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第一個問題查了孝靈本紀
閏月甲午,追尊皇祖為孝元皇,夫人夏氏為孝元皇后,考為孝仁皇,夫人董氏為慎園貴人。
如果不是電子版有誤的話,我要告訴你這個孝元皇帝跟孝元皇雖然只差了一個字,等級可是差了很多的,皇帝跟皇不一樣,如果有興趣可以去看看明朝的大禮議,裡面嘉靖皇帝為自己父親爭取這個皇字可是爭了很長時間的啊
感覺諡號是可以重複部分的(象清朝皇帝的諡號裡面有一部分重複),而廟號不能
第二個問題查了文帝 景帝本紀
秋八月辛卯,帝(司馬昭)崩於露寢,時年五十五。九月癸酉,葬崇陽陵,諡曰文王。武帝受禪,追尊號曰文皇帝,廟稱太祖。
所以是你查錯了,晉朝沒有兩個太宗.
廟號是絕對不能重複的,因為以前放到太廟裡面祭拜的皇帝,必須在皇朝中作出突出建設的皇帝才有資格有廟號
簡文帝是太宗,其他的有高祖宣帝司馬懿,世宗景帝司馬師,世祖武帝司馬炎,惠帝司馬衷(無廟號),孝懷帝司馬熾,孝愍司馬鄴(這兩個是由於跟中宗不同宗,而且屬於敗亡的皇帝有諡號就不錯了),中宗元帝司馬睿,肅宗明帝司馬紹,顯宗成帝司馬衍,康帝司馬嶽(即位時間太短,所以沒有廟號),孝宗穆帝司馬聃,哀帝司馬丕(這個不清楚為什麼沒有廟號,好象跟無嗣有關係), 廢帝司馬奕(這個就不用說了,被廢黜了,絕對沒有廟號),然後是簡文帝司馬昱(這個太宗有點過了),孝武帝司馬曜(這個真不知道為什麼了),安帝司馬德宗(桓溫的犧牲品),恭帝司馬德文(劉裕的犧牲品)
2樓:匿名使用者
沒說不可以,但一般不會這麼做。
皇帝的帝號、廟號、諡號怎樣區別?
3樓:匿名使用者
所謂「廟號」,就是帝王的子孫在宗廟祭祀他時給他特立的名號。在上古時,帝王在生前死後都用的是同一個名字。後來,人們覺得直接稱呼已死的先帝、先王不大方便,祭祀時直呼名字也有些不妥。
所以,商時祭祀時就用每個王生日的天干來稱呼他,不再用他的名字了,以表示恭敬。如夏、商兩代的王,習慣上就是以廟號相稱的,如夏朝太康、少康、孔甲,商朝的祖甲、帝乙等等。
「諡號」產生於周朝。據說,周公做諡法,每個天子死後,就根據他生前的行為,給他一個代名。譬如,周武王,因為他滅商朝有武功,死後諡他為「武」,後人就不叫他周姬發,而叫他周武王了。
周文王因為發揚文化,重視本國的農業生產,關心內政,就諡他為「文」,後人亦就不叫他周姬昌,而叫他做周文王了。這種諡法一直流傳了兩千多年,直到2023年辛亥革命爆發後,才跟著清王朝一同被消滅了。
但是,諡法在秦朝時也曾一度中斷。這是因為,秦王贏政於公元221年統一中國後,認為加諡號是「子議父,臣議君」,不可取。於是下令廢除了諡法,自稱「始皇帝」。
後世子孫世代相傳,即二世、三世皇帝。後來到了漢朝,廟號、諡號才恢復過來。如漢武帝,他本名劉徹,廟號「世宗」,諡號「孝武」,全稱是「世宗孝武皇帝」,簡稱漢武帝。
那麼,我們在實際的學習和工作中,怎麼區分「廟號」和「諡號」呢?一般說:凡稱某某祖、某某宗的就是廟號,凡稱某某帝的便是諡號。
但在歷史各階段習慣上的稱呼又有些不同。開啟中國歷史年表,就會發現唐朝以前,一般都只稱「諡號」,如漢光武帝,魏武帝,隋煬帝等等。唐朝以後,一般都稱廟號,如唐太宗、宋太祖、明神宗等等。
不過在這期間,也有稱諡號的:如唐玄宗李隆基的廟號是「玄宗」,諡號是「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這中間關鍵的是「明」字,因而唐玄宗又被稱為「唐明皇」。明朝中葉後,帝王的稱號又有所改變,多數以年號來稱呼。
如明朝末年皇帝朱由檢,人們都叫他「崇禎」,「崇禎」就是他的年號。到了清朝,皇帝也都以年號相稱,如康熙、乾隆、光緒等。
4樓:過鷺人
「廟號」,就是帝王的子孫在宗廟祭祀他時給他特立的名號。就是死後後人對他的稱呼。往往帶個「祖」或者「宗」字。明成祖,唐太宗。這就是廟號
「諡號」,產生於周朝。據說,周公做諡法,每個天子死後,就根據他生前的行為,給他一個代名。一般是很多個字,後人只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個或者兩個字。
如漢武帝劉徹,諡號孝武帝,「武」意思是「威強睿德」更符合他的歷史表現,後人稱漢武帝。
「帝號」,即年號如康熙十五年,萬曆十五年。這裡的康熙和萬曆就是帝號。
一般說:凡稱某某祖、某某宗的就是廟號,凡稱某某帝的便是諡號。但在歷史各階段習慣上的稱呼又有些不同。
開啟中國歷史年表,就會發現唐朝以前,一般都只稱「諡號」,如漢光武帝,魏武帝,隋煬帝等等。唐朝以後,一般都稱廟號,如唐太宗、宋太祖、明神宗等等。清朝的皇帝一般稱帝號。
如康熙皇帝:廟號清聖祖,諡號為天弘運文武睿哲恭儉寬裕孝敬誠信中和功德大成仁皇帝,年號(帝號)康熙。
5樓:匿名使用者
廟號:皇帝死後,在太廟立室奉祀時特起的名號。 劉知幾《史通/稱謂》:"古者天子廟號,祖有功有宗有德, 始自三代,迄於兩漢。名實相允,今古共傳。"
諡號:古代帝王、貴族、大臣死後,據其生前業跡評定的 帶有褒貶色彩的稱號。鄭玄注云:
"諡者,行之跡也"。 《五經通義》:"有德則諡善,無德則諡惡,故雖君臣可同。
" 上古有號無諡,周初始制諡法,至秦廢。漢復其舊,歷代因之, 至清止。帝王的諡號一般由禮官議上。
依據生平業績,根據 諡法擬定諡號,奏請欽定。
6樓:匿名使用者
簡單來說
帝號就是所謂的年號,是一個皇帝在世時為了紀年而設定的。
諡號就是皇帝(包括一些特殊的人)死後後來者根據他在世時的所做所為而給的一個稱號。
廟號就是一個皇帝在太廟(皇室的廟堂)中的牌位號。
廟號、諡號、帝號、年號分別是什麼意思?
7樓:金標尺教育
您好,針對問題的解答如下:
1、廟號
一般認為,廟號起源於商朝,如太甲為太宗、太戊為中宗、武丁為高宗(成湯有可能是太祖)。廟號最初非常嚴格,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標凖,開國君主一般是祖、継嗣君主有治國才能者為宗。周朝確立諡號制度,對君主和大臣的一生作為給予蓋棺定論的評價。
廟號制度被廢止。秦朝連諡號制度也廢止了。漢朝以後承襲了廟號這一制度。
漢朝對於追加廟號一事極為慎重,不少皇帝因此都沒有廟號。劉邦是開國君主,廟號為太祖,諡號為高皇帝(諡法無「高」,以為功最高而為漢之太祖,故特起名焉)。
2、諡號
諡號,為東亞古代君主、諸侯(包括中國、朝鮮、越南、日本)、大臣、后妃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後,根據他們的生平事蹟與品德修養,評定褒貶,而給予一個寓含善意評價、帶有評判性質的稱號。根據對西周時期青銅器銘文的研究表明,遲至周穆王前後,給地位較高或較有身份的死者加以諡號的做法已比較多。秦始皇統一中國後,議定以「皇帝」作為最高統治者的稱號,同時因「諡號」的定奪將形成「子議父、臣議君」的局面,故而廢除諡法。
嬴政自稱為始皇帝,後世則以數計,如二世、三世等等。古代除對帝王可以稱呼其「諡號」外,稱呼大臣、學者名流的「諡號」也是一種尊重的稱呼。
3、尊號
乃為尊崇帝后為之所上之稱號。始於秦代。據《史記·秦始皇紀》有「臣(王綰、李斯)等謹與博士議曰:
『古有天皇、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貴』。臣等昧死上尊號,王為泰皇」之語。《漢書·高帝紀下》有云:
「大王功德之著,於後世不宣,昧死再上皇帝尊號」。又,嗣位皇帝尊前皇帝為太上皇,尊前皇后為皇太后、太皇太后,亦稱上尊號。
4、年號
是中國曆代帝王用以紀年的名號,往往也是時運變化的標誌。按慣例,新君即位大多會頒行新年號,稱為改元。年號蘊涵著帝王君臨天下、宣示正統的特殊意義,君臣朝野為之矚目,司其事者索遍枯腸,絞盡腦汁。
漢武帝以前,無年號之名目。史書以帝王的年次紀年,記時則與帝號合稱。帝王年號於選詞擇字十分考究,須經重臣集議、反覆篩選,要求字意吉瑞、詞意雋永,多用「天、大、太、應、元、中、永」等字開頭。
尤其是以「天」字開始之年號,達66個之多。
以上就是對您問題的解答,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帝號,諡號,廟號之間的區別,以及如何區分
8樓:初級提問者
歷朝國號和帝王的尊號、年號、諡號、廟號
我國古代歷史上曾建立過許多朝代和政權,出現過540多位君主、帝王。各個朝代都有其國號,帝王生前有其尊號和年號,死後也有其諡號、廟號。瞭解這方面知識,對認識歷史文化很有幫助。
二、帝王國君的年號、尊號、諡號、廟號
帝王國君的年號、尊號、諡號、廟號,是隨著歷史發展而發展和完善的,清亡之後便成為了歷史,但它作為我國歷史上獨有的一種政治現象,構成了我國曆史文化的一大特色,為研究各個時期社會政治文化的發展,提供了參考和依據。
(三)諡號
諡號雖始於夏商兩朝兩位末代君主桀和紂,但正式使用卻是從周朝開始的。諡號是由一些固定的、含有特定意義的字來昭囅死者的美德或貶責其惡行。帝王死後由禮儀官根據其生前的功過擬出諡號,由繼任者予以確定,並鐫刻於墓碑之上,可視作蓋棺定論。
繼任者往往會以自己的好惡確定給予美諡或惡諡。因此,秦始皇認為給已故君王加諡號是「子議父,臣議君」,為大不敬,下令自他起世世相傳,不加諡號。因此,秦朝兩帝均無諡號。
諡法有三類:褒揚的有「文」、「武」、「景」、「宣」等,如「經天緯地曰文」、「威強睿德曰武」;貶責的有「靈」、「紂」、「煬」、「厲」等,如「亂而不損曰靈」、「好內遠禮曰煬」;同情的有「哀」、「愍」、「恭」、「順」等,如「恭仁短折曰哀」,「在國遭憂曰愍」。諡號多用一個字,也有兩個字的,如文、武、光武、昭烈等。
自漢朝以後皇帝的諡號前大多加一「孝」字,表示其奉行孝道,如孝文帝、孝武帝。開國君主還追諡其父祖以上幾代人為帝王,如曹丕追諡曹操為武帝。被殺或被廢的帝王,多沒有諡號,史書便按其原封爵號或被廢后的爵號記載,因此歷史上便有不少沒有帝號(諡號)的帝王,如曹魏時的齊王曹芳及其繼任者高貴鄉公曹髦、東吳的會稽王孫亮等。
自唐高宗以後,諡號被尊號取代。諡號紀年的方法是:國號——帝王諡號——年號(無年號者不用)——年序號,如魯僖公三十三年,隋文帝開皇十八年。
除帝王外,諡號還由朝庭賜於公卿大臣,民間也有私諡的現象。
(四)廟號
每個朝代開國之初都要建宗廟(或叫太廟和祖廟),供奉和祭祀列祖列宗。而帝王廟號則始於漢朝,宗廟正殿一般供奉七代或九代祖宗的神位,按照左昭右穆排列。如唐高祖李淵為其祖父和父親所建廟號分別為太祖和世祖。
開國君主的廟號多為高祖或太祖;漢初曾規定無功德者不得稱宗,因此漢文帝廟號為太宗,漢武帝為世宗,而西漢其餘皇帝大都沒有廟號。南北朝時期,廟號開始濫用,唐朝更是無帝不稱宗,其後歷代皆效之,因此廟號便失去其本來的意義。
值得注意的是自漢以後各朝代自稱其國號時前面都加一個「大」字,如「大漢、大宋」等,而「北齊、後梁」等國號之前帶有方向性、時間性的字是後世史家區分同名朝代而加的。帝王的諡號、廟號等也是在其死後才有的,如「漢武帝、殷糾王」的稱謂在其生前也是不應該出現的。時下一些影視劇中臣子直呼其君王曰「文王、武帝」,甚至劇中人自稱「我北周、我南齊」、「我孝莊」等都是不正確的,敘事和旁白例外。
皇帝的帝號 廟號 諡號怎樣區別,簡述帝號 廟號 年號的區別
所謂 廟號 就是帝王的子孫在宗廟祭祀他時給他特立的名號。在上古時,帝王在生前死後都用的是同一個名字。後來,人們覺得直接稱呼已死的先帝 先王不大方便,祭祀時直呼名字也有些不妥。所以,商時祭祀時就用每個王生日的天干來稱呼他,不再用他的名字了,以表示恭敬。如夏 商兩代的王,習慣上就是以廟號相稱的,如夏朝太...
東漢和帝以後的皇帝都是漢和帝的直系子孫嗎
噬夢獸 就他下一任是,再以後就不是了 4 和帝 劉肇 79 105年 88 105在位,和帝劉肇,章帝第四子,即位時才10歲,由竇太后臨朝稱制,外戚竇憲掌實權。後殺竇憲掌權。在位18年,死於105年。時年27歲。5 殤帝 劉隆 105 106年 105 106年在位,殤帝,和帝的小兒子,即位時剛滿月...
明朝皇帝的諡號,明朝所有皇帝的廟號 諡號 年號是什麼?
牙牙的弟弟 一 皇帝的諡號 1 朱高熾的諡號是敬天體道純誠至德弘文欽武章聖達孝昭皇帝。2 朱瞻基的諡號是憲天崇道英明神聖欽天昭武寬仁純孝章皇帝。3 朱祁鎮的諡號是法天立道仁明誠敬昭文憲武至德廣孝睿皇帝。4 朱祁鈺的諡號是恭仁康定景皇帝 符天建道恭仁康定隆文布武顯德崇孝景皇帝。5 朱見深德諡號是繼天凝...