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歷史上到底有沒有黃道婆,黃道婆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 棉神 嗎

時間 2022-03-28 06:50:18

1樓:繼潤

黃道婆(1245 ~ 2023年),又名黃婆或黃母,松江府烏泥涇鎮(今上海市徐彙區華涇鎮)人。宋末元初著名的棉紡織家、技術改革家。由於傳授先進的紡織技術以及推廣先進的紡織工具,而受到百姓的敬仰。

在清代的時候,被尊為布業的始祖。

黃道婆出身貧苦,少年受封建家庭壓迫流落崖州(今海南島),以道觀為家,勞動、生活在黎族姐妹中,並師從黎族人學會運用制棉工具和織崖州被的方法。

元代元貞年間(1295—1296),黃道婆重返故鄉,在松江府以東的烏泥涇鎮,教人制棉,傳授和推廣「捍(攪車,即軋棉機)、彈(彈棉弓)、紡(紡車)、織(織機)之具和「錯紗配色,綜線挈花」等織造技術。她所織的被褥巾帶,其上折枝團鳳棋局字樣,粲然若寫」。由於烏泥涇和松江一帶人民迅速掌握了先進的織造技術,一時「烏泥涇被不脛而走,廣傳於大江南北」。

當時的太倉、上海等縣都加以仿效。棉紡織品色澤繁多,呈現出空前的盛況。黃道婆去世以後,松江府曾成為全國最大的棉紡織中心,松江布有「衣被天下」的美稱。

2023年卒。

明熹宗天啟六年(1626)張之象塑其像於寧國寺。清嘉慶年間,上海城內渡鶴樓西北小巷,立有小廟。黃道婆墓在上海縣華涇鎮北面的東灣村,於2023年重新修建並立有石碑。

上海的南市區曾有先棉祠,建黃道婆禪院。上海豫院內,有清咸豐時作為布業公所的跋織亭,供奉黃道婆為始祖。在黃道婆的故鄉烏泥涇,還有上海,至今還傳頌著:

「黃婆婆,黃婆婆,教我紗,教我布,兩隻筒子兩匹布」的民謠。

黃道婆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棉神』嗎

2樓:匿名使用者

是的黃婆婆,黃婆婆,教我紗,教我布,二隻筒子,兩匹布。

這是一首上海一帶的勞動人民世代相傳的歌謠。人們歌頌我國古代傑出的女紡織家黃道婆對我國棉織業的巨大貢獻,歌頌她熱心傳播棉紡織技術的高尚精神。

黃道婆,又稱黃婆,生於南宋末年淳佑年間(約公元2023年),是松江府烏泥涇鎮(今上海縣龍華公社)人,出身於貧苦農民家庭,為生活所逼,十二三歲就被賣給人家當童養媳,她白天下地幹活,晚上紡紗織布到深夜,擔負繁重的勞動,還要遭受公婆、丈夫的非人虐待。她忍受不了這種非人生活,一天半夜,在房頂上掏了個洞,逃了出來,躲進一條停泊在黃浦江邊的海船上,後來隨船到了海南島南端的崖州(今廣東省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崖縣)。

黃道婆隻身流落他鄉,淳樸熱情的黎族同胞不僅在生活上給予她無微不至的照顧,而且把先進的紡織技術毫無保留地傳授給她。當時黎族人民已經掌握了比較先進的棉紡織生產技術,生產的黎單、黎飾、鞍搭聞名內地。黃道婆虛心學習紡織技術,並且融合黎漢兩族人民的紡織技術的長處,逐漸成為一個出色的紡織能手。

黃道婆在崖州生活了二三十年之久,但是她一直懷念自己的故鄉,在元朝元貞年間(公元1295-2023年),她帶著黎族人民先進的紡織工具(踏車和椎弓等),依依不捨地辭別了黎族同胞,搭順道海船回到了闊別三十多年的烏泥涇。

黃道婆重返故鄉的時候,植棉業已經在長江流域大大普及,但是紡織技術仍然很落後。她回鄉後,就致力於改革家鄉落後的棉紡織生產工具,還毫無保留地把自己精湛的織造技術傳授給故鄉人民。雖然黃道婆回鄉後沒幾年就離開了人世,但是,她的辛勤勞動對推動當地棉紡織業的迅速發展,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黃道婆根據自己幾十年豐富的紡織經驗,和廣大勞動人民一起,對當地落後的棉紡工具做了大量改革,創造了一整套的「擀、彈、紡、織」工具。

首先,在除去棉籽方面,黃道婆把黎族人民用的攪車介紹過來。攪車又名軋車,是由裝置在機架上的兩根輾軸組成,上面的是一根小直徑的鐵軸,下面的是一根直徑比較大的木軸,兩軸靠搖臂搖動,向相反方向轉動。把棉花喂進兩軸間的空隙輾軋,棉籽就被擠出來留在後方,棉纖維(皮棉)被帶動前方。

應用攪車後,完全改變了當時用手剝籽或用鐵杖擀去籽的落後狀況,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是當時皮棉生產中一件重大的技術革新。

另外,黃道婆把彈鬆棉花的小弓由一尺多長改成四尺長的大弓,用繩弦代替線弦,而且還用檀木做的椎(槌)子擊弦彈棉代替手指彈拔。這樣效率高多了,彈出的棉花也均勻細緻,提高了紗和布的質量。

在紡車方面,黃道婆就跟木工師傅一起,經過反覆試驗,把用於紡麻的腳踏紡車改成三錠棉紡車,使紡紗效率一下子提高了兩三倍,而且操作也很省力。因此新式紡車很快在松江一帶得到推廣。後來在元仁宗皇慶二年(公元2023年),我國著名的農學家王禎在他所著的《農書》中介紹了這種紡車,並且附有繪圖說明。

黃道婆除了在改革紡織工具方面做出重要貢獻以外,她還把從黎族人民那裡學來的織造技術,結合自己的實踐經驗,總結成一套比較先進的「錯紗配色、綜線挈花」等織造技術,熱心向人們傳授,因此當時烏泥涇出產的被、褥、帶等棉織品,上有折枝、團鳳、棋局、字樣等各種美麗的圖案,鮮豔如畫。一時「烏泥涇被」不脛而走,附近上海、太倉等縣都競相仿效,這些紡織品遠銷各地,很受歡迎。黃道婆去世不久,松江一帶就成為全國的棉織業中心,歷幾百年之久而不衰。

明正德年間(十六世紀初),當地農民織出的布,一天就有上萬匹。十八世紀乃至十九世紀,松江布更遠銷歐美,獲得了很高聲譽。當時稱松江布「衣被天下」,這是廣大勞動人民辛勤勞動的結果,其中也凝聚著黃道婆的大量心血。

由於黃道婆對棉紡織技術做出了這樣巨大的貢獻,當地勞動人民都深情地熱愛她,懷念她。她死後大家把她公葬了,並且還在鎮上替她修建了祠堂,叫先棉祠,以後其他地方也都先後為她興建祠堂,表達了人民對這位紡織工人的先驅者的感激和懷念。

解放後,上海人民為紀念這位傑出的古代紡織技術革新家,在2023年四月間,重新修整了黃道婆的墓地,並且樹立了新的石碑,碑上刻著她的光輝業績。

是對的還是錯的黃道婆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棉神」

黃道婆有哪些成就

3樓:聽風之小豬

黃道婆的主要成就:教人制棉;推廣攪車、彈棉弓、紡車等器具;傳授「錯紗配色」等技術。

黃道婆在元代元貞年間(1295—1296)返回故鄉,在松江府以東的烏泥涇鎮,教人制棉,傳授和推廣「捍(攪車,即軋棉機)、彈(彈棉弓)、紡(紡車)、織(織機)之具和「錯紗配色,綜線挈花」等織造技術。她所織的被褥巾帶,其上折枝團鳳棋局字樣,粲然若寫」。由於烏泥涇和松江一帶人民迅速掌握了先進的織造技術,一時「烏泥涇被不脛而走,廣傳於大江南北」。

當時的太倉、上海等縣都加以仿效。棉紡織品色澤繁多,呈現出空前的盛況。黃道婆去世以後,松江府曾成為全國最大的棉紡織中心,松江布有「衣被天下」的美稱。

2023年卒。松江人民感念她的恩德,在順帝至元二年,為她立祠,歲時享祀。

評價:封建正史對科學技術有著一種無知的輕蔑,再加上對下層勞動人民的頑固偏見,所以對黃道婆這樣一位偉大的紡織革新家及其傑出貢獻,正史沒有隻言片語的記載,這是我國歷史學的普遍性的遺憾。但人民是公正的,「黃婆婆,黃婆婆,教我紗,教我布,二隻筒子兩匹布。

」這是上海一帶勞動人民世代相傳的一首歌謠。這首歌謠歌頌的就是表達了人們對黃道婆為我國棉紡織技術作出卓越貢獻的感激。黃道婆對棉紡織技術的巨大貢獻,贏得了當地勞動人民深情的熱愛和永久的紀念。

4樓:歲月不寒

紡織方面的革新

元代棉紡織革新家。又稱黃婆。生卒年不詳。

松江府烏泥涇(今屬上海)人。元貞年間,她將在崖州(今海南島)學到的紡織技術進行改革,製成一套扦、彈、紡、織工具(如攪車、椎弓、三錠腳踏紡車等),提高了紡紗效率。在織造方面,她用錯紗、配色、綜線、花工藝技術,織製出有名的烏泥涇被,推動了松江一帶棉紡織技術和棉紡織業的發展。

元至元三年(1337)為她立祠院,2023年又在上海為她建墓園並立紀念碑。

參考資料

5樓:半生戎馬心孤單

從遙遠的南方帶來了先進的紡織技術。

6樓:

從海南帶來先進的紡織技術

黃道婆對我國紡織做出什麼貢獻

7樓:匿名使用者

黃道婆(約1245—2023年),宋末元初知名的棉紡織家。又名黃婆,黃母。松江府烏泥涇鎮(今上海市徐彙區華涇鎮)人。

出身貧苦,少年受封建家庭壓迫流落崖州(今海南島),以道觀為家,勞動、生活在黎族姐妹中,並師從黎族人學會運用制棉工具和織崖州被的方法。元代元貞年間(1295—1296)重返故鄉,在松江府以東的烏泥涇鎮,教人制棉,傳授和推廣「捍(攪車,即軋棉機)、彈(彈棉弓)、紡(紡車)、織(織機)之具和「錯紗配色,綜線挈花」等織造技術。她所織的被褥巾帶,其上折枝團鳳棋局字樣,粲然若寫」。

由於烏泥涇和松江一帶人民迅速掌握了先進的織造技術,一時「烏泥涇被不脛而走,廣傳於大江南北」。當時的太倉、上海等縣都加以仿效。棉紡織品色澤繁多,呈現出空前的盛況。

黃道婆去世以後,松江府曾成為全國最大的棉紡織中心,松江布有「衣被天下」的美稱。

8樓:匿名使用者

封建正史對科學技術有著一種無知的輕蔑,再加上對下層勞動人民的頑固偏見,所以對黃道婆這樣一位偉大的紡織革新家及其傑出貢獻,正史沒有隻言片語的記載,這是我國歷史學的普遍性的遺憾.但人民是公正的,「黃婆婆,黃婆婆,教我紗,教我布,二隻筒子,兩匹布.」這是上海一帶勞動人民世代相傳的一首歌謠.

這首歌謠歌頌的就是表達了人們對黃道婆為我國棉紡織技術作出卓越貢獻的感激.黃道婆對棉紡織技術的巨大貢獻,贏得了當地勞動人民深情的熱愛和永久的紀念.黃道婆死後,大家舉行了隆重的公葬,並且在烏泥涇鎮替她修建祠堂,叫先棉祠.

以後其他許多地方也先後為她修建祠堂,(上海縣港口鎮建有黃母祠)表達了廣大勞動人民對這位棉紡織業的先驅者的感激和懷念.解放後,上海人民為紀念這位傑出的勞動婦女,在2023年4月,重新修整了黃道婆的墓,並且樹立了新的墓碑,在碑上銘刻著她的光輝業績.黃道婆是我國古代勞動婦女勤奮、聰明、慈愛、無私的傑出典型,她的名字和功績將永遠留在廣大人民的記憶中.

歷史上到底有沒有甄嬛,歷史上真有甄嬛這個人嗎?

不起眼的小過客 歷史上沒有甄嬛此人,但是有她的原型。是孝聖憲皇后。孝聖憲皇后 1692年11月5日 1777年3月2日 滿洲鑲黃旗人,四品典儀官凌柱之女。十三歲時入侍雍親王府邸,號格格,為雍王胤禛藩邸格格。康熙五十年生弘曆,即乾隆皇帝。雍正元年封為熹妃,雍正八年封為熹貴妃。雍正十三年其子弘曆 乾隆皇...

中國歷史上到底有幾個漢朝,中國歷史上的漢朝有多強大

純潔冰天藍 漢朝 前202 263年 是繼秦朝之後的大一統王朝,分為西漢 東漢 蜀漢三個時期,共歷三十一帝。秦末天下大亂,劉邦在推翻秦朝後被封為漢王。公元前202年,楚漢之爭獲勝後稱帝建立漢朝,定都長安,史稱西漢 漢文帝 漢景帝推行休養生息國策開創 文景之治 漢武帝即位後攘夷拓土 改制革新,被今人稱...

歷史上到底有沒有 空城計 這個事實

山東省飛飛 民間最有名的空城計故事取自 三國演義 作者根據三國志裴松之注 郭衝三事 改編的一段故事。後被用於三十六計,意指虛虛實實,兵無常勢。虛而示虛的疑兵之計,是一種疑中生疑的心理戰,多用於己弱而敵強的情況。歷史上也確有一些運用此計成功的例子。在 三國志 卷四十六 吳書一 孫破虜討逆傳 中所載,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