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九所阿土
上患吏多受賕,密使左右試賂之.有司門令史受絹一匹,上欲殺之,民部尚書裴矩諫曰:為吏受賂,罪誠當死;但陛下使人遺之而受,乃陷人於法也,恐非所謂"道之以德,齊之以禮".
上悅,召文武五品以上告之曰:"裴矩能當官力爭,不為面從,倘每事皆然,何憂不治!"
翻譯文言文《太宗軼事》【注:這篇文章與網上的不一樣,請自行翻譯。】10分鐘內答覆
唐太宗試賂指的是什麼
2樓:卓銳儀
「太宗」是一種廟號。廟號是中國古代帝王死後在太廟裡立宣奉祀時追尊的名號,一般認為,廟號起源於商朝,如太甲為太宗、太戊為中宗、武丁為高宗(成湯有可能是太祖)。廟號最初非常嚴格,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標準,開國君主一般是祖、繼嗣君主有治國才能者為宗。
從唐朝以後開始,王朝的開國皇帝廟號通常為「太祖」,第二代帝王廟號常常為「太宗」。如果王朝帝系發生變化,則其廟號為「世祖」或「世宗」。但是這並不是成例,也並不是通例。
3樓:匿名使用者
唐太宗派人去行賄**,刑部一個小官接受了賄賂,唐太宗下令處死,被裴矩諫止的事
裴矩為什麼在隋煬帝時為佞臣,在唐太宗時卻為直臣?
跪求文言文《唐太宗試賂》的翻譯,謝謝~~~速度~~~~~
4樓:低調的雞毛菜
上患吏多受賕,密使左右試賂之。有司門令史受絹一匹。上欲殺之。民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李氏父子如何推翻隋朝,建立唐朝呢?
太宗試賄這篇文言文的譯文和字詞解釋
李世民被射瞎眼睛?
5樓:kay戴
韓國人的話還能相信嗎,他們都說老子、孔子、西施和李時珍是他們韓國人了,說唐朝是當時韓國的附屬國,說中醫是他們發明的。
他們現在已經用他們自己編撰的「歷史」教育他們的下一代,這樣幾十年後,韓國人只會更加相信,所有他們說的話你不必盡信,尤其是歷史方面。
歷史上薛仁貴東征的確是有的,而且獲得了勝利,高麗國王親自出來投降,後來還留在那做官,。史書說他這時撫養孤兒,贍養老人,治理盜賊,提拔任用高麗的人才,表彰獎勵品德高尚、行為優異的百姓,一時間高麗人都非常喜悅,忘記了亡國之痛。
與其相信韓國人現在說的歷史,不如相信中國千百年前留下的歷史,畢竟歷史不是現在說改就改的,我們古人千百年前留下的史冊難道就開始搶韓國人的文化,改韓國人的歷史了嗎?所以樓主,還是相信我們自己的歷史吧。
隋煬帝的是公認非正義的,至於李世民的根據史書是說正義的,當然會不會是因為當時執政關係才這麼寫的就不知道了,因為畢竟李世民被奉為明君,唐朝是中國歷史上最鼎盛的時代。
6樓:幽靈琅琊
《舊唐書》談到李世民之死,只有這短短几句:
四月己亥,幸翠微宮。五月戊午,太子詹事、英國公李績為疊州都督。辛酉,開府儀同三司、衛國公李靖薨。
己巳,上崩於含風殿,年五十二。遺詔皇太子即位於柩前,喪紀宜用漢制。祕不發喪。
庚午,遣舊將統飛騎勁兵從皇太子先還京,發六府甲士四千人,分列於道及安化門,翼從乃入;大行御馬輿,從官侍御如常。壬申,發喪。六月甲戌朔,殯於太極殿。
八月丙子,百僚上諡曰文皇帝,廟號太宗。庚寅,葬昭陵。上元元年八月,改上尊號曰文武聖皇帝。
天寶十三載二月,改上尊號為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
李世民之死雄才大略的一代英主,盛唐開國之君唐太宗李世民僅僅活了50歲,享國23年,介紹李世民的文章比較通用的說法是因患痢疾而死,不過也有史家經考證,認為李世民的真正死因乃是服食丹藥所致,太宗「服胡僧藥,遂致暴疾不救」,此說也有一些間接的史料為證,何況唐承魏晉之風,服食丹藥很流行,諸多唐帝均有此好。李世民服丹當非異事。
不過舍此之外,亦不乏第三種可能性,那就是李世民在貞觀19年徵高麗之戰中因中箭受重傷,久治不愈,加之亂食丹藥導致身體更加虛弱,遂於三年另八個月之後終於駕崩了。
李世民遠征高麗中箭受傷,此說當然不見於國內的史料,此為朝鮮方面的記載,貞觀19年6月,李世民圍困安市,因高延壽、高惠真率高麗、靺鞨兵十五萬來救,雙方僵持不下,李世民親率李世績、長孫無忌、李道宗等出擊,三月不能下,只得班師還朝。按《資治通鑑》的記載,退兵的原因是因為「上以遼左早寒,草枯水凍,士馬難久留,且糧食將盡,癸未,敕班師。」不過,按高麗的記載,是因為聯軍屢挫唐軍,並射傷了李世民,使其不得不撤退的。
當然,李世民是否真的中箭受傷已成歷史疑團,即便是事實,在當時也只能是有限人知的天大祕密。
基本上可以判定,就李世民的身體狀況而言,貞觀19年親征高麗確實是一個轉折點,出征前的李世民是躊躇滿志,意氣風發,而失敗之後則一病不起,從此再沒有恢復過來。是失敗的打擊嗎?當然不是,因為李世民最後的兩年還曾兩次議證高麗,並由李世績統軍出征過一次。
那麼答案就呼之欲出了,即李世民在他的人生最後一次征戰中確確實實是栽了,不僅輸掉了戰爭,甚至連「龍體」都陪上了。而其中緣由或並非偶不小心染恙,受傷的可能性應該是最大的。當然,這樣的事情在戰場上乃屬最高軍事機密,事後為皇帝的尊嚴和麵子計也會千方百計加以掩飾,來自敵方的說法或判斷無法找到真憑實據,有誇大其詞的可能,不過相形之下反而更確實可靠一些。
我們後世人所瞭解的記載 是由史書上了解的 但是 史書是人記載的
盡信書不如不讀書 通過對一些史料的研讀 我們要有自己的觀點
李世民的死因可以算一個歷史謎案 有多種多樣的說法 看你自己更傾向於哪兒種了
ps:李世民徵高麗很有可能受了傷 但是被射瞎眼睛的說法 我個人不很相信
不過這說來話就太長了 。。。。。
回答補充:
關於薛仁貴徵東 是確有其事 而且最終佔領的高麗全境 大軍攻進平壤
高麗投降
之後,高宗命薛仁貴率兵留守平壤,並授薛仁貴為右威衛大將軍,封平陽郡公,兼檢校安東都護。薛仁貴受命後,移治平壤新城。他任安東都護期間,做為地方長官,表現出了傑出的政治才能,立即投身於恢復和平,恢復生產,醫治戰爭創傷的工作中。
史書說他這時撫養孤兒,贍養老人,治理盜賊,提拔任用高麗的人才,表彰獎勵品德高尚、行為優異的百姓,一時間高麗人都非常喜悅,忘記了亡國之痛。(史書原文為「撫孤存老,檢制盜賊,隨才任職,褒崇節義,高麗士眾皆欣然忘亡。」)現在朝鮮好像都有薛禮廟 薛禮就是薛仁貴
至於這幾次徵東的性質 在我看來 確實是侵略戰爭
對戰爭而言 幾乎沒有什麼正義性可言 戰勝方 認為戰爭是正義的
戰敗方認為戰爭是非正義的 成者王侯敗者寇!!
7樓:偽間島
舊唐書後晉·劉昫等
卷三 本紀第三 太宗下
十八年春正月壬寅,幸溫湯。
夏四月辛亥,幸九成宮。秋八月甲子,至自九成宮。丁卯,散騎常侍清苑男劉洎為侍中,中書侍郎江陵子岑文字、中書侍郎馬周併為中書令。
九月,黃門侍郎褚遂良參預朝政。冬十月辛丑朔,日有蝕之。甲辰,初置太子司議郎**。
甲寅,幸洛陽宮。安西都護郭孝恪帥師滅焉耆,執其王突騎支送行在所。十一月壬寅,車駕至洛陽宮。
庚子,命太子詹事、英國公李績為遼東道行軍總管,出柳城,禮部尚書、江夏郡王道宗副之;刑部尚書、鄖國公張亮為平壤道行軍總管,以舟師出萊州,左領軍常何、瀘州都督左難當副之。發天下甲士,召募十萬,並趣平壤,以伐高麗。十二月辛丑,庶人承乾死。
十九年春二月庚戌,上親統六軍發洛陽。乙卯,詔皇太子留定州監國;開府儀同三司、申國公高士廉攝太子太傅,與侍中劉洎、中書令馬周、太子少詹事張行成、太子右庶子高季輔五人同掌機務;以吏部尚書、安德郡公楊師道為中書令。贈殷比干為太師,諡曰忠烈,命所司封墓,葺祠堂,春秋祠以少牢,上自為文以祭之。
三月壬辰,上發定州,以司徒、太子太師兼檢校侍中、趙國公長孫無忌,中書令岑文字、楊師道從。
夏四月癸卯,誓師於幽州城南,因大饗六軍以遣之。丁未,中書令岑文字卒於師。癸亥,遼東道行軍大總管、英國公李績攻蓋牟城,破之。
五月丁丑,車駕渡遼。甲申,上親率鐵騎與李績會圍遼東城,因烈風發火弩,斯須城上屋及樓皆盡,麾戰士令登,乃拔之。
六月丙辰,師至安市城。丁巳,高麗別將高延壽、高惠真帥兵十五萬來援安市,以拒王師。李績率兵奮擊,上自高峰引軍臨之,高麗大潰,殺獲不可勝紀。
延壽等以其眾降,因名所幸山為駐蹕山,刻石紀功焉。賜天下大酺二日。秋七月,李績進軍攻安市城,至九月不克,乃班師。
新唐書宋·歐陽修、宋祁
卷二 本紀第二 太宗
十九年二月庚戌,如洛陽宮,以伐高麗。癸丑,射虎於武德北山。乙卯,皇太子監國於定州。
丁巳,賜所過高年鰥寡粟帛,贈比干太師,諡忠烈。三月壬辰,長孫無忌攝侍中,吏部尚書楊師道攝中書令。四月癸卯,誓師於幽州,大饗軍。
丁未,岑文字薨。癸亥,李世績克蓋牟城。五月己巳,平壤道行軍總管程名振克沙卑城。
庚午,次遼澤,瘞隋人戰亡者。乙亥,遼東道行軍總管張君乂有罪,伏誅。丁丑,軍於馬首山。
甲申,克遼東城。六月丁酉,克白巖城。已未,大敗高麗於安市城東南山,左武衛將軍王君愕死之。
辛酉,賜酺三日。七月壬申,葬死事官,加爵四級,以一子襲。九月癸未,班師。
十月丙午,次營州,以太牢祭死事者。丙辰,皇太子迎謁於臨渝關。戊午,次漢武臺,刻石紀功。
十一月癸酉,大饗軍於幽州。庚辰,次易州。癸未,平壤道行軍總管張文幹有罪,伏誅。
丙戌,次定州。丁亥,貶楊師道為工部尚書。十二月戊申,次幷州。
己未,薛延陀寇夏州,左領軍大將軍執失思力敗之。庚申,殺劉洎。
8樓:匿名使用者
你知道嗎,朝鮮人為什麼穿草鞋,頂水吃,穿白色衣服嗎?
薛仁貴徵東,戰敗高麗神將蓋蘇文後, 要求蓋蘇文讓出40裡作為放馬場。
要求朝鮮人穿好鞋。蓋蘇文點頭說,是,是,穿草鞋。
要求朝鮮人不要吃河水,要吃井裡水。蓋蘇文點頭說,是,是,吃頂水。
要求朝鮮人不要愁眉苦臉,要帶笑容。蓋蘇文點頭說,是,是,輩輩戴孝。
你如果有機會去朝鮮農村,你會看到,人們仍穿草鞋。女人用罈子頂水,男人女人大多數仍舊穿白色的衣服。
這是一位中國老人講的故事。
9樓:匿名使用者
李世民東征高麗是沒有勝利,但要說被攝下眼睛,就屬高麗人放屁了
10樓:國之能
無論正史野史,貞觀皇帝李世民之死都與東征高句麗未果有密切的聯絡
不難看出高句麗榮留王高建成是個守國之王
攻城略地這方面李世民還是不如劉徹~阿強
11樓:冷珞楓
各有各的說法,我們無從考證
12樓:匿名使用者
首先你要知道高麗不是現在的韓國
13樓:匿名使用者
無法考證 韓國人也許是yy 也有可能是唐朝人為了遮醜,便沒有記載此事
唐太宗虛心納諫,有關唐太宗善於納諫的事例
他深知,兼聽則明,偏聽則暗。明君兼聽,昏君偏信。這是大臣魏徵跟他講的。有一次,太宗虛心地問魏徵,明君和昏君怎樣才能區分開?魏徵鄭重地答道,國君之所以聖明,是因為他能廣泛地聽取不同的意見 國君之所以昏庸,是因為他偏聽偏信。說完這句話之後,他又舉了歷史上正反兩方面的例子加以論證。他說,古代堯 舜是聖君,...
唐太宗納諫的故事,有關唐太宗善於納諫的事例
永遠的曼巴 魏徵直言進諫 長樂公主李麗質因長孫皇后所生,李世民對她特別鍾愛,將她許配給長孫無忌之子長孫衝。貞觀六年 舊唐書魏徵傳為貞觀五年 開始準備嫁妝,唐李世民對眾臣說 長樂公主,皇后所生,朕及皇后並所鍾愛。今將出降,禮數欲有所加 大臣紛紛表示 陛下所愛,欲少加之 於是進言請求雙倍於永嘉長公主,李...
唐太宗接見吐蕃使者的內容是什麼,唐太宗接見吐蕃使者
公元640年,即唐貞觀十四年,吐蕃王派大相 相當於宰相 祿東贊向大唐求親,第二年到達長安。由於當時大唐帝國國泰民安,各民族友好相處,因此,當時竟有五個兄弟民族的首領向大唐求親,太宗很是為難。最後,想出一個平等競爭的辦法 請五位大使參加考試,誰考勝了,就把公主嫁給誰家的首領。當時出了五道難題,吐蕃使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