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毛三爺
古鄂溫克人從野生動物「索格召」捕抓之後,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逐步馴養成為今日的馴鹿。 可以說以前是狩獵文化 後來轉變成遊牧和養殖文化,
這個是連線 請參考一下
馴鹿的馴鹿文化
2樓:**
鄂溫克族是中國唯一飼養馴鹿的民族,在歷史漫長的歲月裡,馴鹿在鄂溫克族的日常生活和生產中做出了重要貢獻,古鄂溫克人從野生動物「索格召」捕抓之後,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逐步馴養成為今日的馴鹿。鄂溫克語馴鹿稱為「奧倫」,馴鹿雄雌均有角。馴鹿角似鹿而非鹿,頭似馬而非馬,蹄似牛而非牛,身似驢而非驢,因而俗稱「四不像」。
馴鹿善於穿越森林和沼澤地,是狩獵鄂溫克獵人的主要生產和交通運輸工具,馴鹿成為鄂溫克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珍貴經濟動物,被譽為「林海之舟」的美稱,是國家二類保護動物。
馴鹿的特徵是:其性情溫和,易飼養放牧,覓食苔蘚等野生植物,適應於大興安嶺(額格登)高寒地帶繁衍生息。馴鹿的毛色有褐色、灰白色、花白色和白色。
狩獵為生的鄂溫克人無論男女老少都非常喜愛和保護馴鹿,視為吉祥、幸福、進取的象徵,也是追求美好和崇高理想的象徵。因此,馴鹿具有民族特色,很有代表性,鄂溫克人將馴鹿確定為鄂溫克族的吉祥物。 據**報道,每年冬天,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的薩米部族都會驅趕數千頭馴鹿進行集體遷徙,從挪威進入芬蘭,耗時長達兩個月。
薩米人都會驅趕大群馴鹿穿過雪原,完成一年一度的遷徙。大約3500頭馴鹿和上百名薩米人,在零下15度的嚴寒中,從位於挪威的薩米首都卡拉紹克(karasjok)出發,穿過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北部雪原,越過芬蘭邊境,歷時兩月,行程數百英里,場面蔚為壯觀。
薩米族人生活在挪威、瑞典、芬蘭和俄羅斯,一向有馴養馴鹿的傳統,而今這一傳統也在慢慢消亡。如今在北歐只有大約2800名薩米族人專職以放牧馴鹿為生,過著半遊牧的生活。
演講比賽,有關於中國傳統文化之百家講壇,主要是正能量,寫中國傳統文化或者民風民俗之類的,總之和中國
3樓:龍貓嘟嘟嘟
很小的時候,我便清楚地知道自己是鄂溫克族,隨著年齡的增長,漸漸瞭解了更多有關鄂溫克族的文化,並且深深地被它吸引。
我國境內的鄂溫克族共分為三支:一支是在訥河流域從事農業生產的「索倫」鄂溫克族,人數最多;一支是在草原上從事遊牧的「通古斯」鄂溫克族;另一支是在根河市敖魯古雅鄉從事狩獵和飼養馴鹿的「雅庫特」使鹿鄂溫克族。2023年8月10日,敖魯古雅的鄂溫克人整體搬遷至根河市郊區三車間。
三個部落雖然同為鄂溫克族,但由於歷史變遷及戰亂等原因,致使他們形成了不同的發展狀態。做為人數最少的「雅庫特」使鹿鄂溫克人的後代,我對這一支鄂溫克人有很多瞭解。「雅庫特」使鹿鄂溫克人主要有四大姓:
布利拖天、索羅共、固德林、給力克。常聽老人們說:「我們是從俄羅斯過來的。
」有關資料證實,「埃文基人少數部分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稱鄂溫克族。」
2023年,我第一次拿起照相機,拍攝鄂溫克獵民的生活。開始並不知道其中的價值,後來漸漸意識到,鄂溫克族是一個非常小的民族,它最終會不會在這個地球上消失?我感到憂傷和恐懼,每一次到山上的獵民點,都會發現又少了一些東西。
比如撮羅子(一種原始房屋,鄂溫克人稱「仙人柱」,圓椎形,用20至30根落葉松木搭建而成,直徑25尺,上蓋以樺皮、帆布)、樺樹皮船(以樹皮、木料為龍骨架,外包樺皮,長約5至6米,可乘四五個人)、滑雪板(以松木為原料,長約四尺五寸,寬約七寸五分,前端呈彎狀,後端呈坡形)、搖籃……更可怕的是鄂溫克祖祖輩輩流傳下來的傳統文化、風俗習慣在漸漸消失。孩子不再會說鄂溫克語(屬於阿爾泰語系滿-通古斯語族中通古斯語支,沒有文字);獵人也分辨不出獵物的腳印、不會用獵刀、不會做樺樹皮船;婦女不會熟皮子、打咧巴(一種由俄羅斯傳入的麵食)。
這時,我讀懂了柳芭姨(「雅庫特」鄂溫克族第一位畫家,畢業於**民族大學美術系,曾在內蒙古人民出版社工作,於2023年去世)那短暫而矛盾的一生。她雖然離開了她所深愛的民族,但鄂溫克人永遠不會忘記她,她創制的「皮畫」為鄂溫克「皮毛文化」做出了重大貢獻。鄂溫克著名作家烏熱爾圖曾讚美敖魯古雅:
「我愛這裡的一切,我生在這片土地上,長在這片森林中,遊獵在這裡的山巒中,我常把自己想象成嬰兒,把森林、山脈、大地比擬成母親。而今,也只有這偉大的母親才能撫慰我那被荒草埋沒的心靈。」他說出了我們的心聲。
除「皮毛文化」外,鄂溫克族還有幾百年歷史的「森林文化」、「狩獵文化」、「薩滿文化」、「馴鹿文化」、「樺樹皮文化」、「飲食文化」、「茶文化」等。
提起「狩獵文化」,不禁使我想起很多老獵人講的狩獵故事。聽老人說,早先,有一位鄂溫克獵人帶著妻子去打獵,在那個本是豐收的季節卻什麼也沒打到。之後,鄂溫克人就規定女人不允許打獵。
這個故事頗具悲劇色彩。
「馴鹿文化」也有很多有趣的事,過去鄂溫克人轉場都要用馴鹿搬東西,轉場的場面十分壯觀。馴鹿背上滿載著鄂溫克人美好的生活,鹿鈴聲響徹整個大興安嶺。而現在,車輛代替了馴鹿,馬路代替了山路,現代文明悄然走進了鄂溫克人的原始生活。
鄂溫克人給馴鹿起名字都有一定意義,比如舅舅達瓦家的兩頭馴鹿因參加了「那達慕大會」,而起名字為「那達慕」和「大會」;巴拉傑依姥姥家今年有了一隻頭上帶有月亮形狀的小鹿崽,於是起名為「包青天」;瑪麗娜·索姥姥家的一頭馴鹿的上一代是俄羅斯馴鹿,所以起名「外來戶」。它的幼仔「貓頭鷹」在夏天的搬遷中不幸夭折,讓我們著實難過了一陣子。在救助小鹿的過程中,我看到了鄂溫克人真實而剛強的一面,也體悟到鄂溫克人對馴鹿特殊的情感。
最初的鄂溫克人並不飼養馴鹿,傳說有8個獵人在山裡抓住6頭野生鹿崽帶回家,搭上柵欄,慢慢養了起來,並用它們做交通工具。到秋天交配期,獵人牽著這些馴養的家鹿到森林裡,家鹿一叫,野生鹿群就來了,漸漸地鄂溫克人開始飼養馴鹿。馴鹿俗稱四不像(鹿角、牛蹄、馬耳、驢身),性情溫順,壽命大約在20年左右,一頭馴鹿體重在120斤至140斤之間。
馴鹿喜歡吃蘑菇、蘚苔、鹽、青草、灌木。馴鹿的肉、毛皮、奶、血都是十分寶貴的東西。
「森林文化」孕育著鄂溫克人的聰明和才智。獵民無論男女老少都能在大森林中健步如飛,走到**都不會迷路。對於大興安嶺中的一山一水、一木一草,他們都瞭若指掌。
正如一位青年獵民所描述的:「落葉松在為我敬禮,鳥兒在為我指路,一排樟子鬆在列隊歡迎我的到來,雪山也在為我敞開胸懷。」「自然是**的殿堂,傾聽綠色之音,森林不時發出曖昧朦朧的語言,綠色的針葉指著藍天、白雲。
」「薩滿文化」是以圖騰崇拜為中心的一種原始文化,這在薩滿服上得到充分的體現,在神衣上裝飾有日、月、星、雷、飛鳥、熊、狼、野豬等圖案。牛拉薩滿是「雅庫特」鄂溫克族最後一個薩滿。她於幾年前離開了她一生保佑的民族和土地。
過去鄂溫克人有什麼辦不到的事,都要找薩滿神來幫助。薩滿的挑選十分嚴格,一般由本民族有才能有靈氣的人擔當,因此薩滿有很高聲譽。我原來的鄂溫克名字也叫牛拉,牛拉薩滿死後,瑪麗妞·索姥姥說:
「你先不要叫牛拉了,就叫牛日卡吧。」這個新名字,我十分喜歡。但又想,什麼時候我配叫牛拉呢?
「樺樹皮文化」是與鄂溫克族的生活息息相關的,中國的「樺樹皮文化」有2023年的歷史,在北方各少數民族中都有自己獨特的「樺樹皮文化」。而鄂溫克族的「樺樹皮文化」是其中最輝煌的。最為典型的就是「撮羅子」。
最初的「撮羅子」就是用整塊的樺樹皮煮熟後縫合而成,這是原始時期鄂溫克人用他們的智慧創造的奇蹟。
如果你走進一位獵民家中,隨處可見做工精美的樺樹皮工藝品,如碗、盒(神像盒、針線盒、帽盒、煙盒)、盆、搖籃、挎包等大大小小的樺樹皮製品。上面有馴鹿、獸角、蝴蝶等動物紋樣和花草、樹葉等植物紋樣。形狀多呈三角形、圓形、菱形、半圓形、鋸齒形、「十」字形等。
在眾多紋樣中,最受鄂溫克人喜愛的就是馴鹿紋樣。
「雅庫特」鄂溫克人近300年來,經歷過三次大遷徙。第一次是從貝加爾湖遷至額爾古納河流域;第二次是2023年9月從奇遷鄉搬至根河市敖魯古雅鄉;2023年8月10日,我們又從生活了近38年的敖魯古雅鄉遷至根河市郊區三車間。對於這次大遷移,獵民們充滿了矛盾。
他們將告別幽靜的山林,面對喧囂的世界。他們的獵槍不再是生活的工具,可能成為一種擺設。他們的馴鹿漸漸地會像其它地區的牛羊一樣,面對更多的人群。
鄂溫克人是大興安嶺真正的主人,他們世世代代生活在這片養育著他們的土地上,他們愛這片土地,同時保護著這片土地的平靜。然而,無數事實證明,在時代發展的洪流中,鄂溫克人應該讓自己的民族邁上一個新的臺階。
走出家鄉之後,我接觸了各民族的人,他們與我一樣愛自己的民族、家鄉、親人,我向他們講述我的民族的故事。我們都是炎黃子孫,同樣擁有黃**、黑眼睛、黑頭髮。我們的民族不會忘記曾經幫助關心過我們發展的朋友。
民居:請寫出內蒙古的三種民間藝術式樣
4樓:歌盡風月無話
1、庫倫旗 蒙古族安代舞
安代舞,最初是一種用來醫病和祈求神靈庇護、祛魔消災的薩滿教舞蹈,後來慢慢演變成表達歡樂情緒的民族民間舞蹈,明末清初發祥並流行於庫倫旗一帶。
2、敖魯古雅鄉 馴鹿文化
馴鹿文化,是指敖魯古雅鄂溫克民族在與馴鹿世代為伴的歷史程序中創造的「使鹿文化」。馴鹿主要分佈於北半球的環北極地區,善於穿越森林和沼澤地。
3、科爾沁右翼中旗 烏力格爾
烏力格爾,蒙古語意為「說書」,是一種在蒙古族中流傳的有著悠久歷史的說唱藝術。烏力格爾最早用馬頭琴後來多用四胡伴奏來說書,內容多為群眾喜聞樂見的神化、英雄故事、章回**包括蒙譯漢文學和民間故事。
4、準格爾旗 漫瀚調
漫瀚調是以蒙古族民歌為基調,與漢族唱法風格糅合而成的一個獨特的民歌歌種,產生於準格爾旗一帶,流傳於內蒙古西部地區。
5、東烏珠穆沁旗 長調
長調,是蒙古族民歌的一種形式,蒙古語叫長歌,是相對短歌而言。長調民歌曲調悠長,歌詞內容深長久遠,是一種具有鮮明遊牧文化特徵的獨特演唱形式。
6、巴林右旗 格斯爾
格斯爾,也為格薩爾。格斯爾王的英雄故事千年來以口口相傳形式流傳於蒙古族、藏族等民族中。產生於巴林右旗的蒙古族口頭文學鉅著《格斯爾》是馳名世界的英雄史詩之一,被稱為東方的《伊利亞特》,代表著古代蒙古族、藏族民間文化與口頭敘事藝術的最高成就。
7、和林格爾縣 剪紙
剪紙,是一種用剪子、刻刀創作的刻紙、窗花、剪畫的鏤空藝術。
8、察哈爾右翼後旗 阿斯爾
阿斯爾,系蒙古語,本義為樓閣或大布帳,是一種蒙古族古老器樂合奏曲的統稱,也是純器樂宴曲曲牌。
9、烏拉特中旗 烏拉特民歌
烏拉特民歌,是現在主要流行於內蒙古烏拉特前、中、後三個旗和包頭市西部的蒙古族聚居區的蒙古族民歌。
10、土默特右旗 二人臺
二人臺,是內蒙古西部地區的民間戲曲,因為其劇目大多采用一醜一旦二人演唱形式,所以叫二人臺。在蒙漢民歌和「絲絃坐腔」基礎上,吸收了山西河曲一帶傳入的民間歌舞發展而成,在晉冀蒙一些地區流傳較廣。
武俠文化是不是衰落了,中國武俠文化誕生的緣由是什麼?
我只說兩點 1 盛極必衰 2 此消彼長 金庸,古龍等早期的大師已經把武俠提升到一定境界,高度太高以至於後人難以逾越只能尋找其他的方向前進,例如仙俠,奇幻這些種類等等 就像唐詩宋詞裡面老說有人在哪方面的描寫已經巔峰,後人無法超過了,想寫月亮的想到蘇軾的水調歌頭就不敢寫了。還有像樓主說的網路 大多是厚黑...
請問這是不是紅山文化的古玉,請鑑定是不是紅山文化古玉
五丈澗主人 紅山文化的玉多岫巖老玉,也叫河磨玉,屬於和田玉的,這個 還是不怎麼清晰,感覺有點味道,但缺少風化紋,包漿也不厚,我發你看看我的 這是什麼?一種說法 這是五 六千年前紅山文化古玉。 蘭元化 五六千年前紅山文化古玉,有一定歷史和年代古玉,價值可觀,那麼我們只有請古董專家來鑑定他的真偽歷史年代...
缺老婆的男人,是不是就連文化低收入低家境貧窮的女孩,這些男人也特別缺這類女孩做老婆
碎玉軒嬛嬛 人亦有貴賤之分,只是看你努力不努力力,有沒有愛心?助人為樂,善解人意,愛情是有緣分的,緣分到自爾成,都貧窮不可怕,怕是沒有志氣,只要努力,會慢慢變好的 兩情不相悅,豈能長久,沒有愛情的婚姻是不能長久。 汗會欣 不一定。有的是,有的不是。 樂淼淼 缺老婆的男人多了,也不一定非得找貧窮的女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