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森海和你
許都故城漢許都故城,位於許昌縣東部15公里張番鄉古城村。東漢建安元年(196年)曹操迎獻帝自洛陽遷都於此。
故城分內外兩城。內城系皇城,外城蜿蜒起伏,狀若小丘,環抱內城。經過1700多年的風風雨雨斷垣殘壁的城址尚可略見昔日城廓之貌。
皇城西南隅有毓秀臺,高15米,廣200米,是漢獻帝祭天地之壇。臺西2.5公里有漢獻帝墓,南有張、潘二妃墓。
城北6麼裡許冢巍然聳立,是伏皇后五姊妹墓,俗稱五女家。城西北里許有張飛廟,廟在隆起的高地上,廟中有風雨石,氣候陰晴變化,石上於溼分明。城北約15公里田村,是曹操練兵的射鹿臺,清人膝子胡石刻尚在。
許都是中國古都之一,是許昌的別稱,位於今河南省許昌市建安區東部15公里張潘鎮古城村。東漢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曹操迎漢獻帝自洛陽遷都於此。
東漢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以「洛陽殘破」為由遷都於許昌,即稱許都。內城,專供漢獻帝及宮妃居住;而在內城之外,又增建了外城,作為文武**的居住地。其中外城是內城的5倍。
經過曹操的擴建,許都面貌大變,已經完全具備帝都的氣派。據《許昌縣誌》記載:城內的建築除街房、民宅、官署外,著名的還有許昌宮、景福殿、承光殿、永始臺、毓秀臺、丞相府等。
曹操迎漢獻帝到許都後,為開創統一大業,在此周圍推行屯田,即為著名的許下屯田,號令軍民開荒播種,以適應戰爭的需要。同時下令廣泛招納人才,紛紛聚集到曹營賬下的主要謀士有荀彧、郭嘉、陳群、杜襲等,出謀獻計,立下了卓著的功勳。
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曹操之子曹丕取代漢獻帝,建立魏國,並遷都洛陽。次年(黃初二年,公元221年),曹丕以「漢亡於許,魏昌於許」之意,改許縣為許昌,這就是「許昌」最初的**。同時,他還列許昌為魏「五都」(洛陽乃混一區宇之都,譙乃曹操興起之都,許昌乃舊漢之都,鄴乃魏興之都,長安乃防範蜀漢之都)之一。
據《元和郡縣誌》記載:「魏遷都洛陽,宮室、武庫猶在許昌。」曹丕在位不滿七年,卻先後四次「行幸許昌宮」,並委派司馬懿鎮守許昌,可見許昌在曹操父子心中的地位。
在其後很多年裡,許昌成為兵家必爭之地,至南朝宋景平元年(公元423年)「十一月,魏周幾寇許昌,許昌潰,夷許昌城」。
曹操苦心經營的一代帝都就這樣掩埋在廢墟之下。
其一,在政治、經濟上,東漢末年許昌地區具有便利的地域優勢。
東漢王朝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是洛陽,漢末群雄紛爭的主要戰場也是長安、洛陽、開封一線的黃河南北地區。許昌與都城洛陽皆位於黃河之南,均背靠嵩山山脈,洛陽處在嵩山山脈的西北部,許昌處在嵩山山脈的東南部。
許昌向北可直抵黃河,路程僅有二百餘里;向西北經禹州、登封等地可至洛陽,也不過三百餘里的路程。選擇這樣的地理位置作為根據地,既不使曹操集團遠離政治文化鬥爭中心而便於瞭解和掌控鬥爭形勢,也不使曹操集團處於眾矢之的的鬥爭漩渦之中,對於曹操集團獲取政治上的利益極為有利。
與此同時,曹操「都許」在經濟上亦十分有利。許昌地區位於中州平原的西部,地處北**帶與暖溫帶的接合部,氣候溫和,河流縱橫,雨量適中,動植物種類繁多,農業、漁業、畜牧業均較發達,秦漢時期實為魚米之鄉。
而且交通便利,北臨黃河,東接廣闊的黃淮平原,南通富裕的江夏郡,西南與南陽盆地相望。這種地理優勢有利於解決曹操集團的糧草補給問題。而長安、洛陽、開封一線的黃河南北地區由於歷經長期戰火,早已是民窮地乏,經濟凋敝,缺乏後勤之保障。
《三國演義·遷鑾輿曹操秉政》寫曹操啟奏漢獻帝曰:「東都廢弛之地久矣,不可修葺,更兼轉運糧食艱辛。
臣料許都地近魯陽,城郭宮室,錢糧民物,足可備矣,可幸鑾輿。」雖然是尋找藉口,但所說亦是實情。唯有豐厚的經濟實力才能保障龐大政治軍事集團的正常運轉,東漢末年的許昌地區正是具備此種經濟實力的地區之一。
其二,在軍事上,東漢末年的許昌地區具有得天獨厚的戰略優勢。
是個三面環山的所在:西北依靠嵩山山脈,西部有石人山、白雲山、伏牛山等山脈阻隔,南部有大別山、博山等山脈橫亙,只有東部是開闊的平原。在冷兵器時代,如此地形無疑是易守難攻的戰略要地。
而在漢末軍閥混戰時期,曹操「都許」的軍事戰略意義則顯得尤為重要。許昌北部有河北軍閥袁紹大兵壓境,東部徐州地區有呂布、劉備等豪強虎視眈眈,東南部袁術盤踞著淮南,南部劉表控制著江夏,西南部張繡佔據著南陽,關中、洛陽地區還散佈著眾多反曹的殘餘勢力。
可以說,當時的曹操集團就好比一個被四面包圍的大漢,再有本領也難免顧此失彼,選擇許昌這樣的形勝之地作為爭霸的根基,就如同危急中的大漢終於找到了一堵石牆作為身後屏障,然後可以集中精力去防備和攻擊他面前的敵手。曹操集團正是以許昌作依靠、東征西戰、各個擊破眾多豪強軍閥而逐步統一北方的,充分顯示了曹操過人的戰略眼光以及「都許」的重大意義。
2樓:闊哥的寶貝
我沒辦法明確回答您的這個問題,因為您的問題闡述的不太清楚
三國時期的「江東」是現在的什麼地方
媚兒 史 三國時期的江東,其地理位置具體是現在的 三國時江東指江東六郡。具體是指 吳郡 郡治江蘇省蘇州市 會稽郡 郡治浙江省紹興市 丹陽郡 郡治初在宛陵,後移至建業即江蘇省南京市 豫章郡 郡治江西省南昌市 廬陵郡 郡治江西省泰和縣西北 廬江郡 郡治安徽省廬江縣西 東漢末年,軍閥割據混戰,吳郡富春孫氏...
三國時期的青州指的是現在的什麼地方
三國時期的青州在今天的山東,治所臨淄 北宋的青州也在山東 青州地處山東半島中部,面積1569平方公里,人口90萬。現轄6個街道 15個鎮 1052個行政村 居 有漢 回 滿等33個民族,少數民族2.6萬人。青州是 國家衛生城市 中國優秀旅遊城市 國家級生態示範市 全國社群建設示範市 青州地靈人傑,人...
三國時期的南郡是現在的什麼地方
三國時期的南郡就是今天的荊州市。三國時期的南郡郡治在江陵縣 今湖北荊州江陵 轄有 江陵 枝江 旍陽 當陽 編縣 華容 孱陵 作唐共8個縣。荊州市地處湖北省中南部,江漢平原腹地,荊州東連武漢 西接宜昌 南望湖南常德,北毗荊門 襄樊。荊州總面積1.41萬平方公里,湖北省第二大城市,自古就有文化之邦 魚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