為絲路,此詞最早來自於德國地理學家費迪南·馮·李希霍芬(ferdinand von richthofen)2023年出版的《中國——我的旅行成果》(china, ergebnisse eigener reisen)。

絲綢之路通常是指歐亞北部的商路,與南方的茶馬古道形成對比,西漢時張騫和東漢時班超出使西域開闢的以河南省南陽市方城縣為起點,經甘肅、新疆,到中亞、西亞,並聯結地中海各國的陸上通道。

這條道路也被稱為「陸路絲綢之路」,以區別日後另外兩條冠以「絲綢之路」名稱的交通路線。因為由這條路西運的貨物中以絲綢製品的影響最大,故得此名。

擴充套件資料:

歷史上的絲綢之路:

一、最早的絲綢之路—北方草原絲路

據中國古書記載,最早帶著絲綢國禮出訪各國的是公元前10世紀西周的周穆王。他從陝西西安出發,向西長途跋涉,一直到達了今中亞的吉爾吉斯,並與該國的女王西王母結成親密友誼而回國,這可能是最早的中西交往。

周穆王促進了中國與西方民族的友誼,尤其與西王母的歡聚載之史冊.史書《穆天子傳》實際上是當時中原與西方交往的旅行記錄,以周穆王為先導,以後的商人接踵而至。

二、草原絲路源遠流長

草原絲綢之路的西端是古希臘,公元前5世紀,中國絲綢已成為希臘上層人物喜愛的衣料,希臘史學家克特西亞斯最早在其著作中提到賽里斯國。由希臘語和拉丁語演化出來的「賽里斯」即是絲綢的意思,**於中國「絲」字的諧音。

草原絲綢之路的東端是蒙古高原。公元前後,匈奴族是蒙古高原的主人,後來鮮卑族、突厥族等民族又相繼強大起來。控制草原絲路的民族和國家在變遷,而這條草原絲路仍然通達而繁忙。

三、西南絲路

聞名南方公元前4世紀時,中國絲綢已傳入印度。公元前2世紀時,中國的絲綢從印度傳入阿富汗,張騫在大夏(今阿富汗的巴爾赫)時,曾見到過中國的絲綢和蜀布.這條處於中國西南部的**通路的開拓已經很久遠了。

在西北絲綢之路開通以後,中國與西亞諸國的**往來十分發達昌盛,但這條西南絲路上的貨物交易並未受到影響,因為她仍然是通向印度和西方的捷徑。這條古道以四川成都為起點,永昌(今雲南保山)為中轉出口站,稱「永昌道」,終點為身毒(今印度),故又稱蜀——身毒道。

四、西北絲路後來居上

公元前139年漢武帝即位後第三年,張騫出使西域,歷盡曲折坎坷,於公元前126年返回長安,沒有一定的路線可言,並且也沒有隨帶絲綢。待至公元前119年以中郎將的身份,偕同副使、將士等三百餘人,攜帶「牛羊以萬數,齎金幣帛數千鉅萬」,

第二次出使時,才是真正的把大量的絲綢帶到西方,進行了經濟與文化的交流。自此以後,西域諸國紛紛與漢帝國建立外交關係,赴西域的漢使和商賈從長安出發,經武威、張掖、酒泉、敦煌,出玉門關,進入新疆分赴各國;

西亞、中亞的商隊也通過這條道路進入中國進行**,漫長的西北絲綢之路上,一派繁忙景象。西北絲路是**開拓的官道,作為禮物和商品的絲綢來自中原以至全國。

公元6世紀時中國的蠶種傳到了中亞細亞和外高加索、阿富汗、伊拉克、伊朗和土耳其,7世紀傳到阿拉伯和埃及,8世紀傳到西班牙,13世紀傳到義大利,15世紀傳到法國。由此可見,我國成為世界蠶絲業的最早發源地。聞名於世的這條西北絲綢之路功不可沒。

絲綢之路歷史,絲綢之路歷史

我們同追求 絲綢之路,是指西漢 公元前202年 公元8年 時,由張騫出使西域開闢的以長安 今西安 為起點,經甘肅 新疆,到中亞 西亞,並聯結地中海各國的陸上通道。 滄桑無盡美 由張騫出使西域開闢的以長安 今西安 為起點,經甘肅 新疆,到中亞 西亞,並聯結地中海各國的陸上通道。 js斤斤計較 張騫出使...

絲綢之路的來歷,絲綢之路的來源

地煞 來歷 絲綢之路通常是指歐亞大陸北部的商路,與南方的茶馬古道形成對比,西漢漢武帝時張騫從長安帶隊出使西域,聯合大月氏人,共同抗擊匈奴。首次開拓絲綢之路,被稱為 鑿空之旅 此後,漢朝頻繁的派出使節出使西方,漢武帝時期最遠的漢使到了犁軒 今埃及亞利山大港 羅馬人征服敘利亞的塞琉西帝國和埃及的托勒密王...

絲綢之路歌詞,絲綢之路走洪荒歌詞

歌名 絲綢之路 演唱 徐千雅 作詞 陳萌萌,何沐陽 作曲 何沐陽 歌詞 駝鈴聲猶在耳邊,記不清你說的語言 壁畫上曾刻下的願,斑駁歲月往事卻浮現 長河落日大漠孤煙,從東往西本無界 一路綿延千生百劫,去換一朵花開的時間 踏過萬里的足印,讓我再遇見你 任千年風沙漫襲情未息,穿越隔世的夢境 愛如絲綢般飄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